春晚语言类节目超10个,春晚沈腾的dog king

时间:2022-10-09 22:55:44阅读:3147
除夕对于每个中国人的都具有特殊意义,不少人千里迢迢回家和家人团聚,聚在一起吃年夜饭,守岁,而除夕夜八点准时奉送的春晚也已经成为节日必备。从1983年至今,央视春晚为我们带来了无数的欢声笑语。今天,小编就要…
  • 沈腾,1979年10月23日出生于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中国内地影视导演、演员,开心麻花舞…

除夕对于每个中国人的都具有特殊意义,不少人千里迢迢回家和家人团聚,聚在一起吃年夜饭,守岁,而除夕夜八点准时奉送的春晚也已经成为节日必备。从1983年至今,央视春晚为我们带来了无数的欢声笑语。

今天,小编就要逐年盘点近十年来央视春晚最精彩的语言类节目。

2010年《捐助》

《捐助》是赵本山携弟子小沈阳等人表演的主旋律小品,赵本山和王小利分别饰演“钱紧”和“白闹”,两人是亲家,两人共同承包一块地,赚了3万元一人一半,但是“钱紧”在取钱时为大学生捐钱,不小心将三千捐成了三万。“钱紧”捐错了钱,“白闹”又等着钱娶媳妇,还有《刨根问底》栏目组横插一杠,后续一地鸡毛令人开怀大笑。

2011年《同桌的你

《同桌的你》是赵本山春晚的“最后一秀”,同样是他和小沈阳、王小利等知名弟子合作的小品。小品里,王小利和李琳是小学同学,王小利暗恋李琳,但是没有在一起,多年后王小利带着儿子小沈阳拜访李琳一家,带去一封信,由于王小利文化有限,信中内容词不达意让人啼笑皆非,表达含糊极易引发误会,李琳老公赵本山就被信所误导,但《同桌的你》有趣的是,每一个误会,都是一个段子,让观众忍不住大笑。

2012年《爱的代驾

2012年春晚没有赵本山,郭冬临、邵峰接过了春晚小品的大旗,两人都是春晚的常客,2012年的时候合作了《爱的代驾》。不同于赵本山“乡村爱情”风格的小品,郭冬临和邵峰的小品更多的是俏皮可爱、幽默诙谐,代驾司机和醉鬼的互动,有趣又心酸。

2013年《想跳就跳》

蔡明和潘长江也是春晚的老熟人,两人的合作火花颇多。《想跳就跳》中,蔡明饰演了一位毒舌的老太太,吐槽信手拈来,出口就是金句,怼李咏“让你脸短点你习惯吗?”,还有“都是千年狐狸精,你跟我玩什么聊斋”、“你口味真重”等经典台词。央视春晚官微按网友转发量排名的春晚十大流行语中,有四句都是出自蔡明之口。2013年春晚是蔡明第一次和潘长江合作,两人表现得非常的契合,之后几年春晚两人也多次合作,为观众带去了许多的欢笑。

2014年《扶不扶》

2014年春晚开心麻花的小品《扶不扶》成了当年关注最高的语言类节目,沈腾和马丽合作,内容结合了当时老人摔倒了扶不扶的热点。沈腾被马丽饰演的老太太碰瓷,一系列误会解释之后终于获得清白。沈腾饰演的郝建妙语连珠,一句“人倒了还可以扶起来,人心倒了可就扶不起来了”,正能量十足,获得了观众的赞誉。

2015年《投其所好》

《投其所好》是由开心麻花团队创作,闫非、彭大魔导演并编剧,沈腾、马丽、杜晓宇表演,是一部反腐题材的小品,一个唯唯诺诺的小科员,一位溜须拍马的科长,和一位整顿机关风气的局长,三个人一台戏,主流价值观与喜剧结合,既有矛盾冲突,又有戏剧氛围,看点十足。

2016年《我忍不了》

2016年央视春晚语言类节目只有7个,小品都不出彩,反倒是岳云鹏、孙越合作的相声《我忍不了》用反讽的方式讲述生活中常见的不文明现象,让人捧腹大笑又引人深思,两人是老搭档,一唱一和,逗得观众大笑不止。

2017年《老伴

《老伴》由蔡明和潘长江合作,两人饰演一对老年夫妻,蔡明延续了以往毒舌腹黑的风格,金句频出,比如“说瞎话是要遭雷劈的”、“颜值越高,责任越大”等,蔡明避雷针的动作也让人印象深刻,堪称当年春晚经典动作。不过搞笑归搞笑,《老伴》的本质是温情,是对失忆老伴无限的包容和宠溺。

2018年《真假老师》

《真假老师》由著名喜剧演员贾玲、张小斐表演,喜剧大咖出色发挥,效果非常好。贾玲的一举一动一眨眼一皱眉都非常有喜剧的味道,“开学交啥啊,焦头烂脑啊!”等梗观众也是一听便知深有体会,而且贾玲饰演的家政服务人员被抓壮丁假装是孩子家长,莫名让人想起《家有儿女》中刘星犯错之后请人假扮刘梅的桥段。

2019年《"儿子"来了》

2019年小品《"儿子"来了》可谓是大咖云集,蔡明、潘长江依旧联手饰演夫妻,此外葛优、乔杉、翟天临参加了演出。潘长江、蔡明的台风非常稳健,风格观众也非常熟悉,老夫老妻,生活中的小矛盾,蔡明依旧毒舌,潘长江依旧怕老婆。葛优的加入则令人惊喜,葛式幽默,不动声色,却又笑点十足。小品内容也非常贴近生活,老年人买保健品这个问题是大多数家庭都会遇到的问题,许多人都感同身受。

如何,以上十个央视春晚语言类节目,有你印象深刻的吗?文/一方

春晚语言类节目超10个,春晚沈腾的dog king

春晚10个经典小品:有的出道即巅峰,有的开播前一刻才拍板

自从1979年开播以来,央视春晚经历了43个年头。

在这么多场春节联欢晚会中,涌现出诸多经典的小品,其中有不少至今仍被网友们一再提起,也是我们美好记忆的一部分。

下面茄哥就来列举出10部经典小品:

1、《吃面条》

1982年,朱时茂因主演谢晋导演的《牧马人》成为内地当红小生,而陈佩斯也因参演《瞧这一家子(1979)》、《琵琶魂(1982)》、《夕照街(1983)》等片在电影圈崭露头角。

两人于1984年携手登上春晚,贡献出春晚 历史 上第一部小品《吃面条》。

《吃面条》是一个简单的故事,陈佩斯饰演的陈小二,为了实现演员梦,跑去当群演,拍的戏是一个吃面条的镜头。导演(朱时茂 饰)教他两句台词,他却记不住,结果吃了一大桶面,戏还没拍好,最后实在撑不住只好开溜。

陈佩斯的小品没有过多的语言,他擅长用惟妙惟肖的肢体语言来达到逗乐观众的效果。这也充分展现了其深厚的表演功底,而朱时茂的配合也相当默契,从这部小品开始,两人的长久合作也由此展开。

虽然整部小品只有13分钟,但陈佩斯和朱时茂在排练时却遇到很大的挫折,曾经三度想要放弃。直到春晚直播开始前不到半小时,这部小品还没有完全得到通过,最后是导演黄一鹤顶住压力同意的。

黄一鹤对《吃面条》的评价极高,他说:“《吃面条》是我们春晚里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个小品。”在中国的文艺 历史 上,它的地位毋庸置疑。

2、《招聘》

1989年, 黄宏 首次登上春晚,表演小品《招聘》。

这是由他创作的剧本,演员还有 笑林、师胜杰 和 方青卓 ,讲的是一个公司在招聘业务员,要求应聘者需要具备喝酒的能力,结果弄巧成拙,闹出了笑话。

笑林饰演招聘经理,师胜杰、方青卓和黄宏三人先后来应聘,接到了喝酒的任务,都喝得酩酊大醉,却把经理交代的任务忘得一干二净。这个小品,一是揭示了喝酒要适中的道理,二是讽刺 社会 上存在的不正之风。

黄宏早在1987年就带着小品《左邻右舍》去春晚剧组报名,但那一次没能通过,直到1989年才得偿所愿,也开启了一个时代。

令人惋惜的是,小品中的笑林和师胜杰两位演员都已经不在了。

笑林是相声大师马季的弟子,原名赵小林,2015年因白血病医治无效去世,享年59岁;师胜杰是侯宝林的关门弟子,也是笑林的同门师叔,2018年因病医治无效,在哈尔滨去世,享年66岁。

3、《主角与配角》

陈佩斯11次登上央视春晚,其中有10次都是与朱时茂合作的,两人是一辈子共同进退的好兄弟。

如果说《吃面条》开启了春晚的小品时代,那么1990年 《主角与配角》 的成功,就是小品正式取代相声成为春晚第一主角的标志。

这部小品的创作灵感源于陈佩斯和朱时茂日常创作小品时,每当意见不合,朱时茂都会以在电影制片厂演过主角自居,嘲笑陈佩斯出道时不过是个跑龙套的。

两人便以这种日常争执为引线,写出了《主角与配角》的故事。

导演黄一鹤对这部小品评价极高,曾不遗余力促成其走上春晚。

但节目审核认为故事中让叛徒反串正面角色有点三观不正,希望能改一改;陈佩斯则坚持春晚就是要让老百姓看开心的,不应该背上过多负担,他的坚持最终令小品得以原汁原味展现在观众面前。

4、《相亲

赵本山曾经是春晚小品一哥,他的辉煌人生是从1990年春晚开始的。早在1988年,赵本山就携带小品《老有少心》参加春晚的评审,但由于故事中土话太多被刷下来,就没给上,这样一拖就是一年。

到了1989年底,在导演黄一鹤的帮助下,经过修改,《老有少心》得以通过,并最终把小品名改成 《相亲》 。

结果可谓出道即巅峰,一炮而红。

赵本山那时候只有33岁,但在小品中装扮成一个58岁的老头,也是惟妙惟肖。

有人说赵本山的成名招牌就是“三丑”,就是扮相丑、语言丑和动作丑,与陈佩斯的风格不同,却也是独树一帜,亦得到了观众的肯定。

从这一年开始,赵本山一共登陆春晚21次,在小品演员中最多,俨然成为“春晚一哥”。

5、《草台班子》

1992年登上春晚的 《草台班子》 是由广东电视台选送,王庆等编剧集体创作,马大龙执导。

故事讲述一个资金困难的剧组得到了赞助商侯先生(郭昶 饰)3万元赞助,但因侯先生想要在电影中植入广告而引发了一连串的笑料。

郭昶和潘长江合称南北笑星,他们的精彩表演获得了观众的高度肯定。

潘长江因为这部小品在内地打响了知名度,从此演艺道路一帆风顺。

郭昶在小品中是核心的人物,但此后他的发展空间却很局限,只好回到广东台继续从事他擅长的电视剧表演,曾参演过《万花筒》、《情满珠江》、《陈梦吉传奇》等口碑好剧。

2000年,广东台推出电视剧《外来媳妇本地郎》,郭昶在剧中饰演康家的二佬康祈宗,将一个原本设定中的配角演成了主角,其形象在广东一带深入人心。

可惜的是,他在2003年被查出患上胃癌,仍带病继续演戏,直到2006年6月14日在广东省中医院病逝,享年仅50岁。

6、《打扑克》

到了1994年,黄宏的风格已经日趋成熟。这一年,黄宏带来了小品 《打扑克》 ,这是根据一部小小说改编的小品,黄宏和焦乃积联手编剧。

故事讲述采购员 黑桃K (黄宏 饰)在火车上偶遇老同学记者 红桃J (侯耀文 饰),为了消遣一起“打扑克”的故事。

有趣的是小品中并没有出现真正的扑克,而是两人身上所携带的的名片,就用名片人物的 社会 角色来区别他们的“大小”。

“一把小科长”、“六个处长管六个科长”、“现在的名片是你送给我我送给你,十个名片九个经理,就剩下一个还是经理助理”——小品中的妙语连珠令人拍案叫绝,而隐藏在生动故事背后揭露的 社会 现象和反映的现实问题都发人深省。

这部针砭时弊的小品直到现在仍经常被网友们提起,这足以证明好的作品不仅有感染力,更有生命力。

令人惋惜的是,侯耀文在2007年6月23日因突发心肌梗塞去世,享年仅59岁。

7、《如此包装》

赵丽蓉和巩汉林都是央视春晚老熟脸,1995年他们又合作推出了小品《如此包装》。

故事讲述唱评戏的赵丽蓉得到一家包装公司的青睐,欲求合作推出说唱版评戏《花为媒-报花名》,双方因为观念的不同而引发了各种笑料。

“包装” 是当时一个时髦的关键词,石林和沈永年抓住了这个主题而创作了《如此包装》的剧本。

作品中将传统评戏和说唱艺术相结合的创意,在那个时代也很有启发意义。

赵丽蓉年轻时因长期的戏班表演落下腿伤,每当天气寒冷时,这旧伤就一直折磨着她。在小品的最后,赵丽蓉一段说唱舞蹈之后突然一个踉跄单膝跪在地上,那个动作其实不是有意设计的,而是她当时因腿伤发作而出现的意外,却使表演更加的生动。

巩汉林是相声名家唐杰忠的徒弟,从1990年春晚的小品《打麻将》开始,曾经17年站在春晚的舞台上。

这其中他和赵丽蓉合作的作品最为经典,一老一少、一胖一瘦的组合每当站在舞台上,都能给观众带来亲切感。

8、《机器人趣话》

也许很多网友们都不知道,导演 冯小刚 在90年代也曾为央视春晚创作过小品,其中1996年的《机器人趣话》是最为经典的一部。对于当时的人们来说,“机器人”是个新鲜词,对其充满了想象。

在这部带着科幻气质的小品中,蔡明用精湛的演技为我们展现出一个未来智能机器人的生动形象。

作品中如“在没有输入正确的程序之前所有的机器人均为柔道七段”、“你长得像蔡明,干脆叫你菜花吧”、“我送你个礼物”等台词都是流传至今的金句。

郭达曾经20次登上央视春晚,也是一员观众熟悉的老将,他特有的尖声和高大的形象都令人印象深刻,此外,他也是正版郭达。

蔡明登上央视春晚的次数多达27次,为我们贡献出多达28部作品,而她在2000年推出的电视剧《闲人马大姐》更是室内情景剧中的经典。

9、《打工奇遇

1996年,赵丽蓉和巩汉林再次站在央视春晚的舞台上,为我们带来《如此包装》的姊妹篇《打工奇遇》。

故事讲述想找份洗盘子工作的老太太赵丽蓉,遇到了“太后大酒楼”西餐馆的黑心经理(巩汉林 饰)。

经理要将她包装成劝酒传菜的“慈禧太后”,而赵丽蓉因为看不惯西餐馆哄抬物价赚黑心钱作派,最后向物价局举报,且留下“货真价实”四个字之后扬长而去。

原剧本中,赵丽蓉需要现场悬腕写下“童叟无欺、货真价实”八个字,但由于时间有限,最后缩减成“货真价实”四个字。

赵丽蓉从小不识字,为了写好字,她在书法家的指导下,自己在家中用旧报纸练了无数次,老演员的敬业精神着实令人感动。

赵丽蓉曾经8次登上央视春晚,她参演的每一部小品都是语言类节目中的精品,最后一次出现是在1999年春晚的小品《老将出马》中。

2000年7月17日,赵丽蓉因肺癌去世,享年72岁,她留下的那些经典作品至今仍为观众们喜爱。

10.《卖拐》

2001年央视春晚的《卖拐》是赵本山、范伟和高秀敏的杰作。

故事中,大忽悠赵本山想把在家里没用的一副拐卖给干厨师工作的范伟,经过一阵忽悠,范伟最终傻傻地把那副拐买下。

该小品表现得既生动有趣又轻松自然,给观众带来欢乐的同时,又讽刺了 社会 上的那些骗人把戏,也成为当年最受欢迎的节目。

范伟出道时一直跟着赵本山到处去表演,和高秀敏也有很多年的合作,后来他离开赵本山进入影视圈,经过多年努力终于成为内地知名的影星。

而赵本山也曾主演过《落叶归根》这样的力作,这些年他虽年事已高,仍然专注于他的电视剧《刘老根》系列。

高秀敏 是东北二人转演员出身,首次出现在央视春晚是在1994年,为观众带来小品《密码》。2005年8月18日,高秀敏在凌晨4时因突发心脏病去世,年仅46岁。

我们现在回顾这些作品,仍然会被其中的生动情节所感染,为演员们的表演鼓掌。当时的这些小品都是基于现实生活的创作,带着创作者的想法和情绪,具备反映生活、针砭时弊的能力。

这其中的很多优秀演员都已经去世了,我们为他们感到惋惜的同时,也会因为他们留下的作品而更加怀念他们。

(电影烂番茄编辑部:热血丹心)

春晚语言类节目超10个,春晚沈腾的dog king

盘点春晚5任小品王:赵本山最受欢迎,赵丽蓉最努力,沈腾最搞笑


80年代——陈佩斯、朱时茂的“喜剧时代”

1984年,陈佩斯和朱时茂带着作品《吃面条》登上了春晚。

这是一段无实物表演,凭着陈佩斯高超的演技,以及与搭档朱时茂默契的配合,碗中无面胜有面。

陈佩斯扮演了一个为了出名,敢于尽情折腾自己的男青年,而朱时茂则扮演了一个尽职尽责,要求很高的导演。

在两人“不专业”和“高要求”的矛盾之中,碰撞出 搞笑 的火花,后面每一次陈佩斯端起面碗,面露难色往下吞,都是笑点的铺垫爆发。

而这个小品的背后,是两人的“三次逃跑”。

陈佩斯和朱时茂被春晚邀请之后,就把自己关在宾馆写作品,写了一周,好不容易憋出一个作品,春晚剧组没通过。

两人的压力太大了,觉得自己没希望能写出好作品了,也不好意思再从宾馆住下去,两人就一言不发地跑掉了。

导演只好发动全组找他们,找到后又继续写,又没通过,就这样来来回回了三次,终于把《吃面条》的最终版本定下。

后来的结果我们也都知道了,小品火了,首登春晚的陈佩斯和朱时茂也一炮而红。

此后,两人就开启了属于他们的喜剧时代。

两人创造了一系列油滑奸诈的小聪明,和正直的老实人之间让人啼笑皆非的故事。

1998年两人在春晚舞台上,表演了《王爷与邮差》之后,就再也没登上春晚,这也成了他们在这个舞台最后一个作品。

两人后来与春晚导演创作理念的不合,以及版权问题的扯皮,导致双方渐行渐远。 但是作品无罪,老百姓的笑声就是最好的口碑,无疑,陈佩斯和朱时茂是当之无愧的首任“小品王”。


90年代——赵丽蓉成“小品女王”

1989年,61岁的赵丽蓉登上了春晚舞台,“司马缸砸光”成了那年春晚小品最大的笑点。

在《英雄母亲的一天》这个作品中,她所扮演的见义勇为英雄的母亲,本来过的就是普通生活,可侯耀文扮演前来采访的导演非要让她讲“不普通”的 育儿 经。

于是,一边是淳朴老实不说谎话的传统妇女,一边是拼命想要塑造英雄 历史 闪光点的导演,两人鸡同鸭讲闹出了不少笑话。

每个作品都融入了当时的 社会 现象,观众在被逗笑的同时,又能发人深省。

《如此包装》里,经纪公司无视内容质量,仅靠金钱和流行文化外壳来包装艺人。

《打工奇遇》里,黑心老板恶意提价,天价食材,以次充好。

哪怕时至今日,这些 社会 问题也不过时,仍被探讨。

而这些小品的背后,赵丽蓉老师的“半年苦练”。

赵丽蓉出生于旧 社会 ,那时候条件不好,她也没受过什么教育,认识的字也不多。

为了完成《打工奇遇》最后题字的部分,赵丽蓉把“货真价实”这四个字天天用毛笔练,练了半年之久,练字的宣纸叠起来比她还高。

除此之外,赵丽蓉老师还忍受着病痛折磨。《如此包装》里,赵丽蓉跟年轻的舞蹈演员们一起跳舞,最后做造型时笨笨地摔了一跤,跪倒在地。

当时很多人都以为,她是为了喜剧效果的故意设计的。事后才知道,实际上赵丽蓉是因为腿伤发作,实在没撑住才摔倒在台上的。

《老将出马》里,赵丽蓉在观众的笑声和掌声中,唱完了《我心依旧》,搭档巩汉林忍不住自己的泪水,他知道这位老人的肺癌已至晚期。

赵丽蓉的春晚之路,生动诠释了“活到老,学到老”,舞台上的游刃有余,全是舞台下的苦功夫,熬着病痛学习,老一辈的敬业令人敬仰。

生命是有限的,但作品是永恒的,这位乐呵呵的老太太依旧活在我们心中,也是春晚上最受欢迎的“喜剧女王”。


00年代——赵本山的“东北四宝”

常说东北有三宝,人参、貂皮、鹿茸角,但在赵本山叱咤春晚的时代,这个说法就改成了东北有四宝, 这第四宝就是赵本山。

1990年,赵本山和搭档黄小娟第一登上春晚,表演的节目《相亲》讲述了两个老年人替儿女相亲,却发现彼此是未能如愿的青梅竹马,由此引发了对老年人婚恋自由的讨论。

在赵本山的作品里,小品的视角和他本人一样,都是底层的劳动人民,每个包袱都非常接地气,所以广受欢迎。

在赵丽蓉封王的90年代,赵本山还朝着揭露和讽刺现实的作品发力,作品都属于这个题材的范畴。

从2001年的《卖拐》系列开始,赵本山终于找到了合适的风格,迎来了自己的喜剧高峰。

当时他和高秀敏、范伟的“铁三角”组合,也是春晚台上不可抵挡的喜剧风暴。“大明白”和“大糊涂”的一唱一和,不必刻意就有满满的笑点。

提到赵本山的搭档,还有一个人功不可没,她就是宋丹丹。

在“铁三角”组合之前,赵本山就和宋丹丹就组成了“黑土白云”组合,两人1999年的《昨天·今天·明天》,也是在春晚经典小品里有姓名的。

这老头老太的“斗嘴”,让人身临其境,一切都显得那么自然,没有强迫感和旁观感。

只是可惜了宋丹丹,挺漂亮一小姑娘,天天扮成老太太,让人忽视了她年轻时的绝美容颜。

2008年,两人演完小品《火炬手》之后,赵本山在春晚后台痛哭,因为这个小品偏正经说教一点,表演的人也很累,宋丹丹也在这年之后,再没上过春晚。

没有了搭档的赵本山,也开始甘当绿叶,捧自己的徒弟出道,2009年的《不差钱》就让徒弟小沈阳一夜爆红,可是这样的赵本山更累了,虽然在小品里自己是配角,但是他在排练时,要把每个角色演一遍,示范给徒弟。

2012年的春晚,赵本山也离开了春晚舞台。 很多观众都觉得不习惯,甚至都在说“没有赵本山了,早放炮早睡觉”,由此可见赵本山备受观众认可。

22年的时间,赵本山贡献了21个作品,他本人也是80、90后童年的快乐源泉,赵本山自然成了观众认可度最高的“小品王”。


10年代——沈腾、马丽的“麻花时代”

2012年,虽然赵本山没登春晚舞台,少了点意思,但是开心麻花团队却首登春晚舞台,为我们带来了年轻化的作品。

那一年,沈腾在小品中塑造的“郝建”,深入每一位观众的心。

此后,开心麻花团队每次带来的作品都非常精彩,迅速成为了春晚舞台上,语言类节目的黑马,每个小品都是取材于 社会 矛盾的焦点。

相比于赵本山的农村题材小品,开心麻花的节目内容更符合都市年轻人的口味,在当时春晚的语言类节目都在强调正能量而缺笑点的状况下,开心麻花创造了更多纯粹的、让人没负担的笑声。

尽管是主旋律题材的小品,比如说《走过场》,他们的表演也会赋予满满的笑点,而不是空洞的说教。

舞台下的观众哈哈笑,舞台上沈腾的搭档马丽却始终吊着一颗心。

沈腾曾在春晚上失误过两次,全靠两人的默契,给圆回来了。

在小品《今天的幸福2》里,沈腾饰演的“郝建”,去给老板马丽送过节礼,进门就要脱鞋好为后面他翻沙发的情节做准备。

按照彩排来说,脱一只鞋就可以了,可沈腾在脱第一只鞋时忘台词了,所以顺带手脱了第二只,刚好想起了台词接上了。

但是马丽吓坏了,因为后面的情节里她需要把鞋扔出去,现在多了一只鞋就生出了很多变数。

马丽后来采访称,自己在那一秒中,就像蹦极一样,脑子里生出了无数的想法,以及各种补救措施。

后面沈腾翻了沙发,鞋子确实甩出来了,但是马丽只看到一只,只好慌忙着满场找鞋,终于在沙发底下找到了另一只,这才把失误圆过去。

无独有偶,沈腾“忘词”魔咒,在2014年再次重现。

在小品《扶不扶》里,沈腾倒下之后,马丽说了自己该说的台词,然后该沈腾接话了,可当时沈腾非常专注地在地上演疼呢,忘了接马丽的词。

马丽就把自己的那句词又说了一遍,还加了句“他说的全是我的词啊”,沈腾才想起来往下接。

马丽后来接受采访时称,自己当时都吓傻了,两人表演完下台,抱头痛哭,终于顶着压力演完了。

两人在台上的应变能力,也是业务水平的一种体现,能圆到观众看不出,足以证明开心麻花的实力。

今年的春晚,开心麻花无缘和大家见面了,但是未来的日子还长着呢,相信他们一定会为我们带来更加优质的作品。

在新一代的喜剧人里,开心麻花也开始站稳脚跟,创造属于他们的“麻花时代”了。


20 年代——贾玲的“下一站天后”

在今年的春晚舞台上,对比其他小品里夹满流量明星的情况,贾玲的喜剧团队显得格外纯粹。

依旧是那几个人,贾玲、张小斐和大聪,他们一出场自带观众缘,《一波三折》里的包袱也被三人演绎的有铺垫、又自然。


贾玲是学相声出身的,在北京求学期间母亲意外去世,生活一下子窘迫起来。

班主任冯巩不忍心看着学生受冻挨饿,而且贾玲是个好苗子,冯巩非常看好她,于是就带着贾玲一起演出,让她赚些生活费。

2010年,贾玲搭档白凯南首登春晚,表演了相声《大话捧逗》,时间段不妙,是零点之后的节目,虽然没太有什么反响,但也让贾玲开始被全国观众认识了。

2011年,贾玲依旧搭档白凯南,表演了相声《芝麻开门》,当年也让两人小火了一把,此后两人参加了不少综艺节目,贾玲开始涉猎其他领域,演小品、高模仿、参加比赛,什么都去尝试,在这些节目的积累之下,贾玲攒下不少观众缘。

2016年,贾玲成立了自己的公司,签下了张小斐、许君聪、何欢等喜剧演员,贾玲也开始组建起自己在春晚舞台的固定团队。

2018年的《真假老师》就备受观众喜爱,2019年的《啼笑皆非》也是贾玲团队推出的精品,小时工雇了另一个公司的小时工,闹出了一系列的笑话。

2020年的《婆婆妈妈》,在舞台上演绎了爆笑的婆媳矛盾。


这个搭档也逐渐固定下来,每个作品也都有不少笑点, 所以说贾玲是非常有希望拿到小品王的“下一站天后”。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春晚的舞台上,全国人民一起见证了这些优秀喜剧人的崛起和成长,“小品王”的称号是观众赋予他们的认可,观众的笑声是给他们最好的嘉奖。

春晚年年有,经典永流传。感谢这些小品王,年年岁岁的欢笑陪伴!

相关资讯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