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胡同情怀,老北京的胡同纪实

时间:2022-10-09 18:53:46阅读:2511
一部由北京云在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出品,北京人艺制作班底精心打造的原创话剧《北京邻居》将于8月5日-7日,在国家大剧院戏剧场上演。该剧改编自老舍文学奖得主荆永鸣小说《北京时间》,这部小说曾被称为“最暖的外地…

一部由北京云在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出品,北京人艺制作班底精心打造的原创话剧《北京邻居》将于8月5日-7日,在国家大剧院戏剧场上演。该剧改编自老舍文学奖得主荆永鸣小说《北京时间》,这部小说曾被称为“最暖的外地人在北京奋斗史”。

话剧《北京邻居》改编自老舍文学奖得主荆永鸣小说《北京时间》。 主办方供图

话剧《北京邻居》由国家一级编剧傅玲改编、北京人艺导演唐烨执导。从2020年起,已连续三年应国家大剧院的邀请登上了戏剧场的舞台。作为一部京味儿话剧,该剧在舞台上充满浓郁的京腔京韵,一方面作品以外来者的视角,观察揣摩着最具文化烙印的“北京人”;一方面又以平民百姓的身份,表现与“刘作家”一样匍匐在地谋生存的普通人,并由此引入变动着的时代因素,这正是它最有意味的地方。新京报专访话剧《北京邻居》导演唐烨,聊聊与“邻居”有关的故事。

北京在地生活的人物群像

《北京邻居》讲述了上世纪90年代外埠来京的“候鸟”和胡同里的“留鸟”同住在一个大杂院里发生的悲喜故事,有人情义气,也有无奈与阵痛。在导演唐烨看来,如今在话剧舞台上,能够反映当代北京普通人生活的题材其实并不多见,而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北京人,这些年她始终在不断地寻找这类题材。当初之所以决定把荆永鸣的小说《北京时间》改编成话剧搬上舞台,唐烨觉得,荆永鸣先生作为一位非北京籍的作家,他以外来者的视角创作出的小说《北京时间》,让她感受到了非常客观的文学视角。小说中特定人物的优、缺点不仅被他书写得鲜活生动,当读者与这些人物最终融合到一起之后,内心里还会泛起淡淡的心酸与同情,“这有点像曹禺先生对于自己笔下的人物,常常带有一种同情与爱去写他们一样。”

作为一部群像作品,《北京邻居》没有唯一主角,没有常规“起承转合”的故事,而是由生活琐事、言来言去汇集而成的一个故事,因此创作的最大难度是如何通过“一群人”来塑造“一个人”。唐烨坦言,她想作为一个时代记录者,将上世纪90年代的北京通过舞台作品留存下来,于是她和编剧傅玲回忆了很多那个年代关于北京百姓生活的细节。舞台上,老北京大杂院原汁原味地呈现,煤堆、小卖部、公用自来水、自建棚,处处都是生活细节的展示,幕间的三弦伴奏更是增加了北京城古韵的味道。

导演唐烨表示想将上世纪90年代的北京通过舞台作品留存下来。 主办方供图

还原生活细节杜绝符号化

在众多角色中,着墨最多的角色是松天硕出演的“赵公安”,他主动、热心、爱出头,咋呼、搭讪、喜欢抬杠,是一个底层小市民,下岗两年在家无所事事,大事做不来,小事不愿做。唐烨回忆,《北京邻居》刚开始演的时候,很多观众并不“待见”赵公安这个角色,甚至有人说“谁有这么一个邻居,想死的心都有!”但演过之后,观众们竟慢慢开始理解赵公安,发现在自己的生活里其实这样的“邻居”随处可见,以至于松天硕成为了该剧每一轮演出最受观众喜欢的演员之一。

虽然松天硕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但是作为90后,剧中的很多生活细节他都没有经历过。唐烨表示,在“小松”出生的年代,大杂院里的公用自来水早已被家家户户引进自家房中,再也不会出现剧中到了冬天各家各户睡觉前,还要关掉全院的水闸,第二天早上再各家轮班,烧壶开水将冻了一夜的水龙头浇开的景象,在《北京邻居》中,很多生活细节方面,都在力求真实地还原那个时代。唐烨表示,舞台作品与小说相比最大的不同,是创作者要通过自己记忆里琐碎的生活细节,不断地充实这部戏,但一切的前提都要遵循一个“真”字:“一方面是依托小说,而更多的是人物的真实,情感的真实。为了做到这一点,作品杜绝符号化的处理,力求细致真切。”

《北京邻居》的故事大约发生在1997年,至今已过去二十多年,而这二十多年正是北京变化发展最快的一个阶段,同时也是全国各地人来到北京“共建”的时期,北京人的包容和接纳让北京发展迅速,这座城市也越来越散发出它的冷静、大度。在《北京邻居》这部作品里,不论是新北京人还是老北京人,多多少少都会通过剧中所展现出的生活细节找到共鸣,甚至对北京文化感兴趣的观众,也能从中找到各种鲜活生动的北京特色。唐烨回忆,该剧首演时,现场便有一位女士流下了泪水,第二天她又带着自己的父母重温了一遍作品。由于舞台上那些原汁原味的老北京装置太过真实,以至于经常有观众要求上台看看他们曾经熟悉的“大杂院”。

在北京奋斗、生活的人,都能在《北京邻居》这部作品里找到共鸣。 主办方供图

用舞台作品留住“京味儿”

今年是《北京邻居》连续第三年受邀登上国家大剧院的舞台,唐烨认为正是因为剧中的生活细节,打动了无数曾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在她看来,《北京邻居》虽然还原了往昔岁月,但更多的是对人之生存的思考和记录。值得一提的是,话剧《北京邻居》是导演唐烨与编剧傅玲,继北京人艺话剧《枪声》之后,再一次合作,剧本前后打磨四年时间,可以说是逐字逐句修改出来的,剧中很多细节的处理是主创团队前期文本加后期排练,一点点磨出来的。唐烨认为,“在这部作品里,无论是荆永鸣老师,还是我们主创团队,一直都在秉承着一种客观的角度,无论观众是老北京人还是新北京人,都能在这部作品里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温暖。我们也希望大家再把这种温暖接过来,继续传递给周围的人。”

在唐烨看来,北京人从骨子里讲礼数、热心肠,很多时候北京人看似不求上进,常常讲究“差不多主义”,其实也从另一面体现北京人不争不抢,懂得顺应社会的某种精神特质。“一座城市中,人的个性,可以直接影响到整座城市的个性。”唐烨记得,小时候印象最深的便是北京这座城市的“温度”,但随着城市的发展,当人们从大杂院搬到楼房里以后,这种温度便慢慢在“降温”,她特别不希望这种物理与空间距离,把人的距离拉开。两年前,唐烨在创作北京人艺抗疫大戏《社区居委会》的时候,与主创团队曾去过很多社区进行走访,那段经历让她感觉到,通过在疫情中当志愿者的经历,很多人开始相互变得熟悉,曾经的那些温情又在逐渐升温。

从艺术创作角度讲,唐烨觉得过去每每谈到京味儿戏,观众的第一反应永远都是《龙须沟》《茶馆》等这类经典作品,无论作为戏剧人还是北京人,都令唐烨感受到一种创作动力:“近些年我们的编剧一直都在不断地创作,大家都在努力地挖掘更多京味儿题材的舞台作品,最终的目的还是想把不同年代的北京味道,用不同的舞台或艺术方式留存下来。”

新京报记者 刘臻

编辑 田偲妮

校对 翟永军

北京胡同情怀,老北京的胡同纪实

《北京邻居》到底好不好看呢?

京味儿话剧是我个人非常喜欢的话剧类型之一,因为生长在北京的缘故,我对操着京腔、持着北京做派的人有着强烈的亲近感,而京味儿话剧中展现的京腔京韵和老成地道的北京文化也是值得人们反复品味的文化经典。怀着极大的热情与期待,我在《北京邻居》开幕第二天前去观看了这部北京人艺班底打造的京味儿大戏。 该剧以一对来自东北的北漂创业夫妻的视角展开,观望了北京甜水井胡同四合院的生活:清早抢自来水管子、用热水浇化阀门、冬储大白菜、查电表……一幕幕皆是鸡零狗碎的生活情状。剧中还涉及到蛐蛐、鸽哨、吆喝等许多老北京符号,这些具体真实的点滴细节,都刻着老北京大杂院生活的印记。这些关乎柴米油盐、锅碗瓢盆的日常小事,与地道京腔的加持,将观众代入到炊烟灶火的胡同生活中,鲜活热闹、真实可感。剧中人物的身份、性格各异,但都特色鲜明,颇具亮点。该剧着墨最多、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便是松天硕饰演的赵公安,他一方面热心肠、爱耍贫嘴、混不吝,心底里充满了作为北京人的自豪与优越感;一方面他又是个无所事事的下岗市民,妻管严的怂人一个。这种身份与性格上的立体感一下子使人物充满生气。而且通过赵公民的形象,我们也能了解到当时一批“老北京“们的生活规则,他们重义气、讲礼数、强自尊、通人情世故……这些特质有很大一部分还延续在当代北京人的性格中。松天硕的表演惟妙惟肖、生动灵活,给人留下很深的印象。与赵公安代表的性格强烈的北京人所对立的,便是北漂创业的刘氏夫妻。他们由初来乍到时的排斥、不知所措,到一路摸索,慢慢融合的过程,应该也应和了不少北漂人的心路历程。我们从他们的变化中也看到了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之间不可避免的碰撞以及趋势之下的融合过程。作为北漂的一方,必定要经历棱角的打磨与艰辛的奋斗,才有可能获得话语权,甚至站稳脚跟;而作为面对外来文化的本土一方,也要有包容的气度和开放的姿态。这部戏正妙在对相克相融的两方的双向刻画。

北京胡同情怀,老北京的胡同纪实

张子枫北京胡同大片太好看,胡同长大的你,对胡同有哪些记忆?

张子枫在北京胡同拍了一组照片,发布到网上之后,人们都纷纷说这组照片简直就像大片一样,非常的好看,而同时也勾起了很多人小时候住在胡同里的回忆。

小时候我的家就是住在胡同里的,每天早上五六点钟的时候,就能听到隔壁的邻居起床练功的声音,遛鸟的声音,做饭的声音,甚至在我还没有起床的时候,就能够在床上闻到隔壁张婶家早上又做了什么好吃的,旁边李叔家又买了什么新鲜又便宜的蔬菜。这种声音曾经一度让我非常的苦恼,毕竟好不容易在周末的时候休息,想要好好的睡个懒觉都睡不成,但后来搬离了这个胡同之后,这些声音也成为了永远的记忆,现在想来还是非常怀念的。

在住胡同的时候,家里面的大门除了在晚上睡觉的时候象征性的锁一下,其他的时间全部都是敞开的,邻居们随时都可以推门而进,也没有什么敲门的规矩。进了门之后抓上一把瓜子,喝上一杯茉莉花茶,就开始坐在院子里面讲着家长里短了。而我们小孩子也是各种走街串巷,在各种各样的宽窄巷子里面追逐打闹,等到晚上要吃饭的时候,家长们都纷纷的会站在大门口呼唤自己的孩子。而有时候也会经常带着小伙伴到自己家里来蹭饭,或者去小伙伴的家里蹭上一顿好吃的。

有时候家里面做了一些好吃的,邻居们之间也都会互相送上一碗给彼此尝尝。尤其是左邻右舍的,根本不用走正门,只需要扒着墙根就可以将自己家的好吃的递过来了。尤其是谁家要是做了一碗红烧肉的话,这个香味儿可以传遍整个巷子口。

现在想想,这些都是我对于胡同的记忆。小的时候觉得巷子太窄人们太吵,但等到真正离开了胡同的时候,现在反而会更加的怀念小时候的生活。那种热热闹闹的烟火气再也回不去了。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