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什么毙伤日伪军170余人后全部壮烈殉国,抗日时期义勇军击毙日本人

时间:2022-10-09 13:39:29阅读:3267
“如果祖国遭受到侵犯,热血男儿当自强!”这是著名抗日影视剧《亮剑》主题曲中的一句歌词,讲述了在日本侵华期间,上阵英勇杀敌的军人们的传奇故事。但在1937年前后,在南京有这样一群儿童,他们全部都是出身卑微的…

“如果祖国遭受到侵犯,热血男儿当自强!”这是著名抗日影视剧《亮剑》主题曲中的一句歌词,讲述了在日本侵华期间,上阵英勇杀敌的军人们的传奇故事。

但在1937年前后,在南京有这样一群儿童,他们全部都是出身卑微的孤儿,从小无依无靠,在寺庙中被尼姑抚养长大,也没有经过任何专业训练。

却在十几岁这个本该被保护的年纪毅然走上了战场,他们中不仅有英姿飒爽的热血男儿,更有巾帼不让须眉的当代“花木兰”。

没有政党,没有组织,没有战术思想,更没有作战亟需的武器弹药,但就是在这样极端困难的情况下,他们却消灭了近200日伪军,在全体牺牲时平均年龄也只有16岁。

那么,他们是怎样勇敢地走上了对抗日本侵略者的第一线?如何利用自己的智慧与凶狠的敌人周旋?最后又给我们留下了哪些宝贵的精神?

(注:参加抗日武装的儿童)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金陵孤儿义勇军”的故事。

金陵“安乐窝”——充满希望的孩子们

民国初年,各地军阀割据,局势混乱不堪,百姓民不聊生。而在金陵(南京)的和平门东北边三里地的一处地方,名叫小红山。

此地虽离城不远,但却保持着难得的安宁,仿佛世外桃源一般,是乱世中一处宝地,而在山上则有着一处古寺,名唤嘉善寺。

(注:今日的南京小红山)

据史料记载,该寺应建于明朝正德年间,可谓是曲径通幽,殿后还有一块巨石壁立,原本登山到寺之路,是青松茂密,登陟为艰,沿途有石佛、观音诸阁,也有不少文人墨客在此吟诗作对。

但到了腥风血雨的民国初年,此地几无人烟,也没有僧侣在此吃斋念佛了,平时自是无人打理,渐渐变得残破不堪。

某一天,有一个老尼姑带着她的两个徒弟来到此处定居,她们来之前的经历已无据可考,随后就有了金陵孤儿义勇军的故事。

此时适逢乱世,有许多民众流离失所,大人或许还可以依靠自己的一身力气勉强度日,而那些流浪的孩子们的境遇更加悲惨。

出家人以慈悲为怀,老尼姑和她的两个徒弟就开始收养各地的孤儿,接到寺中照顾,在这些孤儿中,甚至还有辛亥革命中牺牲的先烈后代。而这些孩子们称老尼姑为“师太”,称她的两个徒弟为“师姑”。

对于这些孤儿们来说,他们没有了父母亲人,能在乱世中活下来,填饱肚子已是不易,而遇到这三位尼姑对他们来说更是意外的幸运,在这里他们感受到了缺失的家庭温暖。

除了生活得到保障,他们还在寺庙中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学会了劳动,几十个人一起下地干活,种植蔬菜粮食。

(注:抗日军队中的儿童)

闲暇时则会被组织起来看书,学习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正所谓人穷志不短,虽然时局黑暗,但这一处小小的寺庙中到处闪耀着希望的光辉。

很快。她们的义举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许多慈善人士伸出了援手,他们集合了资金,在此处建立了一座先进的孤儿院,取名为“安乐窝”,这个名字的来源正是宋庆龄。

而另一个人的到来,则给他们带来了更多的改变与机遇,这个人叫陶行知,近代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更是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和爱国者。

他了解到在嘉善寺中有这样一群孩子后,便时常光顾这里,还会带一些自己创办的晓庄师范学校的学生们到此处与这儿的孩子们联谊。

(注:今日的南京晓庄学院)

而在教育方面,陶行知先生更是倾注了许多的心血,他不仅亲自上阵传授孩子们知识,还会通过自己的关系邀请在社会上有知名度的专家、学者们前来。

嘉善寺的孩子们虽然没有机会走进真正的校园,但在这儿他们依然感受到了作为一个孩子和学生的快乐,更重要的是,学习了更进步的思想。

在那个年代,能意识到民族存在于危亡之际,自己应该勇敢走上救国安民道路的有识之士其实并不多,但很幸运,这些孩子们的老师正是这样一群人。

(注:陶行知先生)

在他们的引导下,孩子们接受了许多先进的思想,虽然孤儿院地处于佛寺之中,曾经是个佛门圣地,但在孩子们到来后,四周的墙壁上不再是佛门的故事,而有了新的内容。

屈原投江,让孩子们认识到了为国捐躯的决绝;苏武牧羊,让孩子们体会到了坚贞不屈的勇气;岳母刺字,让孩子们感受到了精忠报国的英勇;文天祥就义则让孩子们学会了大义凛然的坚强与洒脱。

虽然在孤儿院中的生活尚且安逸、平稳,但孩子们并没有被眼前的简单蒙蔽住双眼,通过书籍和老师们的讲述,他们了解到外面的世界正兵荒马乱。

(注:文天祥雕像)

他们暂时的平静也在这一天被打破了,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日军全面侵华战争开始,而“安乐窝”中的孩子们,也踏上了自己的征程。

二、勇敢与智慧——与日军的艰苦战斗

其实早在1931年,918事变发生后,日军就已经开始侵占中国东北的权益,而孤儿院中的孩子们也早已通过老师们的讲述,了解到了东北义勇军的事迹。

他们虽然心向往之,但毕竟距离遥远,自己的年纪也尚小,没有可以直接抵抗日本侵略者的机会。

但是时间来到1937年,日军的气焰更加嚣张,大举入侵中华各地,战火也一直烧到了江南各地。

(注:卢沟桥事变)

以班长钟华为首的几个年龄稍大的孩子们坐不住了,他们一拍桌子,怒不可遏,决定为全民族的抗战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也正是在这时,他们喊出了抗日的口号,“金陵孤儿义勇军”正式成立了,当场就有二十多人报名,而在后来的战斗中,队伍一度发展到六十多人。

在编队成立后不久,他们发现有三个年龄比较大的女孩子不见了,多方打听之下才知道她们跟随着通讯部队参加了淞沪会战。

小团体的力量是弱小的,但大集体的力量是强大的,受过良好教育的义勇军孩子们并没有因为一腔热血而冲动,他们根据自己的特长加入了不同的部队之中。

(注:学生自发抗日运动)

南京保卫战开始之后,他们有的去了保安部队,有的去了地方服务队,而很多女孩子则参加了红十字会,虽然并不是都在前线,但都诠释了什么是身体力行。

后来幸存的孩子们回忆了当时几位身先士卒的同伴,史青、屈歌和一些人参加了中华门的战斗,郑兴参加了光华门的战斗,而班长钟华则参加了地方保安工作。

再一次战斗中,钟华和战友雷岳被日军追赶上了,因为雷岳身负重伤,他们行走得很慢,眼看就要落入敌人的手中。

敌人开始用机枪扫射时,雷岳自知已经难逃一死,就用身体压住了钟华,死死地护在身下,让他躲过了日军的搜索。

(注:参加抗日的孩子们)

到了晚上,钟华见四周已无人,才从尸体堆中爬出,一瘸一拐地跑回了孤儿院。钟华还是幸运的,捡回了一条命。

而他们中的很多人像雷岳一样,倒在了和敌人的搏斗中,有几个女生在红十字护理会中照顾伤员时因为没有及时撤退,也惨遭敌人杀害,而他们大多,才十几岁的年纪。

虽然留在南京的将士们英勇奋战,不畏艰险,但装备的落后与人员的不足终究无法弥补,很快,南京就失陷了。

回到孤儿院中的孩子们意识到了情况的危急,随着南京的陷落,他们也不再能获得来自社会各界人士的支持与援助,这一次,他们决定依靠自己的智慧和敌人周旋。

首先,他们来到平日与他们时常有联谊的和平门清真寺小学,找到里面遗留下来的油印机,打印一些抗日的标语还有传单,四处张贴和发放。

由于他们是孩子,目标很小,速度很快,又对城中的道路个各处地点都十分熟悉,所以日军虽然眼看着抗日宣传声势日渐壮大,却是束手无策,无法抓捕发放传单的孩子们。

紧接着,孩子们又开始“搬运”日军的战略物资,烧毁和处理了日军的很多摩托、汽车还有汽油,甚至烧毁了他们的车库和粮仓。

日军虽然气恼,但是依然无法抓到来如影去如风的孩子们,只能任由他们在暗地里搞“破坏”。

电视剧《小兵张嘎》中有这样一句台词:“县城鬼子司令部,我想来就来,想走就走”。而金陵的义勇军孩子们简直就是现实中的原型。

日军在北固山下有一个大的军用仓库,防护十分严密,周围都架起了电网,但义勇军中有一名战士叫金沙子,却摸清了潜入和逃离的路线。

当时日军修筑仓库时,强制征召了许多当地的中国老百姓作为劳工,而金沙子就混在其中,他一边工作,一边就在搞侦查。

就在铁丝网下,他居然发现一个古墓道,是从金陵城内通往这个仓库的,这下孩子们就掌握了一条秘密通道。

到了夜晚,他们就通过密道潜到仓库中,然后打开天窗,将里面的各种枪支弹药,军火武器再通过密道运回孤儿院中,天亮之前撤离。

这样一来,孤儿义勇军们就拥有了武器,他们不再像之前那样一味地通过逃避和迂回与敌人周旋,经过自我培训,他们掌握了使用武器的方法。

于是他们便潜入到城中,偷袭落单的敌人,还会惩罚那些为鬼子卖命的汉奸们,日军虽然恼怒,却很难找到他们的踪迹。

原来孩子们积累了上次找到古墓道的经验,这一次他们又找到了一座废弃的古堡,里面有城外通往城内的又一条密道。

白天时他们就用砖块来堆砌在前面,起到掩护的作用,到了晚上他们就通过这个地方,涌入城中,执行自己的计划。

正是在很多像他们这样的人们努力下,日寇虽然凭着凶残和先进的武器占领了许多城市,却始终无法真正地奴役中华人民。

金陵孤儿义勇军,只是些学生年纪的孩子们,没有任何组织和部队给予他们支援,但是他们并不孤独,因为在中华大地上的许多角落,还有着跟他们一样志向坚定的孩子们,上演着可歌可泣的故事。

三、青春的力量——儿童与学生抗日运动

正如前文所述,日军对中华大地的侵略从九一八就开始了,而最早受到影响的就是东北的孩子们,他们也是最早组织起来参加抗日救亡运动的学生们。

1931年的9月,“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在北平成立,而其中的大部分成员正是从东北流亡而来的学生们。

他们利用自己的知识和活力,通过文化和政治宣传的途径,传播抗日救国的思想,在中国北方创造浓厚的抗日氛围,为日后的全民族抗战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他们还通过自己的力量给予在东北作战的抗日义勇军们支持,因为日军加大了扫荡和搜刮物资的力度,再加上国民党蒋介石当局始终没有坚定抗日的政策。

所以在东北作战的部队,在食物和药品等方面十分短缺,于是学生们就在全国各地募集资金和物资,再想办法运到东北义勇军们的手中。

除此之外,这些学生们还成了向政府请愿抗日的主力军。请愿活动主要在北平和南京,而请愿的对象则是住在张学良和南京国民政府的蒋介石。

学生们在车厢中疾呼,把自己的主张和愿望传达给一路上的群众们,获取了许多支持。

虽然结局十分遗憾,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政权依然采取不抵抗的政策,他们的请愿并没有获得预期的效果,但无疑让更多的人们看到了抗日救国的决心。

同样的,几年后的陕甘宁边区,也有着一群被组织起来的孩子,这一次他们的力量更加强大,因为他们的背后,站着的是重视群众工作的中国共产党。

党中央指出,对于儿童的教育要采用不同的方法,主张“抗战高于一切,一切服从抗战”,但同时也没有放弃日常的文化教育。

将儿童广泛地组织起来,成立了“儿童团”,边训练边学习,开展了丰富的抗日救亡运动。

孩子们利用自身的优势,帮助前线的八路军战士们收集、传递情报,还参与到破坏敌人交通线的活动中来,还帮助救助伤员,开展护理工作。

而在敌后战场,他们勇敢地负责了站岗、放哨、盘查的任务,还紧密的联系群众,动员群众,如果有胜利的战报传来,他们就挨家挨户的进行宣传,鼓舞士气。

平日里他们还会帮助农民干活,无论是耕田、打水还是砍柴,他们都义不容辞,逢年过节会作为军队的代表,给贫苦的家庭送去慰问。

而进行文化宣传和文娱活动更是他们的强项,我党的传统一直都是严肃活泼,虽然抗日斗争艰苦卓绝,但是士兵和民众的精神世界依然充实。

儿童团会组织一些兴趣小组,还会开展文化扫盲运动,逢年过节甚至会举行文艺晚会,让大家养成了坚强的革命乐观精神。

1940年,儿童团还光荣地参加了边区万人军事大检阅,在仪式上,周恩来、王稼祥等党的领导人都给予他们高度评价。

儿童们富有亲和力,更亲近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支持金陵孤儿院的陶行知先生就曾经说过:“青年人在乡村里宣传,有时会碰钉子,小孩子的工作是到处受人欢迎,顺利进行。有些事大人和青年不能做而小孩子能做、有些话大人和青年不便说,而小孩子说起来,人家不能怪。”

家园被侵略,祖国被践踏自然是痛苦的,但正是这些年幼的力量,给予了这个民族更多的活力和精神,让人们在黑暗中砥砺前行,走向光明。

金陵孤儿们的精神——民族意识的觉醒

让我们再把目光投回到在金陵战斗的孩子们,因为长期的活动,给日军造成了很大的困扰,所以日本方面一直在思考如何对付这些孩子。

直到金陵义勇军们在郊区炸毁了一列军车,炸死了许多日本士兵,这一次,日军方面再也无法忍受这样长期的损失了。

他们关闭了和平门,只开启了玄武门通行,这就给孩子们带来了巨大的困扰,因为玄武门四面环水,很难开展战斗。

所以渐渐地,战斗中的减员不断增加,也有一些成员不幸被捕,他们在日本人的监狱中受尽了非人的折磨。

但从小熟读岳飞、文天祥故事的他们从来没有想过屈服,无论是威逼还是利诱,日军都无法从他们的口中获取有价值的情报。

但几十个人的力量终究是有限的,一边在减员,一边就需要招募新的成员,而这问题恰恰就出在新招募的成员上。

因为发展组织时招募的部分新成员并不是从孤儿院走出来的,所以组织对他们的信息了解也并不是十分地清晰和全面,审查也不是十分严格。

这就让敌人的奸细找到了可乘之机,最终在一次行动中,金陵孤儿义勇军们的情报和行动路线泄露,他们被日军包围在小红山上。

已是穷途末路,但他们并不打算缴械投降,全员撤退到了山上的一处洞中,拿出了事先存放在此处的炸药,引爆后,全员以身殉国。

从1937年到1939年,两年多的时间里,活跃在南京周边地区的孤儿义勇军们最终迎来了他们的结局,牺牲时他们的平均年龄只有16岁。

勇敢的孩子们在慷慨的悲歌中离开了人世,但他们留下的精神永远不会随着肉体而消散。

在日军的铁蹄踏进南京城后,这群孩子仿佛在一夜之间长大了,陶行知等一众先生们在他们小时候播撒下的爱国种子在此刻生根发芽。

他们身体力行地诠释了何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牺牲了自己的童年,牺牲了自己的青春,投入到救国的道路中。

他们没有加入任何政党和组织,没有获得过任何外来的支持和援助,甚至在牺牲后都很难留下自己的姓名,但是他们从来都是义无反顾。

他们身上流淌的是中华民族的血液,学习的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源远流长的文化,也正是他们,延续了中华民族的生命。

正所谓威武不能屈,他们用自己的鲜血谱写了最美的英雄赞歌,他们迸发出的力量正是这个民族的灵魂与精神。

而他们所代表的,正是在那个时代千千万万个觉醒了意识的民众。从少数人睁眼看世界的精英阶层革命,到此时的全民族觉醒,中华儿女经历了许多屈辱与奋斗。

从愚昧无知到救亡图存,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中华民族实现了自在到自觉的伟大转变。

在生死存亡的时刻,每个人身上都被赋予了使命感,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都自觉地投入到了为民族解放而奋斗的征程中来。

地主阶级是腐朽的,资产阶级是软弱的,而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是无穷的,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唤醒了沉沦的中华儿女。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全民族抗战的同仇敌忾,是一部气壮山河的民族觉醒史诗,也是把日本侵略者赶出中华大地的关键所在。

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已过去数十年,但今日的我们依然走在伟大复兴之路上,我们要继续弘扬光荣的革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让中华民族自强与世界之林!

结语

古寺壑中好,到来真是禅。松声流夜雨,草色积春烟。金陵孤儿义勇军的故事从一处僻静的古寺中开始,那里有着他们幸福安逸的时光,也是他们精神的发源地与归宿。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当残暴的敌人蹂躏自己的家园,他们勇敢无畏,从不言弃,用平凡之躯,迸发出了无穷的力量,为守护家园而战斗。

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亲手引爆意味着自己生命终结的炸药,需要无限的勇气,但正如他们孩童时期读过的那些人物,正如老师们讲述的英雄故事,也正如一个个夜晚自己心中许下的诺言,他们从不后悔。

金陵孤儿义勇军们的故事结束了吗?并没有,为国捐躯并不是他们的结局,肉体的终结并不会磨灭他们的精神。

看着今日的孩子们在家庭里享受爱的关怀,在课堂中学习丰富的知识,在操场上肆意挥洒汗水,快乐奔跑时,我们仿佛看见一百年前金陵城外小红山上,一张张稚气未脱的面庞,正对着我们微笑,诉说,看到他们本应拥有的生活,在今日一直续写着……

参考资料:

金陵孤儿义勇军 石桥 南京史志 1997-06-15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流亡学生抗日救亡运动特点及作用研究 金恒薇

辽宁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7-06-25

陕甘宁边区抗日儿童团的组织和实践 黄亚楠 红广角 2017-12-20

全民族抗战视域下中华民族空前觉醒的四重维度探析 荆蕙兰; 贾颖

邢台学院学报2022-06-13

血色小红山:金陵孤儿抗战纪实 蔡虎因 2015

编辑:师涵

责编:林画

在什么毙伤日伪军170余人后全部壮烈殉国,抗日时期义勇军击毙日本人

平均年龄16岁,杀死了200日伪军的义勇军,都是从哪来的?

在抗日战争期间,有这样一群孤儿,他们为了国家存亡,勇敢地拿起枪抗击日本侵略者,经过两年的时间,共杀死了200多名日军和伪军,他们最后却全部牺牲。

他们就是金陵孤儿义勇军。

在清朝末年的时候,在南京城外有一个小红山。在这个离南京城不远的地方,有一座百年名寺,名字是嘉善寺。但是因为当时清朝的统治已经摇摇欲坠,加上嘉善寺的地理位置偏僻,这里很少有人来烧香礼佛,此时的寺院经过风吹雨打已经破败不堪了。

后来,嘉善寺来了三个人,一个老尼姑带着两个年轻的尼姑,三个人就在寺院破旧的禅房住了下来。这位老尼姑非常善良,她收留了很多孤儿,最后竟然达到了60多个。孤儿们把老尼姑当作奶奶一样亲,叫老尼姑为师太,年轻的两个尼姑则被成为师姑。

到了1927年的时候,有一位叫陶行知的人知道了寺院中有很多的孤儿,他就经常从南京城给孩子们带点吃的食物。因为陶行知是一个学校的创始人,所以他让孤儿们去学校学习上课。孤儿们在学校里学会了知识文化,更重要的是懂得了民族精神。

时间来到1937年,日本侵略者已经越来越张狂,肆意侵占我国领土,屠杀我们的民族同胞。国内要求抗战的呼声越来越高,此时在学校学习的孤儿们都纷纷走上街头,投身到宣传抗日的人群中。

在这年的八月,孤儿们自发组织起了一个组织,叫做金陵孤儿义勇军,它的倡议者正是担任班长的钟华。他们希望自己成立的这个义勇军组织,能够像东北抗日义勇军那样,勇敢地和日本侵略者做斗争,即使是付出生命的代价也在所不惜。

上海的淞沪会战的消息传来,在这些孤儿中,有三个女孤儿,她们跟着当地的军队一起到上海参加战斗。淞沪会战持续打了几个月,上海最终还是沦陷了。这三个女孤儿又跟着队伍参加了南京保卫战,最后,三名女孤儿全部牺牲在紫金山保卫战中。

在这些孤儿中,有三个人,他们分别叫屈歌、史青、郑兴。他们一起参加了南京保卫战中的光华门战斗,幸运的是他们三个都安全地撤出了阵地。也是在这同一场战斗中,有5个负责战地救护的女孤儿就没这么幸运了,她们在北固山阵地全部被日军杀害,连名字都没有留下。


当时发起义勇军倡议的班长钟华,还有一位孤儿叫雷岳,他俩在撤退的时候被俘虏了。鬼子要对俘虏进行大屠杀,身上有伤的雷岳将班长钟华扑倒压在了身体下,钟华幸免,半夜从被屠杀的尸体中爬了出来,向自己的嘉善寺逃去。

时间到了1938年的春天,日军此时正在修建大型的军用仓库。钟华就带着几名孤儿义勇军战士潜入了日军的仓库,从这里偷走了步枪、手榴弹、炸药包等武器。

以钟华为首的孤儿义勇军用这些偷来的武器,开始四处伏击日本侵略者,有时候还会偷袭据点里的伪军。孤儿义勇军神出鬼没的破坏行动,让日本人感到头疼,他们就开始全面扫荡。在扫荡过程中确实抓到了不少的孤儿义勇军,但是这些勇敢顽强的孤儿们,没有一个人泄露秘密,即使日军对他们幼小的身体用刑。

日军没有办法,就想到了另外一个计划,他们要安插眼线到孤儿义勇军中去。由于钟华率领的孤儿义勇军被当地人知道,很多人都要来参加,钟华也希望壮大自己的抗日力量。日本人派出的奸细隐藏身份没有被识破,就这样进入了孤儿义勇军,从此之后孤儿义勇军的计划和踪迹总是能被日军提前知道。

在1939年的10月,日军集结了500多人的日军和伪军联合队伍,对孤儿义勇军进行围剿。钟华带领着孤儿义勇军的战士拼死抵抗,始终不能突围,虽然多次打退了日军的进攻,最终还是因为寡不敌众而被迫选择转移到自己存放弹药的山洞中。

以钟华为代表的孤儿义勇军不愿意被日军抓到,他们在日军冲进山洞的时候引燃了山洞里的所有炸药。在巨大的爆炸声中,全部的孤儿义勇军和冲进山洞的日军同归于尽了。

这个金陵孤儿义勇军的小组织,在建立的两年三个月时间里,杀死日伪军200多人,多次烧毁破坏敌人的仓库、车辆。孤儿义勇军的小战士们牺牲时的平均年龄只有16岁,其中有20个女孩子,她们牺牲时的平均年龄只有15岁。

忘战必危!牢记曾经滴血的祖国,铭记这些为我们而牺牲的“小前辈”,致敬!

在什么毙伤日伪军170余人后全部壮烈殉国,抗日时期义勇军击毙日本人

被遗忘的孤儿义勇军,牺牲时平均年龄15岁,痛杀200日伪军,他是谁?

南京城外有一座小红山,小红山有座寺庙,名为嘉善寺,如今已经破败不堪,只剩下一些僧房,一些流浪者都会聚集在此,上世纪20年代左右,这里来了几个尼姑,尼姑收留了许多战争遗留下的孤儿。

这群孤儿大的有16岁,小的有12岁,男女都有,民国军阀混战期间,这群孤儿就在小红山上“与世无争”,宋庆龄曾写道:“他们来自安乐窝”,安乐窝自然就是指嘉善寺,1927年,陶行知在南京北郊晓庄创办了晓庄师范。

陶行知偶尔一次得知到小红山有一群孤儿,日子过得很苦,他便往山上送一些粮食,并且设立课堂,教孤儿们读书,这些十来岁的孤儿也渐渐懂得了家国情怀,一些年龄较大的就去参军了。

孤儿们来来走走,到1937年,嘉善寺还有65名孤儿,自从卢沟桥事变之后,日本开始大规模的侵略,全国也掀起了抗日浪潮,嘉善寺65名孤儿自发组织起来,走上了抗日前线,他们就是“金陵孤儿义勇军”。

南京保卫战前夕,这支60余人的义勇军,大部分在南京从戎,其中三个女孩子作为医务人员参加了淞沪会战,1937年11月8日,军队撤离上海,但撤退命令太过于仓促,他们被卷入到了日军轰炸机范围,三个女孩牺牲了。

日军从三路进犯南京,北路日军主力在轰炸机掩护下一路顺利抵达南京,孤儿们在南京保卫光华门,一次又一次打退日军的进攻,但终究没能够保住南京,孤儿们在班长雷岳的指挥下撤出了阵地,他们一路撤回了嘉善寺。

在南京陷入黑暗之中,金陵孤儿们奋勇抗战,他们以游击的方式,打击南京一带的日伪军,义勇军虽然没有受过正规的军事训练,但对于周边地形十分了解,短短一年,他们就击毙了30多个日本兵,50多个伪军。

日伪军也是颇感头疼,虽然抓到了一些孤儿,但言行拷问并没有让他们松口,伪军在多次打听下,终于知道孤儿们来自小红山,1939年10月,日伪军集中了500多军力对小红山进行全面搜捕。

日伪军封锁了小红山所有的路,孤儿义勇军被逼进了绝境,20多名义勇军撤退到小红山的一个山洞当中,眼见突围不成,他们就将日伪军引入山洞,引爆最后一捆炸药,与敌人同归于尽。

60多名孤儿,在1937年7月8日成立了义勇军,前后两年参加了多次战役,杀死日伪军200多人,牺牲时最大的不过才17岁,最小的才14岁。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