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诚忠堂剧情「电视剧诚忠堂以家国情怀讲述跌宕故事」

时间:2022-08-11 23:12:17阅读:1822
业内有这样的说法:创作“宅门剧”,一流编导是情怀加故事;二流编导只是讲故事;三流编导只会写宅门妻妾的八卦故事。作为2006年“现象级”大剧《乔家大院》的续篇,12年后电视剧《诚忠堂》选取乔家大院主人乔致庸的…

业内有这样的说法:创作“宅门剧”,一流编导是情怀加故事;二流编导只是讲故事;三流编导只会写宅门妻妾的八卦故事。作为2006年“现象级”大剧《乔家大院》的续篇,12年后电视剧《诚忠堂》选取乔家大院主人乔致庸的孙子乔映霁为主人公展开叙事。《诚忠堂》的可贵,在于在续写乔家第五代传人时,凸显了乔映霁身上的家国情怀和超前的商业理念。

将主题诉求和人物光芒投射到当下现实,是年代剧可贵的创作秉持。美国著名历史学家、作家塔奇曼在《历史的技艺》一书中曾引特里威廉的话说,最好的历史作家是能够把事实证据同“最大规模的智力活动、最温暖的人类同情心以及最高级的想象力”相结合的人。理想的历史写作,应该是勉为其难地用文学艺术的手法,把过去的事实中最有情感价值和智识价值的部分呈现给普通大众。《诚忠堂》还原的是清末民初和“二次革命”的历史,以及在这一历史大潮和夹缝中努力复兴乔家商业帝国的努力。被家族派去广东学商8年的乔映霁并未按照乔家预期返回祁县,却在途中参加了刚刚爆发的武昌首义。这位大少爷不仅出巨银为革命家购买武器,还上战场赴死杀敌。他对家族期待的“背叛”正是对历史潮流的顺应。待躲过一路追杀回到山西,又爆发了反对袁世凯窃国的“二次革命”。乔映霁再次慷慨解囊资助革命,并为了十万茶农的生计,为将中国茶销向世界,冒死南下恢复乔家茶田茶道。《诚忠堂》对历史的还原不是停留在单纯讲一个传奇故事,而是站在时代高度上提炼主题,演绎人物,使题材、主题、人物“罩住”当下的现实。乔映霁遇到家族商业帝国和革命相抵牾时,两次毁家纾难,以商救国;乔家的家族经商理念“义、信、利”,他发扬光大定义为“货通天下、汇通天下”。乱世中他不去自保其身、自守其财,而是和莲花一起追随了孙中山。《诚忠堂》人物身上的这些亮点,都是今天特别需要的,最可贵的就是家国情怀。他原来的想法只是单纯地做买卖,因为时代原因中断后,他坚持先有国后有商,先有国后有家,这不仅在那个年代非常可贵,在今天我们仍需要乔映霁这样有情怀担当的商人。近年来表现商战的年代剧并不少见,重修中华传统商业道德理应是一个永不疲倦的主题。正因为当下商业道德亟待重建,所以观看《诚忠堂》,人们很容易从它的现实对应性上受到启发,这也是该剧播出后获得好口碑的原因。

讲好年代故事,首先要有准确厚重的时代背景。乔映霁生于清末。剧中,他是在封建社会大厦将倾时去广州学商,在反清策源地做了革命党。武昌首义,因拿出几百万银子支持了张大帅,他也成了清廷追杀的对象。民国成立,政局反复,发生“二次革命”,他再次支持反袁革命,又被通缉。“革命”环境险恶,商业抱负处在官府和世俗偏见的双重挤压中。积极建设现代银行进行得很不顺利,兴金融还富于民的理想难于遂愿。他一生坎坷,不仅“生不逢时”,还有一个崔望百时时在要他的命。这位乔家大院的新掌门人,是一个颇具悲剧色彩的失败者的形象。虽是动荡时代使然,但“九死而不悔”的追求真理、心怀天下的精神财富,使他成为一代晋商的楷模。剧中,江老太太、两任妻子、几个大掌柜以及反派人物的设立,既强化着时代氛围,又使乔映霁始终处在剧情“危机”中,故事愈加好看。

《诚忠堂》是一部兼具艺术情怀和艺术特色的品质剧。如果说有什么不足,我以为乔映霁的戏少了一些,其他人物如江老太太、几位大掌柜,包括崔望百的戏过重,加之饰演者表演出色,夺了不少戏。其次,剧中乔映霁的大哥映雩本是一个见多识广、既有革命思想又有现代商业头脑的智者,对乔映霁影响颇大却着墨太少。结尾莲花新婚不久就告别乔映霁去了俄国,没有给出充足理由也使结尾缺少高潮。如果40集的篇幅能够剪去一些无关紧要的戏,更多突出乔映霁的命运、情怀以及回肠荡气的爱情,这部剧会更具影响力和传播力。

电视剧《聚宝盆》朱元璋为什么想杀沈万三?

回到那句老话:伴君如伴虎。朱元璋为什么在电视剧结尾的时候要杀沈万三,这个原因肯定是多方面的,咱一点一点来分析,看是不是这么个理。

第一,不论是从历史史实还是从各类影视剧中,朱元璋这个明朝开国皇帝弑杀功臣这一点是毋庸置疑。为了给孙子朱允文,也就是后来的惠帝铺路,几乎所有的开国功臣都被朱元璋杀了个遍。李善长,蓝玉,徐达等等这类大功臣都难以幸免,何况是沈万三这么一个商人。

第二,朱元璋出身贫寒,内心是自卑的,这和我们普通人是一样一样的,高贵不到哪去。即便在即位做了皇帝之后,坐拥整个天下,也难以改变这从娘胎就心理。所谓龙之逆鳞,触之必死。

而朱元璋年轻时做过乞丐,当过和尚等等这些不堪的往事便是朱元璋的逆鳞之一。那么这些一路陪着他走过来的文臣武将都清楚了解,沈万三也是其中之一,这是朱元璋的一块心病,皇帝的糗事岂能让别人知道呢?所以这也是对沈万三动了杀机原因之一。

第三,沈万三太有钱了,用富可敌国来形容它都是小看了他。众所周知,打仗需要什么?粮草、武器、兵马。这哪一样不需要用钱?俗话说,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万一哪一天沈万三拿着钱招兵买马反了呢?或者带着钱投奔另一个反贼呢?

这不是养虎为患吗?朱元璋好不容易从一个穷人家的孩子奋斗到天下第一的位置,怎么能不为自己的以后着想。万一江山易主,死的就不是自己一个了,而是整个朱家子孙,朱家天下。

第四,沈万三自己的言行不当,导致朱元璋的猜疑。在剧中有这么一段,沈万三陪着朱元璋视察军队,原本相安无事,但是沈万三竟然提出他要去犒赏三军将士,而此时刚当上皇帝的朱元璋正是穷的叮当响的时候,这让他在将士面前情何以堪,沈万三这是花式作死。

当时在朱元璋心里大概是这么想的:你沈万三能犒赏三军,就能收买三军,我勒个去,你这要是想造反,那不是分分钟的事?朕岂能留你?

综合上面几点原因,朱元璋对沈万三动了杀机也就说的通了。纵观2000多年来的封建时代,残杀开国功臣的皇帝一抓一大把,这都好像成了封建王朝不成文的规矩,而朱元璋正是这些迫害开国功臣最狠的一个。

当然了,这个事情没办法用对错来衡量,只能用利益来解释。谁也不一样自己辛苦打下的江山在自己手上弄丢。打天下的时候需要能臣,而治理天下的时候需要的是忠臣,做皇帝在没有办法区别谁忠谁奸的时候,那么成本最低的方式无疑就是把能臣统统砍了,一了百了,实现利益最大化,从此高枕无忧。从这一方面解释朱元璋为什么想杀沈万三也说的通。

如果你也同意我的看点,不妨点个赞再走,或者谈谈你的看法。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