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回归十年电影回顾纪念,香港回归前后十大电影

时间:2022-10-08 20:14:32阅读:1059
本文写于07年“香港电影之死”,这样一个醒目的标题出现在1995年的香港《明报月刊》上。对于在香港电影录相带熏陶下成长的一代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打击。如今已事隔12年,香港回归祖国也已有十年的时间,香港电…

本文写于07年

“香港电影之死”,这样一个醒目的标题出现在1995年的香港《明报月刊》上。对于在香港电影录相带熏陶下成长的一代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打击。如今已事隔12年,香港回归祖国也已有十年的时间,香港电影仍旧没有走出低谷,更没有重现上世纪七八十代的辉煌,但毫无疑问,香港电影依然是大陆影迷的衷爱之一。回首这十年来香港电影所走过的艰难路程,却仍有许多值得我们留恋的地方,这也许就是“香港电影不死”的明证。

一、导演篇

香港电影出现大滑坡与热血导演吴宇森出走好莱坞几乎是同时的,仅从这一点我们就不难看出,香港电影是完全受控于市场的,是依靠着市场进行着自我调节的。而1997年以后,所谓的救市之说便已经出现,但谁能够成为吴宇森真正的接班人呢?

杜琪峰恐怕是这十年来香港商业警匪片中的一个领军性人物。一部《暗战》不但将刘德华送上了金像奖影帝的宝座,更是向世人宣布了自己枪战题材影片中无人能及的地位。如果说吴宇森将英雄浪漫化,那么杜琪峰便将英雄回归为大环境中的木偶,现实的冷酷佐以极具美感的空间构图加之静态紧张气氛的营造,这些杜氏风格立即引起了观众们极大的兴趣。无论是《枪火》还是《全职杀手》,无论是《PTU》还是《放逐》以及《黑社会》系列,这些影片都被影迷们津津乐道。

提到香港武打片不能不说到怪才徐克,作为香港新浪潮运动中的代表性人物,自从1997年以后,徐克的作品并不多,《蜀山传》由于绚丽的特技而备受争议,但毫无疑问,作为新电影的一种尝试,徐克还是走在了许多导演的前面,而电影《七剑》最成功之处在于香港武打风格的一种回归,拳拳到肉的短打将再次引领香港功夫电影的新浪潮。

在香港导演中真正把握时代命脉的当数刘伟强,《古蛊仔》系列几乎重现了香港电影昔日的辉煌,新新人类版的黑帮片令整个东南亚为之疯狂。而1997年以后,《风云》以及《中华英雄》则顺应了由漫画改编成电影的世界潮流,当然还有《头文字D》,这些影片无不具有时尚性。但刘伟强最成功的作品当数《无间道》系列,影片不但被真正地誉为香港救市之作,而且美国大导演马丁·斯科塞斯由于翻拍了此片更获得奥斯卡奖项。片中对人物所处的无间境况做了深刻而无奈的悲剧性演绎,令人心动不已。

尔东升是一个极具文艺气质的导演,2003年的《忘不了》将一直被誉为花瓶的张柏芝推上了金像奖影后的宝座,而第二年的《旺角黑夜》则为他本人赢来了最佳导演与最佳编剧奖,2005年的《早熟》与《千杯不醉》则回归文艺爱情小品的风格。而最近的一部《门徒》则将毒品行业残酷地摆在了世人的面前。纵观尔东升的作品,无论是爱情片还是警匪片,其中都透出一种人文的关怀来,总会令人唏嘘不已。

同样具有文艺气质的导演还有陈果,一部《香港制造》让所有人都知道了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导演,《九七》三部曲与《妓女》三部曲可以说是陈果的绝对风格作品,不但将摄像机完全架接在穷街陋巷,而且直逼香港小市民的内心深处。但陈果作为一名作者导演,虽然用摄像机记录了香港人的百态,但由于其作品过于浓重的低层生活,缺乏适当的商业包装,所以近几年来鲜有新作,这不能不成为一个遗憾。

与这些导演相比,彭浩翔则是一名年轻的导演。由于香港电影的衰落,一些香港电影人也在力求陪植许多新生代的导演,例如黄精甫,冯德伦等,但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应该是彭浩翔,如果说《买凶拍人》还是一部极具个人作者意味的影片,那么《大丈夫》与《公主复仇记》则更具有商业性以及时代特点,而《伊莎贝拉》则代表着彭浩翔影视技法的全面成熟,不但从故事以及拍摄手法上都给人一种老道之感。

二、演员篇

与好莱坞一样,香港实行的也是明星制,但事实上许多我们耳熟能详的演员已经在逐渐淡出我们的视线,尤其是一些女影星几乎完全息影,而对于新生代的演员,在这十年中,他们恐怕面对的只是一个煅炼与成长的过程,还是难以挑起重任的,所以,香港电影中的演员大多还是那些老面孔。

刘德华作为一名演员无疑是成功的,不但终于赢来了对自己演技肯定的金像奖,更由于其良好的口碑成为香港电影界中演员的代表人物。刘德华在《暗战》中的表现完全盖过了以演技著称的刘青云,而这也许是他演艺事业的一个转折点。从这以后,刘德华接片显然没有以前那么多了,而且所接的角色几乎都具有演技上的难度,《无间道》中的刘健明,《大块头有大智慧》中的大块头,《墨攻》中的革离以及《门徒》中的昆哥,刘德华以其沉稳的表现力很好地诠释了这些角色。

作为香港影坛无厘头的代表人物周星驰在这几年里作品数量并不多,但由他自导自演的《喜剧之王》《少林足球》以及《功夫》无不具有极高的水准,由于能够操纵自己拍片,所以周星驰虽然坚持自己的无厘头表演风格,但显然从剧作把握上以及影片制作上更具有精细性与思考性。这显然超越了周星驰以前只被人定义为无厘头演员的评价,尤其《功夫》一片中的表现手法几乎成为不可愈越的高峰。

自从李连杰投赴好莱坞以后,香港第一武打名星自然是非甄子丹莫数。甄子丹一直立志于用电影手法发扬中国武术,在《千机变》中,他的武打设计令人耳目一新,而《杀破狼》与《龙虎门》则将香港纯正的真功夫融入进影片中,真正实现了拳拳到肉的真实感。演员以及武术指导这双重身份令甄子丹在这一段时间内几乎成为香港功夫片中最大的看点。

成龙电影一直是全球华人们的挚爱,虽然成龙现在经常在好莱坞,但还会拍摄一些香港电影。《我是谁》与《特务迷城》延续了成龙一贯的风格,但《新警察故事》则是成龙影片的一个巨大转变,这次成龙所饰演的警察更具有人性的弱点,这无疑是成龙电影更文艺化的新尝试,并且获得了空前的成功。

刚刚获得金像奖影帝桂冠的刘青云可谓是历尽苦难,他所饰演的影片很多也很杂,但每一部都展现着他那朴实无华的表演天赋,《暗战》与《非常突然》是极具风格化的影片,而《忘不了》与《我要成名》两部影片则更具有现实意义,刘青云对平民的演绎几乎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作为一名标准的偶像,郭富城的演技受人重视还是近两年的事情,无论是《三岔口》还是《父子》,郭富城的表现都极为出彩,也许这将成为他演艺事业的一个重大转折点。

与上述的这些演员不同,吴彦祖是绝对的新人,自从《紫雨风暴》中暂露头角之后,与许多香港演员所走的路相同,吴彦祖几乎尽自己所能出演所有的香港电影,他俊朗的外表令其成为新一代的偶像,而在《新警察故事》以及《门徒》等片中,他在与老一辈演员的对手戏中丝毫不落下风,这表明他的确是一个潜力巨大的演员。

与男演员的繁荣不同,香港女演员的境况显得十分地萧条。张柏芝,舒淇,李心洁与林嘉欣可以说是这十年来最有潜力的女演员。张柏芝出道的两部影片都极具份量,《喜剧之王》与《星愿》都为其打造了良好的口碑,后来的《钟无艳》《忘不了》《大块头有大智慧》以及《旺角黑夜》则奠定了现代香港第一女星的地位。凭借着《色情男女》成功摆脱三级片阴影的舒淇,在《洪兴十三妹》《千禧曼波》以及《最好的时光》中均有上佳的表现,而李心洁与林嘉欣最好的表演多局限于恐怖片,这多少有些限制了她们的戏路,好在一部《男人四十》令林嘉欣有资本在其它类型片中尝试更大的突破。

三、电影篇

香港电影在最近几年来的产量一度滑坡,所有的数据都表明香港影坛处于一个低谷的状态。但事实上这件事必须从两个方面来看,第一是现实情况的确如此,这是不争的事实,而另一方面则表明香港电影避免了一些盲目跟风以及乱投资的误区,也许这倒可以成为香港影坛的幸事。在这十年来,香港电影人们一直在摸索着能够重振雄风的策略,也为此而努力着,于是,除了极具香港背景的本土电影以外,许多新的尝试也是极为可观的,无论是技术还是风格题材上都有新的突破,这也许将预示着香港电影的一种回归。

不可否认,当初香港许多人在面对“九七”问题上都表现出一种迷茫与失落的感觉,因此关于香港到底应该是什么样的问题也体显在电影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无疑是陈果的“九七”三部曲,通过《香港制造》《去年烟花特别多》以及《细路祥》,导演以极具现实感的镜头表现了香港人对时代变化的不同反映,同时也强化了香港这个“根”的所在。

而拍摄于2002年的《金鸡》系列同样具有对香港身份认同的意味,虽然影片历数了香港30年的变迁,但在妓女金鸡身上所透露出的香港草民意识却是极为强烈的,乐观,上进与真诚都是香港人所具有的优良品质。而影片同时也从侧面对香港现状,尤其是电影业的不景气表现出了一种担忧以及励志。同样也是励志影片,《麦兜的故事》则以动画片的形式向世人表现出香港人的决心以及乐观对待困难的信心。这两部影片都与香港经济滑坡的社会现象密不可分的。

除了这种寻根与励志的影片外,香港电影在风格创新上同样也具有相当大的突破。香港商业电影中两类影片极其重要,分别是警匪片和武打片。以杜琪峰为首的一些导演在对警匪片的改造上极见成效,首先从故事上将英雄平民化了,其次在摄影风格以及构图上采用了冷峻的手法,这与吴宇森所留下的浪漫气质完全相反,例如《枪火》《放逐》等片。而从武打片的角度来说,甄子丹在袁和平等人出走好莱坞之机,挑起了香港武打片的大梁,他一改往日那种飘逸如舞蹈般的武打写意设计,转而真实而残忍的武打写实手法,从《七剑》《杀破狼》到《龙虎门》,那种真实感令观众几乎重温了七十年代香港功夫片的精华所在,这也是对李小龙风格的一种致敬,同样也重拾了李小龙时期的辉煌。

从漫画演变成胶片是这十年来香港电影的一个重要特色,无论是《风云》《中华英雄》还是《头文字D》,刘伟强的成功标志着这条电影创作道路的成功。而大量运用电脑技术也是这十年来香港电影的一个重要尝试,《风云》《中华英雄》《情颠大圣》《少林足球》以及《功夫》等都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效果。徐克的《蜀山传》如果抛开故事及人物本身的问题,那么其中的电脑特技运用对于华人电影来说无疑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在这十年中,香港电影人们无疑创作出不少精品,例如被誉为救市之作的《无间道》系列,具有试验性质的《买凶拍人》《大块头有大智慧》等,虽然这些影片不能挽救香港电影市场的颓势,但毫无疑问,我们看到了新鲜的血液也看到了香港电影可能的发展方向,这一点是绝对值得庆幸的。

客观地说,香港电影在这十年中基本处于一种过渡期,人员的大量外流以及整个香港经济的不振都体现在了电影工业上,影片与工作人员都面临着一种青黄不接的状态。但即便这样,香港电影依旧能够给人带来一些新的体验,还能有许多新的创意,这就证明香港电影永远不会死亡的。而这段难熬的日子也注定会过去的,在香港回归十年之时,仅以此浮光掠影般的文章纪念那些为香港电影做出贡献的影人们。

香港回归十年电影回顾纪念,香港回归前后十大电影

香港回归10周年电影

老港正传

香港回归十年电影回顾纪念,香港回归前后十大电影

香港回归二十周年,这些经典的香港电影你肯定看过!

不过一眨眼,香港已经回归20年了

这些年,我们不止看到香港的繁荣与自由

也从香港电影中看到了不一样的世界

无数经典的香港影片成为我们难忘的记忆

无厘头却又饱含深意的喜剧片

展示侠客们惊世骇俗武功的武侠片

写实有之,写意亦有之的文艺片

一段段情真意切的香港往事透过镜头娓娓道来

01

甜蜜蜜

1997年,这一年的开头,香港电影金像奖将9个奖项颁给了《甜蜜蜜》。这部电影回顾了回归前十年,香港新移民的艰辛岁月。导演陈可辛就是想借助一个移民背景下的故事来反映香港人“无根的状态”。他认为一个人那么爱一片土地,有时反而是因为不在这片土地。

而故事里,人群穿梭,李翘终究没有追到黎小军疾驰的单车,却在邓丽君的死讯中在异国重逢。当四目相对,耳畔传来的又是那首他们在香港一同唱过的《甜蜜蜜》。

有些爱,只能止于唇齿,掩于岁月。

我喜欢来日方长的男人和不堪回首的女人,是他们把生活搞得意味深长。

漫步人生路上,你我最后的相遇,只不过是各自向左走、向右走了半圈。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02

《古惑仔》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古惑仔系列的繁殖能力让人惊叹。正传系列有7部,外传系列有4部,涉及了兄弟情义、友情岁月、刻骨爱情,诠释了一代人无处安放的青春。而且里面的人物各个鲜活,令人难忘。

也许当初香港电影人压根想不到,这个技术上粗制滥造的系列电影,席卷了整个内地的录像厅,也席卷了一代少年的心。友情岁月这个文法不通的词汇,也成为了许多人固定的青春记忆。

我们出来混的,就凭三点。有义气,够勇,兄弟多。

出来混,错了要认,被打也要站稳。

世间哪有真情在,只要是妞我都爱。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03

无间道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无间道》可能是香港回归以来警匪片的巅峰之作。在此之前,香港只有卧底、内鬼、二五仔这些说法,但是《无间道》之后,所有的卧底都被直接称作“无间道”了。

表面上,《无间道》是一场黑社会和警队之间,横跨于政权移交这大时代洪流的斗智角力,而实际上,它对照了回归后香港人对警察——管治者核心价值有所动摇的忧虑。未来何去何从,当一个好警察还是一个黑社会,谁也没有答案。

杀人放火金腰带,修桥补路无尸骸。正与恶之间的较量或许永远都不会随着权力的交接而改变。

往往都是事情改变人,人却改变不了事情。

给我一个机会,我想做好人。

谁了解生存往往比命运还残酷,只是没有人愿意认输,我们都在不断赶路,忘记了出路。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04

大话西游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九十年代香港最炙手可热的男演员大概就是周星驰了,时至今日,也仍有人喊着“欠周星驰一张电影票”。可见,20年了,他依旧活在每个人的心里。据说在《大话西游》的创作中,周星驰提供了大量意见,甚至很多脍炙人口的对白也出自他手。

《大话西游》可以说已成为一种文化上的图腾,至今都没有失去其先锋位置。故事里,至尊宝最终选择辅佐唐僧去西天取经,而那份感情则只有在追忆或轮回中再度品味,或许他已经忘记,或许他将铭记,但是他只有遗忘了自我才能去看那种感情。

如今,银幕前陪你长大让你流泪的那个人也少拍电影了;终于有一天,银幕前逗你开怀让你傻笑的那个人也头发花白了。在你的青春里,谁的大话曾骗了你的感情,谁的回眸曾让你的心在西游?

留下点回忆行不行?不要,要留,就留下你的人。

骗就骗吧,就像飞蛾一样,明知道会受伤,还是要扑到火上,飞蛾就这么傻。

原来那个女孩子在我心里留下了一滴眼泪,我完全可以感受到当时她是多么的伤心。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05

花样年华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已经记不清《花样年华》到底上了多少个 “世界最佳” “华语最佳” “亚洲最佳” 的电影榜,但王家卫留给观众的那些暗涩鲜浓的色调,咿咿呀呀的吟唱,沉缓木讷的对白,繁复的符号意向,他所营造出来的独属于他的奇怪又瑰丽的世界,已足够让 “香港电影” 四个字生辉。

《花样年华》,其实就故事而言,老而又普通,一个讲述爱却又隐忍的迁徙的爱情故事;就影片的情节来说,不曲折也不扣人心弦,可以说简单而又平淡。但王家卫在影片中所使用的巧妙而别致的表现手法,通过这些艺术手法为这个普通的故事赋予了一个内蕴深广、新颖脱俗的主题,使这部电影达到了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结合。

一个人受了挫折,或多或少都会找个借口来掩饰自己。

能忘的都忘了吧,能记得都不必记得,有些话太久没说,也就懂了。你,用仪式,向自己献祭,活在最普通的岁月里,默默成为我此生的风景。有一天,倒映在奈何桥底,孟婆汤里。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06

叶问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进入21世纪,功夫片开始有了流派之争。就像豆腐脑到底是甜是咸那样,南北两派的练家子在武学正统的问题上,向来是争论不休。

《叶问》真正引起大范围关注的,应该是短小精悍的咏春拳居然可以在银幕上焕发出如此的质感,特别是对抗北派樊少皇的戏份里,四两拨千斤的拳法潇洒精妙到令人拍案叫绝。

武术指导洪金宝将咏春发扬光大,还有另一层含义。北拳对抗南拳,正是20多年前香港功夫片银幕上最为流行的搭配,然而随着《少林寺》等一批北派功夫电影的崛起和壮大,北派的标志功夫长拳逐渐成为功夫片的标志。《叶问》算是掀起一股怀旧风,让南派功夫在银幕上重生。

每个人走的路都是自己选的。

这个世上没有怕老婆的男人,只有尊重老婆的男人。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07

倩女幽魂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倩女幽魂》脱胎于《聊斋志异》之《聂小倩》,导演徐克与程小东结合捉鬼道士的中国特色,打造出了一部既有东方韵味,又引发国际共鸣的奇幻电影。而张国荣和王祖贤的精彩演绎,也使“宁采臣”和“聂小倩”成为影迷心中经典的银幕角色。

其实,那个时代的电影极少有表现男女之间浪漫的感情剧,也因此,徐克想要拍一个爱情故事。不过老板一开始并不支持,徐克对他说:“这不是一个古装时装的问题,而是个心态问题,现在人们需要一种浪漫情感的东西,我觉得聊斋是一个可以好好利用的故事。”

人生,是梦的延长。

为什么要怕鬼呢,有时候鬼比世上的人还温柔许多。

如果给你再选择一次,你还会不会让我忘了你?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08

岁月神偷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60年代的香港,风云变幻。一面要忍受港英政府的压制,一面又受到内地运动的波及,更要面对不时登陆的台风暴雨。这就是《岁月神偷》的故事背景。

《岁月神偷》的剧情其实简单而煽情。既没有大时代下的风起云涌,也没有波澜壮阔的史诗气概。但在充满怀旧气息的老香港的时代背景下,充满情怀。任达华收起了悬疑恐怖片中凶神恶煞的表情,吴君如也不再像喜剧片中那样疯癫夸张。把香港小市民演得如此生动,让人感动。

《岁月神偷》的成功,某种程度上也体现了香港人对港英政府的怀旧心态。

在变幻的生命里,岁月,原来是最大的小偷。

当你发现时间是贼了,他早已偷光你的选择。

且容我偷来时光与你重逢。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09

志明与春娇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影片的起始创意很简单,前几年香港开始在公共场所禁烟,结果导致一个很有意思的景象:一堆人围在垃圾筒旁,边抽烟边聊天。那时彭浩翔就认为,在这种陌生人之间的聊天里可以产生爱情。

于是《志明与春娇》就聪明地将香港禁烟后的社会现状,谱进变幻无常的城市恋曲。而许多人爱《志明与春娇》,爱的也就是它纯正的港味儿,是抽烟染发好女孩的“港女”余春娇,是喝酒买醉长不大的张生,是太古广场旁的偏僻后巷和茶餐厅可续杯的柠檬茶。

有些事不用一个晚上都做完,我们又不赶时间。

有一种相遇,止在遇过就好,我没想过要上前打招呼。

再平凡普通的事情,一旦与你相关,我就相信是天注定,因为在庸碌琐碎的一生之中,我宁可所有好运气都是被用来遇到你。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其实电影之好坏与钱无关

与时间无关,与咖位高低无关

与场面大小无关,与导演资历无关

与市场资源无关,只与心有关

自始自终,香港电影最动人的莫过于此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