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电影导演不知道要怎么拍连观众或许都不知道自己要看什么

时间:2022-10-08 20:10:06阅读:1500
01意料之中,《边缘行者》毫不意外地糊了。虽然潜意识中像买彩票般的希望,希望这纯正“港味”的港片能有期待回温。但是,终究只能安慰自己,情怀,情怀吧!说起情怀,能以情怀为藉口的人应该都在某种程度有点成熟了…

01

意料之中,《边缘行者》毫不意外地糊了。

虽然潜意识中像买彩票般的希望,希望这纯正“港味”的港片能有期待回温。

但是,终究只能安慰自己,情怀,情怀吧!

说起情怀,能以情怀为藉口的人应该都在某种程度有点成熟了的。

有某种程度有成熟的人,都应该少了些轻狂,少了些狂热,少了些冲动。

所以对待电影,不一定非要去影院贡献票房,再者,现在这特殊时期,票房确实不能说明什么。

《边缘行者》的糊,跟票房无关。

02

《边缘行者》,黑帮片。

边缘人,通俗地讲就是卧底或者也叫内鬼。嗯,大家直接想到的就是《无间道》。

虽然,上世纪九十年代前后香港黑帮卧底片有很多,经典也就不少,比如《门徒》,《龙虎风云》,《辣手神探》等等。至于《无间道》已经被经常赞誉“划时代”了。

对影迷来说,同类型的电影,总会不知不觉地拿来比较。所以,《边缘行者》要想得到认同,不得不面对压力。

然而,看完电影,才发觉。或许我们根本不需要拿谁来比较了。《边缘行者》本身就已经不战而败!

03

一九九七年香港回归前夕,因为一场旧房强拆事件,黑帮成员阿骆(任贤齐 饰)为替自己的老大,黑帮龙头林耀昌(任达华 饰)顶罪入狱。

三年后,阿骆出狱,依然得到老大的信任,并重用。然后,老大感觉年事已高,准备退休。于是接班人的选拔,让几位候选人兄弟相残。

林耀昌的黑帮,虽然是黑社会,但是有底线,不做毒品。得力手下阿添(谭耀文饰)则无所顾忌,最大愿望是坐上龙头,统领社团。并因此而与警方的腐败高层联合,残害同门。

最终,阿添还是没有得逞,被林耀昌击毙。

阿骆顺利当上话事人。虽然阿骆其实是警方打入黑帮的卧底,然而,林耀昌早已知晓一切,只是心中坦然而已。

显然,影片的黑帮也并不全黑罢了。

04

如此,倒也算是毫无亮点地极其普通的黑帮片。然而,影片的进度条还有富裕,于是,需要反转了。

几经周折,阿骆最终成为帮会的话事人。曾经的警方卧底身份已然无用,只因为警方的高层就是腐败的根源。

于是阿骆发挥出来前所未有的嚣张与圆滑,游走在正邪边缘。

黑白通吃,一边讨好帮会中的老前辈掌握核心力量,另一边,通过帮会优势跟警方高层合作发财!

当一切都在自己掌控之下后,伟大的阿骆同志以身试法,以一个普通香港市民的身份揭露并控诉社会的黑暗!

05

这一切,也太顺其自然的伟光正了!真真的有些需要慢慢消化才行。

《边缘行者》海报上主打这江湖兄弟情,然而全片的兄弟情义却如同儿戏一般,简简单单几个镜头,寥寥草草几句台词,远不及反派警方高层那个老外来的生动。

港片,感觉一直在复制。但,复制,肯定已经辉煌不在。改变,那出路又是方向何在?

情怀?

唉,一旦贴上情怀标签,就已经注定了市场已经小众。

现如今,有多少人会为情怀买单,而且拥有情怀的人往往是没有空闲去消费情怀了。

06

这几年看港片,有时候真的只是看情怀了。全片看故事的时候,真的远远没有看人物 找熟悉的面孔花的时间多了。

说来也怪。这电影现在看起来会觉得尴尬,换个角度,放在三十年前看,定会是看得津津有味吧。

虽说当年出了很多经典影片,但类似的作品也有不少。而对于当年的我们,每一部港片都趋之若鹜。

这样,是不是从另一角度说明,港味或许没有改变,改变的是我们的成长以及对某些文化的认识。

07

​《边缘行者》从制作方面。也许还是认真的,只是制作者或许也不太明白,现在的港片应该怎么继续。

话说回来,却也不是只有港片独有这样的尴尬。

近日刚上映的米国大片《亡命救护车》如果放在三十年前,也许依然是一部热血经典。毕竟导演迈克尔贝的作品可是有《勇闯夺命岛》《绝地战警》背书的。

可现在看来,除了爆炸场面依旧灿烂,就连飞车追逐都看着敷衍,也就别说故事简单,内容逻辑漏洞和人物的假装复杂的扁平了。

08

不知道是不是现在的观众已经看多了经典,审美已经疲劳了。

现在的电影,别说导演不知道要怎么拍,连观众或许都不知道自己要看什么样的电影了吧。

PS: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告知即删!

现在的电影导演不知道要怎么拍连观众或许都不知道自己要看什么

导演请指教》声称电影不需要观众看懂,这样的电影还有播出的必要吗?

虽然在《导演请指教》这部综艺节目当中说的“电影不需要观众看懂”这句话是错误的,但是观众看不懂的电影也有播出的必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审美,一代人也有一代人的三观,在电影的发展历程当中,晦涩难懂的电影也是一种文化的传播和表达形式。只要电影能够完整的表达出自己的意思,自然会有属于自己的受众。


《导演请指教》当中的争议

《导演请指教》是一档综艺节目,让那些有理想,有抱负的导演通过这档节目,有一个直面市场和观众的机会。导演吴镇宇也参加了这档节目,他的短篇作品引发了一波争议,短片播出之后,有观众和制片人表示不懂吴镇宇所要表达的意思。一些影评人则大喊“电影不需要观众看懂”,这一说法也引起了网友的广泛讨论。

观众能看懂的才是好电影

不是晦涩难懂才叫高级,也不是让观众看得云里雾里就叫有才华,真正好的电影应该让每个人都看懂,并且让观众发自内心的认可。正所谓人民的才是艺术的,如果导演本身没有想要把自己表达的东西说清楚,反而号称电影不需要观众看懂,这就是一种莫名其妙的优越感了。

就像当年陈凯歌导演的《无极》,当年拍出来的时候,很多观众都说看不懂,认为这是一部烂片。当时陈凯歌十分愤恨的表示“是观众审美不行,不是我的锅”,认为他的作品思想上要超前十年。十年之后,我们再看这部电影,依旧是云里雾里,不懂他要表达的意思。电影本身就是拍给观众看的,观众都看不懂,又怎么能够引发观众更深层次的思考呢?

看不懂的电影也有播出的必要

正所谓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审美,在电影发展历程当中,总会有一些导演像鬼才一样,以超前的思想表达自己的想法。或许当时的观众无法理解导演的深意,但是多年之后,却会在某一个时间段和新一代的观众产生共鸣。比如《大话西游》刚播出的时候,不少人都觉得这是一部烂片,但是十年之后再看却成了经典。

很多时候,电影看的就是一个心境,无法和导演共情,自然看不懂电影表达的意思。但人都是在不断的变化和进步当中,用更加包容和多元化的思想去看待电影,电影才会得到不断的创新。

现在的电影导演不知道要怎么拍连观众或许都不知道自己要看什么

观众看了几遍都看不懂的电影,是导演的问题,还是观众的问题?

要说观众看了几遍都看不懂的电影,可能有一部分原因是导演的原因,也可能有一部分原因是观众的原因。这都是一种非常客观的现象,我们需要仔细的去分析才行。

一、悬疑类的电影很多观众刚开始都看不懂。

我们只要在市面上有很多类似文艺或者悬疑之类的电影,很多观众看一遍两遍都是看不懂的。尤其是悬疑类的电影,如果观众看了几遍都看不懂的话,那说明这个导演的水平是非常的高超的。比如说像《电锯惊魂》这种电影,你可能在刚看前面一部两部的时候,你是完全没有头绪的,完全不知道这个电影在讲什么,但是你往后看之后,你越来越思路清晰,就说明这个电影是好电影。

二、文艺类的片子需要有一定的阅历才能看懂。

也有一些文艺的片子,导演想要表达出来的那种内容,观众是看不懂的。很多跟观众在看了几遍之后,都觉得是一种云里雾里的感觉,其实这也是一种非常正常的现象。我们知道看一部电影里面有很多的情节,很多的情感如果触动到你的话,说明你在这方面有所涉猎,如果触动不到你的话,说明你的阅历还没有达到这个程度,所以一部电影在不同的时期,看都会给人的感觉是不同的。

三、一些观众共情力差是看不懂电影的。

有一些观众的共情能力比较差,他们在看这些影视作品的时候,很多时候都是处于一种茫然的状态,他甚至不知道电影中的主人公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情感,对他来说前后是没有逻辑的,所以像这类观众的话,他看很多影视作品都是没有什么感情的,都是非常麻木的,这就是属于观众的原因了。

综上,我们可以发现观众看了几遍都看不懂的电影,有可能是导演的原因,有可能是观众的原因。对此,你有什么其他的看法?可以在评论区里说一下,大家一起来讨论一下。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