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赋中为何没有白起「大秦赋战国四大名将出现三个为何白起没有出现呢」
古装历史剧《大秦赋》改编自小说《大秦帝国》,由延艺、顾其铭、强龙、刘永涛执导,李梦、张健编剧,张鲁一、段奕宏、李乃文、朱珠、辛柏青、邬君梅等人领衔主演,正在热播中。该剧作为大秦帝国系列的收官之作,讲述了秦始皇嬴政在吕不韦、李斯、王翦等的辅佐下平灭六国、一统天下,建立秦朝的故事。
对于《大秦赋》来说,历史背景是战国后期,也即秦国正在和山东六国展开最为激烈的较量。在此基础上,战国时期的名将,自然成为《大秦赋》这部电视剧的重要人物。提到战国历史的名将,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战国四大名将,也即分别是秦国的王翦、白起和赵国的廉颇、李牧。在《大秦赋》中,王翦、廉颇、李牧这三位名将,都有不同程度的戏份。
特别是秦国一方的王翦,因为参与平定了嫪毐之乱,更是给很多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与此相对应的是,另外一位秦国名将——白起,则始终没有出现。那么,问题来了,《大秦赋》中,战国四大名将出现三个,为何白起没有出现呢?
一
首先,战国四大名将是指战国时代四位著名的将领。《千字文》中以“起翦颇牧,用军最精。宣威沙漠,驰誉丹青。”来形容这四位将领的功绩。这四位将领分别为:秦国的白起、王翦,赵国的廉颇、李牧。在《大秦赋》中,之所以战国四大名将出现三个,唯独没有白起现身,主要是因为《大秦赋》的时间线始于邯郸之战,而就白起这位将领,则邯郸之战期间被逼自尽,自然也就不会出现了。
根据《战国策》、《史记》等史料的记载,白起(?—公元前257年),秦国白氏,名起,郿邑(今陕西眉县常兴镇白家村)人。对于白起来说,熟知兵法,善于用兵,并且因为获得了宣太后和穰侯魏冉的赏识,从而多次率领秦军出征。在秦昭襄王即位之后,因为年龄较小,所以秦国大军被宣太后和魏冉把持。而这,无疑和秦始皇嬴政即位初期的情况比较相似。因此,就白起来说,可以视为宣太后、魏冉一派的,这或许是他最后被秦昭襄王赐死的原因之一。
秦昭王十三年(前294年),白起担任左庶长,领兵攻打韩国新城(今河南伊川县西)。秦昭襄王十四年(前293年),白起又在伊阙之战中击败魏国、韩国的联军。秦昭襄王十五年(前292年),白起升任大良造,发兵攻魏,一举夺取了魏城大小六十一座,为秦的东出崤函奠定了基础。
二
秦楚丹阳、蓝田之战后,楚国国势走向衰微。伊阙之战,秦军大胜,秦国意图展开南面攻势,继续削弱楚国。因此,对于白起来说,又承担了进攻楚国的重任。秦昭襄王二十七年(前280年),白起伐楚,楚军败,割上庸、汉水以北土地给秦讲和。秦昭襄王二十八年(前279年),秦国再次伐楚,白起先以汉北上庸之军夺取鄢、邓等五座城池(今襄州),而后秦军越过秦楚边境山区,自断后援,分三路快速突进楚境,直围楚国的都城郢都(今湖北江陵西北)。
如果说伊阙之战是白起的成名之战,那么,就公元前279年前后的鄢郢之战,则是白起武将生涯的一个巅峰。在鄢郢之战中,白起不仅攻占了楚国都城郢都(今湖北江陵西北),还让楚国丢失了大片的疆域。如果说长平之战让赵国彻底走向衰落,那么,对于楚国来说,鄢郢之战自然让其元气大伤,失去了和秦国争夺天下的资格。鄢郢之战后,秦国以郢为南郡,封白起为武安君,从此开始,白起名震天下,成为山东六国都为之忌惮的名将。
三
秦昭襄王四十三年(前264年),白起攻打韩国的陉城,攻陷五城,斩首五万。秦昭襄王四十四年(前263年),白起攻打韩国南阳太行道,断绝韩国的太行道。秦昭襄王四十五年(前262年),白起攻占韩国野王(今河南沁阳),上党郡通往都城的道路被绝断。因为上党郡的归属问题,秦国和赵国之间爆发了长平之战。
对于长平之战,大家已经非常熟悉了,赵国损失了40多万大军,失去了和秦国争夺天下的资格。当然,因为《大秦赋》这部电视剧始于邯郸之战,所以更加精彩的长平之战,没能在这部电视剧中呈现。
长平之战后,秦昭襄王使五大夫王陵攻赵邯郸。正赶上白起有病,不能走动。因此,在邯郸之战中,秦国一方的主将自然也就不是白起了。到了公元前257年,秦昭襄王改派王龁替王陵为大将,派出更多的兵马围攻邯郸,但是,赵国上下全力抵抗,这让秦军久攻不下。不久之后,楚国派春申君同魏公子信陵君率兵数十万攻秦军,秦军伤亡惨重。
秦军战败消息不断从邯郸传来,秦昭襄王更迁怒于白起,命他即刻动身不得逗留。白起只得带病上路,行至杜邮(今陕西省咸阳市任家咀村),秦昭襄王与范雎商议,以为白起迟迟不肯奉命,“其意怏怏不服,有余言”,派使者赐剑命其自刎。对于白起来说,得知邯郸之战失败的消息后,一度发了牢骚,再加上白起对于秦昭襄王的命令有所拖延,最终让秦昭襄王起了杀心。
四
最后,秦昭襄王五十年(前257年)十一月,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的白起最终自尽,而秦国也没能取得邯郸之战的胜利。因此,对于开篇始于邯郸之战的《大秦赋》,并没有刻画白起这位历史人物。对于白起之死,有人说是他居功自傲,功高震主,也有人认为他是宣太后,魏冉扶持起来的将领,等到秦昭襄王废除宣太后及其党羽之后,自然也容不下白起这位名将了。不过,不管怎么样,白起虽然没有直接参加秦灭六国之战,但是,他对于韩国,魏国,赵国,楚国等诸侯国的削弱和打击,还是为秦灭六国奠定良好的基础。
最后,就战国四大名将来说,李牧、廉颇、王翦都在《大秦赋》这部电视剧中相继出场。其中,王翦更是成为秦始皇一统天下的左膀右臂。根据《史记》、《战国策》等史料的记载,王翦年少的时候喜欢兵马,随侍秦王嬴政。在秦灭六国之战中,王翦率军攻破赵国都城邯郸,扫平三晋地区,攻破燕国都城蓟,又消灭楚国。王翦与其子王贲,成为秦始皇一统六国、建立秦朝的最大功臣。因功绩卓著,王翦被秦始皇拜为太师,封为武成侯。当然,和白起不同的是,王翦在秦朝建立后急流勇退,最终获得了善终的结局。对此,你怎么看呢?
《大秦赋》:战国四大名将出现三个,为何白起没有出现呢?
古装 历史 剧《大秦赋》改编自小说《大秦帝国》,由延艺、顾其铭、强龙、刘永涛执导,李梦、张健编剧,张鲁一、段奕宏、李乃文、朱珠、辛柏青、邬君梅等人领衔主演,正在热播中。该剧作为大秦帝国系列的收官之作,讲述了秦始皇嬴政在吕不韦、李斯、王翦等的辅佐下平灭六国、一统天下,建立秦朝的故事。对于《大秦赋》来说, 历史 背景是战国后期,也即秦国正在和山东六国展开最为激烈的较量。在此基础上,战国时期的名将,自然成为《大秦赋》这部电视剧的重要人物。提到战国 历史 的名将,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战国四大名将,也即分别是秦国的王翦、白起和赵国的廉颇、李牧。在《大秦赋》中,王翦、廉颇、李牧这三位名将,都有不同程度的戏份。
特别是秦国一方的王翦,因为参与平定了嫪毐之乱,更是给很多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与此相对应的是,另外一位秦国名将——白起,则始终没有出现。那么,问题来了,《大秦赋》中,战国四大名将出现三个,为何白起没有出现呢?
一
首先,战国四大名将是指战国时代四位著名的将领。《千字文》中以“起翦颇牧,用军最精。宣威沙漠,驰誉丹青。”来形容这四位将领的功绩。这四位将领分别为:秦国的白起、王翦,赵国的廉颇、李牧。在《大秦赋》中,之所以战国四大名将出现三个,唯独没有白起现身,主要是因为《大秦赋》的时间线始于邯郸之战,而就白起这位将领,则邯郸之战期间被逼自尽,自然也就不会出现了。
根据《战国策》、《史记》等史料的记载,白起(?—公元前257年),秦国白氏,名起,郿邑(今陕西眉县常兴镇白家村)人。对于白起来说,熟知兵法,善于用兵,并且因为获得了宣太后和穰侯魏冉的赏识,从而多次率领秦军出征。在秦昭襄王即位之后,因为年龄较小,所以秦国大军被宣太后和魏冉把持。而这,无疑和秦始皇嬴政即位初期的情况比较相似。因此,就白起来说,可以视为宣太后、魏冉一派的,这或许是他最后被秦昭襄王赐死的原因之一。
秦昭王十三年(前294年),白起担任左庶长,领兵攻打韩国新城(今河南伊川县西)。秦昭襄王十四年(前293年),白起又在伊阙之战中击败魏国、韩国的联军。秦昭襄王十五年(前292年),白起升任大良造,发兵攻魏,一举夺取了魏城大小六十一座,为秦的东出崤函奠定了基础。
二
秦楚丹阳、蓝田之战后,楚国国势走向衰微。伊阙之战,秦军大胜,秦国意图展开南面攻势,继续削弱楚国。因此,对于白起来说,又承担了进攻楚国的重任。秦昭襄王二十七年(前280年),白起伐楚,楚军败,割上庸、汉水以北土地给秦讲和。秦昭襄王二十八年(前279年),秦国再次伐楚,白起先以汉北上庸之军夺取鄢、邓等五座城池(今襄州),而后秦军越过秦楚边境山区,自断后援,分三路快速突进楚境,直围楚国的都城郢都(今湖北江陵西北)。
如果说伊阙之战是白起的成名之战,那么,就公元前279年前后的鄢郢之战,则是白起武将生涯的一个巅峰。在鄢郢之战中,白起不仅攻占了楚国都城郢都(今湖北江陵西北),还让楚国丢失了大片的疆域。如果说长平之战让赵国彻底走向衰落,那么,对于楚国来说,鄢郢之战自然让其元气大伤,失去了和秦国争夺天下的资格。鄢郢之战后,秦国以郢为南郡,封白起为武安君,从此开始,白起名震天下,成为山东六国都为之忌惮的名将。
三
秦昭襄王四十三年(前264年),白起攻打韩国的陉城,攻陷五城,斩首五万。秦昭襄王四十四年(前263年),白起攻打韩国南阳太行道,断绝韩国的太行道。秦昭襄王四十五年(前262年),白起攻占韩国野王(今河南沁阳),上党郡通往都城的道路被绝断。因为上党郡的归属问题,秦国和赵国之间爆发了长平之战。
对于长平之战,大家已经非常熟悉了,赵国损失了40多万大军,失去了和秦国争夺天下的资格。当然,因为《大秦赋》这部电视剧始于邯郸之战,所以更加精彩的长平之战,没能在这部电视剧中呈现。
长平之战后,秦昭襄王使五大夫王陵攻赵邯郸。正赶上白起有病,不能走动。因此,在邯郸之战中,秦国一方的主将自然也就不是白起了。到了公元前257年,秦昭襄王改派王龁替王陵为大将,派出更多的兵马围攻邯郸,但是,赵国上下全力抵抗,这让秦军久攻不下。不久之后,楚国派春申君同魏公子信陵君率兵数十万攻秦军,秦军伤亡惨重。
秦军战败消息不断从邯郸传来,秦昭襄王更迁怒于白起,命他即刻动身不得逗留。白起只得带病上路,行至杜邮(今陕西省咸阳市任家咀村),秦昭襄王与范雎商议,以为白起迟迟不肯奉命,“其意怏怏不服,有余言”,派使者赐剑命其自刎。对于白起来说,得知邯郸之战失败的消息后,一度发了牢骚,再加上白起对于秦昭襄王的命令有所拖延,最终让秦昭襄王起了杀心。
四
最后,秦昭襄王五十年(前257年)十一月,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的白起最终自尽,而秦国也没能取得邯郸之战的胜利。因此,对于开篇始于邯郸之战的《大秦赋》,并没有刻画白起这位 历史 人物。对于白起之死,有人说是他居功自傲,功高震主,也有人认为他是宣太后,魏冉扶持起来的将领,等到秦昭襄王废除宣太后及其党羽之后,自然也容不下白起这位名将了。不过,不管怎么样,白起虽然没有直接参加秦灭六国之战,但是,他对于韩国,魏国,赵国,楚国等诸侯国的削弱和打击,还是为秦灭六国奠定良好的基础。
最后,就战国四大名将来说,李牧、廉颇、王翦都在《大秦赋》这部电视剧中相继出场。其中,王翦更是成为秦始皇一统天下的左膀右臂。根据《史记》、《战国策》等史料的记载,王翦年少的时候喜欢兵马,随侍秦王嬴政。在秦灭六国之战中,王翦率军攻破赵国都城邯郸,扫平三晋地区,攻破燕国都城蓟,又消灭楚国。王翦与其子王贲,成为秦始皇一统六国、建立秦朝的最大功臣。因功绩卓著,王翦被秦始皇拜为太师,封为武成侯。当然,和白起不同的是,王翦在秦朝建立后急流勇退,最终获得了善终的结局。对此,你怎么看呢?
四大名将《大秦赋》里出现了三个,为啥唯独没提白起?
《大秦赋》用一帧帧波澜壮阔的画面给观众呈现了战国末年的风云历史。在剧中,秦昭襄王嬴稷虽然年迈,但余威仍在;脸上带疤的秦国大将王龁第一次出场非常拉风。王龁出场后,笔者一直在期待另一位秦国战将的出场,可是,直到秦昭襄王嬴稷去世,他还是没有出现,让我多少有些失望。在后面的剧情里,廉颇、王翦、李牧都有出场,战国四大名将出现了3个,却唯独没有最厉害的那位——白起。
“战国四大名将”的说法,最早起源于汉武帝时的名臣东方朔。《千字文》中也有“起翦颇牧,用军最精”的说法,不管是哪种说法,都把白起列为四大名将之首。白起曾在“伊阙之战”、“伐楚之战”、“长平之战”三大战役中立下奇功,合计杀敌约100多万人。
毛主席曾评价白起:“论打歼灭战,千载之下,无人出其右。”
白起在之前的《大秦帝国之崛起》中有出场,霸气十足。《大秦赋》的故事开篇于公元前259年,而白起应死于两年后。遗憾的是《大秦赋》没有给白起出场的机会,这让观众感到非常奇怪。其实,历史剧《大秦赋》之所以忽略了白起这个角色,因为剧本开始之时,长平之战已经结束,白起在军事上没有新的建树,重现白起之死,不仅对剧本主线无益,还只让观众对秦昭襄王充满争议。所以说,忽略了白起这个角色,编剧有心了。下面,笔者先说说白起的故事。
秦国之所以能够称霸六国,有三位国君很关键,他们分别是秦孝公(嬴渠梁)、秦昭襄王(嬴稷)和秦始皇(嬴政)。当然,秦襄公、秦穆公、秦惠文王等也很优秀,但和前面三位相比,不具备划时代的作用。特别是秦昭襄王,他在位56年,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野心勃勃的“东出”,为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秦昭襄王十二年(公元前295年),秦国为了击败三晋,打算从底层选拔军事人才,推行军功爵制,正是这时候,平民出身的白起登上了历史舞台。并且打赢了让后世名将膜拜的“三大战役”。
(一)伊阙之战
白起担任秦军左庶长,率军攻打韩国新城,取得大胜,这一年,白起约20岁。次年(公元前293年),白起被秦相魏冉推荐为主将,领兵攻打韩国和魏国,这就是“伊阙之战”,此战,白起避实就虚,神出鬼没地绕到敌军后方,歼敌24万余人,一战成名,被封为武安君,从此成为秦王最为倚重的将领。
(二)伐楚之战
接下来的几年,白起开启了“开挂”的军事生涯,他率军攻打魏国,一次性夺取了61座城池,几乎动摇了魏国的国本。白起又出兵攻打赵国,夺取了光狼城。
白起攻打楚国,夺取多年前楚国从秦国手中割走的上庸之地,逼迫楚国向秦国求和。第二年,白起再次伐楚,夺取鄢、邓等五座关键城池,直逼楚国都城郢都,甚至烧毁了楚王的坟茔。楚顷襄王被迫逃走,楚国从此一蹶不振。白起伐楚到底杀了多少人,史书没有记载,但后人根据他夺取的城池数量、以及楚国国力衰微程度来看,白起至少征服了30多万楚国将士。
(三)长平之战
长平之战的知名度和历史影响力自然不必多说,笔者只说两点:
第一,长平之战最初是秦将王龁和赵将廉颇对垒,战争初期,赵国稍微吃点亏,但自从廉颇由攻转守之后,王龁对他也没办法。后来,双方主将变成了白起和赵括。需要说明的是,赵国换赵括,是在秦国的“计划”中的。但秦国换白起,却是“偷偷”进行的。甚至到了决战时期,赵国还不知道秦国已经换了主将。
两军对阵,秦国对敌人隐瞒自己的战术或许可以理解,但为何要隐瞒主将是谁呢?根本原因还是白起此人和王龁不同,王龁稳扎稳打,而白起则诡计多端。从秦国隐瞒主将的事情可以看出,白起其实是秦国的一大杀招。
第二,长平之战赵国之所以兵败,并不是因为赵括只会“纸上谈兵”。其实,从战争过程来看,赵括不失为一位优秀的将领,他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仍然可以坚守46天,任秦军有虎狼之师,都无法攻破赵括的“临时阵地”。
白起是怎么对付赵括的呢?很简单,就是两个字——饥饿。白起切断赵国粮道,赵括不得已才突围,最终被杀。直到赵括被杀,赵军才缴械投降。所以,对付赵军,白起最终还是以“诡计”获胜。兵行诡道,只要能打赢,就是白起的本事。
长平之战,有40万赵军投降,后来被白起坑杀。注意,这40万是投降的赵军,之前在战场上牺牲的将士至少也有10万。也就是说,长平之战,白起其实一次性搞定了赵国50万兵力。赵孝成王从此一蹶不振,是因为赵国男儿死得太多,无力再和秦国抗衡了。
凭借伊阙之战、伐楚之战、长平之战三大战役,白起一共杀了100多万人,有人说他是“杀神”,其实,这100多万人,白起都是为秦昭襄王而杀。然而,让白起没想到的是,他最终却死在了秦昭襄王的手里。
长平之战后,白起本打算乘胜立即攻打赵国,但在范雎的影响下,秦昭襄王错过了这次灭赵的机会。直到第二年十月(一年之后),秦昭襄王才下定决心再次伐赵,但主将却不是白起,而是王陵。白起既然是秦国最强,秦王为何不用白起呢?下文会再次提到这个问题。
秦昭襄王没想到的是,时隔一年,赵孝成王迅速振作起来,赵国引魏、楚大军来援,王陵却没能攻下邯郸。秦昭襄王想用白起,可是白起赐死生病了。白起上书给秦王说:“长平之战后没能一举攻赵,现在赵国缓过气来,又有援兵来救,此时再攻赵,时机不对。”
白起不愿攻赵,又有病在身,无奈之下,秦昭襄王又换王龁上场,结果王龁吃了败仗,秦军一次性损失五校(五校到底是多少兵力,存在争议,预计在5万人左右。)秦昭襄王心情很不好,而此时白起抱怨秦王当时不听自己之言,造成了今日之失。秦昭襄王本就有怒火,忽听此言,怒不可遏,再经过范雎的煽风点火,秦昭襄王终于迁怒于白起,强令白起带兵攻赵。白起不敢抗命,拖着病体上路,但口中仍然不服,念念有词抱怨秦王,等大军到达杜邮的时候,范雎再次进谗,秦昭襄王命使者带鹿卢剑(历代秦王佩剑)赐死了白起。白起仰天长叹后,挥剑自裁。
唐朝诗人曹邺在《过白起墓》写道:
夷陵火焰灭,长平生气低。将军临老病,赐剑咸阳西。
纵观武安君白起的军事生涯,可谓风风火火,气吞万里如虎,纵观白起之死,可谓壮士末年,狡兔死走狗烹。
白起出身于底层,靠一路拼杀成为一代名将,关于他的争议非常多,特别是长平之战后坑杀赵俘,以及白起之死到底是谁的过错,自古以来有许多种说法。
后世认为,当年长平之战后,秦昭襄王攻打赵国,之所以用王陵而不先用白起,原因有三点:
其一,长平之战后,白起杀赵人太多,若继续用白起为将,势必会激起赵国全民的抵抗。
其二,白起打仗虽然犀利,但想法太多,而王陵、王龁等人属于听话的将领。
其三,白起功高盖世,当时秦国也很虚弱,若把大军交给白起指挥,若白起倒戈反秦,秦国必将灭亡。
笔者认为,关于第一条,根本站不住脚,秦军灭赵,不管是哪个将领来,赵国国民都会誓死抵抗。秦昭襄王不用白起攻赵,根本原因还是他功高震主,而且想法太多。秦昭襄王作为一代雄主,更喜欢听话的王陵和王龁。这也是白起之死的根本原因。
后人把白起之死,归咎于丞相范雎,其实,以白起之功,若秦昭襄王不想杀他,任由范雎如何离间,都不会有结果的。归根结底,还是白起认为自己比秦昭襄王聪明,心有怨气,让秦昭襄王十分不爽,对白起起了猜疑之心。范雎的离间,不过是添了一把火,并非必要条件。可怜武安君,武能安天下,却安不了君心!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