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桓公和文姜到底什么关系(鲁公与鲁国三桓的关系)

时间:2022-08-11 22:51:18阅读:2155
春秋时期有这样一位女子,身为春秋三小霸齐僖公的女儿,嫁于鲁桓公,但是却与自己的异母兄长齐襄公私通,导致自己丈夫鲁桓公被杀,但是饶是如此,这位女子仍然得到鲁国人尊敬,甚至被冠以“文”的谥号,这位便是春…

春秋时期有这样一位女子,身为春秋三小霸齐僖公的女儿,嫁于鲁桓公,但是却与自己的异母兄长齐襄公私通,导致自己丈夫鲁桓公被杀,但是饶是如此,这位女子仍然得到鲁国人尊敬,甚至被冠以“文”的谥号,这位便是春秋初期赫赫有名的文姜。

  文姜是齐僖公的女儿,齐僖公的女儿,齐僖公对这个女儿十分喜爱,因为文姜不仅十分美丽而且具有一定的政治手腕,于是他为女儿选择优秀的夫君,郑庄公的太子姬忽。

  在春秋初期有所谓的三小霸,即郑庄公、齐僖公和楚庄王,但是就此时而言楚国还在南方的蛮夷之地奋力拼搏,声威还没有传播到中原,此时中原是郑庄公与齐僖公联合维持秩序。姬忽作为郑庄公的儿子不论容貌还是能力都十分出众,因此选择姬忽作为文姜的夫君,不仅对文姜有利而且对郑、齐两国联盟都有利。

  于是在姬忽救援齐国的庆功宴上,齐僖公向姬忽提出了自己嫁女的意愿,但是却遭到了姬忽的拒绝。

  “大子忽辞,人问其故,大子日:‘人各有耦,齐大,非吾耦也。《》云:“自求多福。”在我而已,大国何为?

  姬忽属于自立自强的人,但是拒绝这样一位大国之女,在政治上幼稚的表现,所以姬忽继位不到两年,就被弟弟姬突夺去君位,而姬突能够如此的原因在于他迎娶宋国之女,而宋国在当时属于强国。

  姬忽的拒绝对于文姜而言可能有打击,因为据左传记载文姜与她的异母兄长诸儿,也就是后来齐襄公之间有私情。不过两人的私情可能在姬忽拒绝之前也可能在姬忽拒绝之后,甚至很有可能就是因为姬忽的拒绝文姜才与自己的哥哥之间有私情。

  这两人之间的关系可能影响了后来的霸主齐桓公姜小白。

  齐桓,五伯之盛者也……内行则姑姊妹不嫁者七人。

  齐桓公好妇人之色,妻姑姊妹,而国中多淫于骨肉。

  相比于文姜与齐襄公,齐桓公更加不堪,与自己的姑姊妹私通。所谓“姑姊妹不嫁者七人”,说的是与齐桓公私通的姑姊妹有七位,比齐襄公更加荒淫。

  不过还有一种说法是齐国立国之时,姜太公并没有革除旧俗,因此齐国很可能保持着上古时期的婚姻陋俗,兄妹私通可能就是如此。

  不过在春秋初期,兄妹私通仍旧是丑闻,所以文姜还是需要出嫁,断绝与诸儿之间的关系。

  因此齐僖公选择将文姜嫁于鲁桓公,这一次也是带有一定的政治目的。在此时鲁国是与齐国相抗衡的大国,嫁于鲁国能够给齐国带来利益。比如齐国一直想要灭掉邻近的纪国,而纪国则是与鲁国联姻并受到鲁国保护的,因此将文姜嫁于鲁国,能够破坏鲁纪两国之间的关系。纪国之后就被齐襄公灭亡。

  在鲁桓公三年齐僖公亲自送文姜出嫁,而按照当时的礼法要求,父亲不可以亲自送女儿出嫁,所谓“凡公女嫁于敌国,姊妹则上卿送之,以礼于先君;公子则下卿送之。于大国,虽公子亦上卿送之;于天子,则诸卿皆行,公不自送。于小国,则上大夫送之”。这里足可见齐僖公对文姜的宠爱。

  而文姜嫁于鲁桓公的第三年生下了嫡长子,因为此子与鲁桓公同一天出生,所以取名为同,也就是后来的鲁庄公。

  在鲁桓公十八年,齐襄公准备迎娶周王之女,按照当时的礼法天子嫁女必使同姓诸侯主婚,因为鲁与周同为姬姓又与齐相邻,所以按惯例为周齐联姻主婚的是鲁国。

  因此鲁桓公准备带着文姜前往齐国。

  又是因为礼法女子出嫁之后,父母在世可以择期回娘家,如果父母不在就只能遣人问候兄弟。此时齐僖公已死,所以文姜是不能跟着鲁桓公前往齐国的,因此大夫申编反对此事,不过鲁桓公没听。

  而到了齐国的文姜与自己的兄长旧情复发,但被鲁桓公得知,因此文姜被质问“同是我的儿子,还是齐侯的儿子。”文姜害怕就将此事告知齐襄公。齐襄公很生气,就邀请鲁桓公饮宴,在酒宴之上命令公子彭生杀死鲁桓公,之后齐襄公又杀死彭生谢罪。而鲁桓公之死也就不了了之。

  之后年仅十二岁的同继位,是为鲁庄公。此时的鲁庄公年纪尚幼,并不具备处理政务的能力。此时执掌鲁国国政的很有可能是文姜。所以鲁庄公元年《春秋》没有写即位,此时文姜与鲁隐公的作用相似。

  而且左传当中关于文姜记载集中于鲁庄公继位初年,这是文姜执掌鲁国国政的证据。而执掌鲁国国政的文姜充分发挥自己的政治才能,斡旋齐鲁两国之间关系。

  “庄公二年,冬十有二月,夫人姜氏会齐侯于禚。”“庄公四年四年春王二月,夫人姜氏享齐侯于祝丘。”“庄公五年夏,夫人姜氏如齐师。”“庄公七年春,夫人姜氏会齐侯于防。冬,夫人姜氏会齐侯于谷。”“庄公十五年夏,夫人姜氏如齐。”“庄公十几年,夫人姜氏如莒。”“庄公二十年春,王二月,夫人姜氏如莒。

  文姜之所以频频如齐、如莒,都是为了鲁国而充当外交使者。而在文姜的执掌下,鲁国与齐国三十年基本上保持和平,仅有的战争也是因为齐国的继承问题。而且再次期间鲁国基本上没有被入侵的记录,这与文姜不无关系。

  所以在文姜死后,左传称“癸丑 ,葬我小君文姜 。”而且文姜死后的谥号是文这样的美谥。

  文姜虽然因为与齐襄公私通导致鲁桓公之死,但是因为文姜在鲁庄公时期的贡献,赢得了鲁国人的尊敬。

武松作为周同的弟子,与他的师兄武艺相比如何?

周侗(正史记周同,约1040-1119年)字光祖,华州潼关人,人称“陕西大侠铁臂膀周侗”。北宋末年之武术大师,以善于箭术闻名。南宋名将岳飞之师,明清评书人称其为姜维的后代。

在评书中,周侗因为主张抗辽抗金,在政治上不得意,因此专心武学,确立了官派正规武术的若干套路,如五步十三枪戳脚,发展出自少林的翻子拳,以及棍法等。他悉心传授武功,在御拳馆期间正式收徒二人,一个是玉麒麟卢俊义,一个是豹子头林冲,卢俊义广有田产,不作官,林冲担任宋军中的八十万禁军中的一个教头。第三个徒弟是曾头市的史文恭,民间传说武松的玉环步和鸳鸯腿也是周桐所交授,最后收的闭门徒弟就是岳飞。

历史上的周侗确有其人,《宋史·岳飞列传》有“(岳飞)学射于周同,尽其术,能左右射。同死,朔望设祭于其冢”语。史书上对于周侗的记载不多,周侗的演义形象大部分是经过民间艺术加工的。至于先后收卢俊义、林冲、史文恭、武松为徒的事情还有待研究,学术界对此也有争论。而周侗的徒弟据说还有牛皋、张显、汤怀等,但因那一代最杰出着为岳飞,切岳飞为周侗弟子,所以只记载了岳飞一人。

亲传弟子

大徒弟卢俊义

北京人氏(宋时北京非现今首都北京,而是当时四京之一的“北京大名府”,在今河北省大名县),一身好武艺,棍棒天下无双。绰号“玉麒麟”,持麒麟黄金矛,麒麟黄金甲,宝马麒麟兽,号称河北三绝。是林冲的师兄,燕青的旧主。开始不愿加入梁山,曾和梁山群雄大战金沙滩,后被奸人陷害,由梁山好汉搭救。曾头市一战,活捉史文恭,为晁盖报仇,威镇天下,梁山排名第二。

二徒弟林冲

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之一。因为高俅之子高衙内垂涎林冲妻子,高俅伙同陆谦设计使林冲误闯白虎堂,被发配沧州。途中在野猪林由鲁智深搭救,幸免于难。但高俅又使人火烧草料场,林冲才火闹山神庙,格杀陆谦,雪夜上梁山。后来火并王伦,拥立晁盖为梁山之王,一杆枪天下无敌,从无败绩。

三徒弟史文恭

另有一徒名史文恭,后因心术不正被清出师门。于水凌州曾头市曾长者家任教师爷,弓马娴熟,武功盖世,其间一直垂涎卢俊义的枪马和盔甲。在《水浒传》中疑似用弓箭射死晁盖,后被卢俊义活擒。

义子岳飞

《宋史·岳飞列传》记“(岳飞)学射于周侗,尽其术。”

不记名徒弟武松

期间周侗还有一个不记名徒弟,就是武松。武松打虎后,县令孙国卿为了巴结权贵,派武松送虎骨膏到京师给高官,武松滞留京师,结识周侗。周侗认为武松力大,但是拳术上缺少修为,因此加以指点,可惜二人交往时间太短,仅两个月武松就拜别周侗回乡,此后再未得相见。武松在拳术武术上的不足,在此后多次暴露,比如斗杀西门庆,拳打蒋门神,都曾经吃过亏。但是他跟随周侗入御拳馆游历,大长见识,因此西门庆在狮子楼摆出金猫捕鼠的凶险步子,武松虽然不知破法,却识得厉害。同时,周侗传授武松的鸳鸯腿,也是武松的杀手锏。这一手奇特的武功被武松传授给了好友金眼彪施恩,也成了施恩的看家功夫。

传承

栾廷玉

为人忠厚,生性淡泊,不愿为官,只在祝家庄作武术教师,后下落不明,江湖传言被师弟孙立杀害。

孙立

偷学得周侗独门绝技“提神枪”,武功高强,人称“病尉迟”,又称“孙提神”,曾任登州兵马都监,后投奔梁山,江湖传言孙立为了入伙梁山泊,杀害了师兄栾廷玉,但缺乏有力证据,史学界对此尚有争论,有待进一步研究。

水浒传》中的林冲和卢俊义在《说岳》中作为周侗的徒弟被提到,不过他们没有在主要情节中出场并且在周侗受王家邀请前被害。

周侗被说成是他们师傅一事是中国传统文学中反复出现的元素。唐宋传奇中的英雄们被说成是仙人指点,一般都是道教神话人物并在他们习武前。夏志清认为这种写作方式源于鬼谷子,东周时期的军略家孙膑与庞涓之师,出自《七国春秋后集》。夏说钱彩之所以将周侗与《水浒》人物相联系,是因为「大部分武侠小说中身为天生神人的师傅都至少会有两个弟子,」不过在此基础上钱彩将之颠覆,将周侗写为常人,而弟子异于常人。(林冲、卢俊义为星宿转世,岳飞为迦楼罗/大鹏化身。)

林、卢二人是在满清时期与周侗产生联系,但武松直到西元二十世纪的王少堂口中被说成与周侗在汴京相识。周侗教了武松「滚龙」式。有说了武松共十章。(Ten Chapters On Wu Song),后集结成册并以《武松》之名出版于西元1959年出版。最终影响到了《铁臂金刀周侗传》和《周侗传奇》,在最终版本中,武松学到了戳脚。

王少堂将周侗描绘成一个老资辈的剑术高手,其名在江湖上闻之如雷贯耳。他与花和尚鲁智深结拜,根据夏的说法,这是因为他是《水浒》中最受欢迎的人物之一。周侗还被赋予了「铁臂膀」的称号,后被用于《铁臂金刀周侗传》,故事中未详解由来,只提到他能控制身体中的气硬化身体部位,使之可一击打破「铁布衫」之类的防御武技。此外,他和「铁臂膊」蔡福的外号相似,后者缘由自他能轻松地挥舞大刀,并且由于同音的缘故,他常被人与「小霸王」周通相混淆。

岳飞

小说中岳飞在文武方面都很有天赋,甚至超过了林、卢二人。在得到沥泉枪后,周侗教四人十八般兵器,不过各有专长。岳飞和汤怀善使枪,张显是钩镰枪,王贵则为偃月刀,弓术则是每人都掌握。这些少年在岳珂的传记中被提到为祖父童年好友,但从未为过周侗弟子。

现代武术家或书籍所说与历史资料或者学者的推论截然不同,例如武术家杨俊敏便说周侗是一个学者,曾在少林寺学武,后收在韩琦为佃户的岳飞为徒,在这段时日,他学到了诸般兵器的作用,骑术以及搏斗技。岳飞由此开创了形意拳及鹰爪功,被认为得益于周侗的教导。

然而历史学家夏维明指出这种武术是晚明时发展,他依据姬家的传记以及满清时期的记载得出结论,形意拳是在岳飞冤死数百年后由一名叫姬际可(约西元1651年)的枪法高手所创。此外,故事中的韩琦已于三十年前去世,历史上的岳飞在其父逝世后到韩琦后人家当佃户及家丁,在此前他已从周侗处学到本领。

鹰爪功大师梁沈(Leung Shum)及莉莉·刘相信周侗是一个于带岳飞练武,他教了他许多与手部有关的武术,使得岳飞得以创立鹰拳。梁寿愚说峨眉大鹏轻功派的人认为周侗自幼便随周侗练武,并在多年后成为中国第一高手。他们所传承的故事中说周侗曾带着岳飞隐居并授以轻功。而螳螂拳大师袁满凯(Yuen ManKai)则说岳飞与梁山好汉系出同门,皆为周侗徒。而岳飞还成了螳螂拳「黑虎掏心」一式的开创者。尽管武术史学家丹利·亨宁认为岳飞的人生经历并无任何关于搏斗技的一段,但「几乎可以肯定的是他曾修炼过一些空手技」为器械训练打基础,不过他不认为他开创了什么。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