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印象最深的情节「资治通鉴品读第60篇反派死于话多」
晋纪三十四-三十五(公元401年-公元404年)
北方,由于各国忙着内乱,除了后秦与北魏之间爆发过一次大战,其余时间相对平静,吕氏后凉投降于后秦,最终灭亡。南方,桓玄攻进建康,横扫司马皇族,篡位建立桓楚;随后被刘裕起兵击溃。
主要事件
1. 后凉:内乱,吕超杀吕纂,吕隆继位。
2. 北凉:内乱,沮渠蒙逊设计陷害沮渠男成,杀北凉王段业自立。
3. 东晋:内乱,孙恩率军一度进逼都城建康,但在刘裕、司马尚之等抵抗下最终被击退。之后,在刘裕的持续打击下,孙恩再次逃亡海岛。
4. 后秦:姚硕德领兵大举进攻后凉,吕隆最终签订城下之盟,后秦退兵。此后,在周边南凉、北凉的阴影笼罩下,吕隆选择投降后秦,后凉灭亡。
5. 后燕:内乱,慕容盛遭遇兵变受重伤而死,慕容熙继位。
6. 东晋:内乱,中央朝廷司马元显起兵进攻地方大佬桓玄,结果北府兵刘牢之再次反水,向桓玄投降。之后桓玄反击,一路势如破竹,打入建康城。随后,剥夺刘牢之兵权,刘牢之逃亡途中自杀身亡。
7. 后秦:姚兴、姚平领兵大举进攻北魏,结果被拓跋珪击败。姚平死,所部全军覆没。
8. 东晋:内乱,桓玄接受晋安帝禅让,建立楚国,史称桓楚。然而昙花一现,刘裕、何无忌(刘牢之的侄子)与北府军旧部在京口起兵,击败桓玄。桓玄一路向西逃去,最终被益州都护冯迁杀死,晋安帝在江陵复位。
9. 东晋:内乱,桓玄的侄子桓振领兵再次攻陷江陵,并击退刘毅、何无忌等人的进攻。
10. 东晋:内乱,卢循暴动,从海上进兵攻克番禺,占领广州郡。
主要人物:
东晋:司马道子、司马元显、司马尚之、桓玄、庾楷、刘牢之、刘裕、刘毅、何无忌、孟昶、刘穆之
后燕:慕容盛、慕容熙
后秦:姚兴、姚平
后凉:吕纂、吕超、吕隆
北魏:拓跋珪
南燕:慕容德(慕容备德)
此篇的主基调——“内乱”,十六国南北朝时期,皇帝是绝对的高危职业,动不动就被自己人或者敌人搞死,即便如此,对于皇位大家仍然趋之若鹜。除了少数几个聪明人之外,很少有人能抵挡皇位的诱惑,即使过把瘾就死也在所不惜。
此篇涉及时期,各方势力大致分布如下(图片来源于网络)。
一、 沮渠蒙逊的阴谋
之前常常提及过,纵观历史,很少出现权谋剧、宫斗剧里时常出现的诡谲阴谋,反倒是经常看到处于庙堂之上的王公贵族做出反逻辑、反常识的举动(世袭制带来的后果)。这一篇,我们看一个《资治通鉴》里为数不多的阴谋,主使人叫做沮渠蒙逊。
沮渠蒙逊,匈奴人,在伯父被吕光诛杀后起兵,与堂兄沮渠男成一起拥戴吕光手下太守段业为凉州牧,以张掖为中心建立北凉政权。
由于沮渠蒙逊能力出众,受到段业猜忌,因此发生了如下一幕。
北凉王段业对张掖太守沮渠蒙逊的勇武谋略都很忌惮,所以打算疏远他,沮渠蒙逊也对此有所察觉,暗自尽量地韬光养晦。沮渠蒙逊对沮渠男成说:“段公没有鉴别真假、判断优劣的才能,不是一个平定乱世的圣明君主,我准备除掉段业而来拥戴兄长您,怎么样?”沮渠男成说:“段业本来就是一个孤身而来的外乡人,是我们沮渠家拥立他登上王位的,他依靠我们兄弟就像鱼必须有水那样。像这样,人家亲近宠信我们,但我们却反过来要图谋他,一定不吉利。”沮渠蒙逊于是请求出京去做西安太守,段业对他能远远离开自己,到外地去做官,非常高兴,马上答应了他。
沮渠蒙逊与沮渠男成约定一起去兰门山祭祀,但是,又暗地里派司马许咸事先向段业报告说:“沮渠男成打算在请假休息的时候发动政变,如果他来请求到兰门山去设祭,那么,臣的话就应验了。”到了那一天,果然是这样。段业不分青红皂白,把沮渠男成抓了起来,命令他自杀。
沮渠男成马上明白了这件事的原委,说:“沮渠蒙逊一开始与臣阴谋造反,臣因为是兄弟的原因,才把这件事隐瞒下来没有说。现在因为有臣在这里,他害怕造反之后部众不肯跟他,所以事先约臣去兰门山设祭,但马上又反过来诬陷臣,他的意思就是让凉王您杀了臣呀。我请求陛下先假装着说臣已经死,并把臣的所谓罪恶公开。沮渠蒙逊一定会造反,臣随后奉陛下的命令、带兵去讨伐他,没有不能战胜的道理。”但是,段业不听,把沮渠男成杀了。沮渠蒙逊哭着对手下的众人说:“沮渠男成对段王忠诚不二,但是段王却无缘无故地把他给冤杀了,你们诸位能为他报仇雪恨吗?”沮渠男成平素很得人心,因此,大家一听此话,都慷慨激昂,悲愤流泪,奋勇争先。
中华书局《资治通鉴》文白对照版
沮渠蒙逊这一计策能成功实施的关键在于一个人——段业,正是由于沮渠蒙逊料定“段业没有鉴别真假、判断优劣的才能”,形势才最终走向他设定的方向。
沮渠蒙逊可能早已计算出沮渠男成会识别他的计谋,但也十分肯定段业不会相信沮渠男成的辩白。在南成被杀后,他也早早算计好利用男成平素的威望与恩信,煽动众人造反,最终一举拿下张掖,斩杀了段业。
写这一段,不是鼓励大家去设计阴谋,而是想阐明如何识别阴谋。如果我们是段业,该如何进行下一步?在暂时没有办法分辨沮渠男成是否真的要谋反的情况下,既然已经控制住了沮渠男成,那就按照他的提议先秘密关押,把男成死讯放出去后观察形势,根据形势变化再选择应对之法,可以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同时,可以推演沮渠男成死后的最大受益者是谁,想清楚这一问题的关键,答案自然就呈现出来了。
说到底,段业没有才能与智慧,却被推上了北凉王的高位,德与才皆不配位,最终的结局也是一目了然的。
二、 反派死于话多
看电视剧与电影时,时常提到的一个梗:明明一枪就可以撂倒主角的关键时刻,反派却选择BB,然后被主角找到机会反杀。大家总说这样的剧情太烂,硬生生给主角加光环,现实中是不可能发生类似事情的。
但现实中,的的确确发生过类似的事件,比如大男主刘裕的对手就犯下了这么一个致命的错误,不然刘裕很可能在起兵对抗桓玄的途中领盒饭下线。
皇甫敷帅数千人逆战,宁远将军檀赁之败死。裕进战弥厉,敷围之数重,裕倚大树挺战。敷曰:“汝欲作何死!”拔戟将刺之,裕瞋目叱之,敷辟易。裕党俄至,射敷中额而踣,裕援刀直进。敷曰:“君有天命,以子孙为托。”裕斩之,厚抚其孤。
中华书局《资治通鉴》文白对照版
刘裕在进兵途中,遇到了桓玄部下皇甫敷率领的大军,与刘裕一起起兵的檀赁之战死,接着刘裕在战场上被皇甫敷里三重外三重的围了起来,刘裕依仗个人的勇武,一个人依着一棵大树死战,皇甫敷一看十拿九稳了,于是摆弄着自己的戟问刘裕:“姓刘的,你想怎么个死法?”刘裕这时大骂皇甫敷(估摸着是在拖延时间),骂得皇甫敷有些惭愧。就这么一愣神的功夫,在反派皇甫敷与大男主刘裕舌战之时,刘裕的军队赶了过来,不但帮刘裕解了围,还斩了皇甫敷。
看,反派真的是死于话多呀 ^^
三、 萧方等评刘裕
桓玄攻进建康建立桓楚,之后被刘裕击溃逃奔江陵的闹剧,是本篇的重点剧情。
然而,如果司马元显不脑子进水主动攻击桓玄,如果刘牢之不一而再、再而三的做二五仔(叛徒),如果桓玄打仗时不一直备着快船随时准备逃跑,这场闹剧是不会发生的。历史剧情就是这么多巧合凑在一起,把桓玄这个与其父桓温能力有天壤之别的人推上了历史舞台中央,又让他重重摔下。
整个剧情中,在刘裕击败桓玄掌握大权后,他对待两个人的不同处理态度,值得一说。这两人,一人叫做刁逵——桓玄的手下大将,另一人叫做王谧——极力拥护桓玄篡位的东晋大臣。按理说,在刘裕掌权后,这两人应该有同样的待遇。但最终结果是:刁逵一家被杀,而王谧被刘裕任命为“侍中、领司徒、扬州刺史、录尚书事”。待遇可谓天差地别,到底有什么缘由呢?
初,裕名微位薄,轻狡无行,盛流皆不与相知,惟王谧独奇贵之,谓裕曰:“卿当为一代英雄。”裕尝与刁逵樗蒲(赌博),不时输直,逵缚之马枊。谧见之,责逵而释之,代之还直。由是裕深憾逵而德谧。
中华书局《资治通鉴》文白对照版
简单说,当年刘裕还是无名小卒时,只有王谧看重他。刘裕与刁逵赌博,输了后没钱还赌债,被刁逵绑在马桩上羞辱,王谧看见后帮刘裕还了赌债。这些过往,刘裕都用小算盘暗暗记下了。于是,在其当权后,就发生了如上一幕。
上一篇说到,刘裕是乱世中的那道光,但这一道光也不是完美的。所以,在其死后,他得到的谥号是宋武帝,而不是宋高祖、宋太祖之类的。
于是萧方等(人名,南朝梁元帝萧绎长子)评价刘裕:
夫蛟龙潜伏,鱼虾亵之。是以汉高赦雍齿,魏武免梁鹄,安可以布衣之嫌而成万乘之隙也!今王谧为公,刁逵亡族,酬恩报怨,何其狭哉!
当平民百姓时结下的仇怨,怎么在当上帝王后仍然去算账呢?萧方等认为刘裕心胸狭隘,远远不如汉高祖刘邦,看情形确实如此。但从另一方面,我们也能看出刘裕身上的江湖义气,他没有因为王谧拥护桓玄篡位这种政治路线上的大错而疏远打击王谧,为自己上位考虑。反而在大家围攻要求惩处王谧时,念着旧恩一再的维护他。如果换做桓温,估计早就把王谧拉出去砍了。
最后,扯些题外话。今天,华为孟晚舟归国,朋友圈里刷爆了。在加国遭软禁三载而归,这一段经历必将对其人生产生重大影响。想起苏武牧羊十九年,时光在流转,人与物在变换,不变的是人性与规律。
反派终究死于话多!蜀国魏延谋反到底败在了哪里?
周瑜曾仰天长叹:"既生瑜,何生亮?"世人无不为其惋惜,如果魏延死前也大吼一声:"既生文长,何生孔明?"世人又不知该做何感想?魏延作为蜀国的猛将之一,他熟晓军机、久历戎事、勤于谋略、善待士卒,为蜀汉江山立下过汗马功劳。魏延没有死在枪林箭雨的战场上,却亡在了战友背后挥起的刀下,可悲!可叹!!
魏延的悲惨命运,从他结识诸葛亮那刻起就拉开了帷幕,诸葛亮的用人逻辑决定了魏延的人生结局。
魏延是谋反还是"被谋反"?真冤!
诸葛亮死后,魏延和杨仪因兵权发生争执,杨仪和魏延相互以对方图谋不轨之名向蜀汉朝廷状告对方,朝中众人是这样给魏延下的结论,
蒋琬奏曰:"以臣愚见:……魏延平日恃功务高,人皆下之;仪独不假借,延心怀恨;今见仪总兵,心中不服,故烧栈道,断其归路,又诬奏而图陷害。臣愿将全家良贱,保杨仪不反。实不敢保魏延。"董允亦奏曰:"魏延自恃功高,常有不平之心,口出怨言。向所以不即反者,惧丞相耳。今丞相新亡,乘机为乱,势所必然。……"
朝中众人在诸葛亮长期的影响之下,还没有核实真实情况是怎么回事,魏延就已经被扣上谋反的大帽子"被谋反"了。估计魏延即便能侥幸回到朝中面圣,也会因种种理而被绞杀,哪个朝廷能也容不下一个叛贼!
可是真实情况又是如何呢?诸葛亮死前给杨仪这个不见其功的普通幕僚委以统军重任,而视蜀国的征西大将军魏延为"潜在"反叛对象,并安排好圈套等着魏延往里跳。
魏延在知诸葛亮已死,由杨仪全面担当统军重任,并接到从前线退兵的命令后说过这样一句话:
丞相虽亡,吾今现在。杨仪不过一长史,安能当此大任?他只宜扶柩入川安葬。我自率大兵攻司马懿,务要成功。岂可因丞相一人而废国家大事耶?
这句话的意思再明白不过,魏延看不起无能的杨仪,不愿意听杨仪吆三喝四地瞎指挥,他不想因诸葛亮一人的死而荒废国家大事,要继续北代以完成国家统一大业。无论魏延的能力如何,他兴复汉室的忠心难道不和诸葛亮一样?
魏延的本意是让一小部分人带着诸葛亮的灵柩先回去,他自己带着军队留下继续和司马懿战斗,可诸葛亮的安排打乱了他的计划,所以他才烧毁栈道,不让杨仪带着大部队回去。
魏延反什么反?哪里反了?他只不过想要兵权继续完成国家统一大业!他如果反了,为什么不直接去投降敌人?《三国演义》中有写道过魏延要拉着马岱投降曹军,这纯粹是罗贯中在强行抹黑魏延,以魏延的本事,他如真要投降曹军还用找帮手?还有人能拦得住他?可笑!倒是那个被诸葛亮委以重任的杨仪,在权力欲得不到满足的时言到:早知若此,当初丞相死时,吾若以全军投魏,何至有今日耶?
魏延没有谋反却"被谋反"而被杀头,诸葛亮信任有加并被委以重任的杨仪最后心生谋反之念而畏罪自杀,诸葛亮的脸被打的"咣咣"响,不知痛不痛?
诸葛亮用人恰似武大郞开店。
诸葛亮在排兵布阵方面的确有鬼神莫测之处,这点虽然在罗贯中的笔下有些夸张,但在历史上并无诟病,那魏延献计的派奇兵出子午谷之说,虽然后世议论纷纷,但用诸葛亮平生谨慎来解释,也能说得过去,不过诸葛丞相识人用人的能力,实在高明不到哪去。
咱们撇开魏延和杨仪二人不说,就说说那个失了街亭的马谡,所有明眼人都知道街亭这个战略位置的重要性,街亭能否守得住,事关北伐的胜败,可诸葛亮不想刘备曾提醒过他马谡不能重用,也不念魏延当先讨令、自告奋勇地要前去街亭大战司马懿和张合,一意孤行地派马谡前去镇守街亭。
为什么呢?诸葛亮为什么要这么做?是也仅仅是因为马谡是孔明的心腹,为丞相大人一手提拔,这镇守街亭天大的功劳肯定不会让诸葛亮的眼中钉魏文长染指。
你魏延不是历害吗?不是足智多谋吗?不是总是能奇思妙想的想些奇招吗?我诸葛亮就是不用你,你能怎么着?
大家发现没有,诸葛亮用人用的全是"好孩子",用得是听话的人,无论马谡还是杨仪,都是诸葛亮眼中听话的"好孩子",包括后来诸葛亮重用的姜维,诸葛亮待姜维比亲儿子还亲。
诸葛亮这样子用人不是武大郞开店是什么?象魏延这样头生反骨,动不动就不服气,动不动就想自我发挥一下的"坏孩子",除了苦活、累活可以干干,好事?没门!
魏延头生反骨,是个"坏孩子",反骨只怕是在诸葛亮的心里
既生文长,何生孔明?
魏延这个"坏孩子"偏偏是一个心高性烈的倔强孩子,你看不起我?我自己看得起自己,你给我小鞋穿,我就生一双大脚撑破它。
首出祁山,魏延就提议由自己带精兵取道子午谷,直插魏国的重镇长安。后人大多评说魏延的这个提仪是劳师远征,是孤军深入,风险太大。大家想过没,那时镇守长安的是根本不懂军事为何物的夏侯懋!就算是万一失败,蜀汉损失的也仅仅是一支精兵还有"不知天高地厚"的魏延,可如果胜利了,蜀兵即可一举鲸吞整个关中,进而剑指洛阳,为将来统一中原和平定天下打下战略基础。这于蜀汉绝对是个划算的好买卖,可是诸葛亮否定了这个计划。在这件事上,说诸葛亮用兵谨慎固然可以说得过去,可诸葛亮也难逃怕魏延抢头功之嫌!
子午谷地形图
再说说街亭之战,虽然诸葛亮想让"好孩子" 马谡去立功,有意排斥魏延,但在"好孩子" 马谡吃了败仗逃命之际,魏延还是出手救了马谡。如果不是魏延出手,估计马谡的小命等不到回来被军法从事,直接就交待在街亭。
最后再说下诸葛亮在上方谷放的那把火,不知大家注意到没有,魏延引司马懿进上方谷时,魏延并不知晓诸葛亮的葫芦里到底卖的是什么药,只是跟着令旗跑,他根本不知道谷口已被马岱塞断,也就是说谷里起火后司马懿和魏延都在谷里出不去,都说水火无情,那大火要烧人时还管你姓谁名谁,烧张三不烧李四?
诸葛亮用心歹毒,不但要烧死司马懿,要连带魏延一起干掉!只可惜天不遂人愿,一场大雨救了司马懿,当然同时也救了魏延。司马懿命大,魏延命更大,老天又一次帮魏延用大脚撑破了诸葛丞相给他准备的致命小鞋。
火烧上方谷时,魏延也在谷中啊!
魏延虽然厉害,但他终归不是诸葛亮的对手,诸葛亮终于在死后借马岱的刀取了魏延的项上人头,并借杨仪的嘴给魏延扣上谋反的大帽子。如果魏延遇到的不是诸葛亮,他的命运也不至于这么悲惨。用"既生文长,何生孔明?"来总结魏延命运悲惨的原因,是太恰当不过。
魏延真冤,他的死是死于一场因权力争斗而导致的谋杀,他的结局从他结识诸葛亮那天起就已注定,因为在诸葛亮思想意识里就不允许魏延这样的人在蜀汉集团里存在。
诸葛亮的用人逻辑很简单,就三个字"好孩子"!因为好孩子听话,杨仪、马谡还有姜维是"好孩子",所以能被委以重任,魏延自然不是好孩子,所以被扣上"头生反骨"的大帽子,一直被限制使用,最后还要用寒光闪闪的大刀伺候。
诸葛亮死后拉着魏延共赴黄泉,你在地下面见大汉二十四代先帝时该如何交代?
始终没有搞明白一件事,诸葛亮死后拉着魏延共赴黄泉,他在地下面见大汉二十四代先帝时,对"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局面该如何解释?
说不完的三国,道不尽的英雄,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看三国流眼泪,与生活在现代社会的我们没有什么实际意义,我们学习历史,研究古人,都是为了增长见识,开阔视野,以传承文化。反思古人,做好自己,才是我们要做的事。
什么人死于话多的原句
般死于话多的是电影反派BOSS。明明可以杀死主角的时候,非要唠叨半天,结果被主角反杀。魏明帝不爱毛皇后了,因为他有了新欢,西平郭夫人。
魏明帝带着郭夫人去公园玩,玩得很开心。
中途,郭夫人问,要不然把皇后叫来吧,不然她知道会不开心。
魏明帝:随即明令所有人不得将他和郭夫人单独去公园玩这件事泄露出去。然而第二天,毛皇后刚一见到魏明帝,就酸溜溜地问:昨天在北园玩得开心,魏明帝听罢,火冒三丈,气急败坏,当时就炸毛了:我玩个蛋杀泄密者十余人。毛皇后也被赐死,谥曰“悼”。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