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夺冠体现的精神「征文|电影夺冠的精神意蕴」
《夺冠》作为一部体育题材类电影,以袁伟民、陈忠和、郎平三位不同历史时期的中国女排教练为线索,讲述了中国女排从上世纪80年代创下“五连冠”开始,经历了青黄不接的低谷,而后在2016年里约奥运会重新夺冠的光辉历史。
这部电影原名《中国女排》,后更名为《夺冠》,展现的是三十多年来,一代又一代中国女排为夺取世界冠军而付出的艰辛努力和不懈奋斗,但影片同时又深刻地提出一个问题——
“夺冠”对新时代的国人意味着什么?
改革开放之初的中国百废待兴,刚刚进入现代化发展的轨道,国际地位亟待提升,在当时特殊的历史环境下,“夺冠”具有超乎寻常的象征意义。
然而,随着中国的日益富强以及国际社会地位的提高,一场体育竞技的输赢已经不是那么重要了,正如电影里所说,
拿了世界冠军又怎么样,大家还会像之前一样跑到大街上又哭又笑,又叫又跳吗?
不会了。
但“夺冠”在新时代就真的就不重要了吗?
其实,夺冠或许不再是我们摘掉体育弱国称号的手段,不再是我们翘首以盼的难得场景,但夺冠历程中所展现出来的中国精神、民族记忆和价值引领成为了我们国家、民族和个人永远的精神意蕴和精神财富。
《夺冠》通过回忆叙事的手法带领观众回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亲眼见证为了夺得世界冠军,中国女排从教练到队员是如何奋勇拼搏的。
在电影镜头里,陈可辛还原了这样一个场景:
当主教练袁伟民得知美国排球队运用了最新的计算机技术,能够分析出对手的数据和应对战术,面对着美国教练的断言:“未来体育,靠的科技而不是人。”主教练袁伟民让队员将网再提高15厘米,让陪打教练发球再狠一点,这样一个镜头深刻展现了中国女排“人定胜天”的拼搏信念。
同样的叙事方式还体现在描述女队员们的刻苦训练上,影片以初来乍到的“陪打教练”陈忠和的视角,引导观众置身于当年女排的训练场馆,亲眼目睹了女排队员刻苦训练的剪影:从冲向亚洲,冲向世界的巨大横幅,到队员们“要求不要命”的竭尽全力。
此外,影片还通过展现陪打教练陈忠和对女排态度的转变引导观众认识到这种精神的力量,陈忠和原本只是到女排担任45天的“陪打教练”,对女排训练起初下不来狠手,后来却被女排的精神深深感染,倾尽全力帮助女排队员们夺冠。
“中国女排能拿世界冠军让我干什么都行。”
“没有人能笑着拿世界冠军。”
影片正是通过记叙陈忠和被女排姑娘们们感染的过程,展现出浓厚的精神意蕴。
电影利用库存影像和现实影像相结合的方式高度还原了中日、中美、中巴三场大战,为了使比赛能够高度还原,影片从比赛场地的选择、环境的布置、观众们的衣着甚至滤镜的选择都在致力将观众带回几年前甚至几十年前的比赛现场。
此外,从观众席上响彻云霄的呐喊,到自发组织唱起的“五星红旗迎风飘扬”,甚至在击败巴西队后整个场景的失声,无一不充满了细节感,仿佛将观众拉回了电视直播的场景。
同样,影片将几场比赛电视机前观众们的状态表现得活灵活现,中日大战时观众们围坐在一台黑白电视机前观看,女排胜利后欢呼雀跃,万人空巷;中巴大战,身处北半球的陈忠和穿上毛衣观看处于夏日的巴西赛场,这种巧妙的镜头很容易激起观众曾经的回忆。
最后,电影中的演员多是现役和退役的女排队员,如此无论是从人物相貌,还是到比赛的专业性都可以达到高度的还原。
影片正是通过这种极具匠心的场景还原,激起了观众对几次夺冠大战的记忆,唤醒了国人对中国女排奋勇拼搏、愈战愈勇的民族记忆,民族的自豪感和爱国之情也被激发,夺冠再一次成为爱国情怀的心系所在。
三、影片以第一视角的记录呈现了扎扎实实、人文关怀的价值引领。《夺冠》通过第一人称视角的记录,从一名名女排队员到三位女排教练,带领观众重走女排的夺冠之路。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影片呈现出的女排队员们,是“要球不要命”、“太想赢”的形象,抵近女排队员们的内心世界,郎平把拿冠军看得比生命还重要,说“打球是唯一可走的路”,另外一名女队员在梦中都在喊“拼啊,再不拼就没机会了”。
影片通过这种第一人称视角,将当年女排队员们的内心世界剖析出来,在展现了女排队员们扎扎实实拼搏奋斗的精神之外,也反映了上世纪八十年代“个人完全服从于集体和组织”的观念。
而在影片的后半部分,影片再次利用这种第一人称视角,通过女排队员们本色出演,揭开新一代女排队员们的内心世界。
原来,现在很多女排队员们其实并不热爱排球,他们打排球要么是“为了父母”或是“为了生活”。
而饰演郎平的巩俐也将“铁榔头”的铁血柔情演绎得淋漓尽致,引导队员们认识到,排球并不是生活的全部,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人生道路的权利。
而正是基于这种认识,女排姑娘们心中才会多了对体育竞技的享受和个人价值的追求,才会更加坚定地走好这条夺冠之路,走好自己的成长之路,这种对人生价值和精神意蕴的感悟同样能够激励新时代追逐梦想的每一个中国人。
作者|肖鑫宇
编辑|肖洋
电影夺冠这部电影是想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陈可辛导演的电影《夺冠》,讲述了中国女排为祖国争光的故事。郎平带领中国姑娘们一次次夺得中国女排的冠军,成为中国人民的骄傲。我看完这部电影之后,心里有很深的感触。看着这群姑娘们在赛场上奋力拼搏,心中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这部电影中的“郎平”是由著名演员巩俐饰演的,非常有说服力。因为巩俐本身就是一位非常优秀的演员,她的演技毋庸置疑。电影《夺冠》告诉了我们如下三点道理:
一、只要永不放弃,就一定能获得成功,是金子就一定会发光的。
这部电影的时间跨度长达30年,讲述几代女排的热血故事。影片从选角、服装、道具和场景来看,无一不是制作精良。这部电影的主创可谓是下了很大功夫,为我们打造出了一部精彩纷呈的电影作品。电影的创作团队没有放弃,就如女排精神一样,最后胜利的曙光一定会属于我们。这部电影冲出了亚洲,中国女排已经成为中国力量的符号。哪怕再苦再累,只要心中有梦想,就一定能获得成功。
二、赛场上不相信失败与眼泪,要相信自己就是最棒的。
看完这部电影,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赛场上不相信眼泪。姑娘们虽然都是娇嫩如花,但一旦在赛场上比赛,就不能再哭鼻子了,而是要拿出十二分力量。面对凶猛的竞争对手,绝对不能心存侥幸,要像老虎一样威猛。要相信自己的力量,为自己而战,你就是最棒的。看了这部电影,我有了重新面对生活的勇气,生活再苦再累,都无法将我打倒。
三、女排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值得我们年轻人发扬光大。
女排精神就是勇争第一的精神,这不仅是中国女排顽强拼搏的故事,更是让中国人民铭记的光辉历史。女排精神代表着一个时代的精神,喊出了为中华而崛起的时代最强音。我们青年人要努力工作、认真生活,用奋斗书写人生的华丽篇章。
看了《夺冠》这部电影,你懂得了什么道理?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夺冠》这部电影主要体现的是一种什么精神?
从《夺冠》这部以“铁榔头”郎平为视角,讲述女排姑娘历时数十年,不断经受磨砺,不断成长进步,并最终夺取冠军的电影中,我看到了爱国精神,看到了合作精神,更看到了拼搏精神,这是一部非常励志的电影。
首先,爱国精神是永不褪色、永不过时的。在《夺冠》这部电影中,伴随着女排在国际赛事上的失利,不仅仅是女排姑娘们感到遗憾,感到难过,坐在电视机前的全国人们和女排姑娘们的心情是一样,失望、遗憾、痛苦、迷茫,凡此种种,其实都是一种爱国精神的体现,因为热爱着自己的祖国,因为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所以女排姑娘们想要用最好的成绩去报答祖国,全国人民期待祖国能够在竞技体育中成为强国,这种爱国精神将永远支撑着人们继续向前进。
其次,排球是一项多人运动,在多人运动中,合作精神是不可缺少的。竞技体育中,多数球类运动都是需要合作的,敌我双方对垒,己方只有互相团结、互相信任、默契配合,才有可能取得最终的信任,尽管同一个团队不同队员之间的能力有差异,但只要默契合作,取长补短,那么胜利就是可望也可及的,在《夺冠》这部电影中,女排姑娘们之间的合作精神是最终夺冠的最强助力。
最后,我看到了拼搏精神。中国女排最初不是最强的,女排姑娘们也多次经历失败,遭受挫折,虽然那些打击也曾让她们痛苦迷茫,让他们失魂落魄,但永不服输的拼搏精神却让她们一次次站起来,凭着“流血不流泪,掉皮不掉队”的拼劲儿,最终站上了领奖台的最高处,摘得了冠军的桂冠。
中国女排的成功夺冠,离不开女排姑娘们深深的爱国情怀,她们凭借着一颗颗坚强勇敢的心,战胜了一支支强大的队伍,也战胜了自己的脆弱和迷茫,向着更强的目标不断前进。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