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反对电影敦刻尔克「敦刻尔克超战狼2成专业评分第一影评人为何喜欢这部英国主旋律」
包哥周末去看了《敦刻尔克》,个人超级喜欢,原因有二,一是三条线讲故事环环相扣,诺兰擅长的非线性叙事,交叉剪辑,用干净利落不花哨的方式呈现了一次;二是压抑的战争故事,表述一个逃跑可耻但有用的含义,诺兰讲的克制不套路,特别像在牌桌上输的倾家荡产依然从容离场的赌徒,两个字“优雅”。而能把战争失败讲的优雅,真的不太多。
猫眼上7.6万人评分8.1,53名影评人评分8.4(包哥主动帮忙算了一下平均数),这么高的分数也是不多见的。目前是专业评分最高的一部电影,超过《战狼2》成年度专业评分第一名。豆瓣13万人评分8.6,好于92%的战争片和93%的历史片。
诺兰又一次封神,用影评人的话说,诺兰命中率太高,5个10分,一水的9分、8分,数量太多包哥没仔细数,不过也有人提出质疑,比如全片配乐太多,有点用音乐强行叙事的感觉。而一向反传统、不走英雄套路的诺兰,这次拍英国小船上的父亲一脸坚定,或者飞行员的抉择时刻,都跟八一厂战争英雄片是一个路数。
这种逃跑主义和英雄主义并置的现象,有人不解。连电影中汉斯·季墨的配乐也有太满的嫌疑,《敦刻尔克》全片台词不多,但这并不是槽点,大段大段的配乐反而让人觉得在靠配音制造紧张感,强行煽情。
诺兰是玩电影叙事的高手,汉斯·季默是电影音乐的高手,搭档了很多年彼此知道对方最想要什么。尽管会让人觉得音乐强烈到喧宾夺主,诺兰这次更大胆将音乐与电影叙事、人物感情交织在一起,采用了谢帕德音调让人有紧张窒息的错觉,谢帕德音调是将几个八度的音节连续播放,音调由高转低,但由于交叉播放的原因,会让观众产生音调走高的错觉。将摄影和音乐和故事走向紧紧连在一起,让人物的情绪达到最大化,并把这种压抑的情绪通过听觉和视觉,传递给观众。诺兰又一次在调戏我们的智商,这种被狠狠碾压的感觉,包哥喜欢。
而包哥以为电影里将这种内敛又不外放的情绪传达最好的,不是两位主角小鲜肉,而是一直带着面罩,到最后才脱下来的汤老师。排除个人对汤老师的喜欢,作为最紧张的空战戏的主角,汤老师负责全片所有关键点的起承转合,这次考验的不是台词,是眼神。
当然作为带货男王的汤老师带火了同期的柯林斯,评论区一水给这个蓝眼睛帅哥打call的。
在结尾汤老师光辉落幕的时候,汉斯搭配了脱胎于《谜语变奏曲之宁录》的Variation 15。有影评人说诺兰这次拍了体验式电影,将音乐从辅助变成了功能性推动,但相应的削弱了整体的力量感。或许诺兰并非不知道音乐这样使用的结果,只是想大胆的颠覆传统的电影叙事套路,谁说音乐就只能是手段不能变成主角?
而电影中除了音乐之外,包括爆破、飞机盘旋、炸弹降落、大坝被炸、汽船行进,甚至海水倒灌的声音诺兰都放大了。而相应的减少了主角人类的台词,人变成了自然律动的一个小部分,听到的和看到的成了全片最大的主角,也是最迫切让人感知的。
名为战争片,但全片看不到一个敌人,却时时刻刻无处不在的压迫感,只有诺兰才有这样的功力,让我们更害怕无形中的敌人。他喜欢反传统,不喜欢套路电影,喜欢独辟蹊径。拍战争片专门选了敦刻尔克,没有胜利,有也是撤退的胜利,将人性中的无奈无限放大,在小人物的苟且中看到大时代的命运。这其实是大师的气度,也是电影想要呈现的内容。
但还是有些地方落入俗套,这也许就是革命不彻底的地方,比如将军的舍身取义,比如舍小家顾大家的集体主义,比如关键时刻国民性的主题升华,在某一时刻确实有八一厂战争英雄片附体的错觉。不过瑕不掩瑜能够有勇气摒弃多角度的历史呈现,而是选择专注于挖掘人本能的力量,包括狼狈、妥协、怯懦,甚至无力改变时的盲从,真的精彩。
尤其令包哥印象深刻的,是借用伤员上船的那一幕,那才是真的人之本性,怕死,怯懦,大敌当前只想苟活,甚至不惜滥竽充数,假意关怀。而这些丑陋的面目才是真正的自我,那些脱粉的筒子们,你们看懂了这样的诺兰吗?
居然有人问,为什么《敦刻尔克》比《战狼2》评分高
拿《战狼2》跟《敦刻尔克》相比,实在令人哭笑不得。很多人说了《敦刻尔克》作为一部电影好在哪里。而在我看来,《敦刻尔克》了不起的地方在于,告诉了我们两个朴素又深刻的道理:一,要做一个好人。二,永远不要有战争。
一个好人,不但要分得清是非,还得有对众生的悲悯。这种胸怀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小道森一开始对颤抖的士兵心怀怨念,肯定也感受到了生命的种种不公平,是他的父亲教会了他,如何在极端情况下依然保持善意。
这也是《敦刻尔克》最深刻的主题之一。
战争本身提醒我们,不要再有战争了。
反讽的是,战争中的善之所以迷人,是因为对于想做好人的人来说,很可能事与愿违。战争都是扭曲的,可以摧毁一切。
就像道森船长所说,经此一役,颤抖的士兵再也不会好了。他如果知道自己间接害死了小伙计,这件事情可能会击垮他,折磨他一辈子。
道森父子也面临着难题,他们无法对小伙计的家人交代。
战争,让两帮人相互厮杀,还有什么比这种行为更反人类?
支持敦刻尔克。
居然有人问,为什么《敦刻尔克》比《战狼2》评分高
诺兰——一位将时间变成敌人的魔术师文/梦里诗书
一周、一天、一小时三条时间线索的交错,成为了克里斯托弗·诺兰第一次涉足真实历史所交出的答卷,《敦刻尔克》在他的执导下,不是一次足智多谋的撤退,也并没有着何般英雄主义的彰显,小人物视角直面战争的惨痛与绝望,成为了电影最为诱人共鸣也最为深刻的内在纵深。
敦刻尔克大撤退——一次成功将33万盟军撤离纳粹围堵的历史奇迹,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一次尤为重要的转折点,在未看电影前,对诺兰会如何去呈现这场真实的历史事件,个人是满怀期许的,这一次的他也并没有让人失望,在这部作品里诺兰并没有致力于从宏观上多么真实的去还原这场惊心动魄的历史事件,而是透过对时间极为出色的把控,将分属陆海空的三个故事,在一种尤为克制的情绪中,用一周、一天、一小时三个时间,呈现了一场仍旧极具自己独特风格却又稳中有变的电影作品。
对于一部战争电影,《敦刻尔克》是复杂的,但对于一部诺兰电影,它又是极简的,非线性叙事手法在这位导演的手中早已被玩转的游刃有余,故其电影在伊始才敢于大胆的摒弃了一切铺垫,直接便将观众带入了枪林弹雨之中,而随着剧情的发酵,你不难发现这是一部并没有绝对主演的作品,多视角多空间多时间对这场大撤退的还原,不仅将一股扣人心弦的紧张感维系到了电影最后一刻,也令人看到了战争阴云下的残酷。
一部好的战争电影什么最为能打动人?无外乎就是感人至深的人性之光和血腥残酷的战争画面,但在这部电影中诺兰给予人物的台词少之又少,在战争场面上也没有多少血腥的画面,但对镜头语言和音乐的善用,使电影对战争残酷的着点并没有逊色分毫,相反电影一面在伊始便透过第一视角将观众拉近电影,另一面透过小人物深陷绝望之境后能否绝地重生的悬疑,以及那用时间构思所带来窒息般的紧迫,都使人仿若真正的走进了敦刻尔克。
《敦刻尔克》是一部没有德军镜头的作品,时间成为了这部电影最大的敌人,而活着这种在和平年代最为基本的需求,在这部电影中却成为了最大的希望,由此这部稍显另类的二战电影,对反战的着点才会在诺兰玩转自己技艺的同时,仍旧充满了打动人心的魅力。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