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好莱坞做音效设计是一种怎样的体验过程「在好莱坞做音效设计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时间:2022-10-08 06:32:22阅读:1884
声音设计师范文锐在后期剪辑办公室中在好莱坞从事了近十年电影音效编辑的范文锐,每天大部分时间都在重复着到办公室——“哐当哐当”摆弄软件Protools——然后关机结束的日子。“别人看起来有趣,不过其实干我这个工…

声音设计师范文锐在后期剪辑办公室中

在好莱坞从事了近十年电影音效编辑的范文锐,每天大部分时间都在重复着到办公室——“哐当哐当”摆弄软件Protools——然后关机结束的日子。

“别人看起来有趣,不过其实干我这个工作的话,大部分时候也得耐得住寂寞,有时候真的憋得慌。”接近采访末了,范文锐说,他已经好久没说过这么多中文了。他在电话那头滔滔不绝地和我畅谈了很多,不知道是不是聊天的过程中激发出了他强烈的表达欲。

但寂寞之外,范文锐——或者说是好莱坞同僚更常称呼他的Sam ,对于声音编辑更多的还是热爱:“声音效果是现代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喜悦、愤怒、恐怖等情感的表达,它的表现力与震撼作用丝毫不亚于视觉效果。”

这或许就是Sam在2009年时选择了北京电影学院录音系,并且2013年在美国查普曼大学道奇电影学院继续读研深造,也从此开始了声音编辑生涯的原因。

因为工作的过程需要创意,Sam更喜欢把自己的职业称作“声音设计”。“声音这个东西就是很抽象,它是需要不断探索的。”他表示,每一次去设计影片声音的效果,都觉得要费半天劲才能找到那个对的感觉,可一旦找到之后,就会感到特别满足。

浩大的工程

声音设计师,顾名思义,就是把电影的声音通过设计、收录、整合、编辑的方式与画面合成,制造出来,从而“骗”过观众的耳朵,模拟出影片画面中所需的场景。

在好莱坞,声音编辑多为项目制。虽然长期受雇于洛杉矶的424post音效后期制作公司,但Sam常常辗转于索尼、华纳、派拉蒙、Netflix等各大制片厂,与不同的项目来签订短期的工作协议,也会参与独立电影的后期制作。对于他们这些声音设计师来说,自己的公司只是不同短期项目之间间隔期的工作基地。

拥有IASTE影视后期工会(Local 700)、音效剪辑协会MPSE的会员,还有美国混录师协会CAS准会员的多重身份,Sam可以在不同的项目中找到立锥之地。《毒液2》《蜘蛛侠3:英雄无归》《神秘海域》《丧尸乐园2》……截至目前,数十部好莱坞影片的声音编辑与设计,都有他的参与。

Sam告诉钛媒体App,声音的后期分为三块,主要是对白、音乐和效果,他个人从事的细分领域是音响效果。

尽管从1927年有声影片诞生以来,电影的技术经历了从黑白到彩色、标清到高清、普通画幅到IMAX的变化;电影声音的录制和还放技术也经历了翻天覆地的革新,从单声道到数字立体声、沉浸式全景声等等;但对于音效设计而言,一个世纪以来的工作方式和思路很多都能延续至今:破铜烂铁、泥巴围栏、废弃塑料……所有的一切都常常用作打磨音效的工具,或者说是“乐器”。

用来操作乐器的midi键盘(自己不带音色,外接音源后可调控音色)

“爆炸的声响、开枪声、衣服摩擦声,以及不存在的那些恐龙咆哮声等,这些都是我们需要去现场收录、或者用奇思妙想去创造的。”

Sam介绍,他时而会去现场采集爆破声、枪声,甚至去采集新车的引擎声。“比如在一些新的商业片中,新款的汽车经常会出现在影片之中,并且会有追车戏。但是车还没上市,没有现成录好的发动机声,我们就会请求制片团队帮我们联系车场提车,请专业车手或者特技演员,去一个安静的场地用很多话筒收声。”

汽车的收音也充满了设计与创意。音效设计师常常会给专业车手设计不同的动作:加速开过、慢速通过、急刹车、8字绕环、烧胎,甚至漂移、飞车……“我们会在汽车引擎和内部都埋下很多话筒来录车内的摩擦、轰鸣声。”Sam表示。

当所有的录音完成之后,音效团队就会把素材拿回到编辑棚里重新整合、剪辑、混音,最后再放入片中。短短几十秒的追车戏,往往要做几个星期。

不过,更多的音效来自于与影片中看到的实际效果全然不同的器物创造的声音。

这种创造是一项浩大的工程。当音效师把单独的效果做出来了之后,再把它们合成到一起,经过混响、变调等调整交给客户,按照客户要求屡次修改、再定稿。这前前后,通常需要数月的时间。

前不久,在最新的一部《蜘蛛侠3:英雄无归》的声音后期制作中,Sam的团队总共15人耗费了8个月的时间,才完成了所有的制作。

“《蜘蛛侠3》里,近20年来众多索尼蜘蛛侠影片中的人物悉数出场,我们需要收集从2002到2019年所有的蜘蛛侠扮演者以及反派的声音,寻找这些素材、然后采用现在最新技术进行翻新升级,这个过程很有意思。在这其中,你能亲身体验到随着时光流转、技术突飞猛进——那时候使出浑身解数做的一个特效,如今能够很轻松地完成了。”

这还有赖于数据存贮技术的迅速发展。在好莱坞,无论是索尼、迪士尼或者其它电影制片厂,每一家公司的电影的所有素材都存在它们的服务器上,由专门的网络部门负责存储、归档和整理,甚至很多在非线编技术出现之前的、只保存在磁盘和胶片介质的素材,也基本上做过数字化处理,这给后继的电影工作者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在这里工作的音效设计师们,每人都有自己的音效库——当影片中刚好有相应的需求时,现成的特效就可以直接派上用场。比如范文锐就有20多个t的内容,多达几百万条,并且还在持续的增加。

“声音制作作为后期制作中最后一个环节,时间紧、预算不足是常有的事——以前声音后期的预算大概能占据影片预算的10%,如今下降到了4%——7%,甚至3%,这就会影响影片的质量。一部电影不可能都采集新的音效,我们就会去资料库中找,比如传统的气候声音,风、雨、雷、电。”他介绍。

也正是那些用过了千百遍的经典音效,日复一日出现在荧幕上,构成了好莱坞经典的一部分。

《丧尸乐园2》后期部门合影

创意性

好莱坞的许多音效之所以会成为经典,离不开每一位音效设计师天马行空的创造。作为一位创意工作者,分享自己发现、创造声音的故事,是范文锐在采访中最得劲的时候。

还是以《蜘蛛侠3》为例,当范文锐做电光人的音效时,电光人全身都带着高压电,并且,其外形和技能与2012年《神奇蜘蛛侠2》中的电光人有很大的区别,这种高压电声音显然不能去实地采集。于是,为了逼真,音效团队就尝试了叠加打雷声、闪电声、风声、铃声以及火炬声,后来选择将这些声音全部混音在一起。甚至,在画面动作速度特别快的时候,还加上了动物的鸣叫声以及合成器的声音。

更值得关注的是,音效团队还同时也保留了2012年的电光人声音特性,以及一部分钢铁侠反应炉的声音。“这样的话,每一次电光人发射光弧攻击,会让忠实蜘蛛侠粉丝一下就能听出来是2012年的电光人,但是同时又是加入了漫威宇宙的‘升级版’。”Sam介绍。

在这种走心的设计之下,才有了如今我们在影院中看到的那些惊心动魄而又恰如其分的声音效果。

Sam还很喜欢在屡次失败之后,终于找到让人耳朵一亮的声音时的那种成就感。在《下方的恶魔》的系列影片里,最让这位音效操刀手印象深刻的,是他对怪物脑袋中敲击声的捕捉。

导演希望怪物的头骨里有一个循声定位的组织,所以这个敲击声就需要很明显,但同时又不可落入俗套。音效组做了好几个不同的版本:骨头敲击、椰子壳敲击、贝壳敲击等等,但都由于“太真实”,反而没有获得认可。

那时候,经验丰富的Sam也陷入了沉思,辗转反侧思考如何去突破。“虽然我的素材库中有几百万条声音,但我真正需要寻找关键词的时候,比如‘头骨中的敲击声’这种,却反而找不到了” 。

作为专业的声音工作者,他把身边的一切都当作潜在的素材,不会轻易放过生活中转瞬即逝的声响。一天,范文锐不经意地把玩着手中的USB充电线线轴,当他把上边的充电线拉出来之后,线轴与线之间发出的咔嚓咔嚓声,让他突然有了一种“对了”的感觉,于是便很快录了下来,经过变调变速和一些其他的音色处理,这一条音效就立马通过了。

或许,在这之前的那些骨壳之间的碰撞,就是因为缺少了一种“声音的温度”,又或者像过于真实的动作捕捉特效,反而让人因为“恐怖谷效应”觉得难以接受一样,有时最真实的声音/画面,反而未必是“最像”的。

音效设计师的点子常常会在不经意中闪现。但事实上,就如故事灵感之于作家一样,对于范文锐和其他音效设计师而言,他们脑海中储备了多年的声音素材燃料,一直就在那里。那种所谓的灵光乍现,其实只是在特殊的环境之下,在助燃剂的辅助下刚好碰撞出了火花吧。

不自主性与不确定性

因为可以将自己的创意付诸实践,音效师是一种可以获得较高成就感的职业。但这也并不是音效从业者的全部图景。

在全球范围内来看,声音后期从业者有着其典型的不自主性——技术发展反而增加的返工率、甲方客户的不满意、档期提前造成的工期压缩……这都会打乱音效设计师的工作节奏,甚至推翻他们原有的想法。

这些年,电影行业从业者大都在为影片渲染、动作捕捉的技术进步带来的便利而欢呼:

声音后期人员可以实时看到每日更新的电影特效画面,以前需要全部拍摄完毕、拿到最终定剪画面才开工的声音后期工作,如今甚至可以提前到开拍之前的剧本围读会阶段;演员也可以根据画面、声音效果更沉浸式地投入下一个场景的表演。这似乎意味着整部影片效率的提升。

但对于声音后期而言,技术的进步也不都是带来福利。“早些年,拍片是一锤子买卖,定剪了就不会再变;但如今,影片重新拍摄、剪辑都变得容易,返工就成了常常有的事。场景重拍,画面重剪,后期制作也得多次重复,工时有时候会拖得更长。”Sam感慨。

不论是此前做《蜘蛛侠3》,还是如今制作《神秘海域》,Sam参与的每一个项目,每天都会有画面在修改,这在以前根本不可想象。

《蜘蛛侠3》后期制作办公室

音效设计需要服从于影片制作。有时候,在音效组看来很不错的创意,一旦导演或者制片人say no,一切就都要重头来过。Sam之前做过一个恐怖片,里面的怪兽用的是大猩猩、狮子吼叫的混合声音,感觉非常凶猛,很适合影片情节的感觉,但最终还是根据导演和制片的意见,改用人类的尖叫作为替代。

档期调整也会对后期制作造成时间压力。虽然主要服务于好莱坞的电影制片厂,但范文锐也会应邀参与一些国内影片的后期,比如近期上映的《东北虎》等等,当然疫情期间的合作方式都是线上。

“不同于好莱坞争夺档期时只会出现延期的情况——比如今年的感恩节档、圣诞节档延到明年,国内的影片常常会为了票房佳绩提前上映。音效后期作为影片的最后一个环节,如果提档一个月,就意味着砍掉了三周的工作时间,这对我们的工作计划影响会很大。”范文锐谈到。或许正是因为更为紧张的制作周期,国内一部电影的声音后期团队有可能更为庞大——三四十人连续加班工作,都在与时间赛跑。

对于未来,范文锐还有着一种不确定感。“在现如今,流媒体、网大的崛起对于传统电影工业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和影响,大家的观影习惯都在默默改变,很多录音师并不希望电影走向小屏化,毕竟电影院大屏幕才能更好地呈现他们辛苦的付出。”

流媒体的普及势必就意味着工时和预算的收紧,声音编辑与混录的时间都不会像院线电影那样长。Sam表示,一年到头只有《红色通缉令》这样的电影,才会按照院线片的投入去做,但“这样的项目一年并不多”。

不过,Sam依旧觉得,音效设计师是一件很有艺术范儿的职业。谈到声音设计未来的发展,他还是充满了信心与希望。虽然于电影而言,这个行业裹挟着时代的困境,但Sam觉得这都是电影行业发展过程中必经的历程。

Sam还要继续用自己的声音技艺,去讲好影片的故事。他每一次做后期的愿望,就是让大众走进电影院后,两个小时沉浸在视听盛宴之中不舍离场,直至剧终。(本文首发钛媒体App,作者 | 陶淘)

在好莱坞做音效设计是一种怎样的体验过程「在好莱坞做音效设计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好莱坞影视声音的制作工艺是怎样的?

  现在的电影在这方面都会分声道输出,最少也会把人声单独做一根输出,如果是配音就单换这一根线就行了。
  早一些的电影没这种技术,或者是在已经彻底混录的拷贝基础上配音,就不一样了,典型的例子就是对白和对白之间的无人声部分,很多用的就是原来的环境声,极端突兀,还有其他的例子,比如人物唱歌用原声,那就更明显了。
  电影还是看原声的好,看配音的简直是折磨自己。
  这些技术不难,稍微有心留意一阵就明白了,呵呵。
  请问同期录音时是不是有一个话筒路对白,再有一个话筒录环境音,像摄影机多机位一样
  这个是没必要的
  单机位和多机位的问题,和单话筒和多话筒的问题同理,干脆一起解决掉。
  首先,我们看到的绝大多数电影,可以说90%以上是用单机拍的,多机位只适用于好莱坞那样的做法,或者仅针对那种一次性不可再生的大场面,比如<乱>里面烧天守阁那样的情况,否则摄影师一般是不会选择多机位的,而双机位我个人感觉比多机位用的情况还少。
  单话筒和多话筒这个问题,在技术上没有机位那个问题那么有原则性,但是在用DV拍摄的情况下似乎确实有必要说一说,因为用DV挺难事先双话筒的(尽管你可以用采访机之类的东西实现)。事实上,在一个声音环境稳定的场景里,环境声根本没必要和人声同步录,只要大家理解了这一点,这个问题就好办了。
  就是环境音单独录就行了对吗?
  不过fanfan说的这种方式,在电影制作中确实会用到,我想说的只是单话筒完全可以实现和多话筒一样的效果。
  就是环境音单独录就行了对吗? [/quote]
  是的,但千万记住前提,必须是声音环境稳定的场景下。
  fanfan 2008-8-27 10:28 PM
  谢谢,以后拍东西的时候会注意这些问题啦:)
  子川 2008-8-27 11:24 PM
  回复 7# 的帖子
  关于这个问题,由于现在用的是家庭用的摄录一体机,在拍摄时把环境声和人声都录在一起了,就算单再录一条环境音轨,但人声的轨道里还是夹带了环境声的,很难单独把人声提取出来,我指的是对话的镜头,那么是不是需要后期调音解决这个问题?
  mushring 2008-8-28 06:18 AM
  如果你需要纯净的对话声,只能用强指向性话筒再加前后期滤噪,没别的办法。
  hw2ei 2008-8-28 12:49 PM
  那么是不是说人声本身就不受环境的影响了呢?
  为什么我们需要纯净的对话呢?不是说情绪度达到60%就可以了吗?
  mushring 2008-8-28 01:05 PM
  首先,完全纯净的同步人声根本不可能存在,而通过技术手段录下接近那个程度的人声,也已经没什么用处了,因为那和录音棚里配音的效果也没多大区别。子川提的问题,我推测其实不是想问怎么去掉人声那根轨的环境声,而是人声轨上面的环境声会不会影响到单纯录下环境声的那根轨。我的回答还是需要稳定的声音环境,至于怎么才算稳定,不是说噪音源少,噪音多的场景也可以找到两根轨匹配的方式,而是要看噪音源的性质,这个要自己多思考,多积累经验。
  子川 2008-8-28 04:16 PM
  谢谢mushring,是的,我想问的其实就是这个意思,在一嘈杂的环境下,比如画外有一个蓝球场,正在进行一场激烈的比赛,传过来的声音是时高时低,此起彼伏的,所以当时录下来的对话的人声和后来单录的环境声不匹配,搭配在一起很别扭,空间感不对头,后来我想了一下如果同时用另一台机器把比赛时的噪声录下来作环境声可能就解决这个问题了,在现场噪音多的环境下,用一条人声的音轨用在反应镜头上也有点麻烦,总是找不准感觉,看来还是平时练得太少,缺乏经验.
  jiangchong 2008-9-15 01:19 AM
  这是一个国际声道的问题.
  环境声不一定和对白是同步录制的,但是大多数是在现场录制的.这为制作国际声道文件提供了很多的方便.
  我研究过几部外国影片提交的国际声道文件,也制作过两次中国影片的国际声道文件.几乎都采用这种方法.
  环境声的绝对稳定很难,但是我们可以录到几段相对稳定,没有瞬态冲击的环境声不难.一般我们可以在多条相对稳定的环境声文件中剪辑,得到一个场景中的纯粹的环境声用于提供国际声道.
  tod0501 2008-9-17 05:12 PM
  jiangchong老师,那动效怎么办呢?我还以为是拿到各个分轨,然后掐掉对白重新配。
  但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不是会损失很多?如和对白粘在一起的动效,拿不出来只能去掉。。。
  这里一点那里一点,水都没了。。。
  jiangchong 2008-9-18 11:50 PM
  国际声道 一般会分出几个版本
  简称DME,
  D-dialog
  M-music
  E-effect
  译制片主要是译制语言的部分,而且很多被当成环境声的语言是不会译制的,周老师好像监督过一个有空间感的译制片录音。
  目前国内的商业译制片做得好的很少很少。我以前对香港电影有误解,就来自于译制片。
  tod0501 2008-9-19 10:41 PM
  jiangchong老师能介绍下译制片的流程吗?做得好的好在哪?
  谢谢老师!:)
  jiangchong 2008-9-20 03:33 AM
  拿到一个片子的混音母带
  1这个母带现在来说是一个protools的工程文件,这个工程文件里面有很多轨道,是各种各样的声音.
  2把这个工程文件上的对白轨道mute掉,然后录对白.
  3根据原来声音的空间感,将录好的对白加上空间感.
  4混合原来的其它声音输出.
  简单说来就是这样,最难的技术在于
  1人物的声音形象是否抓得稳
  2翻译是否到位
  3空间感是否做得好
  4混录时不要改变原片各种声音之间的关系比例.( 目前这个问题很大,王乐文老师特别喜欢把对白在原来的基础上高出10分贝,不要说是我说的,请看拯救大兵瑞恩翻译版本)
  tod0501 2008-9-20 10:58 AM
  谢谢jiangchong老师!
  明白了。
  改变了比例就把别人之前的安排,构思全给变了,根据等响曲线。。。
  破坏太大了。。。
  :(
  jiangchong 2008-9-20 01:57 PM
  今天我晚些时候放一个工程文件的截图上来给你看看
  tod0501 2008-9-20 10:18 PM
  好的,谢谢老师!
  :)
  jiangchong 2008-9-21 03:26 AM
  这是制作的一个三分钟的短片的工程文件.这个工程很大,声音很复杂.
  jiangchong 2008-9-21 03:36 AM
  这是一个环绕声的项目,就是通常所说的杜比数字立体声,5.1(其实就是包括了6个母线).经过初混之后,我把轨道减少到了大约37轨.在没有初混之前,轨道数量约170轨.
  现在图上最上面轨道是环境声轨道,然后是音乐轨道,大约占了一半,然后是各种补录和拟音的声音(中国国内俗称音效,此举遭周老师批后,现改成动效,美国人称之sound effcts和Foley) ,最后是人声(中国常称为对白,美国人常称这为dialog,部分比较没有文化的老美称之为voice) ,本片没有voice over(中国人常称之为画外音)
  现在正在做的工作是将音乐导出成6个声音通道的母带,其它声音统统不要.
  所以你看到所有的音乐轨道被我solo(独奏)了,其它的通道进入mute(哑音)状态.
  jiangchong 2008-9-21 03:44 AM
  大家看到这些音乐这么多轨,弦乐 铜管 木管 打击乐等等,在不同的时间音量不同,空间感不同,这些乐器之间的比例不同,在环绕声场的定位不一样.为了方便外国人在翻译的时候领悟我们录音师的意图,我们把这些声音混合成6个声道给他们,分别放在电影院的6组音箱里,他们是无论如何也改变不了其中铜管和木管的比例的,他们最多只能整体让音乐大或者小.
  同这个原理,我还会把人声,导出一个环绕声母带,我还会把其它声音导出一个环绕声母带.
  外片方会拿到 音乐 人声 其它声音 三个环绕声的母带.
  他们根据我提供的人声,配好人声以后,和我的其它两个母带混合,即可得到他们国家发行的版本.
  在混合过程中一般不推荐改变声音比例,但是考虑到发声习惯和人声音符重音 音高等等问题,可是进行适当调整.比如中国人说话喜欢扯着嗓子说,所以国际声道,是允许一定范围之内的调整的.
  tod0501 2008-9-21 10:08 AM
  太详细了,谢谢jiangchong老师!
  jiangchong 2008-9-21 04:07 PM
  [quote]原帖由 [i]mushring[/i] 于 2008-8-28 06:18 AM 发表 [url=http://www.zhouchuanji.com/bbs/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69215&ptid=9196][img]http://www.zhouchuanji.com/bbs/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
  如果你需要纯净的对话声,只能用强指向性话筒再加前后期滤噪,没别的办法。 [/quote]
  在开放空间里,你无法得到“纯净的对话声”
  mushring 2008-9-21 05:18 PM
  确实如此
  [quote]原帖由 [i]mushring[/i] 于 2008-8-28 01:05 PM 发表 [url=http://www.zhouchuanji.com/bbs/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69240&ptid=9196][img]http://www.zhouchuanji.com/bbs/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
  首先,完全纯净的同步人声根本不可能存在[/quote]
  jiangchong 2008-9-21 09:52 PM
  我的意思是,在一个开放的空间里面,你即使用了强制向话筒和"前后期滤噪" 也没有办法得到纯净的对话声.
  不知道mushring说的是哪种降噪法,可否分享一下.是采样降噪,dehisser 或是 deesser?
  mushring 2008-9-21 10:54 PM
  很抱歉,我知道降噪有很多种方式,但没你那么专业,我不知道各种降噪方式的名称,在工作中只能尽量依赖音效师。现在正巧有这个学习机会,希望听听你说说这两种方式的区别。
  用强指向性话筒再加前后期滤噪只是权益之计,我从不倾向于使用这种方式,没别的办法指的本身也就不是这种方法能获得纯净的对话声。
  mushring 2008-9-21 11:08 PM
  采样降噪的英文是什么?
  jiangchong 2008-9-22 12:02 AM
  抱歉,对白的声音处理似乎不依赖" 音效师" ,没有听说过"音效师"这个工种,麻烦解释一下.
  回复你在动画版的疑问
  采样降噪和后两种降噪方式同属于降噪的方式,只是原理不一样.后面两种我实在找不到合适的翻译,所以用的效果器上的原文.
  mushring 2008-9-22 12:19 AM
  我在剪辑工作时,后期阶段声音相关的都交由”音效师“来处理,包括对白的声音处理。你说对白声音处理似乎不依赖”音效师“,你说没听说过”音效师“这个工种,我也没办法,我在上海工作时很多做相关工作的都这么称呼,当然其他称呼也有,不过我还没到把女人不叫女人就认为其不能生孩子的地步。
  专业词汇还是要请教你,这不是单纯把中英文对上的问题。我希望知道这几种方式的原理和差异,我这里没有录音方面的专业词典,网上也只能查常规词汇。
  [[i] 本帖最后由 mushring 于 2008-9-22 12:23 AM 编辑 [/i]]
  mushring 2008-9-22 12:23 AM
  如果吝惜赐教,不强人所难了。我对电影声音挺感兴趣,不过没感兴趣到要专做电影声音方面的工作,术业有专攻么,工作时至少还是有音效师可依靠,呵呵。
  jiangchong 2008-9-22 12:29 AM
  只有外星人才会把女人叫外星人,
  对了,你想了解哪种降噪效果器的工作原理.
  mushring 2008-9-22 12:32 AM
  采样降噪,dehisser,deesser
  mushring 2008-9-22 12:33 AM
  地球上也只有中文才把女人叫女人。
  jiangchong 2008-9-22 12:39 AM
  可是有些人认为大多数女人不能生孩子,那种人大概不能算地球人.
  mushring 2008-9-22 12:43 AM
  [quote]原帖由 [i]jiangchong[/i] 于 2008-9-22 12:39 AM 发表 [url=http://www.zhouchuanji.com/bbs/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71182&ptid=9196][img]http://www.zhouchuanji.com/bbs/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
  可是有些人认为大多数女人不能生孩子,那种人大概不能算地球人. [/quote]
  可惜有些人认为:“叫女人的才能生孩子。不叫女人?那可没听说过,不叫女人的话,生孩子怎么能靠她?”
  呵呵,死循环。
  jiangchong 2008-9-22 12:45 AM
  [quote]原帖由 [i]mushring[/i] 于 2008-9-22 12:32 AM 发表 [url=http://www.zhouchuanji.com/bbs/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71178&ptid=9196][img]http://www.zhouchuanji.com/bbs/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
  采样降噪,dehisser,deesser [/quote]
  好的,我可以给你解释.
  你前面说到了降噪,咱们别着急慢慢来.
  好像你对降噪有一定了解,你所说的降噪是什么原理? 先听听你的理解.
  jiangchong 2008-9-22 12:57 AM
  [quote]原帖由 [i]mushring[/i] 于 2008-9-22 12:43 AM 发表 [url=http://www.zhouchuanji.com/bbs/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71183&ptid=9196][img]http://www.zhouchuanji.com/bbs/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
  可惜有些人认为:“叫女人的才能生孩子。不叫女人?那可没听说过,不叫女人的话,生孩子怎么能靠她?”
  呵呵,死循环。 [/quote]
  很可惜,这句话只能从你这里听到.
  mushring 2008-9-22 01:02 AM
  后期的声音方面可不能跟你比,我可以听出音效师对一段对白声滤噪前后的差异,但原理和操作方面,我只会看人做而已。另外,我原文说的是滤噪,当然,这不是要扣字眼。
  前期的滤噪有很多方式,我没学过相关专业,只尝试用口语解释。前期拍摄,从筛选不同性质的场地这一行为就已经开始这一工作。用指向性话筒本身就是一种方式,通过指向确定的声源,滤掉许多不同方向的反射声音。在内景时用瓦楞箱板的内胆或者大量超市装鸡蛋的塑料壳子铺设于天花板、四壁和地板上,可以起到降低声音反射,从而减少声噪的目的。用棉絮和胶布填充密封各种门窗缝隙。早期录音棚还可以使用以一定距离并列的细木布置四壁和天花板,地板则用地毯,现在则较多使用皮革作为外墙面。在户外,话筒用的各类毛套可以滤噪,也有局部铺设地毯,或者在机侧使用大面积的帆布格挡。
  前期滤噪,乱七八糟归纳出这些。
  mushring 2008-9-22 01:04 AM
  [quote]原帖由 [i]jiangchong[/i] 于 2008-9-22 12:57 AM 发表 [url=http://www.zhouchuanji.com/bbs/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71186&ptid=9196][img]http://www.zhouchuanji.com/bbs/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
  很可惜,这句话只能从你这里听到. [/quote]
  不对吧?
  “对白的声音处理似乎不依赖" 音效师" ,没有听说过"音效师"这个工种”
  是不是可以理解为,生孩子依赖女人,生孩子似乎不依赖women,没听说过women?
  jiangchong 2008-9-22 01:27 AM
  [quote]原帖由 [i]mushring[/i] 于 2008-9-22 01:02 AM 发表 [url=http://www.zhouchuanji.com/bbs/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71187&ptid=9196][img]http://www.zhouchuanji.com/bbs/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
  后期的声音方面可不能跟你比,我可以听出音效师对一段对白声滤噪前后的差异,但原理和操作方面,我只会看人做而已。另外,我原文说的是滤噪,当然,这不是要扣字眼。
  前期的滤噪有很多方式,我没学过相关专业,只尝 ... [/quote]
  这些方法,可以理解为改变声学环境.用的这些材料主要是对于反射声的吸音作用.而且主要是吸高频声音,因为高频声音的波长短,容易钻进这些材料里面.
  而低频的造成,从前期来说是很难控制的,改变声学环境的方法,主要是提高低频的散射效率和做好环境的低频扩散.
  我所说的这三种降噪方法,是音频后期的处理方法.我按照我的理解方法,说一下,说得不准的地方,请指正
  1采样降噪 通常在一段对白的声音里面,会有没有对白的环境声,有时候这个环境声太大,创作者不喜欢.所以我们从这些环境声里面选择一段,对他们的频率进行采样.然后把整条声音里面具有这些频率的地方降低或者彻底去掉. 这种方法,通常我们称为采样降噪.这种方法的缺点是,如果环境声里面具有对白的频率,那么对白在处理后这些频率也会降低,形成频率失真.
  2dehisser 在我们的声音世界中,有些类型的噪声是比较典型的,比如线路的干扰,高频的丝声,没有接地的声音等等,通过这个效果器可以有效地遏制这些噪声,并且对于原来的对白影响不大.缺点是,这类噪声处理小国器的处理范围有限.
  3deesser 在对白的录制过程中,由于和话筒的距离问题,一些对白中的尖锐地唇齿音,可以通过这个小国器滤出.缺点是,滤出尖锐唇齿音的时候,也会降低对白在那个频率的电平.
  mushring 2008-9-22 01:30 AM
  抱歉,对白的声音处理似乎不依赖" 音效师" ,没有听说过"音效师"这个工种,麻烦解释一下.
  回复你在动画版的疑问
  采样降噪和后两种降噪方式同属于降噪的方式,只是原理不一样.后面两种我实在找不到合适的翻译,所以用的效果器上的原文.
  只有外星人才会把女人叫外星人,
  对了,你想了解哪种降噪效果器的工作原理.
  可是有些人认为大多数女人不能生孩子,那种人大概不能算地球人.
  好的,我可以给你解释.
  你前面说到了降噪,咱们别着急慢慢来.
  好像你对降噪有一定了解,你所说的降噪是什么原理? 先听听你的理解.
  很可惜,这句话只能从你这里听到.
  看了你对我的问题的这些回复,我忽然发现还是早点睡吧,允许我偷懒一把。
  什么?你已经睡了?呵呵,那也好,至少有一个人得到了休息。
  jiangchong 2008-9-22 01:31 AM
  [quote]原帖由 [i]mushring[/i] 于 2008-9-22 01:04 AM 发表 [url=http://www.zhouchuanji.com/bbs/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71188&ptid=9196][img]http://www.zhouchuanji.com/bbs/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
  不对吧?
  “对白的声音处理似乎不依赖" 音效师" ,没有听说过"音效师"这个工种”
  是不是可以理解为,生孩子依赖女人,生孩子似乎不依赖women,没听说过women? [/quote]
  不是.我的意思是说:对白的声音处理似乎不依赖" 音效师" ,没有听说过"音效师"这个工种.
  请问你的意思是说 音效师=?
  我认为,对于电影来说,音效就是个错误的概念.

在好莱坞做音效设计是一种怎样的体验过程「在好莱坞做音效设计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看到狗,就听到狗吠,是好莱坞常用的什么设计原则

音效设计原则。好莱坞最普遍的音效设计原则就是“看到狗,就听到狗吠”,也就是说,当银幕上出现一只狗,观众就会听到传统中有关于狗的声音如狗链的当当声或狗吠。接着混音师会决定每个声音的大小,以及从哪个音轨或以立体声出现。大多数电影院配置五个喇叭,分别是中间、左前方、右前方、左后方和右后方。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