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人像拍摄指南在哪「手机人像拍摄指南」
写在前面
准备了很久,终于还是开始写下这一篇手机人像摄影指南,从做好选题到今天完成写作整整经历了两个月的时间。虽然在一开始已经预料到会很难,但最后没有想到可以这么难。
按照我的写作习惯,还是想先在前言中啰嗦几句。
如你所见,这篇文章甚至是有一个前言你就知道有多长了。是的,这篇文章超过 30000 字,图片超过 100 张。对于一篇文章来说 30000 字已经很多,但对于人像摄影可以说是「杯水车薪」。所以我必须单刀直入,把人像摄影用最精炼的方式表达出来。
这已经不是我第一次写手机摄影指南了,在这之前有《iPhone 相机操作指南》《安卓相机操作指南》,几篇文章的阅读总和已经超过 5000 万人次。去年,还以之前的这些文章为基础整理出版了一本书,从销量上来看,还是获得了不少大家的认可。
而提到这些,并不是为了我的小虚荣心,而是希望可以让你对本文更有信心。
在古老的印度《吠陀经》中,把从书本和老师的学习比喻为乘着马车旅行,我很喜欢这个比喻。今天我斗胆用自己有限的知识为大家铺一条小路,带领大家一窥人像摄影的奥秘。
这段路我们将会分两步走:
基础部分,我管它叫做「意念阶段」。文章的前半部分,我将会从基础概念入手,围绕着拍摄人像照片的最核心要素展开。
而与以往不同的是,在之前的手机摄影操作指南中,我的知识体系都是从相机转化而来。而这一次的手机人像操作指南,我将会完全摒弃相机的理论体系,尝试从手机直接入手,这样即使你从未接触过相机摄影,也不会有门槛。
之所以叫做「意念」,是因为这一阶段我们最核心的目标是把脑海中的意念用照片的形式描绘出来。用绘画来比喻就是先要「画得像」。
进阶部分,我管它叫做「幻象阶段」。文章的后半部分,我会给大家展示不同的人像摄影风格。
这也是这篇文章之所以花了如此长时间筹备的原因,我邀请了多名不同风格的人像摄影师。通过记录她们的创作过程以及幕后采访,把这些宝贵的实践经验和风格审美沉淀展现给你。
这也是叫做「幻象阶段」的原因,因为这里我们将会追求把脑海中的「想象」拍摄出来。用绘画的比喻,就是「画出魂」。
所以无论你是想要记录生活中的美好,还是想要通过摄影中的人像完成自己的内心表达,这篇文章都能够帮助你。
当然更能帮助到你的是文中所展示的所有人像作品。这些人像照片风格迥异、题材丰富,就算你对我的文字不感兴趣,也要好好看看这些照片,它会是一次非常好的审美学习机会,你能够从不同的照片中看到不同摄影师对于人像的独特理解。
需要说明的是,文章中所有的人像样张展示全部都是由 OPPO Reno8 系列手机拍摄,文中相应的相机操作界面也会用这款手机作为展示案例。每每说到这里我觉得我都需要说一下选择的理由。在目前的手机市场中,手机影像能力可以说百花齐放,许多手机甚至是开始追逐摄影门类的细分。
比如 OPPO 的手机影像就是公认的「拍姑娘好看」,虽然「把姑娘拍好看」并不是人像摄影的全部,但也代表着一种审美风格的选择。在选择相机时,我的想法一直都是选择最有风格的相机,那样乐趣更多。所以手机摄影也是同理,OPPO Reno 系列一直是 OPPO 专注于人像摄影的手机,所以它在肤质优化、色彩调教上都会有人像上的倾斜。所以我想,写人像的摄影指南,OPPO 就是我的第一选择。
不过就算你没有使用 OPPO 的手机也没有关系,今天的手机摄影原理相通,后面提到的所有内容你都可以在自己的手机上找到对应内容。相信我,所谓的技巧根本不重要,而文中提到的理念可能对你大有裨益。
既然是拍摄人像,自然是要有「人」。我知道你也许抱着很多不同的理由点开这篇文章,比如最直接的给自己的女朋友拍一张美美的照片,摆脱「直男拍照」的诅咒。当然你也许是一个有表达诉求的人,希望通过人像摄影完成自己的艺术追求。这都很好,二者没有高低之分。
我自己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一开始学习摄影是想要离心中的「女神」更近一点,而从我之后的学习经验来看,这会是最美好的、可以作为你创作原动力的基础。
因此在这篇文章中,除了人像拍摄艺术理念,它也包含了许多简单直接的人像经验,一定会让你高呼「原来这么简单」。
我所理解的人像摄影人类艺术的发展史,从未离开过「像」。一开始是「雕像」,后来是「画像」,到今天是「照像」。这表面上是媒介的转变,但其实更暗含着「创作权利」的变革。
在开始介绍人像摄影技法之前,我想先花一点点时间,和你聊一聊「像」的故事。
摄影是从 1839 年开始的,而人像摄影几乎是最早的摄影门类之一。纵观整个摄影历史,「人」一直都是摄影师追逐的对象。1840 年,也就是摄影正式被定义的第二年,一名叫做伊波利特·贝亚尔(Hippolyte Bayard)的摄影师拍摄了一张肖像——《溺水者的自画像》。
溺水者的自画像(1840),伊波利特·贝亚尔
这是一张在今天看来都极其先锋的照片,画面模仿了法国画家雅克-路易·大卫(Jacques-Louis David)的画作的布景和构图,用来表现摄影师自己的不满情绪。有趣的是,这种不满就来源于摄影技术发展本身。贝亚尔是纸基照片的发明人,可他的这项发明因为达盖尔的出现而被持续打压。而可能更让你意外的是,照片中的男模特,正是摄影师本人,也就是说这是一张「自拍照」。
于是正如夏尔·波德莱尔(Charles Baudelaire)所说:
从这一刻开始,我们污秽的社会就如同患上了自恋症,迫不及待地期望在金属残片上看到自己琐屑的影像。人们像是患上了精神病,这种不同寻常的狂热牢牢地控制着人们,如同出现了新的太阳崇拜。
摄影的种子其实在文艺复兴时期就已经种下了,所以必然是结下了文艺复兴的果子。文艺复兴追求自然主义,而肖像艺术从始至终都饱受尊重。那时的艺术家们,正希望通过描述一个人的面部特征或者是表情来展现一个人的性格、智慧甚至是灵魂。这某种意义上也是自然主义最好的注脚。
摄影中人像的普及是一种必然,因为文艺复兴时期艺术的赞助人不再是贵族或者富人阶层,中产阶级也对肖像有了需求。所以人们需要一个「能够大量制作人像」的方式,于是商业化的人像摄影开始逐渐普及开来。
约伯·霍格在贝尔德的工作室为客户拍照(1843),佚名
上图这张名字叫做《约伯·霍格在贝尔德的工作室为客户拍照》(Jabez Hogg Making a Portrait in Richard Beard’s Studio)的照片,是目前能够找到最早的摄影师为客户进行肖像拍摄的画面。从画面中我们可以一窥在摄影发明的四年后,商业摄影师们如何拍摄肖像照。虽然画面中看起来很潇洒,但是实际上在当时受限于技术原因,想要拍摄一张人像,模特需要一动不动许久,所以你甚至要靠在一个铁架上。
而自此以后,人像摄影的创作开始不断发展,不同类型的艺术家纷纷开始展开人像创作,造就了许多人像经典。比如下面这一张《卡斯蒂格利纳伯爵夫人》(Countess Castiglione):
卡斯蒂格利纳伯爵夫人(~1860),路易·皮尔森
这是一张非常独特的照片,画面中的卡斯蒂格利纳伯爵夫人手持着一个椭圆形的相框遮住眼睛,而稍微露出的香肩展露出了她的风情,这在当时可以说是一种大胆地挑逗。
再比如这一张《莎拉·伯恩哈特》(Sarah Bernhardt):
莎拉·伯恩哈特(1865),纳达尔
这是由法国知名摄影师纳达尔为年轻的女演员莎拉·伯恩哈特拍摄的一张照片,这张照片可以说为时至今日的人像照相馆「描绘了基本模式」。
比如画面中我们看到的巴洛克风格帷幔以及古典圆柱和今天很多商业人像或者是婚纱摄影工作室中的道具「如出一辙」。而其中莎拉·伯恩哈特戏剧化的发型和妆容更是在今天的商业肖像中屡见不鲜。
人像摄影可以说占据了整个摄影发展的初期,那些在绘画领域无法立足的艺术家把握住了机会,与那些无法担负油画肖像的人们互相「救赎」,获得了历史「留影」的机会。
相比这些商业化的「职业摄影师」,我更想说说另一名「业余摄影师」,也就是朱莉娅·玛格丽特·卡梅隆(Julia Margaret Cameron)。商业摄影师一直都是同「艺术赞助人」一同出现的,这意味着商业人像摄影依然在摄影「纪录性质」上的停留。纵使很多摄影师通过「艺术化」的手法来完成自己的商业拍摄,其作品服务的核心依然是艺术赞助人,也就是「客户」。
Angel of the Nativity(1872),朱莉娅·玛格丽特·卡梅隆
而像朱莉娅·玛格丽特·卡梅隆这样的摄影师出现,意味着人像摄影进入了「自我表达」阶段。朱莉娅·玛格丽特·卡梅隆出生于一个英国望族。她的肖像摄影开始不再服务于某一类人,而是拍摄一切她认为美丽或者是充满个性的人。甚至是在她生命的末期,镜头对准的都是一个植物园的工人。
朱莉娅·玛格丽特·卡梅隆的人像作品风格强烈,和拉斐尔前派风格有着相似之处。
Young Girl Praying(1866),朱莉娅·玛格丽特·卡梅隆
在摄影的用光上,她追随于伦勃朗的风格,与此同时使用模糊的画面,唤起一种独特的理想情感。而这两点,几乎时至今日都依然是摄影师们创作人像的核心手法。伦勃朗光自然不用说,模糊的画面更是不断再次流行。
比如我自己非常喜欢的人像摄影师,双囍是朵花儿也采用了类似的表达手法,拍摄出了许多唯美梦幻的女性人像照片。后来许多摄影师开始纷纷效仿,今天我在小红书上已经看到许多类似的人像作品。
朱莉娅·玛格丽特·卡梅隆是幸运的,因为在她所处的时代并不是每个人都有拍摄人像的权利。朱莉娅·玛格丽特·卡梅隆之所以能够自由拍摄,是因为其「富家女」的基础。在当时,相机还是新鲜和昂贵的代表,更别提为了人像创作她甚至是会「雇佣模特」。
所以在 1839 年到 21 世纪初这一段时间里,拍摄人像依然只是社会中固定阶层的专属。
直到智能手机的出现,人像制作进入了「大爆发时期」,此时前文波德莱尔所说的那句话可以说有了全新的演绎:
从这一刻开始,我们污秽的社会就如同患上了自恋症,迫不及待的期望在方正的屏幕上看到自己琐屑的影像。人们像是患上了精神病,这种不同寻常的狂热牢牢的控制着人们,如同出现了新的太阳崇拜。
是的,智能手机让每个人都拥有了「拍摄人像」的权利,这也是前文中我所提到的「创作权利的变革」。当我们想要获得一张人像,并不需要去一个工作室里的铁架上坐几个小时,而仅仅是只需要在手机按下一个小圆点。
不过我倒不认为人像拍摄是一种「自恋行为」,我更乐观一些。虽然今天的社交网络充斥着人像影像,尤其是自拍,但它们更是一面镜子。这面镜子不仅是个人,更是人类集体的自省方式。
纵观整个人像摄影的发展历程,我们清晰地看到人像摄影对于每一个存在于真实世界具象的影响。据说林肯之所以能够获得竞选胜利,他的肖像照都有一份功劳。也许是出于一种自恋,但更是出于一种对时间的不甘,所以我们的确通过对于「人」本身「像」的记录获得了许多生命的共鸣。而我想这正是我们拍摄人像的最终目的。
因此在我看来,一幅好的人像应该是:
通过捕捉人物本身的状态,比如表情或者肢体状态,去尽可能展示人物个性,而这种表达往往超出人物和本身的实际状态。通过或真实、或梦幻去传递真挚的人物性格和情感状态。
用一种具象,表达一种幻像,这是我理解的人像摄影之美。
拍摄一个「意念」在这一部分,我们只需要学习三件事:
影调、色彩、构图与摆姿。
任何一张精彩的人像摄影作品,都无法离开这三点。其实对于摄影师来说,拍摄一张照片就是一个「做决定」的过程,从开始有一个拍摄的灵感,到拍摄结束后的图片编辑,都伴随着大大小小的决定。而在这所有的决定中,影调、色彩、构图和摆姿是最为重要的三个决定。
所以人像摄影并不难,你只要在按下快门时问自己三个问题:
这张照片的光线氛围如何呈现。
这张照片的色彩构图是什么样的方式。
这张照片模特的肢体讲述什么样的语言。
而另一方面人像摄影又很难,因为这三点中的任何一点想要做到精通都需要漫长的有关审美和生活阅历的积累。不过不要担心,并不是所有人都需要成为摄影师艺术家,如果仅仅是想要获得一张好看的照片,那有下面的这些知识,足矣。
光的舞蹈
现在你想要拍摄一张人像,手里已经有了器材,面前也有了一个模特,我们思考的第一个问题就是:
「光」。
是光构成了我们这个世界,而所谓摄影的曝光,就是一次光线的捕捉。所以无论是何种类型的摄影我们需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理解光线。而对于一张具有层次的摄影作品,某种意义上就是在说「光的层次」。
光的明暗
在展开摄影的用光理论之前,我先要和你介绍一个人:伦勃朗。
这位来自荷兰的画家用自己跌宕起伏的一生,在整个绘画史和艺术史都留下了浓重的一笔。当然你可能会说伦勃朗是一位画家,和照片又有什么关系。答案是:很大的关系。
伦勃朗的绘画用光体系基本上就是今天摄影用光,尤其是人像摄影用光的基础。不只是伦勃朗,事实上整个绘画艺术都对摄影有着最为直接的引导作用。
比如在这里我们就需要借用一个非常重要的绘画概念:影调。
在绘画中我们会用高、中、低调形容不同的绘画作品。显然所谓的高中低调是引申于音乐领域,这也是各类艺术形式有趣的地方,了解到最后你会发现它们都有着相通之处。既然是相通的,音乐有乐谱,照片也有自己的「谱」,这就是:直方图。
对于今天的数字照片来说,是由成千上万个像素点构成,这些像素的明暗组合呈现出画面,而直方图正是这些画面中像素明暗的「数学统计」。
直方图中横坐标是亮度等级,从左到右是从最暗到最亮,对应的也就是纯净的黑色和纯净的白色。纵坐标是像素数量,也就是不同亮度的像素的数据统计。
对于任何一张照片来说都有一张展示它的画面亮度情况的直方图。而我们也可以反过来通过直方图去推演照片的曝光情况。比如下面这张直方图,大部分像素都集中在画面的左方:
显然这是一张黑色为主的昏暗的照片,事实也是如此:
而我们所谓的影调就是对于类似直方图特点照片的总结:
像素集中在直方图左边的照片我们称之为低调的照片。低调的照片画面整体感受昏暗,我们能感受到的是安静、静谧的氛围。而画面中出现的任何一点亮光,都会成为视觉的焦点,比如上图。
像素集中在直方图右边的照片我们称之为高调的照片。高调的照片画面整体感受明亮,我们能感受到青春、活力和激情,甚至会给我们的眼睛带来微微的刺痛感。
像素集中在直方图中间的照片我们称之为中调的照片。中调的照片画面整体亮度平均,我们能感受到一种舒适和放松。
以上三种影调我们不能简单用「对与错」去衡量曝光准确,我需要重申的是,对于手机摄影来说去掉对于所谓正确曝光的追逐,寻找自己喜欢的「调性」更为重要。
不过直方图的形态繁杂,不仅仅上述提到的三种。比如下面这个直方图:
我们发现像素在暗部和亮部都有聚集,也就是说画面中明暗像素各占一半,这样的画面我们叫做「反差大」,或者说「对比大」。而这张直方图它对应的画面也是如此:
总结到这里,相信你也能够感受到为什么我说「直方图」是照片的「乐谱」。因为每一张乐谱都可以演绎出不同的画面节奏。其实今天我们能够有这样的直方图就理解照片还要归功于安塞尔·亚当斯。而安塞尔·亚当斯在摄影之前学了很久的音乐,他还是一个钢琴大家。
是不是突然觉得一切都说得通。
目前基本上所有的手机都有显示直方图的功能,比如 OPPO Reno 8 Pro:
需要说明的是,直方图并不是让我们来寻找所谓「正确的曝光」,它的目的是为你的照片调性最为直观的展现出来。我们并不是按照直方图拍照,而是应该先选择自己喜好的照片影调,再用直方图为参考去调整。
为了不在一开始增加你的学习负担,我仅仅是举例了四种简单的影调。这四种影调是一切的基础,之后的变化都是在基础上演绎。所以在一开始,我建议你先尝试这几种影调的创作。
其实这几种影调就在对应着不同的摄影风格:
比如很多摄影师画面中的光影层次强烈,就是因为他们喜欢低调倾向的照片,让画面中出现更多的黑去衬托(光需要黑暗,感觉突然哲理)。
再比如日系写真中流行的小清新,就是因为典型的高调照片,让画面中充满明亮朝气的氛围。
所以与其纠结曝光对与错,不如纠结自己脑海中喜欢的画面呈现。而一旦你确定好想要的画面调性,其它就顺理成章。
是的,在明确自己想要的「调性」以后,我们就需要通过调整曝光去获得「调性」。‘我们先从手机对画面的明暗控制原理开始说起。
手机也好相机也罢无非都是捕捉光的盒子。而所有的光线最终都需要一个「光的传感器」记录下来。这个光的传感器捕捉的光越多画面越亮,捕捉的光越少,画面越暗。
而所谓的「感光值」是传感器「对「光线敏感程度」的衡量,它的数值描述是 ISO 100、200、400、800 等。数值越大,对光线越敏感,同等条件下画面更亮。
ISO 100 和 ISO 3200 画质对比
但这种数值并不是无限增加的,因为随着感光值提高,画面中会出现「噪点」,它是画面纯净度下降的「元凶」。夜景拍摄时画质下降,因为夜景光线不足,为了获得足够亮度手机升高「感光值」造成的。
而所谓的「快门速度」则是传感器接收光线的时间长短,我们每按下一次快门,光线就会透过盒子被记录,记录的时间越短自然画面越暗,记录的时间越长自然画面越亮。它的数值描述表达就是时间单位,比如 1/2000s 或者是 30s。对数字敏感的你一定发现,这两个数字的倍数是极其夸张的。
是的,正是这样的长时间跨度让快门速度给画面除了明暗影响以外还带了另一个影响,模糊与清晰。
当快门速度很快时,例如晴天下的拍摄我们发现都非常清晰锐利。
而快门速度很慢,比如夜间照片,一旦剧烈运动就会拍摄出一些「模糊的意外」。不过这种模糊并不都是「负面」的,它本身也是一种创作手段之一。比如很多摄影师,就是利用长曝光,拍摄一些梦幻的人像作品。比如下面这一张:
这种朦胧模糊的画面就是 2s 曝光,摄影师主动控制的结果。
所以到这里,我们知道所谓的「曝光明暗控制」本质上就是控制感光度、快门速度这两个参数。
而由于感光值过高会影响画面的纯净度,因此越低越好,所以我们可以首先确定一个基准。比如晴天室外基本上都设定为 ISO 100,室内设定为 ISO 800,而夜晚就需要设定 ISO 3200。
而设定好 ISO 以后,我们就可以控制快门速度来调整画面明暗,想要亮的画面就延长快门速度,想要暗的画面就缩短快门速度。
说了这么多,你可能会问,你说的这两个参数我为什么没有见到过。其实有,只是你没有注意,或者并不知道它的用途。因为今天几乎所有的安卓手机都已经有「专业模式」。而这两个调节参数隐藏其中,比如这次教程使用的 OPPO Reno 8 Pro 的专业模式:
不要把曝光想得很复杂,你只要知道这两个参数决定了画面的明暗,组合调节获得一个自己想要的画面即可。
就是如此简单。
在之前的操作指南中,我往往会告诉你所谓的「正确曝光」。但我逐渐意识到这是一种典型的「相机思维」。因为传统相机有一个拍摄并成像的过程,相机需要去计算一个曝光结果给你参考。所以你需要去了解你相机的曝光风格,然后再去调节。
但手机摄影时代不需要了。手机摄影「所见即所得」。我们在进行参数调节时,界面中已经获得了一个「画面结果」。你只需要判断是喜欢还是不喜欢。
比如上图就是一个典型的在技术上曝光不正确的照片,但是这种照片运用得当,或者和你的表达风格一致,也不失一种创作手法。很多先锋的人像表达经常出现类似的情况,某种意义上你可以看到曼·雷的影子。
重申一次,你需要确定一个感光值基准,然后在此基准上调节快门速度,根据实际的预览画面曝光情况做选择即可。
其实还可以更简单。
就算是专业摄影师用手机拍摄也不会一直用专业模式,其实手机的自动曝光就是简化「专业模式」的过程。每一次我们在常规的拍摄界面中按下快门,手机都在进行上述的两个步骤。既然是自动的,肯定会有一个曝光倾向。但可惜的是,这种曝光倾向大多数情况是和创作背离的。
这里你还需要知道一个很重要的「潜规则」,这就是手机摄影的记录属性决定了手机的曝光倾向都是「稍微过量」。也就是说,在使用手机拍摄时如果你不主动进行干预,拍摄出的照片都是「亮调」。而经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亮调的特点是画面中细节层次减少的同时光线感还不强。这是为什么摄影师手里的手机拍出来的都是所谓的「大片」,因为摄影师几乎都会主动控制曝光。
比如上图中光影层次清晰的效果就是需要我们主动控制曝光。
控制曝光的方式除了在专业模式里调整两个参数以外,还有一个更高效的方式:
点击画面,滑动曝光滑杆调整曝光补偿。
你现在就可以尝试一下。在手机的拍摄界面,点击画面,然后调节曝光滑杆来感受同一个场景不同曝光下的视觉感受。而对应我们前面所学,当你想要获得一个高调画面,我们就调节滑杆更亮,想获得一个低调画面,就调节滑杆更暗。这本质上和我们在专业模式中调节参数的画面明暗变化原理一样。
是的,操作上就是如此简单。但是在实际应用中,往往被我们忽略这种简单的操作。我需要再次强调,一定要对曝光的调节提到极高的优先级,这就是普通人和摄影师使用手机拍摄最大的不同。主动控制曝光,就是人像创作的真正起点。
因为只有你有了控制曝光的意识,才能反向让自己去思考照片的影调,而「影调」是一张摄影作品的表达骨架。
光的方向
在学习了光线的明暗特点以后,我们现在要来学习光线的另一个特性:方向。
我们知道光线都会有「光源」,我们经常把光源抽象为一个点,而光线就是这些点散射而来的。而这样的点的光线进行发射时,势必会有一定的方向性,而这些光线的方向会给我们带来不同的画面感受。
而对于人像摄影来说,由于我们已经确定了拍摄主体,也就是「人物」本身。所以我们接下来所阐述的光的方向也是以人物为主体,一般来说我们是以人物的面部为主体。
人像摄影教学基本上都是从所谓的「单灯教程」开始的。而在这里,我会针对手机摄影简化教程。假设我们在一个纯黑的房间,没有任何光线,而你手上有一个手电筒。如果你用这个手电筒在不同位置、高度照射模特,就会营造出不同的画面氛围。
我们在前文提到过伦勃朗,他的画作大多都是如此。比如我们看他这一幅作品,就好像是窗外有一束手电筒在照射,而正是这束光让画面立体感倍增。
达娜厄(1643),伦勃朗
在这一章节,我们以上图为例,展示最为简单的单光源中光线对于面部的影响。 我们可以大致总结为三种类型的光线方位:
正面光
正面光你可以理解为我们正对着模特,用手电筒直照模特面部,比如下面这张图:
我们可以看到正面光线会让整个人物面部的细节全部呈现,五官异常清晰。但是由于没有阴影的存在,导致五官并不立体。用一个字来形容就是比较「平」。
侧面光
如果我们让手电筒偏离一点,比如在模特的斜侧方 45 度左右照射,效果如下图:
我们发现,此时脸上会有着明显的明暗交界,明暗的面积会随着光线变化。在 45 度左右时,我们会获得最为常见的人像光,人物面颊会有一个三角区域。而这种光线呈现方式也在伦勃朗的画作频频出现。所以今天,我们把这种布光方式称之为「伦勃朗光」。
伦勃朗光或者所有的侧面光最大的好处就是面部因为出现了明暗对比而显得立体。让整个画面中的人物有一种「跃然纸上」的感觉。相比正面光,更有一种光线氛围。这也是为什么人像摄影中多以侧面光为主导。
逆光
如果让手电筒放在模特背面,手机从前方拍摄,那么效果如下图:
我们发现逆光时,拍摄画面的背景会异常明亮,而人物则成为一个剪影,这是一个很「刺激」的表达手法。不过除了剪影以外,我们还需要注意的是逆光会让模特的发丝发光,尤其是女孩子的长发。很多摄影师会追求逆光拍摄,从而获得梦幻的发丝效果。
说到逆光,需要特别提到几乎今天所有的手机都在发力的一个功能,这就是 HDR。在以前,一些像这样的逆光场景,人物面部光线很容易缺失,但是今天的 HDR 合成技术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比如 OPPO Reno 系列自从 OPPO Reno 5 系列到 OPPO Reno 8 系列至今逆光 HDR 的效果一直都是重点功能,所以可以一键拍摄出下图:
我想这也是手机摄影相比相机摄影的优势,把复杂的技术简单化,从而完成普及。
以上三种光线方位仅仅是一种粗略的总结,因为它是理想的单光源环境。但是实际生活中,我们周遭环境的光源是极其复杂。不过不要担心,我们只要「抓住主要矛盾」即可。
比如对于室外来说,太阳就是我们的「主光源」。
比如对于室内来说,窗子就是我们的「主光源」。
所以在了解到正、侧、逆这三种基本光位以后,我们就要走到实际生活中去。
太阳
当我们站在室外,太阳就是最常见的光源。对于所有的室外人像来说,基本上就是在处理人和太阳光的关系。如果你注意观察,会发现阳光是时刻发生改变的。
而由于太阳距离我们相对遥远,所以太阳光线除了正、侧、逆在与人眼水平方向转动的方位以外,还有「高低方位」。
例如正午时,太阳在我们头顶正上方。如果我们此时拍摄,效果如图:
我们会发现人物的面部非常怪异。因为人的眼睛、鼻子和嘴唇下方都会出现奇怪的阴影。这种阴影会让美丽的模特增添了几分恐怖气氛。所以正午的头顶光,几乎是所有人像摄影师都会避讳的光线。但如果你的另一半恰好就想让你在此时拍摄,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建议:
「寻找阴影」。
尤其是阳光明媚的正午,阴影处可以在避免上述这种顶光的同时,让面部光线均匀,是最合适的拍摄地。只要你注意观察,一定能够找到这样的地方。比如常见的是楼宇之间或树荫之下。
而非正午时间,比如典型的清晨和傍晚太阳会在人物的一侧,形成让我们轻松实现最好拍摄的「侧光」和「逆光」。而清晨或傍晚除了光线方位合适以外,还有另一个特性也十分适合人像拍摄:
「光的柔和与硬朗」。
正午时阳光最为强烈,所以我们会发现画面中的明暗交界线非常清晰,这种强光尤其会让女性的面部呈现出一种粗糙的质感。而清晨和傍晚阳光非常柔和,会让女性的面部产生一种细致的柔和之美。
所以对于追求柔和面部为主的女性模特来说,清晨和清晨从来都是最好的拍摄时机。这就是为什么人像摄影师称落日之前的一段时间为:
「黄金人像拍摄时间」。
窗户
我们身处室内时,透窗而入的光线是最常见的光源。在室内拍摄人像时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观察这些光线。
1. 了解窗户的朝向
窗户的朝向决定了房间的光照条件,也影响着你拍摄的时机选择。如果窗户朝南,室内的光线变化就基本和太阳的位置一致,正午时阳光强烈,我们能在室内看到清晰的明暗;而如果窗户朝西,即使正午光线也并不强烈,相反可能足够明亮且柔和。
不过就算是正午的阳光,我们也可以创作一些对比强烈的光影作品。或者我们可以借助道具,比如拉上一个薄薄的窗帘,让光线变得更加柔和。
2. 调整模特的面部方向
调整模特和窗户的相对位置打造正、侧、逆光线。正和逆很好理解,这里就不再赘述,要说的是侧方向。让模特面部与窗户呈 90 度去观察脸部的光线。
3. 尝试不同的距离
利用窗户的光线并不是一定要贴近窗子。恰恰相反,远离窗子的位置也可能会获得最佳的拍摄效果。记住,利用窗户光并不是说窗户一定会出现在画面中。我们用的是「光」,并不是「窗户」。
虽然这里仅仅介绍了太阳光或者是窗子光,但已经足够应付你生活中的大多数场景。比如打卡不同的咖啡厅或者网红餐厅,进门以后先观察窗子的位置。拍摄出来的人像照片会和没有思考窗子光线的照片有本质区别。在旅行时,思考光线可以更好地规划自己的拍摄时间。很多摄影师会把正午的时间用来赶路,在傍晚拍摄。
这一切并不难,只需要你细心观察。
最后有一个从我自己以及不同摄影师的人像作品中总结的一个重要的经验:注意模特眼神中的光。
如果可以,尽可能让模特中的眼神中散发出光线,这样会让人充满活力。而如果人眼的瞳孔是单纯的漆黑,会让人感到毫无活力。为什么影视剧中人物往往看起来炯炯有神,就是因为眼神中反射出的眼神光。
好了,到这里你已经对光线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其实你会发现这些知识并不难,你可以很快地理解并记住。无论是光线的明暗选择,还是光位的调度,更为重要的是这种「优先思考光线」的拍摄意识。
面对一个场景时,我们需要思考这两个问题:
我需要什么调性的画面。我需要什么样的光线方向。
思考清楚这两个问题以后,再做决定。
对于光线,我们要做的就是观察与总结,而随着你不断观察光线,你自然会从光影中感受到不同的美。驾驭光线,是摄影的快感之一。
色彩的情绪
大千世界,五光十色,我们无时无刻都在与色彩打交道。如果你仔细观察,其实生活中的色彩有着很多「设计哲学」。虽然我们时刻与色彩相伴,但是很多人对于它的了解不多。一提到色彩,很多人会望而却步,因为在他们的意识里色彩是一种「天然继承的感觉」,并不是「确定的科学」。
但并非如此。
我并不是说,色彩完全可以被学习。不然像梵高、高更这样的印象派画家也不会因为特别的色彩感知而成为大艺术家。但色彩也并不是完全的「凭感觉」,任何人都可以通过短暂的学习获得基本的色彩认知。而这样的「基本色彩认知」已经足够我们在人像拍摄中使用。而从我的经验来看,这些色彩知识不仅会对你的人像摄影有帮助,对你工作中遇到的设计、生活中服装或家居的搭配都有「立竿见影」的改善。
所以,我会尝试和你分享一些色彩知识,它们并不枯燥,甚至可能让你「恍然大悟」。
首先,我们要知道光与色彩的关系。我特别喜欢一个光和色彩的比喻,色彩是光的「孩子」,光是色彩的「母亲」。是光让我们感受到这个世界的轮廓,而是色彩让我们感受到这个世界的精神与灵魂。我想没有比沙特尔大教堂的彩色玻璃更能说明这一点,当阳光透过那些精美的宗教画,生命力的色彩好像让一切都栩栩如生。
我们接下来要说的一切色彩理论,本身都是脱胎于绘画艺术。每每说到此刻,我一直遗憾小时候没有认真对待美术课。因为美术中的色彩教育将会对我们感知世界的能力有着极大的影响。艺术史中,绘画史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色彩的演变历史,仅仅是近代艺术史,色彩就经过多次风格强烈的演变。
从印象派的塞尚再到立体主义的毕加索,最后到仅仅是通过几个颜色色块来绘画的蒙德里安。如果你不是天赋异禀,没有基础的色彩理论就很难感受到蒙德里安之美究竟在在何处。所以接下来我们首先从最基本的色彩常识入手,先了解色彩。
色彩的基础概念
对于色彩来说,我们需要先提到一位科学家,这就是大名鼎鼎的牛顿。牛顿在 1676 年使用一个三棱镜将阳光分解出了一系列色谱,也就是我们常说的:
「红、橙、黄、绿、蓝、靛、紫」
这些颜色,因为在物理上波长不同,所以显现出不同的颜色。当然大千世界色彩是无穷无尽的,我们该怎么去描述这些色彩非常关键。因为只有我们能够去描述这些色彩,这些色彩才是可控的。
实际上,我们刚刚提到的这些所谓的不同颜色是在描述这些颜色的「色相」。而顾名思义,色相就是「色彩的相貌」,这是我们区别不同色彩的重要方式。
而除了色相以外,色彩还有其它两个非常重要的描述参数:
1. 饱和度
所谓的饱和度说的是色彩的纯度值,也就是说饱和度是指某一种颜色是更加稀释还是更加浓烈。一般来说,我们的眼睛对于饱和度高的物体更加敏感。比如下面这一张图的不同的两种饱和度:
高饱和度是刺激的、充满张力的、抓人眼球的、充满欲望的。一般来说,在生活中我们很少看到高饱和的颜色,所以我们在摄影作品中看到高饱和的画面就会感到兴奋。但是这种兴奋长时间就会疲劳,因此高饱和的画面也很容易让人倦怠。
低饱和是温馨的、平静的、安逸的、充满含蓄力量的。低饱和度的画面,往往让我们忽略颜色本身的色彩,所以颜色氛围并不强烈。但是低饱和的画面会适合长久舒适的观看,所以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的家居装饰往往选择低饱和的颜色,因为更加持久耐看。
同样一张照片,高饱和还是低饱和决定于一个人的审美情趣,而由于现在的图像为了刺激眼球更多选择高饱和,反而让低饱和显得高级。其实这仅仅是一种感受,从创作的角度来说,依然取决于你表达的主题。
2. 明度
色彩除了饱和与不饱和以外,还有明暗的差异。我们经常会在生活中听到「亮黄色」或者「暗红色」这样的说法,而这里的「亮」与「暗」说的就是色彩的明度。
需要说明的是,相同明度下,不同色相的明暗观感不一致。比如在一些纯色中,黄色是最亮的,而紫色是最暗的。在知道这一点以后,我们会知道为什么历史上很多明暗相间的大作,亮色块都是采用金黄色。
比如伦勃朗非常知名的作品《戴金头盔的男子》:
戴金头盔的男子(1650),伦勃朗
因此,我们想要一些画面冲击猛烈,明暗对比明显的画面时,就可以选用黄色为主色调,比如下面这张图:
色相、饱和度、明度构成色彩的三个维度,而围绕着这个维度衍生出许多的色彩模型。当然,由于我们并不是专业的色彩研究者,也不是从事色彩设计的相关行业,所以我们对于色彩参数的理解可以先停在这里。
我们先来看看更关键的问题。
色彩和谐的构建方式
对于摄影师来说,经常听到的一句话是,你的「调色好」,
而对于一些设计师或者是服装师,经常听到的一句话是,你的「配色好」,
而对于一些绘画艺术家,经常听到的一句话是,你的「用色好」。
其实这三种好,都是一种好,因为本质上他们都是在这些视觉艺术作品:「色彩和谐」。
所谓的色彩和谐并不是仅仅是指色彩的「相近性」,比如下面这一张图的黄色:
这里的色彩和谐是更广泛意义上的美感感知,我们判断的标准是:
「这种色彩是否令人感到愉快,这组色彩是否能够具有吸引力。」
本质上,所谓的构建色彩和谐就是通过我们本身的主观倾向结合上客观的色彩规律,让我们的色彩呈现出我们想要的氛围。正如前面所说,色彩是存在「科学的」,这里的科学不是指「对与错」,而是可以通过一定的规律,让画面中的色彩产生和谐质感。
我们直接进入正题,接下来我将会提到几种重要的色彩构建方式,帮你快速驾驭色彩。
色相对比
色相环是一种色彩重要的描述方式,比如下面的这一张色相环,你一定要把它印在脑子里,因为它是一种重要色彩参考。而我们寻找色彩和谐的方式就是利用这个色相环。
比如我们想要两个颜色为主导的画面,那我们就可以选择圆中对立的颜色,比如经典的红色和绿色:
这种直线的颜色选取,我们叫做「对比色」。
而我们也可以选择另一种方式,这就是两种相近的颜色,比如绿色和蓝色,他们在色相环上紧邻。
这种邻近的选择,我们叫做「邻近色」。
观察这两张照片,我们发现对比色用色大胆,视觉印象猛烈,冲击感强。而如果是邻近色,则是整体柔和,冲击感弱,但氛围感更加强烈,是一种不一样的柔美质感。
不过,你并不需要去记录我这里描述的形容词,你可以更多地去感受这些照片本身,对于色彩记住的应该主观情绪而不是客观描述。不过实际生活中,我们会发现色彩构成往往不只有两种,但我们依然可以利用色相环。
比如三种颜色我们就在色相环上画一个三角形,就是对比色。
比如下面这张照片中的三种颜色:
邻近色也是如此,我们可以在色相环上,选取相近的三种颜色进行拍摄。
对比色和邻近色是摄影用色的基础,几乎可以说是最为核心且基础的色彩知识。其实你可以在了解到这个知识后去观察一些经典的绘画作品或者是电影,你会发现这种用色方式无处不在。
比如亨利·马蒂斯的《戴琥珀项链的女人》,就是一种经典的色相对比方式。
戴琥珀项链的女人(1937),亨利·马蒂斯
在蒙德里安的画作中也是如此,经常出现的蓝色、红色、黄色也是经典的色相对比。
其实我们生活中,常说的冷暖对比也是一组经典的对比色,也就是前面所提到的蓝色和橙色。但在这里需要分享一个很重要的冷暖色彩心理,比如冷色调的物体较远,暖色调的物体较近,所以我们某种意义上,冷暖也会给我们暗示空间关系。比如莫奈的经典作品,《雾中的国会大厦》。
雾中的国会大厦(1904),莫奈
明暗对比
我们在选取颜色时,除了考虑前面所述的色相对比以外,还可以去思考明暗对比。比如我们用最亮的黄色搭配明度较暗的绿色,就会有着强烈的明暗对比效果。
明暗对比是指我们可以通过控制色彩之间的明亮度来寻找一种和谐。比如在弗朗西斯科·德·苏巴朗的画面中,金色的橘子显然是一种亮色调而绿色的背景墙显然是一种暗色调。
Still Life(1633),弗朗西斯科·德·苏巴朗
照片中我们也可以采取这样的明暗对比方式,比如:
不过对于明暗对比,我们可能需要更加注重黑和白。黑白也有着自己的色相对比能力。如果你想要白和黑作为一种色彩融入到画面中,你需要去注意黑白本身对于色彩的影响:
白色具有向外扩展延展并溢出边界的视觉效果,而黑色则是具有内缩的效果。同时白色会有让其它颜色暗淡,而黑色中任何颜色都会很鲜艳。
所以这就是为什么,在一些黑色背景的摄影作品中,一点点颜色都会惹眼。
其实「对比原理」是色彩和谐的关键。因为对比是「突出的最好方式」,比如我们接下来要提到的饱和度对比。
饱和度对比
一个非常重要的摄影思路是:
「当你想要强化画面中的某一样东西,不如去弱化其相反的东西。」
色彩饱和度就是一个最为经典的例子。比如你想要凸显出画面中的蓝色,与其一味增加蓝色的饱和度,不如去降低其它颜色的饱和度,让蓝色有变化。因为任何一个视觉艺术,饱和度都是有限制的。
比如下面这张照片:
我们一眼就感受到了这里的蓝色色彩饱和度。
面积对比
有些色彩看起来「重」,有些色彩看起来「轻」。而这些轻重就是接下来要提到的面积对比方式。视觉艺术归根结底是二维的,所以我们需要考虑画面中不同颜色的面积关系。画家的经验是先确定色相和明度再来确定面积大小,一般来说:
色相饱和度高、明度低的颜色看起来更重,
色相饱和度低,明度高的颜色看起来更轻。
为了让这些颜色的轻重更加和谐,我们就需要控制画面中颜色的面积比例。
如果颜色很重,那么一点点面积就非常打眼,而如果颜色很轻,就算很大的面积也不显眼。所以轻重的平衡,我们可以通过颜色大小的面积来实现。比如下面这一张图:
色彩知识的人像摄影应用
在了解上述的色彩知识以后,我们现在可以在实际的人像拍摄中展开应用。
而这种关于色彩的应用本质上就是在决定一件事:
「主体色彩与背景色彩的和谐关系。」
在展开之前,我们需要知道一件事:
「人像摄影的背景和主体一样重要,甚至很多时候选对了背景,你的人像作品就成功了一半。」
所以不要因为人是主体,就忽略了背景,背景往往会指引或者衬托出主体的情感。知道这一点以后,我们就要开始从色彩上考量主体或者背景。
「主体的颜色在于服装,背景的颜色在拍摄地点的选择」。
想要说清服装搭配,别说这一部分,就算一篇文章也不够。所以在这里我们仅仅从最基础的颜色讲起。在服装选择上,色彩和谐是一个最基础的出发点。
其实着装的选择,很容易被摄影师忽略,尤其是在日出生活中拍摄。如果你想要给自己的另一半拍摄一组人像,一定要花一点时间从场地和衣服入手去思考一下服装颜色的搭配。当然,在这一方面大多数男孩子可能知识储备较少。我自己就是,我甚至不能区分衣服的款式。所以我们一定要虚心请教学习。而如果你本身就是女性摄影师,服装的选择和搭配会成为你重要的优势,所以一定要花一些心思。
其实不仅仅是服装,一些场景中的道具也很重要。比如花就是人像摄影中最为常见的意象表达。而在花的颜色选择上,就是一个非常好的色彩面积对比的机会,因为大多数情况下花在画面中的面积较小,那么如何平衡花卉的颜色和整体画面的颜色就需要我们考虑到二者的轻重。
如果你后面进入到进阶的人像摄影,还要学会利用光线颜色增添氛围,大胆使用一些有色彩的灯,这在一些时尚感足的人像摄影中非常常见。而利用这些灯的基本原理是一致的。
当然对于人像色彩的实际应用绝不仅仅是这几个方面,但不要担心。我们只要记住一件事:
「在按下快门之前,我们只要花时间去思考画面中的颜色,颜色自然就会成为画面的亮点。」
在色彩学习的这一部分,我特别想引用知名色彩艺术家约翰内斯·伊顿(Jogannes ltten)在《色彩艺术》中的一句话:
学习艺术设计原理并不意味着要被它完全束缚,而是利用它帮助你摆脱犹豫不决和摇摆不定。很明显,鉴于色彩效果的复杂性和非理性的特点,我们所说的色彩原理只是浩瀚色彩世界中的一部分。
所以,最终色彩并不是用眼睛去看,而是用心去观察,从而演绎出属于自己的色彩原理。
能点开这篇文章的人,一定是希望自己可以发现美,创造美。那么你需要知道,所谓的摄影作品,或者是更高层次的所谓的艺术都是一种从客观世界的禁锢中抽象美的过程。所以这些色彩理论,重要的不是结果,而是感受。
并不是说色彩搭配一定要按照这个方式来,而是你可以利用这些方式对客观进行抽象。所以一定要用心去感受色彩,去感知颜色对于这个世界的塑造,毫不夸张地说,色彩不仅是人像摄影的生命力,更是整个摄影的生命力。
重构身体
在评价一张摄影作品时,我们总是习惯于观察它的构图。对于人像摄影来说,好的构图本质上指的是「好的摆姿」。也就是说,模特在画面中展现的肢体和情感状态,往往是一张人像照片的关键要素。而与前两项要素不同的是,人像中摆姿是摄影师和模特共同努力的结果。
每每提起人像,一定会有人说「人像三要素」。的确,拍摄具有表现力的模特对于人像摄影师来说会轻松不少。因为很多时候这些有表现力的模特可以给出感觉参考,摄影师做选择就好。但是我可以负责任地告诉你,越是专业的摄影师,越清楚拍摄时与模特沟通的重要性。
在这一阶段,案例的样张大多来自于专业模特的演绎,所以你可以多花点时间观察这些专业模特是如何调度自己的身体。
这一章节我们就来学习,如何「重构身体」。
我们先思考一个关键的问题:
人像摄影一定要露脸吗?
也许你心里很清楚的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否定的,但你可能从来没有去思考为什么。在前文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