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足迹 红色记忆,学校开展红色足迹活动
【编者按】上海大、中、小学不乏上百年历史的老牌学府,各校拥有大量革命遗迹和红色资源,一代接着一代走出了百余位知名的仁人志士。在迎来建党百年之际,在党史学习教育之中,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以融媒体方式,寻访他们在校园中留下的深刻足迹,探索他们留给当今师生的深远影响……
“我父亲离开我们已经有62年了,”最近,雷经天之子雷炳坚在华政园直言,父亲只在家乡留下了骨灰,没有留下什么纪念碑。
1956年,雷经天收到周恩来总理签署的任命书,担任华东政法学院院长,他立刻从革命战线、政法战线转入教育战线。当时,雷经天还在为解放战争淮海战役写纪念文章,他忆起自己带队阻击敌人五天四夜,184名战友为此牺牲。佩戴着党徽的雷炳坚老人说,父亲希望“今天幸存的人为党为民多做工作”。
秉公执法、从严治党、依法治国,这就是雷经天——中国共产党法治建设创始人、新中国法学教育开拓者之一。在儿子眼中,父亲是这样一个人:“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三落三起、四海为家”。
【华彩一章堪称“含泪打虎”】
在苏州河畔的百年老校园,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随雷炳坚走进华政老楼格致楼,“党和人民的忠实儿女雷经天”人物专题展正在此展出,勾勒出富有传奇色彩的年仅55岁的雷经天。他的一生,有过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豪迈,有过指挥若定、决胜千里的气魄,有过掌声雷动、繁花似锦的荣耀,也有过阶下为囚、蒙冤遭难的坎坷。
雷经天,1904年出生于广西南宁,受到其父雷在汉深刻影响,“五四”时期便是当地学生运动领袖,1925年就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过“五卅”运动、北伐战争、南昌起义、广州起义、百色起义和二万五千里长征。从黄埔军校政治部宣传科科长,到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院长,从华东政法学院院长,到上海社会科学院首任院长,雷经天角色转换极其丰富。
雷经天律政生涯的华彩一章,堪称“含泪打虎”。华政档案馆馆长朱敏介绍,1937年7月,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成立,雷经天先任审判庭庭长,10月任代院长。而就在当月,雷经天主审宣判了被称为“延安第一案”的黄克功事件。
与雷经天一样,黄克功也可谓战功卓著,15岁时加入红军,参加过井冈山反围剿斗争,与雷经天一道完成长征。他时任“抗大”第6队队长,属于红军师团级干部。10月5日,黄克功因逼婚未遂,在延河之畔枪杀了陕北公学的女学员刘茜,犯下这宗命案。
归案时,黄克功提出戴罪立功的特赦要求,干部群众则提出依法偿命和从轻发落的不同意见。作为大法官的雷经天,面对昔日战友,坚持依法审理,认为功过不可相抵,并及时向毛泽东报告案情和惩处意见。事发后,中共中央高度重视,召开会议慎重讨论。公审大会上,雷经天宣读了毛泽东给他的亲笔信和对黄克功的判决书。
毛泽东在信中写道:“共产党与红军,对于自己的党员与红军成员不能不执行比一般平民更加严格的纪律……”政法专家认为,在当代法史、党史、军史上,雷经天主审的这桩苏区首例大案具有深刻的历史和现实意义。距离女生被杀仅一周,黄克功被高法处以死刑,并立即执行。
“他的这些司法实践,希望能够对从事法律工作的青年后辈起到教育和借鉴,也希望追求法治的精神能够一直传承下去。”雷炳坚这样说。
【真正的法是“土地里长出来的法”】
雷经天负责审判的“黄克功案”,被民主战士李公朴评价为“为将来的新中国建立了好的法律的榜样”。而这个情与法的故事也被搬上舞台,华政师生联合上戏师生正在加紧创排同名话剧。剧目启动近一年来,《雷经天》先后获批上海市重大文艺创作项目、上海市高校宣传思想文化专项资金资助,计划5月底在美琪大戏院公演。
或许雷经天想不到,他曾经所在高等学府以这样的方式纪念并致敬老校长,因为这部原创话剧的开头就是一个“大穿越”。在华政“中国法制史”课堂上,教授当堂向学生发问,“你们为什么来华东政法大学学法?”师生讨论之中,从共产党在瑞金创办的第一所法院,谈到了从抗战爆发那一年到新中国成立之前那一年,共产党领导下的最高法院——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幕布切换,场景瞬移,时年33岁的雷经天出现在延安窑洞外,为老乡普法……
全剧聚焦于“审判黄克功”这一历史事件,将雷经天置于社会舆情、党内争议、法律正义的压力之下,困扰在夫妻情、战友情、人民情的牵绊之内,陷入个体的人性、法性、党性的挣扎之中,将其个人经历与精神品格自然而真实地展示出来。“我在剧本围读中落泪三次!”扮演革命青年刘茜的两名学生演员之一王思棋说。
王思棋是法学专业大一学生,过去她只知道包青天、不知道雷经天,但真正报名参演之后,她发现现实中的雷经天完全不同于网上资料,“多么义愤填膺,多么艰难抉择。”更重要的是,她意识到了真正的“法”,那是“平等的法、人民的法、土地里长出来的法。”
“我现在每天都要看雷经天的老照片,被他深深折服和打动。”曾在影视剧中饰演过焦裕禄、杨靖宇、王稼祥等红色角色的著名演员王洛勇,此次主演雷经天。他坦言,这个故事对中国太重要了,因为一个国家的文明正是由法的意志、法的条款和守法的人构成。在舞台上,主创团队以雷经天探寻法治的日常手稿为意象,将舞台整体空间布局视为层层纸张,伴随着戏剧情景发展,“手稿”一页页打开……
【处理案件“一切为了人民的方便”】
正如雷经天记录治校事务的工作笔记和他在校工作时起草的文件被保存至今,他的红色足迹不仅留在了延安中级人民法院、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旧址、陕北公学旧址等,也留在华东政法大学的一幢幢老楼里,至今还“活”在大学课堂,影响着师生们的法治思维。
雷经天先后任华东政法学院院长、党委第一书记、党委书记,出于实务界的他在华政开设专题讲座,为学生讲授《陕甘宁边区司法工作的特点》。他提出,司法干部要具备“廉、明、公、正、果、毅、详、慎”的条件;要“走群众路线,深入调查研究”,“为着群众,依靠群众,解决群众的问题”,处理案件应“一切为了人民的方便”。
自上任后,雷经天就深入教学一线,与教师学生朝夕相处,认真倾听师生意见和建议。他要求校领导每人要选一门课程,制定教学计划,边学习、边了解、边教学。在华政本身师资紧缺的情况下,雷经天还响应司法部号召,顾全大局,抽调了57名骨干教师,支援上海法律学校和济南法律学校的建设和发展,无私助力新中国法治教育事业。
主政高校期间,雷经天留下最多的照片题材之一是在校内接待苏联专家。在深入调研基础上,雷经天提出“由于我国马列主义法学是完全新建立的,过去没有基础,首先就要学习苏联的先进经验”,但是“中国革命的发展和苏联是不一样的”,在学术上“既要吸收苏联研究的最新成就,同时也总结本国革命法制实践的经验。”
事实上,雷经天还是上海法学会创始会长。在他的建议下,1956创刊的《华东政法学报》次年便正式改名为《法学》,办成一份立足上海、面向全国的法学理论刊物。《法学》以独到的思想观点和理论功力,很快成为当时中国法学研究领域最重要的刊物之一。
“什么是法,为什么学法?”在今天的华东政法大学党委书记郭为禄看来,雷经天身上就有男人的气质、法学人的气质、共产党员的气质。“走得再远,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路,不能忘记为何出发。”
栏目主编:徐瑞哲 文字编辑:徐瑞哲
本文图片来源:华东政法大学 提供;徐瑞哲 摄文中视频剪辑:司占伟来源:作者:徐瑞哲
超级喜欢的《西安大追捕》等陕西方言类似电视剧为什么看不到了?
当年陕西方言《西安大追捕》和《12.1枪杀大案》,这几个纪实侦查破案电视剧基本上都是本色出演,充分展示了西安公安干警的智慧和辛劳,非常之棒。如今这类的电视剧好像不让拍啦,确实是令人遗憾。
明知不可能了,可依然非常期待。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