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心姐姐卢勤「长大不容易读书笔记」
在自序中卢勤说,写这本书是想告诉父母:“长大不容易,成长有规律。”父母不必焦虑,但是需要学习。
没有艰深系统的理论,更多的是来自生活的故事,很多都来自自家以及身边人,真实可信。再加上语言口语化,通俗亲切,真不愧是“知心姐姐”,说到人心坎里了。
这本书是写给父母还是孩子看的?还是都可以看?虽然自序中谈到是写给父母的,但并不是特别聚焦,内容及表述方式有的像是给父母的,有的又像是给孩子的。——也许是因为和“知心姐姐”长期以来一直习惯和儿童沟通,难免。如《积极面对父母离异》一章从标题看,应该是给孩子看到的,但同时讲述了离异父母如何处理亲子关系案例和孩子怎样看待父母离异的故事。
书中将“平顶山”“划归”了河北省,将“温文尔雅”写成了“温文而雅”,但瑕不掩瑜。
摘录:
孩子“认生”的原因
第三章 幼儿成长期
重复是孩子学习的必要手段
为什么孩子喜欢“天线宝宝”?因为有许多简单、重复的语言和画面,很适合幼儿期孩子的特点。
第四章 儿童成长期
孩子在提问,这是在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
把问题留给孩子。
第五章 少年成长期
章节为:
内容显然都是出自实践,虽然不成体系,但很实用。
“河北平顶山市湛河区轻工路小学…”,“平顶山”属于河南省。
第六章 青年成长期
“有儿子就是不一样”、“有个女儿真好”,这样的赞扬方式简单有效!
第七章 步入成人期
以自己儿子为例,谈到大学期间人际关系、工作后职业发展等可能遇到的问题,有一定的指导性,但并不具有代表性及普遍性。
《女生如何选择男友》其中提到两点:“看对方的缺点你能否包容、要有牺牲精神”,观念还是比较传统的。
“我曾看到过一个发生在美国的真实故事。”——似乎有些矛盾,既然是从书上看到的而非自己亲身经历的,怎么能确定就是真实的?书中确实还有很多看起来特别“真实”的故事。如捡垃圾的年轻人的故事。
第八章 家的影响
《把孩子培养成财富》一章中描写父母的情节特别感人,如果去掉后半部分记述其他人的内容,可以称得上佳作。
《夫妻之间:善待与包容做重要》中,“温文而雅”应为“温文尔雅”。
印度想长大不容易?为何说印度距离超级大国始终遥遥无期?
近日,印度成功进行反卫星武器试验,让大选前的莫迪扬眉吐气了一次,宣称印度是“世界第四太空强国”。太空将是未来大国的角力场,印度在此方面投入巨资,并且取得实际成果,也可以看出印度也想在空天战略分得一杯羹。
(印度反卫星导弹试验成功)
不过这也重新燃起了印度的大国梦想,其实,印度一直都有着“大印度”思想,英国殖民者撤出之后,留下的是一个完整的印度版图,相比之前四分五裂的城邦,此时的印度更像一个国家。开国总理尼赫鲁就提出:“要么做一个有声有色的大国,要么就销声匿迹。”之后的印度统治者也是这么实践的,可是半世纪多过去,印度在离强国的路上似乎总有那么一点距离,到底问题出在哪里呢?
印度的种姓制度是阻碍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种姓制度虽然在法律上早已废除,但是其早已在社会上根深蒂固,影响难以消除,不同种姓之间禁止通婚,而且低种姓人甚至不觉得这有什么不对,慢慢就形成了阶层固化,低种姓的人从事各种低下工作,世代生活在农村。阻碍了人们的交流。另外,印度也是文盲率最高的国家,文盲率高达30%,这与印象中印度发达的IT行业似乎很矛盾,但这确真实地发生了。虽然印度很早都普及了义务教育,但是在广大农村地区,师资缺乏,很多孩子没有接受教育,也造成了印度童工数量庞大。
(印度童工)
这一切一切的源头可以归结在种姓制度上,令印度农村广大低种姓人难以向上发展,只能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进行生活劳作生小孩,下一代继续重复上一辈的生活,虽然这种状态不利于社会整体发展,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也是印度社会稳定的根基,要是这部分人意识觉醒了,对印度上层社会来说,就是一场灾难。
印度盛行“拿来主义”,缺少独立的工业体系,是阻碍成为大国的关键。(落后的交通设施)
这点也许是从宗主国那里学到的,缺什么买什么,从不想着自己做,就是自己做,也很难沉下身子去钻研,想来想去,还不如外购算了。就连棉花也要卖出去,然后再进口纺织品。印度的军工体系最为人们所诟病。自主研发的坦克,军队根本瞧不上,不是这儿出问题,就是那儿出问题,只得象征性地列装了十来辆。国产航母更是让人惊叫下巴,建造了二十年,还没有出窝。这些薄弱的工业体系无疑是其发展为大国的短板。
印度虽然是联邦制国家,但是政府却无法有效控制各邦数千年来,印度这块土地上一直是大大小小的城邦,统一的时候极少。近代在英国的治理下,各邦逐渐消除隔阂,融合成一个国家。但是如今的印度,依然是按照宗教与种族划分地区。这会产生更深的隔阂。尤其是语言,印度在1960年废除了将英语作为第一官方英语,改用印地语。在下面的联邦还有各自的官方语言。我们常说“书同文”,如果连官方语言都这么多,那么全国上下怎么能政行令通呢?
(印度街头的神牛)
另外,印度各城邦之间的贫富差距也很大,城市基础设施也很落后,大街上交通拥堵不堪,牛羊随意穿梭在街头。依旧用着百年前英国人建造的铁路,我们常说“要致富先修路”,印度人似乎不怎么开窍,交通依旧和二十年前一样。
以上种种,都是印度难以成为大国的绊脚石,也许印度难以成为世界大国,但是在南亚做一哥也是绰绰有余了。
点赞评论关注哦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