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众可能不需要投资3亿的火王但冯小刚很需要

时间:2022-10-07 08:06:07阅读:4145
作者|刘小土编辑|李春晖 比仆街更令人沮丧的,是仆街得无声无息。童年回忆漫改IP、冯小刚投资电视剧、3亿大制作、外加“景甜X陈柏霖”的主演组合,《火王之破晓之战》却没能在口碑和收视上掀起丝毫水花。连吐槽都很…
  • 国家话剧院著名国家一级演员。曾在《红色摇篮》、《井冈山》、《开天辟地》等三十多部…

作者|刘小土

编辑|李春晖

比仆街更令人沮丧的,是仆街得无声无息。童年回忆漫改IP、冯小刚投资电视剧、3亿大制作、外加“景甜X陈柏霖”的主演组合,《火王之破晓之战》却没能在口碑和收视上掀起丝毫水花。连吐槽都很少啊喂!

眼下该剧已经播出过半,但因为评论者寥寥,连豆瓣评分都没有。收视率在首播的0.3之后,现在基本在0.5-0.6徘徊,网播数据也是稳定在10名开外,糊穿地心得令人意外。

想当初,《火王》拍摄消息一经传出,很是引发了一波关注。作为漫改剧的《火王》,改编自台湾“漫画女王”游素兰90年代同名作品,曾风靡万千少女,也是硬糖君的耽美启蒙之作。

当年,纯洁的硬糖君还为最后两个男人在一起“虽然相爱但干不了什么呀”伤过心……作为早期经典少女漫画,也算是有童年回忆加成的大IP了。

更何况,虽然你现在看《火王》是个小糊剧,但就在去年,《火王》还是能给《芳华》救场的超级剧集。

去年9月,就在《芳华》撤档,外界质疑冯小刚公司东阳美拉如何完成与华谊的业绩对赌时,《芳华》宣传方伯乐营销CEO张文伯挺身而出,仗义执言:

“《火王》有来自东阳美拉的投资,冯导本人还参与了该剧在今年六月的开机仪式。作为一部‘芒果台’的定制剧,《火王》的预售收益给东阳美拉带来的利润可能比《芳华》还要高。”

唉,要是在今年这种查税重压下,肯定没人敢说自己有多赚钱。但去年外界怀疑东阳美拉的业绩,冯小刚方面不得不力证自己很赚钱,也就让我们都知道了——冯小刚投资《火王》很赚钱。

此前有媒体爆料,湖南卫视购买《火王》价格为400万/集,爱奇艺方面则以600万/集拿下网播版权,全剧70集,因此有“7亿天价版权费”之说。但从最终的排播来看,剧集被分为28集和33集的上下部,网播平台也变成了分销联播,恐怕收益要打些折扣。

但收益打折,咱还能少上点税,可《火王》是不是3亿投资也顺势打折了呢?

看着《火王》开篇那惊人的5年前页游视效,硬糖君必须得说:这3亿,冯导花得冤。冯导肯定是被坑了,冯导本来能赚更多!

三亿迷思

《火王》起码告诉我们一件事:就是明星转发宣传影视剧没什么用,以后公关公司不用花这个冤枉钱了。

正式开播前,《火王》女主景甜在微博宣传新作,包括杨幂、杨紫、迪丽热巴在内的半个娱乐圈都在转发打call。然而,这却是《火王》唯一且短暂的高光时刻,很快,该剧就在首播收视、网播量以及话题度上全面败退,扑得悄无声息。

但你真不能怪观众挑剔,咱们来欣赏下这部漫改大制作:

第一集陈柏霖饰演的仲天被神主尚轩“发射”至地球,他行走在苍茫大地的画面,就是抠出的人像在幕布上来了一出水上漂。

这人景合一的程度,都让硬糖君想起老版《聊斋》里鬼魂们的腾云驾雾了。再看这地面,美术老师你是刚拉出个地形就交工了吗?好歹搞点起伏装饰啊,这是行走在黑煤窑吗。

而偏偏诸神释放能量的戏份还颇多,简直处处是破绽。展现他们神力的特效粗糙、细节过少,倒有几分《巴啦啦小魔仙》的既视感。

仲天每次放大招,总让人觉得他不应当叫火王,称为“火旺”可能更合适。毕竟,成堆的场景火焰缺乏层次感,毫无霸气可言。硬糖君数次产生幻觉,这画面莫不是致敬《王者荣耀》里周瑜的引燃技能?

曾经还吹过的服化道就更不用说了,这不是没钱,这是没审美啊。剧中大量采用红、绿、黄等饱和撞色,颇有几分影楼韵味,《欢天喜地七仙女》的画风扑面而来。

按照之前的宣传,制作团队曾在象山、冰岛、银川多地进行取景。知道你们没看过,就脑补下吧:性冷淡风的冰岛撞上死亡影楼色。

而既然实景花了太多钱,那虚景咱们就讲究下吧。下面这张城市CG图,说你是页游特效都侮辱页游,这是从橙光游戏里扒下来的吧。

但这还真不能怪咱们国内的技术不行。《火王》与同期剧集《将夜》、《香蜜沉沉烬如霜》等的特效有明显差距,实在难以扛起“3亿投资”大旗,甚至不如一些小破网剧看着有质感。

看到此处,硬糖君忽然觉得自己破了娱乐圈的一个大案——景甜肯定有天价片酬!

不然没法解释《火王》怎么花掉这么多钱拍成这个样子。但回忆一下,又不对啊,按照芒果TV总裁蔡怀军亲口说的:

“演员成本不超过36%,其余大头都花在了剧本与制作方面,我们相信这种‘好莱坞’式的制作成本比例,对于打造头部精品至关重要。市场也证明了这一点,目前,《火王》预计将给芒果TV带来了近3亿元的收入,特别是对芒果TV会员付费也将产生强大拉动。”

好吧,这个锅我们大甜甜不背。至于谁背,那就不好说了。

扑街有因

首播当晚,《火王》CSM52城收视率仅0.3,之后基本在0.5左右波动。网播量战绩平平,一周才破2亿,居于《将夜》、《我的保姆手册》、《双世宠妃》之下。《火王》没能成为冬天里的一把火。

不过,《火王》的失败,并非只是画面差、制作糙之罪,其在剧情设置、内容剪辑以及演员选择上都存有争议。

作为漫改剧,《火王》最先吸引的自然是原著粉丝的关注。以往经验告诉我们,一旦与原著粉预期差距过大,初期很容易形成口碑低谷,《火王》就成功中招。

要知道,《火王》的原著具有耽美元素,仲天、千媚之间本该是男男感情线。然而,剧版《火王》直接将漫画中男扮女装的千媚塑造成女性,感情线也顺理成章变为男女。

耽美粉丝最忌讳性转,但这也算是没办法的事。可《火王》与原著差别远不止于此。准确地说,剧版《火王》是依托漫画中人物名字创造的新内容,两者剧情走向、人设上都千差万别。

“挂羊头卖狗肉,这剧看得人智熄,太失望了。”原著粉在社交平台上写道。

被原生粉抛弃,《火王》的剧情也没能赢得路人青睐,大量围观群众看了几集后弃剧而逃,表示不约。深究其因,《火王》剧情俗套、逻辑混乱,基本靠导演编剧的意愿来推动故事发展。

“导演说死就死,你说气不气?”“误会喊来就来,你说气不气?”的评论比比皆是。前一秒,仲天还在大秀闪现、隔空取物的神技能;下一秒,就被情所困、为证清白而甘受一剑,还险些因此丧命。拜托!能有点天神觉悟么!

其他人设也被随意修改重塑,网游里的NPC都比《火王》里的人物有自我。观众对着这些时好时坏的角色,难以跟上各种奇葩反转,很容易出戏。弹幕里时常有人发问,“XX到底是啥狠角色”。

顺便说,硬糖君第一次遇到如此怪异的排播方式,每集时长极不均衡,长则一个多小时,短则二十五分钟,剧情间时有断裂。无法推测,是删减了无法播出的剧情还是剪辑师傅喝醉了。但就算为了过审,也应该保证基本流畅吧?

此外,《火王》的选角也饱受诟病。漫画与电视剧始终存在次元壁。要想真人演绎和谐不中二,对演员、造型都有一定要求。

陈柏霖在《蓝色大门》、《我可能不会爱你》等作品中,暖男形象深入人心,俘获万千迷妹。但让他来诠释古装美男,就略微出戏,对演员本人和观众都是挑战。而且男女主角之间的情感互动过于机械,cp感缺失,减少了产粮型粉丝和二次宣传的可能性。

如今,《火王之破晓之战》让大众期待落空,希望导演顺应民意,在下部《火王之千里同风》里放我们一马。重拍不现实,只求剪辑流畅,莫让主线丢失太多。

划算生意

尽管有人间富贵花大甜甜的参与,但在《火王》这出戏里,冯小刚才是真正的大男主。

《火王》的出品公司名单里,冯小刚的浙江东阳美拉传媒有限公司(以下称美拉传媒)占据第三位。芒果TV掌握主控权,估计东阳美拉投资在10-40%之间。这部剧是电影《芳华》后,美拉传媒投资的首个剧集项目,也成为公司业绩对赌的重要筹码。而该剧开机前后,冯小刚一周内两次为其站台,也足见重视。

去年,《芳华》一度撤档国庆后,《火王》就引起了各方关注。因为东阳美拉2017年就参与了这两个项目。要完成业绩对赌,全看其表现如何。

2015年12月,华谊兄弟斥资10.5亿元,收购了美拉传媒70%的股权。而冯小刚、陆国强分别持有美拉传媒99%和1%的股份。被收购时,冯小刚做出业绩承诺,2016年美拉传媒的税后净利润达1亿元,自2017年度起,每个年度的业绩目标在上个年度承诺的净利润目标基础上增长15%。

虽然从最终的发行情况看,《火王》的版权费应该难以达到最初媒体爆料的“7亿天价”,但加上广告费、海外发行收入,想来也收入不菲。当然,冯小刚押注的《芳华》最终也取得了14亿多的票房。

两部作品合力,救了冯小刚的里子和面子。然而,想树立主投主控作品标杆的芒果TV,却只能和《火王》一起继续漫长的水逆。

又到年终,冯导的业绩承诺完成进度依然是网友们关心的话题。今年9月,美拉传媒完成了KPI的一半,是不是应该再拍个《倾国怨伶》呢?

观众可能不需要投资3亿的火王但冯小刚很需要

冯导代言网游,星爷卖房,曾经赚的盆满钵满的导演们,为什么现在还在赚钱?

前言:冯小刚和周星驰都是中国非常有名的导演,他们在娱乐圈中享有很高地位,自然在金钱上也是十分丰厚的。

现在冯小刚却为网游代言,周星驰卖了自己在香港的房子。这些导演们现在为什么这样拼命赚钱,难道他们很缺钱?

一、中国的电影市场并不理想

虽然冯小刚和周星驰都是有名的大导演,他们也为中国的观众呈现了非常多优秀的作品。

但是中国现在的电影市场其实非常低迷,即使像他们这样的大导演在拍摄电影时也会面临资金链不足的问题。

更何况是在娱乐圈里那些不太知名的导演,他们在拍电影的时候更会面临着方方面面的问题。

这样的问题长期以来在中国内地的电影市场都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这些导演在拍摄电影的时候要担心各种问题。

包括所拍摄电影的票房和口碑,这些导演只有拍摄出优秀的作品才能得到观众的喜爱,自己的电影的票房才会高。

所以在前期投资在这部电影上的资金才能够得到补给,否则就可能会发生亏损的现象。

其实作为导演所能得到的片酬和利润远没有网友们想得那么高,他们拍摄这部电影要投资很多方面的,包括演员、场地、器具等等各个方面。

当电影成功拍摄的时候并且最终能够呈现在观众的面前,那么这些导演们所付出的心血在这个时候也就得到了回报,但是很多时候拍摄电影都是入不敷出的。

二、投资需要费用

很多网友都认为,作为导演拍摄的电影肯定会有很多的利润可图,他们经常能够看到在网络上那些明星轻易的就能获得百万和千万的片酬。

但是其实作为导演来说,作品就是他们的孩子,这些导演在筹拍电影的时候,考虑的更多是想让自己的电影能够成功上映,在金额这一方面他们往往都是亏损的状态。

冯小刚在面对媒体采访的时候也说过,拍摄一部电影从前期到后期的一系列准备都需要导演和投资方进行承担。

所以他们这些大导演远远没有网友们看起来那么光鲜亮丽,为了拍摄一部电影还要去联系各种投资方进行投资。

拍摄电影的场地费用还是比较小的,占据金钱更多的还是请一些流量明星和一些场面制作上需要耗费大量的金钱。

所以一部电影要花费的金钱,远远超过了一些人的想象和预期,这也就是为什么有很多导演在拍摄电影的中途却突然停止拍摄了,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资金链突然断裂。

这些导演只能将电影的拍摄时间延长,等到有充足的资金之后再进行拍摄。更何况像周星驰和小刚这样的导演,想给观众们呈现出更加优秀的影视作品,就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和心血。

三、结语

冯小刚曾经为了拍摄一部电影足足耗费了三年的时间,有很多导演为了拍摄自己的电影,将这部电影的拍摄时间延长到几年都是有可能的。

一部电影的成功拍摄需要充足的资金进行供应,但是电影的筹拍也没有这么简单。

这些导演和制片人在找投资方投资的时候也会受到资本的压制,这些资本家自然也想自己的产品和业务能够在导演的电影里进行展现。

而这样的要求就很容易导致这部电影偏离观众的期望和导演的本心。

所以导演们往往都要和这些资本家斗智斗勇,有一些导演实在是没有办法,所以也就只能答应这些投资方的要求,最终电影虽然成功地播出了,但是也没有得到观众的太多反响。

这样的结局不仅让粉丝感到失望,也让导演感到非常的痛苦,这就是电影拍摄市场的现状。

所以现在也就能够理解为什么冯小刚看起来明明不缺钱却还去代言网络游戏的宣传广告,而周星驰也为了拍摄自己的电影卖掉了自己的房子。

这是导演为了给观众呈现出更加优秀的作品所能做出来的努力,希望观众们能够理解这些导演的良苦用心。

观众可能不需要投资3亿的火王但冯小刚很需要

唐山大地震电影 唐山大地震在线观看 冯小刚

唐山大地震电影 唐山大地震在线观看 冯小刚
http://hgh606088.blog.163.com/blog/static/169775241201072062515986/作为一部灾难片,开头不足5分钟的地震特效一晃而过,技术水准粗糙,丝毫无法与好莱坞灾难大片相比,即便与日韩的灾难片相比也有较大差距;作为一部时间跨度长达几十年的亲情片,影片的故事性极差,将冯小刚不善于讲故事的缺陷暴露无遗,亲情戏也经常停留在喊口号式的表达,要么就是电视剧套路的声嘶力竭赚人眼泪,情感主线在整部影片中显得很弱,缺乏鲜活生动细腻的情感表达,甚至让人感觉,剧情东拉西扯半天,似乎就是为了结尾徐帆张静初母女相认那场戏拖时间,但其实并未起到让观众情感不断酝酿发酵烘托至高潮的作用,母女相认戏尽管容易催泪,但高潮效果并不强。此外,几十年的时代变迁、社会转型也并未在影片中很好展现,使得影片的视野极为狭小,反映时代的道具服装漏洞百出,让影片打出的“史诗片”旗号也彻底失败。可悲的是,《唐山大地震》在镜头语言和蒙太奇组接上毫无艺术感和个性可言,故事讲述和段落衔接方式简直就是电视剧水准,也就是说,《唐山大地震》打着大片的旗号,实际上贩卖的是电视剧的货色,居然还厚颜无耻地按照大片标准提高电影票价,冯小刚以及华谊公司发“国难财”的心态可见一斑!如果你还对《大地震》抱有希望的话,笔者可以送你一句广告语“推广”一下本片——花电影的钱看电视剧,《大地震》是你的好选择!
《唐山大地震》极力把自己包装成一部特效灾难大片,在上映前观众所能看到的有关《大地震》的视频中,无不是突出唐山大地震的场景,给人影片以地震场面为主打的错觉,实际上片中1976年的唐山戏也就是15分钟时间,大地震的特效场面更是不足5分钟,除此之外的影片大部分段落,讲的都是徐帆一家人震后几十年的生活、情感故事,从整体风格上说本片根本不是什么灾难大片,而是更倾向于上世纪80年代内地的故事片的概念。而且,单把这5分钟的地震特效大场面拿出来审视,问题依然多多。首先,从影片结构上讲,故事没开始多久,就迅速进入地震场面中,无论是对徐帆一家人的熟悉和认识,以及对地震来临前气氛的烘托,观众都缺乏情感的酝酿时间,因而当灾难到来时,观众也就很难对徐帆一家人提心吊胆、牵肠挂肚。而且灾难场面开始得快结束得也快,观众还没看过瘾就完了,就好像猪八戒吃人参果,一口吞下肚根本没没咂摸出滋味。可见导演对灾难片的想法和设计都相当业余,想想好莱坞灾难片在灾难前的种种铺垫和烘托,就能轻而易举地看出《大地震》的差距。就拿去年内地大卖的《2012》来说,即便影片有如此多、如此震撼的灾难场面,导演在开头也并不马上抛出,而是花了不少笔墨来做铺垫,用开裂的地表、蒸发的湖泊来营造灾难迫近的感觉,同时突出了主人公同子女的情感碰撞,此后,当灾难来临时,观众早已酝酿发酵的情绪就能马上被灾难场景吸引,主人公一家的安危也时刻牵动人心。《大地震》根本没有在这方面下功夫,仅仅玩了个“车震”之后是“地震”,因而就没法达到好莱坞灾难片同类的吸引观众的效果。而且,整体地震场面以及震后场面仅仅对准徐帆一家人的经历,缺乏对唐山大地震的整体展现,从这一点来说,片名《唐山大地震》就是名不副实的。
5分钟地震特效场面在细节上也有许多不足之处,特效的细腻感和逼真感远远不够,鱼儿从鱼缸中跳出,墙壁被震开的裂缝、从楼上跳下然后被乱石砸倒的人,电脑特效都能明显让人感觉到粗糙和假。还有一个bug明显的镜头,就是大地震刚开始时,一个远景镜头展现出天现异象,强震突袭,此时仔细看这个镜头中的广场上,有一人还在闲庭信步,可见拍这个镜头时,并未设计这是大地震的开始,因而也并未要求广场上的那个人做出惊慌和躲避的动作。如此特效水准,冯小刚还敢到处夸耀“特效比《2012》还贵”,这样说要么是胡乱吹牛,要么是被人家当了冤大头了。其实,中国大片的特效水准究竟几何观众心理都有数,鲜有舍得花大钱玩特效的,而特效大片或者灾难大片就是个烧钱机器,花得钱越多出的效果越好,还别说《大地震》,把日韩灾难片算在一起说,亚洲电影这种想用“打折价”拍灾难片的思路,只能是越发显出自身与好莱坞的差距。
只要揭开《唐山大地震》灾难片的假象,当地震灾难场景结束,进入徐帆一家人的震后几十年生活,你就会发现本片故事片的真实属性,而且就算跟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内地故事片的繁盛时期相比,《大地震》讲故事、塑造角色的水准也是格外差劲的,也就是跟当下电视里播出的煽情家庭剧、亲情剧的一般水准持平。故事基本被分割成了互不相连的两段——张静初饰演的女儿方登的生活情感经历,徐帆饰演的母亲以及李晨饰演的儿子方达的生活情感经历,这两段故事彼此并无甚紧密联系,只是在结尾母女相认时才产生交集,导致影片的亲情主线并不鲜明。最要命的是,分别审视两段故事,都无甚精彩感可言,也没什么生动精致的细节,沦为平淡无味的生活流水账,特别是张静初这条线,无论是跟养父母的亲情对手戏,还是跟陆毅的爱情对手戏都毫无亮点和火花。角色的故事也并无完整流畅的展现,跳跃感过强,让人搞不明白张静初怎么一会儿给人当家教,一会儿又嫁给老外去加拿大了;李晨一会儿是个登三轮的,一会儿又开轿车当老板了。有的人开玩笑说,《唐山大地震》是华谊公司准备投拍的同名电视剧的超长宣传片,就是对影片糟糕故事的绝佳调侃。这实际上暴露了冯小刚擅长插科打诨的喜剧,不擅长讲故事的正剧的导演缺陷,他最知名的喜剧《甲方乙方》和《不见不散》其实都是分段式影片,由几个彼此联系并不十分紧密的段落组成整部影片,而并不是一个完整流畅、衔接紧密的故事。《集结号》也有战争场面精彩,但一到战后需要讲故事的情节,影片水准就迅速下降的毛病。《非诚勿扰》算是冯小刚首次把一个故事讲得流畅舒服的特例,结果《唐山大地震》迅速将冯导打回了原形。
其实,《唐山大地震》的预告片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冯小刚对影片整体故事水准的不自信。目前大家在各种视频载体上看到的《大地震》终极版预告片,就是那个用时光倒流的方式展现地震场面的预告片,用好莱坞的标准看只能算是个前导预告片,一般在影片上映前半年或者三个月的时间内推出,用吸引眼球的镜头向观众揭示影片的冰山一角,充分调动观众对影片的好奇心,终极版预告片则是对影片大概剧情和风格的一个完整呈现。而《大地震》的这个终极版预告片仅仅展现的占影片极少部分的唐山大地震的内容,占影片绝大部分剧情的震后故事则一个镜头没有。这充分说明,导演及出品方只想利用唐山大地震情结以及渲染特效来忽悠观众,不愿让观众看到支离破碎、无聊乏味的震后故事。笔者忍不住会想,真要把震后故事为主剪一版终极预告片,《大地震》将会以怎样的面貌呈现在观众面前呢?那种观众在电视剧中习以为常的亲情冲突、情感纠葛,就完全会让《大地震》的真面目露馅了!
《唐山大地震》最像电视剧的一点,就是毫无电影感的摄影和蒙太奇。如果我们简单把电影的类型分为商业片和艺术片,或者商业片和故事片的话,那么缺乏商业元素的《大地震》绝对不属于前者,应归为后者的范畴。既然是艺术片和故事片,那么通过镜头展现艺术个性和气质,则是展现影片价值和导演水准的不可或缺的手段。作为一部万众瞩目的年度热片,如果在这方面表现差劲,对影片还是导演的名气无疑都是致命的,而《大地震》恰恰交出了一份最为糟糕的答卷。在许多年前冯小刚还未成为今日“大导演”的时候,他的影片就被评论界诟病为“挂在银幕上的电视剧”、“只会使用升降镜头”,《大地震》又把这些特点鲜明地展现了出来,整部影片的摄影都平平无奇,毫无镜头美感可言,看不出导演在摄影上的创见和想法,艺术气质更是谈不上,基本就是电视剧的摄影水准,即便在风景如画的杭州和震后重建的新唐山取景,也并未将这些外景地的美感在镜头中表现出来。此外,镜头与镜头之间的蒙太奇组接,以及段落与段落之间的镜头转换,看不出导演有任何精心设计的成分存在。本来剧情在张静初、徐帆、李晨的故事上来回跳跃就够破碎够无味的了,导演完全可以在段落转换中巧妙地用镜头表达他们之间的亲情联系,来弥补影片在整体性和流畅性上的不足,但是冯小刚却没有在这方卖弄下一丝一毫的功夫,让影片直接沦为电视剧的近亲水准。
镜头和蒙太奇毫无精彩感和亮点可言,那么影片极力鼓动观众去看IMAX则成为一种纯粹敛钱的行为。IMAX并没有立体效果,只是让银幕更大、影片画质更清晰、场面更震撼,观看特效大片、动作大片以及画面优美的影片效果最好,而对于一般故事片来说则效果平平。既然《大地震》镜头美感无从谈起,那么IMAX的这些技术优势全都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优势根本无从发挥。恐怕只有那不足5分钟的地震特效能在IMAX银幕上出彩,但观众花大钱看IMAX仅仅是为了那5分钟的享受,这不纯粹是有钱烧的乐意当冤大头吗?此外,据笔者的现场观感来说,《大地震》的胶片洗印也十分粗糙,画面清晰度和色彩感都严重不足,甚至有多个模糊镜头出现,很难相信一部年度大片会有这样的问题,某院线知情人士向笔者揭示了真相——出于急功近利的敛钱目的,影片还未完全制作好就开始洗印胶片,结果导致上述种种问题出现,即便是本应由更好画质表现的IMAX胶片中,上述问题依然存在!对此不信的观众可以在观影时特别留意下影片的画质,看笔者说的是否属实,如果真是如此的话,你觉得还有看IMAX的必要吗?
《唐山大地震》在剧情上也未体现出一部大片应有的成熟之处,漏洞百出的剧情和与时代不符的道具也显得很“电视剧”,影片中不少无用的“废桥段”更是这一缺点的集中体现。毛主席逝世这场戏除了唤起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生人的记忆,延续唐山大地震的悲情情绪之外,在剧情上毫无作用可言,似乎只为煽情的目的存在,而且笔者对能否达到这个目的也有质疑,对于80后、90后的观众主体来说,毛主席逝世能产生影片想达到的情感作用吗?李晨蹬三轮在杭州碰上陈道明更是典型的电视剧式的巧遇,无论前后都没有能跟这场戏呼应的情节,使得这场戏显得格外无用,而且李晨逢人便说母亲舍女保子的灾难经历,也显得过于“祥林嫂”,观众都知道的事有必要强调那么多遍吗?后面的剧情中还有个张静初带着女儿当家教,女儿被诬陷打碎主人家花瓶的情节,似乎也只是为了突出张静初带着女儿生活的不易,对于整体剧情来说也属可有可无。最后结尾处出现一个真实的唐山大地震幸存者更是显得十分突兀,作用仅仅是通过他的目光展现一下大地震纪念碑,这个情节为什么不能由片中角色来完成?是不是非得拍大地震纪念碑不可?此处恐怕是照顾唐山市政府需要的考虑多些吧!
最后再对华谊公司对《大地震》无良的涨价行为表达一下不满,最近媒体纷纷公布《大地震》的提价举措,在首轮映期内,各类城市最低票价分别为:A类城市35元、B类城市30元、C类城市25元,这组数字要比通常的最低票价上涨5至10元。据悉最高票价很可能会达到90到100元,而IMAX版的票价肯定要100元以上。这种涨价行为不仅是华语片中前所未有,就是好莱坞大片也从未有如此高的“最低票价”。让人不仅要问一句“凭什么”?你要是一有着顶级明星阵容、特效场面动作场面丰富的商业大片倒也罢了,至少下了血本有个涨价的理由,但《大地震》这种电视剧水准的故事片,一无顶级巨星、大场面也欠奉,涨价的理由何在?即便《大地震》像宣传的那样投资高达两亿,但冯小刚说了,一半的钱是唐山市政府出的,所以这片得叫“唐山大地震”,那么片方的实际投资只有一亿,而且其中植入广告甚多,相当于又分担了一部分投资,这样看来《大地震》的投资并不惊人,绝不需要高票价来回本,那么这种涨价行为只能理解为借机大发“国难财”。《大地震》在造势时又是唐山万人首映,又是剧组人员在遇难者纪念碑前默哀,处处强调平民属性和亲情属性,但在票房上却如此不“平民”,让观众去影院体验质朴亲情要付出如此高昂的金钱代价,这无疑揭示出影片假亲民、真敛财的嘴脸,利用中国老百姓的地震情结行敛财之实,《

相关资讯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