菏泽红色革命人物(菏泽红色故事人物)
朱程(1910—1943),字公行,1901 年出生于浙江省平阳县巩山乡(今苍南县矾山镇)一个普通工人家庭。1912 年,就读于福建厦门市集美中学,后又考取厦门大学。1926 年,入广州黄埔军校第六期,第二年夏天毕业后,被调到国民党驻德州教导队当见习官。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朱程看到日寇侵占东北三省,而国民党不出兵抵抗,心中非常气愤。不久,愤然离开德州,到南京参加反蒋活动,不幸被捕,关押在南京监狱。出狱后,回平阳家乡。这期间,与中共党员有了密切的接触,思想倾向革命。1933 年冬,到日本留学,入东京铁道学院学习。他一面专心攻读铁路管理知识和外语,一面考察日本的政治制度。从《日本政治机构与军部制之基础》这本书中看到了日本军国主义的野心,于是将它译成汉文,寄回国内出版,以引起国人的警惕。1937 年5 月,在即将毕业之际,看到日本帝国主义正在步步侵略中国,便毅然休学回国。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朱程奔赴华北抗日前线山西太原,任河北民军第十一大队大队长、民军第四团团长。1939年6月15日,朱程率部起义,宣布脱离河北民军,加入八路军。八路军总部将民军第四团改为华北抗日民军,由朱程任司令员,闻允志任政治委员。同年9月,经中共中央批准,朱程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朱程在狮山伏击战中一举歼灭日军一百二十余人, 击毁满载军火和军需品的卡车十一辆,缴获枪支八十余条。狮山伏击日军,是华北抗日民军成立后的第一次战斗。1940年4月,华北抗日民军正式编入八路军序列,成立华北抗日民军第一旅兼冀鲁豫军区第一分区,朱程任旅长兼分区司令员。在此后的三年多时间里,朱程率领华北抗日民军进行大小战斗百余次,屡战屡胜。如1941 年5 月,在内黄县南部沙区反“扫荡”战斗中,日伪军约八千余人,企图包围县城,消灭民军。在恶境中,朱程率五百余人,掩护县机关和群众三千余人,乘夜幕跳出敌人“扫荡”圈,到外线作战,猛攻敌人清丰、濮阳、内黄等县的胡村店、酸枣庙等据点,共歼日伪军七百多人,粉碎了敌人的“扫荡”,开辟了以内黄县为中心的沙区抗日根据地,为巩固和扩大冀鲁豫抗日根据地做出了重要贡献。
1943 年初夏,朱程奉命离开华北抗日民军成长、战斗的第二故乡——沙区,率部去鲁西南曹县,担任冀鲁豫军区第五军分区司令员。同年9月,朱程获悉,日军骑兵第四旅团和步兵第十二军独立混成第十旅团各一部约三千余人,向我第五军分区根据地“扫荡”。由于敌人来势凶猛,朱程立即命令民军一团、二十团等部队,在曹县东面积极行动,牵制敌人,同时通知其余部队准备转移。9月27日上午,军分区和民军一团指挥所、民一团的第一、三、五步兵连和骑兵连,由朱程亲自率领,在王厂村准备转移到外线时遭遇日军包围。为了使大部队顺利突围,他当机立断,留下了一百多人、四挺机枪,由他亲自指挥,掩护大部队向根据地突围。朱程指挥战士同敌人展开血战,他和战士们一起宣誓:“誓死坚守阵地,誓死不当俘虏,为抗战流尽最后一滴血!”朱程和战士们在陷入日军的重重包围之中仍然进行了顽强抵抗,最后他们砸毁电台,摔坏机枪,在与日军血搏中壮烈牺牲。时年33 岁。
朱程理学与儒学的同异是什么?
儒学自春秋末期孔子创立,经历战国时期孟子、荀子的发展,成为巍然大宗,被当作当时的显学。但是,儒家所宣扬的孔子的“仁”、孟子的“仁政”不适合当时诸侯争霸、兼并战争的需要。
西汉武帝时期,董仲舒糅合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思想,对儒学进行了改造,提出“君权神授”和“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等主张,使儒学神学化,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重用儒生,建立太学和郡县学馆,使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儒学完成了官方化和制度化,确立了儒家一枝独尊的历史地位,成为此后历代唯一正统的学问。
汉武帝刘彻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重用儒生,建立太学和郡县学馆,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儒学完成了官方化和制度化,确立了儒家的独尊地位,成为此后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受到佛教、道教较大的冲击。到隋朝时,儒学家提出了“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唐朝时,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儒学正统地位受到挑战,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他宣传儒家的仁义是最高的道,提出了儒家的“道统”思想。
北宋时,二程,即程颢和程颐兄弟从世界本原的角度论证儒家仁义道德的合理性,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认为“人伦者,天理也”“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
程朱理学从世界本原的角度进行论证,使儒学摆脱了道德教条式的说教,而走向思辨化。应该说,理学是儒学的升华,宋朝的程朱理学、即闽学、洛学和张载的关学把儒学上升到了哲学的高度。理学实际上是流行于两宋和明朝六百年间的儒家思想体系的一个分支,注重讨论天道性命问题和道德修养以及哲学思想。理学所谓“理”,也称“天理”,既指宇宙自然的一般规律(物理),但更重要的是指人的“道德心性”的根本原则(性理),因而,理学又被称为“性理之学”或“义理之学”。由于理学着重探讨天道、人道问题,故理学也称“道学”。这里“道”的内容就是儒家所讲的“仁义”。
理学继承、发展了儒学,是对儒学的极大升华。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