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放大苦难与观众情感共鸣平凡英雄在这一点上值得称赞
你对这个世界意味着什么?
每个普通人,生而渺小,于世界而言,卑微到尘埃里,即使生命消逝也不会让依旧走动的时间停驻。
所以有太多人总觉得自己无用,抱怨生来平凡,碌碌无为,但看完《平凡英雄》,我终于懂得了每一个人对世界都有意义。
每一个人在生活中联系着许多牵绊,也许自己的一个小小举动或善意的谅解,就有可能挽救一个生命,拯救一个家庭。
《平凡英雄》开篇就是一处隐喻,点明主题。
小麦在幼儿园排练的童话故事中扮演大树,由于他的乱动导致树的胳膊掉了,旁边的小朋友把树的胳膊捡起来给他接了上去,欢声笑语响彻了整个教室。
这种比兴手法的运用为电影定下了基调,并告诉观众结尾会是大团圆,虽然生活会有一些苦难,但结局都会是美好的。
随后电影的大幕徐徐拉开,小麦被众人接力,与时间赛跑的故事正式上演。
《平凡英雄》在叙事上很从容,对于小麦这个特殊人物,影片用非常纪实、非常朴素的方式去表现,而且表现得不落俗,看起来不套路。
片尾三分钟放出了救助断手孩子的真实片段,以及他康复后像正常小孩一样上课玩耍看升旗的样子,与电影交相呼应,增添了电影的感染力。
这种纪实性表现手法一般会比较疾苦、沉闷,但电影采取虚实结合的方式静静地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与感情娓娓道来,彰显影片中的人文关怀。
电影的故事并不是复杂,遵循的是三幕剧的逻辑,开端、对抗、结尾。
第一幕情节快结束时,电影最大的剧情推动点出现,小麦为了捡玩具,胳膊不小心被拖拉机滚轴离断。
之后影片进入第二幕,戏剧冲突随之产生,小的对抗有张一山饰演的医生,因一场手术失败有了心结,但最终化解。
大的对抗有保命还是保胳膊的选择,时间与生命的对抗,引出医生的两分钟,孩子的一辈子这样的大命题。
最后则是电影的尾声,与现实中一样,小麦得到及时救治,生活一如往常,那些平凡英雄让社会中的人情味越来越浓。
与《平凡英雄》中完整的故事相匹配的是各异的群像,他们共同铸就了一场生命接力。
如小贩大叔从误解到主动疏散拥挤的步行街,女巡警看到小麦有生命危险时,开辟绿色通道。
以及机组人员,他们并没有站在道德制高点去绑架别人的同情,大家的好心都是出于自身的心甘情愿。
还有飞机上唱歌的普通乘客,平凡却不普通。
他们放下了芥蒂,放下了自己的疲惫,只为了让小麦不再沉睡,因为医生告诉小麦不能在飞机上睡着,否则对他的病情很不利。
此刻所有人的目标都是一致的,那就是争分夺秒,舍己为人,人的生命高于一切,也许他们没有那么多高谈阔论,可一句“加油”便足以叫人湿了眼眶。
他们一起给了小麦活下去的希望,给了这个家庭重回幸福生活的信心,也让电影变得立体。
人生不会总是一帆风顺,总会遇到一些不请自来的坎坷,但是不论何时都不该对生活失去希望,生活多美好,人间很值得。
电影中,小麦两次被送到医院,一次到和田医院,一次到乌鲁木齐医院。
这两次的场面调度突显事情的紧张、焦急,以及各方平凡英雄甘于奉献的精神。
通过摄影机的推拉摇移跟升降,镜头的仰拍、俯拍、平拍,演员的走位,以及形成的构图,交代人物关系,故事背景。
在此基础上,女巡警、小贩老板、叛逆少年、机上乘客纷纷出场,他们与镜头一起形成了丰富的视听语言,让观众透过画面就能感受到人性的光辉。
除了场面调度外,电影中景别的变化比较多。
从远景切换为全景,而后转到中景、近景,又通过特写将角色的情绪直观地展现在观众面前。
再加上手持摄影的晃动感,组成了《平凡英雄》的全部镜头,这种镜头构成方式让影片变成了叙述者,增强了电影的写实感。
在剪辑方法上,采取的是交叉蒙太奇。
片中三条线交叉进行,第一条是小麦被紧急送往机场到乌鲁木齐做手术。
第二条是机组所有工作人员以及乘客为了保住小麦的胳膊,大家齐心协力,与时间赛跑。
第三条是乌鲁木齐医院将救治所需一切都准备就绪,只待小麦落地,为其提供救援,并在抢救期间不遗余力,不到最后一刻绝不放弃。
可是,当我们在银幕上看到《平凡英雄》把这些事实演绎出来时,总会觉得很假,现实中根本不可能存在这些良善之举。
从而认为导演在电影中一味地煽情,赚取观众的眼泪,很多桥段的设计和角色的行为都显得很刻意,对电影自然有了偏见。
这是因为观众并没有经历过生离死别,所以无法感同身受,也就不会注意到电影中的现实,正是这种现实让人物动机变得合理。
如李冰冰饰演的空姐,因工作关系与儿子聚少离多,不能长期陪伴,对儿子怀有愧疚。
看到与自己儿子年龄相仿的小麦身负重伤,她心底的母爱被激发出来,用一个母亲的视角对待受伤的小麦。
还有张一山饰演的骨科医生出于救死扶伤的本能克服心魔,为小麦诊断治疗,保住他的生命。
这种细节被导演安插在电影中,就是想让观众感受到《平凡英雄》的真实,感情真实、行为真实、生活真实。
同时,这也是《平凡英雄》能够令人共情的原因。
一是没有放大苦难,过于卖惨,触及的都是身边的小人物的情绪,不仅如此,导演还搭配舒缓的背景音乐来淡化情绪。
二是该片改编自真实事件,且运到了新现实主义,而这种叙事手法强调的是真实。
毕竟这种群策群力的故事,单是拍出来就足以让人感动了,这个世界其实并不缺少爱,只是有些东西遮住了我们的眼睛。
主旋律并不是原罪,不该被成见所淹没。
《平凡英雄》中没有专门定义善恶冲突,也没有刻意营造剧情曲折,让人物关系剑拔弩张、张牙舞爪。
反而在片中,我们看到的是温柔、和善的人际交往,涓涓细流的感情,当观众很难静下来的时候,打动在一瞬间袭来,电影的好便被捕捉到了。
这种好也许是一句台词,一个画面,一个角色,一段故事,一个镜头。
《平凡英雄》的确有一些不足,但很多时候,我们看电影看的就是当下的感受。
于观众而言,只要在某一处有所共鸣,好的多少无所谓,在某个阶段,这就是一部好电影。
《我的前半生》拍摄贴近生活,平凡而不失伟大,它能够爆火的原因是什么?
这是一部反映当今社会现实生活的好剧。角色的扮演者把角色演出了人间烟火味。罗子君的看似平静的婚姻生活被有心机肯用心、敢放低示弱的老小三(凌玲)打败,前夫哥(俊生)放弃子君转投心机女(凌玲)怀抱,子君在好友(唐晶)女强人大龄剩女及其上司兼恋人贺涵的帮肋下转变自强起来,并在频繁的接触中与贺涵擦出火花。纠结于爱情与友情中,放弃爱却没能挽回友情最终去他乡谋新生活。电视剧成功的演绎了社会出现的问题,传递了无论何时女人都应自强自立的呼吁。
如何评价电视剧版《平凡的世界》?
总体说来,这部改编电视剧是非常不错的,高度还原了小说的故事情节,在思想表达忠于原著的同时又创造性地给故事画龙点睛,更丰富了原作品的内涵,这是该值得称赞的。例如,孙少安在看到田润叶写给他的表白信时,他应该是夹杂着激动、紧张、渴望、兴奋、忧虑等情绪,小说可以通过大量细腻的文字来表现少安内心的波澜起伏,然而电视剧却不行,过多的旁白容易淡化人物表演的作用,从而难以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不过令人欣喜的是剧组在此处的改编非常到位,一个眼神、一个“吃信纸”的动作立刻让人物情感变得丰富起来,丝毫不亚于原著细腻的文字表达,少安的复杂情绪也在这一举一动之间深入人心。除了剧情的改编,剧中高度还原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农村场景,加上代入感极强的方言对话(据一些消息,剧中方言使用并不完美,此处不讨论),都令本剧大为增色。类似的画龙点睛情节在剧中并不少见,这足以证明剧组的诚意。当然,也并非就说这是一部十分完美的作品,不足的地方也随处可见。在剧情改编上,原著的重要人物金波被融合在田润生身上,以致原著中虚幻的爱情故事被删掉,这是本剧的一大遗憾,虽然对未曾看过原著的观众来说这并没有什么影响,但少了一种爱情,便少了一种感动,金波对藏族女子的痴情是作者所赞美的,没有了它,也就没有了“在那遥远的地方,有位好姑娘…”。又如,少平与晓霞在黄原的再次相遇,电视把他们在电影院门口偶遇改成少平路过黄原师专停留片刻被晓霞看见,两者相比,原著更能表现孙少平对于改变人生的精神追求,他渴望通过阅读小说、看电影等开拓自己的眼界,让自己看得更远,所以他与晓霞于电影院门口相遇的情景,作者安排得非常巧妙,也正是因此晓霞才彻底认定她心中的孙少平是不一样的。另外,从这次的相遇开始,晓霞对少平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理解他为改变人生所付出的巨大努力,在我认为,此时的少平已渐渐成为了晓霞的生活导师,而晓霞,则是少平的精神导师。对于这一段,电视的改编完全没法突显其中的重要思想,因此是失败的。有好就会有所不足,不存在非常完美,带点瑕疵更显真实,况且影视作品不同于小说,很多东西无法很好地演绎,加上编剧导演拍戏都带有一定的个人思想,所以定然会存在差别。另外演员的表演水平也会影响电视剧的整体水准,如剧中的孙少平,我认为他是这部戏最大的瑕疵,作为故事最重要的精神领袖,饰演者令这部剧足足低了一个档次,他的表演没能契合孙少平应有的气质。如,他与二爸二妈吵架并要拿铲子埋他二爸这段,原著是没有的,我无法知悉剧组拍这段戏的真正用意,仅猜测或许是表达二爸二妈的懒惰,为后面剧情的发展作铺垫。但不管出于何种原因,这段剧情一定程度上丑化了孙少平的形象,“无礼”、“傲慢”、“狭隘”等品质在饰演者身上发挥得淋漓尽致,与小说中“心系广阔世界”的孙少平品格相悖。再如,煤矿体检不合格,去见医生这段戏,一样体现了饰演者糟糕的表演技巧,表情木讷、动作夸张、语气冷硬,看着就想揍一顿的样子,观众不喜欢,田晓霞一样不会喜欢。如此这般,电视剧中的孙少平已无半点可令人期盼的,如果算安慰,饰演者没有完全毁掉少平的角色便是安慰。最后,孙少平角色的黯然失色还有另一个因素,那就是编剧及导演的主观意志,整部剧是以孙少安为主线的,农民的生活奋斗要重于农民的思想奋斗,在孙少平离开双水村去黄原之前,他一直只作为配角存在于孙少安的主线故事之中,而在他去往黄原之后,才形成了两条主线故事,少平的角色迟迟无法丰满便在于此,这与小说不尽相同。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