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唱演员朱逢博(朱逢博84岁守骨灰13年)
文丨柠一
上世纪八十年代,歌坛曾经流传着“南朱北李”的说法。
“北李”观众已经很熟悉了,她就是每年都会在春晚跟大家见面的李谷一老师。
“南朱”则指的是朱逢博。
现在的年轻人可能没有听过她的名字,但朱逢博曾被誉为“东方夜莺”,足见她当年的影响力。
这位一生演唱了一千多首歌曲的艺术家,不仅在音乐上是先锋的代表,甚至她整个的人生故事,都称得上“传奇”。
1937年,朱逢博出生在济南的一个知识分子大家庭里。
父亲是一名水利工程师,按道理来说,朱逢博的童年应该会非常幸福。
但是,那是个动荡的年代,出生没多久,朱逢博就跟随家人迁往四川,在四川度过了自己的童年时代。
8岁那年,她又和家人一起迁居南京。
虽然生活动荡,但朱逢博的父母非常注重对子女的培养。
再加上朱逢博从小就聪明好学,父亲一度希望她能女承父业,将来为水利做贡献。
但朱逢博并没有按照父亲设定好的路线走下去。
18岁那年,朱逢博考入同济大学建筑系。
整整六年间,每次考试她的成绩都名列前茅。
彼时,朱逢博的理想是像林徽因一样,在建筑领域发光发热。
毕业后,她被分配到上海革命历史纪念馆,从事跟建筑相关的工作。
众所周知,跟建筑相关的工作都比较辛苦,但朱逢博却乐在其中。
朱逢博的嗓子不错,常常在工作之余高歌几句为工友们解闷。
工友们听的开心,朱逢博唱的也很开心。
没有人知道,就在这些解闷的歌声里,命运的齿轮悄悄转了起来。
有一次,上海歌剧团到朱逢博所在的单位进行慰问演出。
等专业的文艺演员表演完毕后,台上的主持人突发奇想,觉得台下的工友们应该也派出代表上台表演。
听到主持人的提议,工友们也纷纷摩拳擦掌,上台一展歌喉。
结果主持人为了活跃气氛,故意说,工友们唱的歌,全是感情,没有技巧。
有个工友就顺着主持人接着开玩笑:“要技巧还不简单,让我们单位的朱逢博给你露两嗓子。”
在大家的欢呼声中,朱逢博走上舞台,像往常一样随心所欲地唱了几首歌。
台下纷纷鼓掌叫好。
当时,朱逢博还不知道,歌剧团的领导也坐在台下。
等演出结束,大家纷纷起身准备回宿舍时,有人叫住了朱逢博。
那人对朱逢博说:“你的嗓音条件很不错,我建议你专门从事歌唱工作。”
朱逢博一脸迷茫,对面的人看出了她的疑问,连忙自我介绍到:“我是歌剧团的团长,觉得你的嗓音条件不错,肯定是个从事文艺工作的好苗子。”
听到对方这样说,朱逢博又喜又忧。
喜的是,自己的歌声居然被专业人士肯定了。
忧的是,虽然对方建议自己专职唱歌,但这并不是自己一个人就能决定的。
因为当时,工作都是分配的,并不能随意调动。
最后还是上海歌剧院出面,将朱逢博作为特殊人才调了过来。
刚进团时,朱逢博很抬不起头,也几乎不怎么和团里的其他同事说话。
因为她觉得,别人都是考进来的,自己却是被调过来的,这不相当于“走后门”吗?
这对于一向正直的朱逢博来说是很难接受的。
但她丝毫没有想到,歌剧团既然愿意把她调过来,就说明她一定是个可以好好培养的好苗子。
不过,朱逢博的这种心理也有好处。
因为她总觉得“低人一等”,所以在专业上对自己格外严格。
朱逢博想的是,要想不让别人说闲话,自己的专业能力就要比别人突出一大截,因此拼命练习。
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她的才能挡都挡不住,很快就在一众独唱演员里脱颖而出了。
所以,后来团里排练《刘三姐》《红珊瑚》等经典歌剧时,朱逢博就成了没有异议的女声独唱。
这些歌剧火遍了大江南北,也让朱逢博的名字被观众记住。
无论她去哪里演出,台下都是一片叫好声。
也正是这样,才让朱逢博慢慢建立起了自信心,开始正视自己的才华。
当时,上海歌剧院着力培养朱逢博,为了让朱逢博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唱歌上,不要因为别的事情耽误了自己的歌唱事业。
团里领导三番五次找她谈话,明示暗示她千万不要谈恋爱,三十岁之前千万别结婚。
朱逢博也很听话,给领导保证,自己会把所有心思放在歌唱上,暂时不考虑个人的事情。
但领导还是不放心,又给她安排住在宿舍,每天下班,朱逢博都跟舍友一起回宿舍,根本没有时间去认识异性。
而每当团里放假时,领导都会把她叫到家里来做客,从源头上切断她去认识其他异性的可能性。
但领导们肯定想不到,他们不让朱逢博跟外面的人谈恋爱,却忽略了对自家人的防范。
朱逢博还是在他们的眼皮子底下对异性动心了。
这个让朱逢博忍不住春心萌动男人就是施鸿鄂。
施鸿鄂是一个真正的音乐天才,16岁就考入了上海音乐学院。
之后又去国外学习正宗的美声唱法,28岁就在芬兰拿到了古典音乐大奖赛的金奖。
顶着这么多的头衔回国,施鸿鄂从一开始就头顶光环,享受着众星捧月般的待遇。
那个时候,施鸿鄂每天都很忙,因为他要教全剧院的人学习美声唱法。
因为当时美声唱法对于国内来说是非常新鲜的,又被看做是高雅的,大家都想学,施鸿鄂就一个个地教他们。
而朱逢博的嗓音是天然的,未经雕琢的,所以她用得一直都是民族唱法。
看着大家都对这位大师趋之若鹜,朱逢博也很好奇,施鸿鄂究竟有多厉害,能让大家天天都去找他请教。
终于有一天,朱逢博忍不住自己的好奇心,看到施鸿鄂的琴房里没有人,就走进去问施鸿鄂能不能帮自己指导一下。
施鸿鄂当时正在忙,头也没抬,说了句:“那你先唱两句我听听。”
朱逢博张口就唱。
结果她刚唱完第一句,施鸿鄂什么都没说,拿起水杯就出去了。
朱逢博觉得奇怪,但又想,可能是他有什么急事吧,于是就站在原地等他回来。
过了两小时,施鸿鄂才回来,发现朱逢博居然还在等他,有些不好意思,就随手指导了她几句。
朱逢博如获至宝,第二天又趁着人不多来找施鸿鄂。
这次,不等她开口,施鸿鄂就拿着水杯出去了。
朱逢博有些奇怪,但转念又一想,他这么忙,肯定是出去给其他人指导去了,自己再等等吧。
可一连几天,皆是如此,朱逢博受不了了,问道:“施老师,为什么我一开口您就出去了。”
施鸿鄂只好实话实说:“你本来是民族唱法,现在突然要转美声,难度有点大。”
朱逢博这下明白了,原来他不是忙,是觉得自己美声唱得不好。
朱逢博被刺激起了胜负心,天天跑去琴房练美声,练了一个多月,她觉得自己已经练得差不多了。
就又去找施鸿鄂,想让施鸿鄂看看自己还有哪些方面需要改进。
施鸿鄂也没想到,朱逢博会因为自己一句话下那么大功夫,不禁对眼前的女孩升起一股佩服之情。
从那以后,施鸿鄂才开始认认真真教朱逢博唱美声,将自己的才学倾囊相授。
在施鸿鄂指导下,朱逢博的唱歌技巧愈发炉火纯青。
后来,她担任了《白毛女》中“喜儿”的主唱,将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相结合,成为了一代经典。
两人工作上的配合也越来越默契,甚至延伸到生活中。
每次凑在一起讨论音乐,一抬头,另一个人就能知道对方在想什么。
但是,他们谁都没有捅破那层纸。
朱逢博是因为有跟团领导的约定,30岁之前绝对不结婚。
施鸿鄂是觉得,自己比朱逢博大三岁,贸然表白怕吓到人家。
但俗话说,喜欢一个人, 即使嘴巴不说出来,也会从眼睛里跑出来。
两人这样的关系维持了好几年,终于,朱逢博等不及了,她决定主动出击。
刚过三十岁生日,她就给施鸿鄂写了一张纸条:晚上十一点,琴房门口等我,没有写自己的名字,只是署上了自己的姓“朱”。
但施鸿鄂一看这张纸条就知道是朱逢博写的。
收到纸条的他又紧张又激动。
因为当时他也正在犹豫要不要向朱逢博求婚,所以非常期待晚上会发生什么。
到了晚上,两人刚一见面,朱逢博就说:“我决定八月一日同你结婚,不知你是否同意。”
说着,不等施鸿鄂回答,自己先哭了。
施鸿鄂看着眼前这个勇敢的女孩,百感交集,坚定地点了点头。
八月一日,也就是朱逢博表白的六天以后,两人如约结婚了。
说是结婚,其实就是通知了一下亲朋好友。
两人都是音乐届响当当的人物,但婚礼却显得格外寒酸。
两人的婚房只有十平米,除了两张并到一起的单人床,还有一张小木桌之外,最贵的就是一架二手的钢琴,别的什么都没有了。
朱逢博在房间里招待客人,施鸿鄂在门口给来客发糖,但加上他们两位新人,整个婚礼总共也不到十个人。
婚后, 朱逢博和施鸿鄂依然各忙各的,很少一起参加活动或演出。
有时一不小心两人的演出撞到一起了,总有一个人会改变自己的行程。
他们这样做,就是为了不让别人说闲话。
婚后不久,两人的儿子出生。
但朱逢博和施鸿鄂工作都很忙,无暇照顾儿子,朱逢博便把儿子放到自己的干妈家里。
只能趁着工作间隙,十天半个月地看上儿子一眼。
时间久了,儿子都不认识她了。
这让朱逢博很是难受,总觉得亏欠儿子太多。
但他们的付出是值得的。
因为唱歌造诣颇高,朱逢博被调入中国艺术团。
刚进团时,她也只能从报幕员开始做起,但没过几年,她就成了独唱演员了。
除此之外,朱逢博还是内地流行音乐的开山鼻祖。
她翻唱了很多海峡对岸的流行歌曲,齐豫的《橄榄树》就是她最先翻唱的。
但这些努力并没有让朱逢博火起来,反而受到了批评。
因为当时,这些歌都被看做是“靡靡之音”。
但朱逢博并没有放弃,依旧跟其他理念相同的歌唱家们继续努力着。
过了几年,经过几番努力,中国轻音乐团成立,朱逢博被选为第一任团长。
而随着市场的渐渐开放, 曾经避嫌的两口子也开始合作。
施鸿鄂的美声唱法和朱逢博的民族唱法融合到一起,给观众留下了很多的经典。
两人如歌坛神仙眷侣一般,成为了一段佳话。
但是,无论多么美好的感情,都不得不应付生老病死的无常。
丈夫施鸿鄂自从退休后,身体一直不大好,后来还患上了心脏病,身体就更不如从前了。
虽然做了心脏搭桥手术,但随时都有复发的可能。
2008年,施鸿鄂心脏病复发,猝然离世。
丈夫的突然离世让朱逢博措手不及,一度不愿意相信这是真的。
在葬礼上,她甚至几度哭到昏厥。
自从丈夫离世后,连续的思念和悲伤让朱逢博的的身体也每况愈下。
为了方便照顾,儿子把她接到一起住。
儿子和儿媳住在二楼,朱逢博一个人住在一楼。
其实严格来说,朱逢博也不是一个人住。
因为丈夫一直陪伴着她。
自从丈夫去世后,朱逢博不忍心丈夫一个人躺在冰冷的地下,于是把他的骨灰一直放在家里。
每天吃饭的时候也会给丈夫摆上一副碗筷,好像丈夫从来没有离开过一样。
有句电影台词说:死亡不是人生的终点,遗忘才是。
对于施鸿鄂来说,这么多年,妻子依然对自己念念不忘,他一直活在妻子心中。
对于朱逢博来说,丈夫只不过是换了一种形式陪伴她而已。
朱逢博是八十年代的歌星,有中国夜莺的美誉,对她该如何评价?
朱逢博是我国著名的歌唱表演艺术家,是国家的一级演员,她创建了中国第一个轻音乐团,被誉为中国现代流行音乐的开山鼻祖。
她也有中国夜莺和中国新民歌之母的美誉,是我们华语乐坛的标志性人物。
朱逢博生于1937年4月4日,是山东济南人。
她出生的年代还没什么人专业做艺术,唱歌的人被认为是不务正业的,而朱逢博的父母思想也比较保守,虽然她从小便喜爱唱歌,却没有针对这一方面深造,而是认真读书并考入了同济大学建筑系。
1960年毕业于后,朱逢博立志要从事歌唱事业,因此被以特殊人才的身份调入了上海歌剧院,后来又到了上海音乐学院学习。
同时,她在上海歌剧院找到了工作,从此开始了她的艺术之路。
在上海歌剧院工作的五年间,她主演过《刘三姐》、《嘉陵江怒涛》、《红珊瑚》、《社长的女儿》等歌剧,成功塑造了其中分属不同时代,性格又各不相同的人物形象。
到了1965年,朱逢博又在上海舞蹈学校担任芭蕾舞剧《白毛女》中做为女主角喜儿的主伴唱——她的歌声独树一帜又感人肺腑,成功烘托出了白毛女喜儿的艺术形象,连白毛女的首位主演王昆老师都对她赞誉有加。
1974年朱逢博进入中国艺术团担任独唱演员,经常随国家领导人出访外国演出。
她的歌声受到全世界人民的欢迎,这是她歌唱生涯的鼎盛时期,也是在这个时期得到了“东方的夜茑”的美誉。
后来,朱逢博开始在上海歌舞团和上海芭蕾舞团担任艺术指导和独唱演员,这段时期她经常奔走于全国各地,举行过多场个人独唱音乐会,也参加国内外的艺术演出,据说达到了数千场次。
1985年之后,朱逢博又创建了上海轻音乐团,这是中国第一个轻音乐团。
她在其中担任团长和艺术指导。这个轻音乐团在全国各地举办了多场轻音乐会,在传播音乐的同时也培养了一大批的歌唱人才。
最难得的是朱逢博对于歌唱事业的热爱和执着追求的精神。
1998年时,她已经是退休年龄,却仍然精力充沛,带着满腔的热情在香港、新加坡和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参加了芭蕾舞剧《白毛女》的演出,为自己的演艺事业划上一个完美的句号。
到了2000年,朱逢博决定将歌唱的舞台让给年轻人,自己慢慢淡出了歌坛。
之后,她一直从事声乐教学和培养歌唱人才的工作。
香港明星林峰就是朱逢博的得意弟子。林峰生于福建厦门,2岁随父母移居香港,因从小对音乐的喜爱,12岁就到上海师拜朱逢博和其丈夫施鸿鄂为师学习音乐。
朱逢博对林峰寄予厚望,用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两样教他唱那些通俗歌曲,又教他学跳芭蕾舞和用乐器演奏。
16岁时朱逢博推荐林峰签约宝丽金,但因为年纪太小最终没有签约。
1996年林峰考入厦门大学建筑系,不久又转入美国南加州大学学习,直到1998年林峰进入TVB,最终成为一名电视剧演员。
作为歌唱家,朱逢博吐字清晰,有着亮丽、圆润、甜美的音色。
她的歌声辨识度很高,韵味与众不同,风格独特。她借鉴了艺术歌唱的发声方法,又保留了传统的民歌唱法特点,她将中国的戏曲演唱和西洋的传统发声完美混合在一起,以产生独特的共鸣。
在歌曲类型上,朱逢博的与众不同之处就是她没有为自己定型。
她不仅掌握了那些风格独特的国外曲目,也擅长演唱带有中国民族风格特色的通俗歌曲。因此她既能走上艺术殿堂,又能让寻常老百姓产生共鸣——这正是朱逢博能够得到全国人民喜爱的原因。
与朱逢博在歌唱事业上的成就相匹配的是她的个人魅力。
她最难能可贵的高尚品质是一直都保持低调和谦虚处世态度,尽管成就非凡,却从来不会拿这些成就来炫耀,在全面退出歌坛之后,也甚少有她的消息。
朱逢博的丈夫施鸿鄂也是我国著名的男高音歌唱家,两人因为共同的爱好走到一起。
两人于1967年结婚,相亲相爱一起生活了41年,是娱乐圈中难得的模范夫妻。
施鸿鄂在2008年去世,为了纪念丈夫,朱逢博发行了纪念专辑,将两人通过音乐相识相恋的那些美好往事详细注解于专辑中的曲目上。
(电影烂番茄编辑部:热血丹心)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