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芳华为什么下架,芳华为什么要下映

时间:2022-10-07 05:04:02阅读:3551
吐槽电影,人人有责。《芳华》,好看吗?假如您的年龄是50-60岁,可能会觉得还不错。如果您有当兵的经历,恰好进过文工团,又光荣参加了“中越自卫反击战”,那么《芳华》就是量身为您订做的精神产物,里面有很多东…

吐槽电影,人人有责。

芳华》,好看吗?

假如您的年龄是50-60岁,可能会觉得还不错。

如果您有当兵的经历,恰好进过文工团,又光荣参加了“中越自卫反击战”,那么《芳华》就是量身为您订做的精神产物,里面有很多东西,都能扯的心里颤疼不已。

因为,《芳华》是符合上述条件的那一代人的集体“致青春”。

没到那个年龄,“青春的怀旧”不存在,就没那份感悟,电影可能带来的震撼变的波澜不惊,剩下的只能评价电影本身是否好看。

这样来说,《芳华》,并不好看。

整部电影看完,感觉讲了好多事,细细回味,又感觉什么都没讲。

想表达的价值观太多,“雷锋精神”、残酷战争、懵懂爱情、人情冷暖、艰难成长、下海潮的拜金等等,分不出哪个才是电影真正想表达的主要价值观。

也许“青春”可以覆盖全部,《芳华》只是一部普通的青春片,让人感到与众不同的原因是,这是父辈的青春,与80后、90后的青春不一样。

里面有许多现在看不见碰不到的生活,虽然这些生活已被改编成多部影视作品,但与主流相比,还是少得可怜。

既然少,就新鲜。

冯导走了一部险棋,却赚的盆满钵满。

电影源自严歌苓的同名小说。

在观影过程中,能明显感觉到电影走势像极了小说笔法。

很明显,小说是标准的“文学性”作品,不是军事类网络小说,没有特别用力“点燃激情”的桥段在里面,就靠朴实的文字和碎裂的情节向前推进。

原著没看过,但能感觉到。

文学作品,指的非通俗类小说,“讲一个新奇的故事”不是强项,“把一个普通的事讲新奇”才是目的。

看完某某小说,可能很多人会有一种觉悟:这么简单的事,能写一本书?

这就是文学作品的神奇魅力,它的词语造句不是为“故事”服务,而是为“叙述出一个故事”服务。

言语无法形容,只能自己体会。

如果你能领会到这种感觉,再看《芳华》,就能明白如我所说那样,像极了小说笔法。

文学类小说的笔法。

对绝大多数普通人而言,文学类小说的主要问题是:没有什么情节高潮,只靠文字的叙述来吸引人。

因为,它的情节太多太杂太生活,大事小情,一个不落。

但是小说的文字,具备让读者放飞想象的能力,而电影是画面艺术,是个定值,没有想象力的空间,如果也这么弄,就不好看了。

《芳华》,就是如此。

冯导可能也意识到了这点。

电影未上映前,冯导的宣传侧重,不是情节多么好,多么令人感动,演员多么出色,而是那段六分钟,一镜到底,耗资800万的战争戏。

冯导心知肚明,票房抬高的源动力是80和90后,不是他们的父辈。

用年迈的青春,或者说是冯导自己的青春来做噱头,没人认。

只能把赚人眼球的情节拿出来炫耀炫耀。

不知道别人,我自己,实话实说,真不是冲着火爆场面去的,压根就没想过拍的会有多么多么好,是真的不信,事实证明,确实很一般。

我不是潘金莲》,是我看过冯导最好的作品,作品的完整程度高于《1942》,后者能引起共鸣,跟历史和题材有关,单论电影,不如《潘金莲》。

所以,对即将六十耳顺的冯导,我报以无比的期望。

然而《芳华》,辜负了。

现在想,之前的下映风波,可能真不是广电总局的锅。

宣称没有删减的《芳华》,没看出任何违背法律法规和倾向不正确的画面和台词。

为什么下映,恐怕不是件简单的事。

几个男女军人,晚上偷偷摸摸,关上门拉上帘,听邓丽君的歌,听的如痴如醉,“腿都软了”,然后我们的榜样,“活雷锋”刘峰同志受此歌影响,直接对女神上手,罪名是“耍流氓”。

如果非要说有倾向不正确的可能性,只有这一幕,其他的,恕我眼拙,真没看到。

如果公映版没有这段,我就信了冯导的下映理由。

可惜有。

再生硬的补充一个,浴室段落太多,搓澡巾胸罩想象力超群,对普通人影响太坏,这是父辈的青春,这样表现,父辈的脸往哪搁。

可惜仍然没删。

冯导的下映风波,是否跟商业利益有关不知道,但我觉得,一定跟自己对影片的不自信有关。

打死也没想到,票房能破15亿吧。

评分(满5):

《芳华》,3.7分。

看完点个关注,谢谢您的支持。

电影芳华为什么下架,芳华为什么要下映

《你触摸了我》与《芳华》

本文非影评。

电影《芳华》上映的时候,我正在出差,等回来时电影已下映。前几日视频网站可以观看了,看了几次泪目,有些触动,于是生了想看原著的心。我是个没文化的人,虽然我看过《金陵十三钗》、《归来》、《小姨多鹤》这些影视作品,但是我却没去了解过严歌苓。看完《芳华》,有几处疑惑,比如为什么林丁丁不喜欢刘峰啊,刘峰那么干净那么帅气那么善良;比如陈灿明明更喜欢萧穗子,为何还是在萧穗子吐露心声之前就接受了郝淑雯,并且还接受了萧穗子的金项链来补牙……于是,带着这种困惑,我拜读了《芳华》的原著——《你触摸了我》。

以下是两者对比的一些感想,不是纠结于电影和书哪个好,只是想介绍一下这本书吧。

一、主题侧重点不同。 其实这从两者的名字就可以看出,《芳华》是对青春的缅怀,就像严歌苓在书中说的,记忆是活着的,而且会骗人,所以《芳华》是加了滤镜的青春的样子,电影中的角色都是年轻而美丽的,泳池海报散发的荷尔蒙让我想起《致青春》观影后一小伙子说的“只有好看的的人才有青春”(此处捂嘴笑),虽然也有嘲笑与伤害,但是青春的明媚和张扬才是主题,所以“一代人的芳华已逝”才这么被人津津乐道,“芳华”一词在一段时间里被空前地活用至各种时代与青春的颂歌中;而《你触摸了我》更接近青春本来的样子:爱与守护,被爱与背叛,伤害与忏悔。故事开始的时候,故事中的人物年龄也就十二三岁的样子,想想,这正是我们读初中的年龄,最是肆无忌惮,张牙舞爪,也最是脆弱敏感,书中严歌苓的重点是刘峰的两次触碰,一次让何小萍爱上他,守护他一生,一次让自己的前程和心从此死在那个晚上。

二、黄轩太帅,刘峰太普通。 电影里,黄轩长得太帅气,尤其笑的时候最是温暖,以至于我不明白最是爱极了美好事物的姑娘们,为什么不爱这帅气的脸。而看了书,刘峰的境遇就都有了答案,形象也更立体,书中的他,个子不高,老实巴交淳朴善良,乐于助人,他是标兵,却不是姑娘们的梦中情人,他的好太容易得到,以至于大家享受得理所当然,太多的褒奖与表扬让他走上神坛,所有姑娘都认为,谁都可以喜欢她们,就是刘峰不能喜欢她们,让大家忘却他也是一个跟姑娘们年纪相仿的年轻人,他也会爱。在发生林丁丁触摸事件之前,大家对刘峰的态度是七分敬,三分打趣和窥视。这就是年少的心,非黑即白,要么在高处供着,如果跌下来就得踩在脚下,并认为之前站在高处的他一定是故作姿态。就连书中除何小萍之外对刘峰伤害最少的萧穗子,能从刘峰的笑中看出一点无耻,听着刘峰安慰萧穗子的官面话,也是不耐烦的,即使刘峰称萧穗子右派的爸爸为“我叔”,也仅仅记得他那个真挚的眼神。年少的我们,用藐视来拒绝被征服,却忘了像刘峰这样的善良同样脆弱,等真正懂得的那天,伤害却早已造成。刘峰是内心真正干净和善良的人,虽然最后他也没丢掉这些品质,而书中的“我们”却无法弥补“我们”造成的伤害。

三、林丁丁可不仅仅是傻白甜。 电影中的林丁丁形象较为单薄,也没那么讨厌,而且何小萍还大声说出了永远不能原谅林丁丁,可能有别人发声,我感情反而没有了那么强烈,顶多觉得她是个傻白甜。而书中的林丁丁,却没这么简单,她长得漂亮,被人捉弄还能瞪大眼睛天真地问“真的吗”,是那种我见犹怜的楚楚动人样子;身子娇弱,爱哭,事儿多,但都在众人可以接受的范围内;会唱歌,唱歌的时候认真到可以忘却自我,更为她的形象添上一层迷人的光辉。如果没有第四个特点,她就是一个有点小毛病的公主。重要的就是这第四个特点,她心机绝不像她的外表那样人畜无害,良善可欺。她十分善于利用自己的外貌优势,懂得多少分的眼泪在长辈和男生眼里是刚刚好,所以她享尽众人对她的宠爱,在医生和干事之间玩着感情游戏(两块表分着角色地戴),对自己的择偶标准有着清醒的认识,超越同龄人的成熟和世故,如果用刻薄一点的词来形容,其实,林丁丁就是一个“绿茶婊”。而刘峰爱上的是这样一个姑娘,心注定就是要爱残的。

四、年少的爱恋与伤害从来都不曾翻篇。 电影中,刘峰对林丁丁感情的戏份并不多,甚至我一度怀疑刘峰表达是否太含蓄,以至于触摸人家姑娘的时候,吓到人家姑娘。可是读书时,你会发现,刘峰对林丁丁是不一样的,用萧穗子的话来说,刘峰看林丁丁是眼睛里带着荤腥的,甜饼也多次仅仅做给林丁丁一个人吃,这是明里的;替林丁丁说话让她尽早入党,等她入了党才把压抑几年的感情向她告白,这是暗里的,刘峰爱得隐忍而辛苦。可能书中喜欢林丁丁的男人实在太多,又或者刘峰对每个人都很好,所以林丁丁体会不到他的好,如果放在另外一个时代,也就仅仅是个求不得的故事而已,造不成多大的伤害,但是在那个年代,那声“救命”却彻底把刘峰拖入深渊,他从标兵变成了流氓,下放伐木连,参加战争,失去右手,这些都是其次,重要的是他的心爱残了。即使多年后刘峰再见老友,老友准备拿出林丁丁的照片给他看时,他的眼神里对老友有责怪,有哀求,年少的伤并没有随着时间痊愈,而是结成一个疤,一直都没好。装作不在意听到林丁丁的消息,转身却对何小萍重复老友告知的林丁丁的近况,还撒谎说林丁丁给他写信了,给他寄相片了。可怜的刘峰,他爱极了他心中那个林丁丁,他心中那个。

五、我们所铭记的伤害与温暖都将成为我们性格的一部分。 电影中,仅仅说了何小萍在继父家中受到弟弟妹妹的欺负,电影的每一分钟毕竟都是珍贵的,否则那就是另外一出戏了。但是书中,作者在小萍的童年上花了大量的笔墨。幼年丧父,父亲是个文人,因为对这个世界爱不起也恨不了的时候,选择了结束自己的生命。母亲改嫁给一个军官,是个粗人,她母亲是顶聪明的人,知道如何在这个连保姆都可以明着嫌弃他们的家庭里曲意逢迎,也许她自顾还不及吧,所以她无法保护小萍脆弱而敏感的心,连拥抱小萍的时候都屈指可数,书中多次提到小萍怀念妈妈的拥抱,想变小,变到母亲的子宫里,为了这种温暖,她可以狠到把自己故意弄病。弟弟妹妹出生后,她更是成了家中可有可无的角色,她像极了他们家中捡来的小狗,所有人都不愿吃的馊鸡汤可以理所当然地给她吃,她母亲夹一块肉在她碗里的时候,她会飞快把它埋在碗底,等大家吃完离开,她再把肉挖出来一点一点地啃。保姆说她像村里的狗,找到一块骨头不易,舍不得一下啃了,怕别的狗跟它抢,就挖个坑把骨头埋起来,往上撒泡尿,谁也不跟它抢的时候再刨出来,笃笃定定地啃。家中除了母亲,所有人都嫌弃她,连她自己也觉得自己讨厌,她有很多令人讨厌的习惯,比如偷东西,比如阴恻恻地悄悄观察人。其实我觉得,为人父母的人要是有这么个孩子得多心疼啊,她这些怪癖都是长期被忽视缺乏安全感造成的,因为,年少的心是稚嫩 柔软的, 伤害与温暖, 都会被深深铭记,最后, 所铭记的, 和时光交融, 成为我们的性格。

六、我若无意,绝不暧昧不清。 电影中,很多年后的何小萍对刘峰说:“抱抱我。”刘峰用左手紧紧地抱着小萍,两个饱经风霜的人笑着表达多年的悲苦,在我看来,这是小萍的正式表白。而书中,何小萍是给刘峰写了很多的信的,刘峰在何小萍送他去伐木连那次,应该就知晓了何小萍的心意,只是他的心残了,却也是不愿打开的。即使很多年后,两人在给战友扫墓的地方,小萍趁着酒意想吐露心声,但是刘峰却收拾桌子,说不喝了,酒喝多了误事。刘峰最后一段时光,是小萍陪着走完的,在外人眼里,他们就是一对,可是刘峰请小萍来只是帮他阻止侄子的相亲大军,小萍对萧穗子说,他们不是她想象的那种关系。

七、书中的萧穗子和郝淑雯的故事没电影狗血,却比电影残忍。 电影中,萧穗子和郝淑雯是陈灿的A、B选项,虽然他更喜欢文气的萧穗子,但是郝淑雯却更加门当户对,也更主动,在快解散的时候,萧穗子准备吐露心声,把情书放到陈灿的箱子里后,郝淑雯告诉她,她和陈灿好了。萧穗子偷偷拿出情书,撕碎扔在了车外。很多年后,郝淑雯带着她和陈灿的孩子来见萧穗子。这只是所有青春故事里常有的戏码,错过和曾经沧海的淡淡忧伤。我知道电影这样处理的原因,是因为刘峰和何小萍才是主角。而书中,没有陈灿,也没有这么温情了,萧穗子爱上了个花架子男生,并给他写了几年的情书,郝淑雯发现了,然后用自己的性感美丽很快就睡了男生,然后一同把萧穗子检举了,萧穗子成了文工团里的怪胎、异类、有资产阶级享乐思想的异端分子,被要求公开检讨改造,但是,萧穗子并不知道背叛者是谁,直到他们都老了,酒精才让郝淑雯记性好起来,告诉了萧穗子,萧穗子除了吃惊,并没有太多的怨恨,但是年少的痛却是真切的。

总的来说,书比电影深刻太多。

后记:写小说的人有两种,一种静静地讲述,很少发表观点,只是偶尔借书中人物的口发声;一种好像就在你身边,跟你讨论一个你也知道的故事,然后说出他的观点。严歌苓在《你触摸了我》中的风格,显然是后者,因着其人生阅历与智慧,文中字字珠玑,大段的人生感悟让我很快缴械,我很久没有这么不功利地看书了,我,十分欣喜!

电影芳华为什么下架,芳华为什么要下映

芳华电影会延期下映吗 芳华电影什么时间下映时间介绍

没有被善待的人,最容易识别善良,也最珍惜善良。”适合带长辈们看,或许多少年后,就没人再拍这样的电影了…后面半小时泪弹太足,我们在最好的年代虚度光阴,他们在最坏的年代洗尽铅华。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