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艺术风格有哪些,好莱坞电影大师的遗作
#电影##经典电影##好莱坞#在电影导演的作品中,标志性镜头是某种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们不仅能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幕后人物的创造性观点,而且作为导演艺术中可辨识度很高的一部分,它们也是观众几乎能立即识别的东西。
这些视觉商标非常耐人寻味,虽然这些独特的观点可能会被普通人忽视,但有几个电影爱好者会忍不住被他们喜爱的电影制作人艺术作品中微小但非常重要的细节所吸引。今天就来列举10个好莱坞知名导演的电影视觉特色,这些杰出的电影人都是各自领域的大师。
人物不分先后,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仅阐述大概,仅供娱乐参考,欢迎评论和交流。
昆汀·塔伦蒂诺: “脚”和“后备箱镜头”虽然昆汀·塔伦蒂诺并不羞于在银幕上展示他对脚的兴趣(在他的电影中,他经常至少一次框住女人的脚),但他使用过度暴力的方式也很有特点。除此之外,这位天才导演还因在许多场合反复使用低角度视角而闻名。
昆汀·塔伦蒂诺: “脚”和“后备箱镜头”
昆汀·塔伦蒂诺并没有发明从汽车后备箱里捕捉胶片的电影镜头(因此有了“后备箱镜头”),但这无疑是他的标志之一。他在这方面取得了如此辉煌的成就,也已经成为他电影中一个与众不同的部分。
斯坦利·库布里克:“库布里克凝视”“库布里克凝视”对任何人来说都不陌生。这位才华横溢的电影人在他的电影中融入了很多导演技巧,它采用了一种镜头构图的方法,角色的头稍微向下倾斜,从眉毛下面往上看,有时会露出令人毛骨悚然的微笑或鬼脸。
斯坦利·库布里克:“库布里克凝视”
这样的结果通常会告诉观众,这个角色要么是真的很生气,要么是真的疯了,很显然,在电影中,被“库布里克凝视”的人很可能真的倒霉了。
克里斯托弗·诺兰:“翻转”和“背后看东西”让“诺兰御用”演员迈克尔·凯恩出演他每一部电影都算不上是视觉上的标志,克里斯托弗·诺兰精彩的电影中最引人注目的导演技巧就是“翻转”,也被称为镜头的转动,在这种转动中,镜头会把视野中的所有东西都翻转过来。
克里斯托弗·诺兰:“翻转”和“背后看东西”
虽然“翻转”可以在多种情况下使用,但它的使用往往会引发观众的不确定性。同样,他的一个镜头经常出现在电影里,“让角色从背后看东西”,就像《蝙蝠侠:黑暗骑士》和《敦刻尔克》里都有这样的镜头,这也是他制作电影的一个特色标志。
迈克尔·贝:“大场面”和“大爆炸”从慢动作、360度镜头到大量使用特效,迈克尔·贝很喜欢展示震撼的大场面技术。在他史诗般的旋转镜头中,镜头慢慢地围绕着一个或多个角色,再到频繁地描绘巨大的爆炸,这位天才导演大胆地展示他的风格。
迈克尔·贝:“大场面”和“大爆炸”
迈克尔·贝的电影往往有一个相似的情节,通常都是“大”的东西,这是他许多动作片最具标志性的特点。
斯派克·李:双重移动镜头斯派克·李无疑是21世纪最有影响力的导演之一。他的作品激励了许多人,并塑造了电影史。由这位电影制作人推广的双重移动镜头,已经成为他的标志性视觉特色。
斯派克·李:双重移动镜头
而双重移动镜头由一个安装在沿着轨道移动的摄影车上的相机组成,这是一种用于创建稳定移动的镜头技术,双重移动涉及移动摄影车与摄影车上的相机以及相机操作员设置。虽然浮动的构图技术是李安电影重要组成部分,但充满活力的色彩也几乎出现在斯派克·李的每一部电影中。
韦斯·安德森:对称韦斯·安德森是当今最时尚的导演之一。导演在创作许多美丽的电影时,不得不利用和谐与平衡的镜头——除了那些让每个热爱美学的人都倾心不已的镜头之外,几乎每个镜头都存在着强迫性的对称构图。
韦斯·安德森:对称
除了导演通过统一和一致来营造出的组合风格,柔和的色调也是他每部电影的必备元素。而御用演员比尔·默里之于韦斯·安德森就像迈克尔·凯恩之于克里斯托弗·诺兰一样。
埃德加·赖特:快速剪辑凭借独特的镜头转换,导演埃德加·赖特在加速一系列角色动作(最终导致场景转换)方面是一位大师。虽然配乐也是他的标志之一,但快节奏的剪辑和快速的镜头无疑是使埃德加·赖特脱颖而出的标志性风格。
埃德加·赖特:快速剪辑
这种技巧经常被用于喜剧效果,比如他与编剧西蒙·佩吉的合作,包括恶搞僵尸的《僵尸肖恩》和科幻喜剧《世界尽头》。
马丁·斯科塞斯:“长镜头”和“定格镜头”马丁·斯科塞斯无疑是业内最受好评的电影人、制片人和编剧之一。虽然大多数影迷通常一看到斯科塞斯的电影就知道他是谁,但“长镜头”和“定格镜头”通常是他的电影特色。
马丁·斯科塞斯:“长镜头”和“定格镜头”
在将观众带入影片《好家伙》里的“科帕卡巴纳夜总会”的3分钟时间里,导演使用了一个镜头,镜头随着一个对象在场景中移动,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在场景中移动,完美地展示了电影发生的虚构世界。他的定格画面也是他令人难以置信的作品的一个标志——它们旨在捕捉电影中的某个关键时刻,强调它是多么短暂,并最终回到真实的情节。
索菲亚·科波拉:从车窗往外看的镜头著名导演弗朗西斯·科波拉的女儿本身就是一位技艺高超的导演。索菲亚·科波拉的电影中有很多反复出现的主题,但人们首先想到的可能是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这位魅力非凡的电影人对讲故事有着特别的偏爱,并慢慢建立起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索菲亚·科波拉:从车窗往外看的镜头
既然索菲亚·科波拉导演的电影非常欣赏亲密关系,那么在观众看来,还有什么比一个角色在重新思考他们所有的人生选择时望着车窗外更忧郁的呢?
达米恩·查泽雷:“近距离”和“个人镜头”达米恩·查泽雷的电影《爆裂鼓手》有一些影片最好的特写镜头——虽然这种技巧可以让演员与观众建立起强烈的情感联系,但它也很容易引起观众的不安情绪。达米恩·查泽雷熟练地做到了这一点。
达米恩·查泽雷:“近距离”和“个人镜头”
在《爱乐之城》中,这位导演也运用了这种手法,将观众与米娅(艾玛·斯通饰)和塞巴斯蒂安(瑞恩·高斯林饰) 令人心碎的恋情之间建立了强有力的联系。
能推荐一些电影导演方面的书吗,不要教材,想看些电影导演自己出的书,或者其他关于电影导演的精品书籍?
我很喜欢的二位导演写的两本书,一本是贾樟柯的《贾想》,一本是侯孝贤的《侯孝贤电影讲座》之前很早就看过两位大导的很多作品。而读完这两本书,感觉这两个导演身上都有很多相似的地方。首先他们当年都年少轻狂,好勇斗狠。一个在山西差点成了小混混,可以看他的《小武》,一个在台湾也是每天刀光剑影相伴,可以看他《风柜来的人》。同样的青春,同样的迷茫,同样的渴望,同样的反思。还有很多你可能不知道,都写在这两本书里
可能你不知道,贾樟柯小学五年级就在《山西文学》上发表过散文,十五六岁就开始写小说,离开山西前他的小说就已经在《山西文学》上发表了,还差点进了作协。
侯孝贤从小也是嗜书如命,看书都是成筐成筐的看,且不挑内容,武侠、言情、历史、传记、神话,来者不拒。
贾樟柯以大龄青年的岁数进入了北京电影学院,并一度以替人写剧本为生,并且多次因拖欠稿费被骗。
侯孝贤从国立艺专毕业,便开始在大街上推销计算器为生,最后才进片场当场记,直到经过了七八年的磨练,才当上了导演。
你还可以看到当年贾樟柯的《三峡好人》上映时与张艺谋《满城尽带黄金甲》的院线之争
而侯孝贤早在2007年就开始准备拍摄《聂隐娘》,整整筹备了十年。
贾樟柯拍《小武》之前其实是想拍一个手艺人,木工或铁匠,谁知阴差阳错拍摄了个小偷,不过起码也是个手艺人。
而当初日本投资商找到了侯孝贤,准备拍一部关于郑成功的电影来发展当地旅游,谁知侯孝贤为了了解当年秦淮河上的烟花风月,看了张爱玲翻译的用苏州话写的《海上花列传》,结果被深深吸引,拍了著名的《海上花》。
还可以从这两本书上发现他们两个共同推崇的一些导演,底下可以去翻找他们的神作恶补,如:开山级别的爱森斯坦和他的《战舰波将金》,
德 西卡的《偷自行车的人》,
奥逊 威尔斯的《公民凯恩》,
布列松的《扒手》,
蔡明亮的《爱情万岁》,
王兵长达九个小时的记录片《铁西区》等,还有就是对他俩作品及风格都有深刻影响而且书中都浓墨重写的神级人物小津安二郎。
两位导演,两本书,你可以从他们的角度来了解他们的作品,不会过度的解读。也可从他们的文章及谈话,来看他们推崇的其他导演及其作品,了解他们的风格定位及成长历程。
这将是两堂精彩的电影课。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