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电影推出票房监督系统电影壹壹零电影市场违约大众举报平台正式上线

时间:2022-10-06 05:58:05阅读:4150
编辑|如今一直以来,偷漏瞒报票房被称为行业“毒瘤”,这一行业顽疾不仅扰乱了电影市场,辜负了电影主创团队所付出的心血与努力,更是损害了有关方面的合法利益,为了打击这种恶性行为,国家相关部门也在不断加强监…

编辑|如今

一直以来,偷漏瞒报票房被称为行业“毒瘤”,这一行业顽疾不仅扰乱了电影市场,辜负了电影主创团队所付出的心血与努力,更是损害了有关方面的合法利益,为了打击这种恶性行为,国家相关部门也在不断加强监管力度。

2017年3月1日,电影产业促进法正式颁布,明确了制造虚假交易、虚报瞒报销售收入等行为的处罚措施。同年3月21日,电影主管部门根据电影产业促进法第五十一条规定“重拳出击”,针对全国326家影院及院线涉及的“偷漏瞒报票房”等违法行为进行了大力整顿。

但由于我国银幕数已突破6万块,仅靠由上到下的监察很难完全杜绝偷漏瞒报票房现象,从《战狼2》到《我不是药神》,关于“偷票房”的传闻仍络绎不绝。若想进一步实现规范市场,不仅要靠法律制约、行业自律,还需广大观众的加入。

不久前,华夏电影发行有限责任公司推出电影市场违约大众举报平台“电影壹壹零”小程序,该款小程序通过“晒票根”赢取奖励的方式鼓励观众晒出票根,试图借此对电影市场中的“偷票房”行为进行监管,目前“电影壹壹零”上的有奖晒票根活动已经进行了4期。

据华夏公司电影壹壹零相关负责人介绍,为了更好地提升监察覆盖率、监察效率,降低监察成本,提升社会影响力以及社会效益,华夏电影发行有限责任公司秉持着“大局意识”、“市场意识”、“服务意识”,票房监督系统“电影壹壹零”应运而生。

“电影壹壹零”为电影市场的违约行为举报提供了一个透明公开的监察举报网络平台,它将号召更多专业人士及广大影迷共同参与监督,通过将相关证据信息、照片上传公众号或小程序即可举报抵制偷漏瞒报票房的行为,规范并净化电影环境,保障各方权益,维护电影市场合理运作机制,促进电影市场良性健康发展。

与此同时,从普通观众角度来说,监督电影票房第一可以维护自己喜欢的影片或者明星的票房不会被影院偷走,第二还可以有机会获得华夏电影给予的奖品和奖励;从片方角度来讲,通过授权给华夏电影监察,为片方保驾护航,弥补片方票房,配合片方发行期间所提供的举报和疑似违规线索,全国范围监督影城,维护促进片方利益,可谓一举多得。

为了增加受众参与,“电影壹壹零”每月举办热门电影晒票根抽奖活动,可谓“有线索举报,没线索抽奖”,近期热映影片《驯龙高手3》《乐高大电影》《疯狂的外星人》《飞驰人生》《江海渔童之巨龟奇缘》等都在公众号参与了晒票根抽奖活动。在资本的寒冬下,华夏电影不仅搭建了制片与院线放映的桥梁,更保障了所发行的影片及其他影片的健康竞争,为制片和片商拓展了市场。

电影壹壹零小程序

电影壹壹零公众号

声明

文章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欢迎分享至朋友圈获取授权请点击“阅读原文”

商务合作微信:214742506

华夏电影推出票房监督系统电影壹壹零电影市场违约大众举报平台正式上线

新中国电影事业的发展

  新中国电影事业发展
  (1)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70年代末
  新中国成立后,模仿苏联电影的管理体制,建立起了一个从管理到生产、经营的完整配套的新中国电影事业体制。
  1953年,在苏联专家帮助下,我国制订了第一个五年计划中的电影管理计划。其中,对制片厂实行行政指令性管理,建立了摄制工作制度和制片主任制度及制片生产的各项规定。在发行方面,把中国影片经理公司改组为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公司,将各大区公司建制为各省、市发行机构,并建立完善了发行放映经营管理的各种规章制度,在电影局设立了电影放映管理处,各省、市、自治区文化管理部门亦成立相应的各级机构,有一级政府就有一级电影发行放映公司加强放映工作的统一管理。这一整套设施的建立,都是以行政化机制为依据和功能目标的,而市场效应和市场运转则作为辅助的手段,因此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垂直管理的政企合一的电影发行体制。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逐步完善起来的电影产业结构体制,以它特有的规律运转,除了1958年和1976年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发生过几次动荡外,30年来,其基本架构和内部经济关系未有任何本质上的变化。同其他行业一样,电影业走的是计划经济体制,统一由国家预算拨款和专项拨款维持其建设、生产和流通。制片方面,制片厂根据上级对数量及题材的严格计划接受影片拍摄任务。发行方面,作为全国发行放映总代理的中影公司负责收购影片,之后通过等级分明的各个发行放映公司以业务和行政相结合的手段从省、市、县往放映单位发放拷贝。
  (2)20世纪80年代
  改革开放后,电影业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出现了几次改革浪潮。1979年的《关于改革电影发行放映管理体制的请示报告》,调整了发行收入分成比例,增加了用于发行放映事业的生产基金。1980年,文化部又以1588号文件的形式规定,中影公司根据发行需要所印制的拷贝量按一定单价与制片厂结算,使制片厂产量增加,利润上升。1984年5月,文化部正式提出成立中国电影总公司的体制改革方案。1985年1月,电影局在广州召开电影体制改革座谈会,提出简政放权、政企分开和扩大制片业与发行业经营自主权的精神。同年,同意在一些地区对部分影片的票价实行浮动,以缓和电影收入的下降趋势,电影的价格体制在经历了35年之后(始终维持在50年代的0.20-0.35元之间),终于在市场竞争的冲击下出现了初步的松动。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进展,录像业、歌厅和综合文化娱乐业开始兴盛,电视日渐普及,使电影观众出现了明显的分流。1984年仅一年时间,电影观众就减少了52亿人次。迫于市场压力,电影制片迅速走向娱乐化类型化。
  1986年1月,电影局从文化部划归广播电影电视部领导,加强影视统一领导和统筹规划是合并的初衷,但电影局合并到广电总局后,各地电影单位特别是省、市、县级发行公司仍由地方文化部门领导和管理,以至形成“上合下不合”的现象,对电影全行业管理造成了很大的困难。1986年,全国电影市场进一步萎缩,全国三分之一左右的发行企业亏损,许多放映单位该营它业,反过来又影响到了电影制片企业的严重亏损。针对这种情形,1987年曾经提出了代理发行、一次性卖断和按比例分成等五种结算方式发行影片,但1989年又很快倒退回来,顽强地按拷贝结算的方式。
  (3)20世纪90年代后至今
  20世纪90年代的电影改革以1993年元月以“广电字(3)号文件”即《关于当前深化电影行业机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及其《实施细则》(征求意见稿)为标志。自此,40多年的计划经济下电影的统购统销以及由此形成的制片、发行、放映三者之间经济分配上的不合理开始发生重大变化,其中重要一条就是中影公司的全国垄断经营被打破。但是问题紧接而来,各省级公司在自己的行政区域内独家经营、垄断发行以及发行行业中间环节过多的局面仍然普遍存在。经过发行影片直接面向地市级公司的“江苏突破”、“山东突破”后,制片厂、中影公司与省级公司在发行上的矛盾更加突出。
  1994年8月1日,广电部电影局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深化电影行业机制改革的通知》(94年348号)。这个文件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和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决定》精神,明确影片(著作权)发行权拥有单位可以直接向北京等21家省市(11家老、少、边、穷省、区除外)的各级发行、放映单位发行自己的影片。这一指导思想使得电影全行业所有企业的经营自主权得到认可,在很大程度上促使市场多主体的形成。
  1995年1月,随着当时广电部《关于改革故事影片摄制管理工作的规定》(广发影字[1995]001号)的出台,昭示着制片行业几十年一贯制的计划管理模式的改革终于迈开了小小的、但却极有意义的一步。根据文件规定,全国拥有故事片出品权的不再仅仅是原来的16家制片厂,一大批一直未得承认的省级电影制片厂终于赢得了自己的影片出品权。很快,一方面省办厂的积极性很快调动起来。山东厂、浙江厂、山西厂等分别投拍了《孔繁森》、《信访办主任》、《刘胡兰》等重点题材影片。但由于其他配套设施的缺乏,制片行业并没有得到真正的复兴。
  由于市场上影片节目的严重缺乏,使得改革必须往前迈进一步。1997年,制片(出品权)进一步放开,无论“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社会团体”,甚至“个人以资助、投资的形式”都均可“参与摄制电影片”。1995年的改革还仅仅是打破原16家制片厂的垄断,而1997年的改革则是完全取消了国有制片企业的垄断保护权力。改革方案很快得到执行,北京紫禁城率先尝到了改革所带来的实惠。因《离开雷锋的日子》一炮走红的北京紫禁城影业公司,得到了广电部电影局果断给予的极高奖赏——影片制作企业生产的出品权。
  也是在1997年,单片发行权开始放开。《鸦片战争》以民间集资方式操作并以此成立四川《鸦片战争》影视制作有限公司,这一举动在电影界引起强烈反响。发行上,电影局则对这家没有单独出品权的公司首次给予了影片单独发行权,政策方面享有同峨影厂发行此片时一样的权利。同年,地处深圳的南国影联开始了从放映行业争取单片发行权的第一步。这家以放映为主的股份公司,于1997年10月以委托代理方式购买了合拍影片《联合出击》的国内版权。
  2002年开始,以新的《电影管理条例》颁发为总标志,中国电影业开始了新一轮的体制改革和产业化进程。其中重要一个环节是制片业的初步放开,一些民营机构也拥有了独立拍摄电影的条件。这进一步促使民营资本注入到电影制片业中来,从而为电影制片业带来新鲜血液。以往,民营机构拍摄电影是比较困难的,因为缺乏“资格”,所以必须与电影制片厂合作,使用厂标。近年来,广东巨星、华谊兄弟、北大华亿、中博时代、海润等一些民营影视制作机构迅速成长,它们以其独特的理念和手法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但是,由于政策上的限制,他们只能以影视界“游击队”的身份存在。而此次改革意味着民营机构无需再买厂标,可以独立投资拍摄电影。该措施适应社会主义文化市场规律要求——此次形成的制片格局打破了旧有的国有制作机构一统天下的格局,呈现出了多元化的特点(虽然现在这个多元悬殊还很大),将更具有竞争性,因为它们都将在市场规律下平等坐次,优胜劣汰。
  发行放映业的机制改革同样激烈,主要体现在“院线制”的推广上。经过近半年时间的酝酿组建和紧锣密鼓的运作,2002年6月1日,全国23个省(市)的30条院线正式挂牌营业。其中,11条为跨省院线,19条为省内院线。同时,北京、上海、湖北、湖南、广东、四川、江苏、浙江等8省(市)已率先完成了两条院线的组建工作,而江苏和浙江则分别组建了3条院线。
  院线制的生命力在短时间内显示出来,7月中旬上映的分账大片《星球大战2:克隆人的进攻》仅10天,30条院线的票房就突破2000万元,院线制的威力可见一斑。上海联合院线成立伊始,一个接一个创造票房佳绩,远远超过院线制之前的票房指数。北京新影联院线成立以来也是捷报频传,市场走势强劲。重庆万和院线所属6家影院在经历了6月份市场严重下滑之后票房全面回升。院线制最大的直接受益者当属广大电影观众,电影公司引进分账大片的速度明显加快,《精灵鼠小弟2》几乎与国外同步上映,加盟温州雁荡院线的一家县城影院,已能与北京、上海等大都市的影院同时上映分账大片,使小城镇的观众也能在第一时间欣赏到分账片,这在实行院线制之前是绝对不可能的。
  应该说,院线制是电影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电影发行放映与时俱进的必然。其深刻意义在于彻底改变了电影市场环境,使中国电影市场打破行政分割与封闭状态,在国内地域间形成一个整体,从而扩大电影市场规模,促进电影资源的流动性,从而建立起良性运转的电影市场机制。不过,由于在院线制的推广上行政措施太多,组建的市场化因素过于弱小,组建时间仓促,目前院线之间实力、规模及运行机制相差较大,有的还不太正规,因此当前所建立起来的院线制仅仅是一个雏形,只能说它为过去的四级发行划了个句号,至于院线的发展壮大,尚任重道远。同样,院线制中影院所应该享受的自主权,诸如充分的选片权,以影院为主、发行公司指导为辅的票价定价策略,还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改制后的影院位置依旧停留在“一头在市场,一头在国营”的状况中,还处于低级运行阶段。
  同时,引进片的发行垄断陆续被打破。虽然引进片依然由国家统一进口,但是开始调整了进口影片的供片机制,实行影片进口与发行分离。中国电影集团在2002年5月宣布将美国影片《浩劫惊魂》的播映权出售给上海嘉禾——一家由香港嘉禾部分所有的公司。这是该集团公司首次将电影发行权出让给带有外资色彩的非大陆中国公司,这在中国电影发行业中具有重要意义。同时,除中影集团原进口影片发行公司外的另一家股份制进口影片发行公司——华夏电影发行股份有限责任公司,经过两年时间的酝酿和筹备,于2003年6月19日正式宣布成立。华夏电影发行公司属于股份制企业,注册资本6000万元,有19家企事业单位共同投资,中国广播影视集团作为最大股东持有20%的股份,中影集团和上海电影集团各持11%,长春电影集团持10%,剩下的是国内电影系统有影响的制片厂和院线公司。这对进口片发行市场的多元化主体建设将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公司内部的多元化产权结构,也有利于公司的效率和良好监督机制的形成。
  在农村,发行放映问题随着改革的深入日渐开放。最基层的农村放映单位或个人拿到了属于自己的权力。首先,1993年3号文件明确了县级公司购买农村16毫米拷贝的权力,并一再强调,县级公司应该通过更新观念,转变机制来成为16毫米的经营主体,而不是通过行政手段赋予。此后,1995年8月,广电部颁发了《关于改进和家农村16毫米影片发行放映工作的通知》(即474号文件),进一步放开农村16毫米拷贝经营权,强调任何一级公司和集体、个体的放映单位都可以自由购买,每个16毫米拷贝均含有全国放映权。这种新的运行机制,引入了社会主义市场竞争机制,调动了农村放映队的积极性,让所有的农村电影经营者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公平竞争,优胜劣汰,激活市场。同时,打破人为的市场阻隔,放开区域限制,让16毫米拷贝自由流动,以最大限度地实现其价值。文件还明确要求今后每年定期举办16毫米影片全国性的交易会。同年11月在郑州举行了一次全国性的16毫米影片交易会。4天的交易会成交16毫米影片节目近400个,现货、期货拷贝达3500多个,成交金额为400余万元。交易会深受基层单位的欢迎,但是在执行474号文件的过程中,由于利益的冲突,仍有一些地方阻止农村放映队购买影片和限制放映队活动区域。而后农村电影放映推行“2331”工程和“西新工程”,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华夏电影推出票房监督系统电影壹壹零电影市场违约大众举报平台正式上线

电影投资靠谱不?普通人也可以投吗?

电影投资是靠谱的,普通人也可以参与!

电影投资其实一直都存在,直到去年才开始大面积的传播!电影版权投资早在2002年2月1日就可以参与了,国务院432号文件《电影管理条例》里面明文规定,完全合法合规!2017年3月1日国家又出台了《电影产业促进法》做了更完善的补充说明,国家鼓励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社会组织以个人资助、投资的形式参与电影摄制。给我们国内的影视文化行业发展提供了很多政策便利 。因为电影是文化传播的最佳途径,可以反映一个国家的精神文明建设 。



但也不乏有些浑水摸鱼,从中获取利益的公司。其次我们自身也要知道一件事,只要是涉及到投资两字,必定是伴随着风险,而投资看中的是收益,所以投资者的心态一定要调整好!如何避免投资骗局,被套路?

怎么找靠谱的影视项目?

对于我们电影投资人来说,在作出电影投资项目决定之前,保持理性评估平台的合法、合规以及实力都至关重要。新片上映之前,必须有广电总局的公映许可证和发行许可证的电影才能公映。

一、查验项目的真实性

影视投资顾名思义就是投资电影,那么这里的项目指的就是我们喜欢想参与投资的电影,我们在投资之前如何查验一部影片的真实性呢?

上面说过了一部影片在拍摄上映之前必须在广电局备案,备案通过才可拍摄发行上映,所以切记我们在参与投资一部影视作品之前一定要查是否有在广电局备案。如何查询,如下:

备案的格式我们以电影《斩毒行动》为例来看,可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电子政务平台上查询《斩毒行动》备案号是:2019年2月中旬,第23条:影剧备字[2019]第825号 ,只要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电子政务平台上能查到有备案,说明该片具备真实有效性。

查询方式为: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电子政务平台-首页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二、确定影视公司真伪和影视项目的关系

1)通过企查查核实该影视公司的真伪和是否存在征信问题;

2)影视公司和影视项目是否有签约合同,是否为该影片的出品公司。

3)查看影视公司是否能在猫眼专业版APP上查询到,为该影片的出品方

三、打款只认准对公账户

直接和出品方对接签合同,纸质合同保障投资者的法律权益,所有资金走出品方对公账户,任何形式的私人账户都拒绝打款。

如何甄别该帐户属于出品方的对公帐户?

帐户名称肯定是出品方的公司名称;

你可以直接拨打对公账户所在银行的客服电话查验;

登录对公账户所在银行的官方网站,官网里面可查询。

(以上办法任选其一都可以,对公账户受公安,银行,银监三方监管,证实属实后可以放心转账)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希望以上的解答对您有所帮助,最后祝愿您生活幸福,投资顺利!!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