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小刚离开华谊兄弟,冯小刚vs华谊

时间:2022-10-06 04:51:04阅读:2876
昔日影视巨头华谊兄弟似乎“日薄西山”了。日前,华谊兄弟披露半年度报告,半年度实现营业收入为2.12亿元,同比下滑63.4%;亏损1.92亿元,同比下滑281.82%,而去年同期盈利1.06亿元。华谊兄弟对此解释称,营收下滑…
  • 冯矗1987―)四川成都人,现役中国体操队队员。1994―1999年,在成都市少年儿童业余体…

昔日影视巨头华谊兄弟似乎“日薄西山”了。

日前,华谊兄弟披露半年度报告,半年度实现营业收入为2.12亿元,同比下滑63.4%;亏损1.92亿元,同比下滑281.82%,而去年同期盈利1.06亿元。华谊兄弟对此解释称,营收下滑主要是因报告期内合并范围较上年同期有变化,以及影片上映收入、票房减少所致。

受疫情影响,电影行业整体都较为吃紧。华谊兄弟联合创始人、CEO王忠磊曾在第12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开幕论坛上表示,“电影市场因为三年疫情、资本退潮和政策调整,电影人这三年的境遇的确非常困难。”拓普数据显示,2022年暑期档已上映及定档的影片不足40部,较2021年下滑了60%多。

但从另一方面,电影行业已开始复苏。灯塔专业版显示,截至目前,2022年暑期档票房数据为90.17亿,远超于去年的73.81亿元。今年暑期档既有中国电影的《人生大事》、开心麻花的《独行月球》以及光线传媒的《新神榜:杨戬》这类高票房电影,也有《隐入尘烟》这类高讨论度影片。灯塔专业版分析师陈晋对媒体表示“大部分城市的营业率基本恢复到去年的水平,目前整体复苏情况良好。”

华谊兄弟不仅消失在了这个暑期档,也缺席了今年春节档。

此前,华谊兄弟董秘在5月份回应投资者时透露,由罗兰·艾默里奇执导的好莱坞科幻灾难大片《月球陨落(Moonfall)》已于3月上映,郭帆导演的《流浪地球2》、陆川导演的《749局》、周星驰导演的《美人鱼2》均已进入后期制作阶段。《月球陨落(Moonfall)》为华谊参与制作,在豆瓣上仅获得5分评价。

除了“无片可上”,华谊自身发展也正处于忧患之中。

一方面,华谊正在被资本抛弃。公司股东腾讯8月2日至4日累计通过大宗交易方式和参与转融通证券出借导致持股比例变动超1%,持股比例由7.94%下降至4.99%。持股比例低于5%,腾讯后续的减持动作将不受限制。在外界看来,这是腾讯离场的信号。

另一方面,华谊兄弟董事长王忠军、执行总裁王忠磊以及华谊兄弟主体屡屡违规被罚。2022年7月,北京华谊兄弟时代文化经纪有限公司因通过登记的住所或者经营场所无法联系,被北京市朝阳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列入经营异常名录。在此之前几天,华谊兄弟公告称王忠军王忠磊总计近900万股份被司法冻结。

2022年6月初,王忠军兄弟二人因长年违规减持被浙江证监会出具警示函,并被记入证券期货市场诚信档案。6月底,华谊兄弟又因为将2021年度业绩从盈利2252.09-3371.39万元修正为亏损25000-24600万元,导致公司及王忠军、王忠磊等相关责任人再次被出具警示函。

此外,2022年5月7日,王忠军、王忠磊兄弟二人被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列为被执行人。这是王忠军兄弟二人一年里第二次被共同列为执行人,也是王忠军一年内第三次被列为执行人。

2015年,华谊兄弟的市值达到800亿。王忠军次年表示,自己可以围绕IP,在未来3-5年内让自己从中国级的制片人发展成为世界级的制片人。自2018年开始,华谊兄弟4年累计亏损64亿元,股价从巅峰期的90多元跌至如今的2.5元。

王忠磊曾在第12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开幕论坛上表示“有人说电影进入‘躺平’的时代,我们在座的都是20年以上的企业,我们不会躺平。”但缺钱仍是华谊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王忠军多次表示,马云、曹国伟、史玉柱、柳传志等人曾借钱给他,但他也在《酌见》中对俞敏洪坦言,他在遭遇银行关键时刻逼债时,往往有一种世态炎凉的感觉。

消失的华谊

华谊在几乎所有热门档期失去热度。

华谊曾经缔造了内地的“贺岁档”,也一度定义了中国电影市场。早在2007年,王忠军曾自豪地表示:“去年我们电影成绩比较好,前5名里有3部。今年电影排行前10名里,我们有两部。电影的数量我们一直控制在每年三五部,明年多一点,大概六七部。”

拓普数据显示,如今中国电影史票房前十中无一出自华谊。回顾近几年,华谊兄弟除《芳华》《八佰》外,鲜有高票房的作品。2019年华谊在贺岁档推出了冯小刚执导的《只有芸知道》,但票房惨淡,豆瓣上仅获得了6.3分的评价。2021年华谊推出的《侍神令》在贺岁档的排片垫底。

互联网行业观察家丁道师认为:“电影每个档期都布局的难度很大,不如挑选对自己更为有利(的档期),把好的东西放在刀刃上。”但也有业内人士认为屡屡缺席热门档本质上反映了华谊当下的困境。

天风证券的研报数据显示,华谊兄弟2021年的市场份额已经不到12%,远低于万达电影、光线传媒、博纳兄弟等影视公司。而华谊电影发行份额占比近些年来下滑至2%。

前爱奇艺副总裁、华策影视高管李文曾表示,“在我看来,华谊现在更多的都是参投,自己有话语权的影视项目已经非常少了。像博纳、光线这样的公司,它们都有自己重量级的主控项目,而华谊自己的电影项目比较乏力,只能跟在别人后面做一些小比例的参股。”

即便参投,华谊很难真正获得利润。华谊曾参投的《你好,李焕英》虽然意外斩获超53亿的票房,但华谊从中仅分得约1000万。华谊另外两部参投的电影《盛夏未来》、《阳光劫匪》,票房成绩则表现平平。

票房惨淡的背后是华谊业绩的连年亏损。

2015年6月,华谊兄弟的市值达到巅峰,随后其股价一路震荡下跌。整体而言,华谊兄弟自2006年至2017年整体盈利能力表现不错,但支撑华谊兄弟业绩的并非是其票房和版权业务,而是投资板块。

2018年至2021年,华谊兄弟分别亏损11.69亿元、39.78亿元、10.48亿元和2.46亿元,总计亏损超64亿元。尽管亏损不断收窄,今年一季报显示,华谊兄弟业绩仍未有好转迹象。2022年一季度公司实现营收1.32亿元,同比下降66.69%;归母净利润为-1.32亿元。在这种情况下华谊陷入了一手借钱一手还款的困局。

例如,2021年5月王忠军、王忠磊被列为执行人,就是因为两人同民生银行一笔7亿元的借款多次展期。2019年1月,华谊兄弟向民生银行申请人民币7亿元综合授信,借款期限为2019年1月25日至2020年1月25日。随后华谊兄弟偿还2亿后便无力继续偿还。最后通过签订三次展期协议,延期两年还清。

此外,2017年12月,华谊兄弟向天津银行申请了为期三年的3亿元授信。然后华谊兄弟先后在2020年12月和2022年5月申请展期延期,迄今未还清。

华谊风光之时,王忠军曾以天价艺术品收藏闻名。2016年,王忠军花费2.07亿拿下曾巩的唯一真迹《局事帖》。此外,他用418万、2.01亿、3.77亿分别买下了陈逸飞的《娟娟》、毕加索的《盘发髻女子坐像》及梵高的《雏菊与罂粟花》。

但如今为了还债,王忠军兄弟把能卖的都卖了。有消息称,2021年王忠军已与古玩经纪人程寿康、李鉴宸2人洽谈,准备私下寻找买家,卖掉价值3.77亿元梵高油画《静物,插满雏菊和罂粟花的花瓶》。中国艺术品市场信息网艺术品市场观察员王薛强表示:“王忠军出了名的爱画,不到万不得已,他是不会卖梵高油画《静物,插满雏菊和罂粟花的花瓶》的。”

随后又直降6800万港币,以近2.2亿港元出手了3700多平方尺的香港豪宅。2019年,他在亚布力中国企业家论坛夏季高峰会表示,“为了公司的安全性,我什么都可以卖掉,这个没有什么丢人的”。

2021年华谊兄弟抛售多项股权,包括华谊腾讯娱乐、河南建业华谊兄弟文化旅游、华谊兄弟(天津)实景娱乐、英雄互娱、天津滨海华谊启明东方暖文化在内的5家公司部分股权,最终回笼6.1亿元。

与其他影视公司相比,华谊更大的隐患是无人可用。

留不住的人

“娱乐公司几乎没有什么固定资产,唯一的核心资产就是艺人,优秀艺人的去留,直接决定了公司的命运。”华谊兄弟演艺公司副总经理王伟丞曾表示。

对华谊而言,冯小刚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公司的命运。2012年2月,冯小刚曾深夜发了一条“喊累”的微博,该微博引发关注,并导致华谊次日股价开盘急跌。冯小刚的电影作品也被认为是影响华谊股价的“晴雨表”——他的电影大卖,华谊股价飙升;他的作品片票房不佳,华谊股价大概率会跌。

王忠磊曾表示,华谊的天下有一半是冯小刚打下来的。华谊刚进军电影行业时投拍了陈凯歌的《荆轲刺秦王》和姜文的《鬼子来了》,但都没赚到钱。直到冯小刚的出现,情况才发生了改变。冯小刚凭借《手机》、《天下无贼》、《集结号》及《非诚勿扰》等电影为华谊打下了一片天。

王忠军曾在一档栏目中坦言:“如果没有小刚连续拍几个成功的电影,我可能也没有那么在乎这个行业。”一位华谊兄弟离职高管曾对《棱镜》表示:“在某一阶段,优势人才拥有强大的话语权,代表了流量,这当然是一个壁垒。但来自于人才流失和热点转换,对影视公司来说,这个壁垒能够保持的时间非常短。”

华谊在自家招股书中承认,“对冯小刚团队具有一定依赖性”。华谊也意识到仅仅拥有冯小刚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华谊兄弟为扩充旗下人员的阵容大费周折。但如何留住这些人成为了华谊兄弟的难题。

2000年,“内地第一经纪人”的王京花带着旗下所有艺人加盟华谊兄弟,带来了李冰冰、范冰冰、任泉、胡军、佟大为等明星。随后几年,王京花游说刘嘉玲、杨紫琼、吴君如、袁咏仪、关之琳等多位香港演员加盟华谊,替她们打理内地经纪合约。当时坊间流传,如果梅艳芳在世也会成为华谊一员。

但好景不长,2005年王京花出走华谊,携诸多艺人入驻橙天娱乐。夏雨、梅婷、陈好和梁家辉等人转投其他经纪公司,胡军则由于合约到期而离开经纪公司。夏雨曾表示,“公司的大部分艺人都是和王姐签的(合约),她在大家的心目中很有地位和威望,她说的话很有分量,我们都愿意跟着她干!”

华谊、橙天娱乐、王京花等多方面表示,王京花出走一事对华谊影响不大。王忠军解释说,“其实王京花辞职也许会导致有些演员思动,这也是正常现象,但不可能有什么‘集体大跳槽’,对华谊兄弟的影响也不会很大。”但由于王京花的重要性,此事被称为“华谊人事大地震”。

2007年,华谊利用股票期权,让黄晓明在上市前夕入驻华谊兄弟。黄晓明以每股3元的价格,总价540万元认购华谊1.43%股份。尽管如此,华谊兄弟仍无法阻挡人才流失。2010年,黄晓明因与华谊续约谈判破裂而离开华谊,并成立私人工作室。离开华谊后,黄晓明陆续抛售手里的华谊股票。此时这些股票收益率已达到19倍,价值上亿。当时与黄晓明同时离开华谊的还有李冰冰和周迅等明星。此外,吴毅、李波、张纪中等一批优质制片人也陆续离开华谊。这一年成为华谊历史上最尴尬的时期。

华谊也开始被外界称为“铁打营盘流水兵”。这一状况的原因,除了影视行业壁垒比较低之外,曾有内部人员在王京花离职后表示:“华谊兄弟的某位高层决策者是一个没有主见的人,身边又有一堆小人,跟着拍马屁,公司在一些具体事务上一会儿东一会儿西,所以这些想做事的人才要离开。华谊兄弟内部已经有很大问题,现在是外表一层光鲜,里面全是烂的,只要一出事就会全盘崩溃。”

何以至此?

对华谊而言,这些年成也资本,败也资本。2008年,王忠军接受《南方人物周刊》采访时表示,“我们是最早进行资本运作的。”

2005年华友世纪和TOM公司入股华谊。2007年,华谊兄弟又吸引了雅虎中国、江南春及阿里巴巴等公司入股,其中江南春入股了2000万美元的资金。资本的加入壮大了华谊品牌优势,王忠军曾表示:“其实大家想到他们的时候,会想到他们是华谊的股东,这对华谊也是一个很大的帮助。”

华谊为了留住更多的明星,开始采用高举高打的资本玩法。

2013年,华谊兄弟溢价36倍,用2.52亿元收购张国立控制的浙江常升影视制作有限公司。2015年,浙江东阳浩瀚影视娱乐有限公司刚成立一天就被华谊以7.56亿元收购了70%的股权。值得一提的是,李晨、郑恺、陈赫都是该公司的股东。同年,华谊兄弟斥资10.5亿元收购冯小刚旗下东阳美拉传媒有限公司(下称东阳美拉)。

这一系列高溢价收购拉高了华谊兄弟的商誉。华谊兄弟收购东阳美拉、东阳浩瀚、浙江常升形成的商誉分别为10.47亿元、7.49亿元、2.45亿元。到2015年底,华谊兄弟商誉达35.7亿元。华谊抬高自身商誉的同时,也要为被收购公司业绩未达预期承担后果。

在深圳中金华创基金董事长龚涛看来,在华谊兄弟这四年来的所有亏损中,商誉减值才是最主要的原因。2018年财报显示,华谊兄弟亏损11.69亿元,其中商誉减值就占了9.75亿元。

除了溢价收购明星公司,华谊还在收购东阳美拉后,与冯小刚签下了长达五年的对赌协议。根据协议内容,华谊为东阳美拉注资10亿余元。而东阳美拉承诺自2016年至2020年,每年税后净利润不低于1亿元,且每年增长15%,若无法完成目标,冯小刚将以现金补足差额。

对赌几年里,冯小刚仅创造出《芳华》一部高票房电影。《我不是潘金莲》曾一度陷入幽灵票房的争议。一位与冯小刚有过多次合作的资深发行人曾告诉记者:“20年前经常与冯小刚合作,他的片也好卖,但这些年很少找他的片子了,我觉得他脱离了年轻人。”

除了重金砸向明星,华谊兄弟还希望进行用“去电影化”的方式,打通电影上下游产业链,以稳固自身地位。

华谊先斥资20亿参股英雄互娱,随后用7亿元并购银汉科技,从而彻底转型成一家集影视、实景及互联网娱乐于一体的公司。

与此同时,华谊着手搭建实景娱乐项目。华谊兄弟实景板块主要包括三部分:华谊兄弟天津公司、海南观澜湖华谊冯小刚文化旅游实业有限公司和华谊影城(苏州)有限公司。

2011年,华谊兄弟成立华谊兄弟天津实景娱乐有限公司。公开资料显示,该公司总计投资了包括南京电影小镇和长沙电影文化城在内17家公司。随后华谊开设了海南观澜湖华谊冯小刚文化旅游实业有限公司和华谊影城(苏州)有限公司,前者包含了海口冯小刚电影公社,后者囊括了华谊苏州电影世界。

与外界印象不符的是,华谊实景娱乐项目采用的是轻资产运营,华谊仅提供IP和运营,背后的资金大头是由其他股东支持。以华谊兄弟海口和苏州项目为例,2019年华谊兄弟海南和苏州项目总资产分别为32亿元和33亿元,但华谊的投资额分别仅为9000万元和2.7亿元。而在天津华谊里投资的各个公司里,华谊持股比例大多仅为10%左右。

一直以来,王忠军对华谊实景娱乐项目抱有较大期待。王忠军曾在华谊苏州电影世界开园仪式上表示,电影世界开建后跑了三年的工地,眼睁睁地见证这个地方从一张纸变成了一个产品。

但王忠军迟迟无法等来他想要的回报。曾有多家媒体前去冯小刚电影公社进行探访,虽然打着《芳华》、《1942》品牌进行营销,但与电影主题乐园相比,该地更像是复古的拍照打卡风情街。此外,许多其他电影小镇配套基础设施不完善、参观人数寥寥。

财报显示,2019年华谊兄弟天津公司净利润亏损6075万元,苏州公司亏损1.6亿元。实景娱乐板块三个公司里只有海口公司盈利。2021年华谊在品牌授权和实景娱乐方面营收1.17亿元。

李文指出,实景娱乐基本上处于比较弱的状态。一方面,尽管华谊兄弟一直号称要做中国的迪斯尼,但它的电影IP跟迪斯尼远不在一个水平线上。其次,过去确实有开发商为了做一些文旅项目,来取得华谊的授权。但现在开发商的日子也很不好过。所以赚授权费的商业模式并不恰当。

龚涛则表示,“我认为,华谊兄弟最大的问题就在于2015年的快速扩张,导致自身现金流吃紧以及公司业绩大幅下滑。在现金紧张的情况下,一些好的项目不能主控,这就严重压缩了公司的成长空间。”

为缓解资金问题,华谊于2021年将华谊腾讯娱乐、河南建业华谊兄弟文化旅游、华谊兄弟(天津)实景娱乐、英雄互娱板块甩卖,并回笼资金6.1亿元。尽管这笔资金在庞大债务面前显得杯水车薪,但一定程度上让华谊的财报变得更好看。2021年的华谊兄弟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同比上升76.50%,亏损收窄。

华谊前路在何方?

2019年,王忠军在面对机构调查时坦言华谊过去一系列的问题,譬如“拍起戏来大手大脚”、“几个亿成本的戏两句话就拍了”以及“一部戏好的时候每个人都说有功劳,但一到不好的时候,错误在谁就根本找不到了”。与此同时,王忠军还表示,“我要正式回到电影公司的绿灯委员会,拥有一票否决权”。

华谊兄弟的“去电影单一化”战略非但没有做好周边业务,还失去了影视行业龙头这个位置。因此,华谊也曾多次表示将逐步剥离与核心业务关联较弱的资产聚焦主业。“我们最核心的影视业务还在恢复期,从产量和品质都在逐步找回属于华谊的感觉。”2022年初接受媒体采访时王忠磊曾表示。

然而香颂资本执行董事沈萌对《凤凰WEEKLY财经》表示,对于华谊兄弟来说,主要业务都依赖影视,所以风险波动性很高,业绩起伏就很大。特别是近年来,影视企业的生存环境压力也变得越来越难。华谊的业务现在要分散风险,但为时已晚,一方面可拓展项目少,另一方面可投入的资源有限。可能要先通过传统影视业务积累实力,再寻求平衡风险。

更糟糕的是,华谊已失去了冯小刚优势。《芳华》之后,冯小刚的作品评价都不高。近两年,冯小刚执导并监制了包括《只有芸知道》、《北辙南辕》及《心宅猎人》在内的三部作品,但都反响平平。

谈及未来规划,王中磊在今年北京电影节期间表示:“目前公司主要还是积蓄力量,努力把好的电影题材进行更好的打磨,未来以更优质的作品呈现给观众。”

据称,《瞬息全宇宙》、《宇宙探索编辑部》、《格萨尔王之磨炼》、《爱很美味》、《杀死那个魔术师》等计划三季度及四季度上映。《瞬息全宇宙》对于华谊而言无疑是一线希望,该影片在美国发行仅一个月,票房就超过了5000万美元,击败《原钻》成为A24有史以来北美票房最高的电影。

电影媒体人于鱼曾对《时代周报》表示,“除了在院线上映卖出票房,华谊还可以将该片卖给中国流媒体,例如爱奇艺、腾讯视频、优酷等,国内一部小众影展片都能卖20万,这种在院线上过的片子,加上有一定知名度,价格肯定会更高。”

但也有相关人士表示,这只是华谊兄弟自救的方式之一,仅靠一部影片不可能让自己“翻身”。深度科技研究院院长张孝荣曾对媒体表示,华谊兄弟上市前五年风风火火,后五年因盲目多元化而找不到北,一直处于亏损状态。之前疫情来袭,一下子掉入深渊,公司濒临退市。即便后期能够继续推出爆款电影产品,短期内也很难改变亏损趋势。

曾有投资者质疑,2022年公司能否实现业绩扭亏。华谊兄弟曾表示,公司将继续集中优质资源贯彻“影视 实景”的轻资产商业模式,对业务结构、资产结构进行全面主动调整,同时进一步加强投资管理,集中全部资源强化核心主营业务,以推动公司加速回归健康发展的快车道。

产业时评人张书乐曾对《时代周报》表示,华谊兄弟过度押注于影视和影视相关的实体景点,在缺少爆款和实体景点并没达成想象中的营收的情况下,其未来压力极大。

此外,2022年5月华谊兄弟与华胜天成联合宣布进军元宇宙。王忠磊称,基于公司的IP资产和内容实力,华谊有机会成为数字时代最具领先优势的内容架构者,进一步改写公司的商业模式。此前华谊兄弟还联合“一起 NFT”App发布了一款《前任 3:再见前任》数字藏品。

王忠军曾在北京电影节中表示,元宇宙还有一个巨大商业潜力的地方,就是可以创造出虚拟数字人,帮助整个商业体系的完成,华谊兄弟希望创造出虚拟明星或者虚拟艺人,助力各行业的升级变革。然而,打造完备的一个虚拟人体系并不容易。

以乐华的A-SOUL为例,尽管乐华在招股书里称其为泛娱乐业务营收主力。然而,乐华只负责A-SOUL宣发运营成本。建模和设备等方面的成本是由字节跳动旗下的朝夕光年负责。瑞银报告指出,高级虚拟人物的先期投入成本平均为3000万元。A-SOUL的单曲制作成本约200万元,一场线下演唱会成本约2000万元。显然仅依靠乐华无法承担这样的成本,多内业内人士对观察者网表示,华谊无法靠自身创造出完备的虚拟数字人。

前爱奇艺副总裁、华策影视高管李文表示:”公司目前的这些板块,影视、实景娱乐、IP衍生、艺人经纪等,看起来没有哪个业务能够‘单骑救主’,起到决定性的扭亏作用。”

本文源自观网财经

冯小刚离开华谊兄弟,冯小刚vs华谊

电影的票房收入如何分成?

这个要细说的话,还是有点繁琐的

在谈论如何分账的时候,需要明确下,分账票房在分成前需要扣除两项费用

一、“不可分账票房”

总票房首先要向“国家电影事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委员会办公室”(简称“专资办”)缴纳5%的电影事业专项资金,由各电影院每月支付给“专资办”,上缴国库。

其次,所有影片的票房总额,要缴纳3.3%的特别营业税,由影院从总票房中直接扣划并缴纳

以上两项,合计5%+ 3.3% = 8.3%,称为“不可分账票房”,剩下的1 - 8.3% = 91.7%是“可分账票房”,又名“净票房”

举个例子,一部电影总票房是1亿元的话,需要先交5%即500万给专资办,再缴纳3.3%的税费即330万,剩下的可分账票房就是:1亿-830万=9170万

二、净票房还要再扣——代理费和拷贝费

如果净票房大于6亿元,中影数字电影发展(北京)有限公司(简称“中影数字”)将征缴1%-3%,作为发行代理费,简称“中数代理费”,这部分将由院线支付给“中影数字”

到底收1%还是3%,由中影灵活掌控,一般以6亿元为界,只有净票房超过6亿元的电影,也就是总票房超过6÷0.83=7.2289≈7.3亿元的电影才会被“中影数字”征缴此发行代理费。

这里面是有历史原因的,一方面是在上世纪90年代初,数字技术开始取代胶片,而中影数字在当时出资解决了设备升级。目前,依然还有7成左右的影院仍在使用中影数字的放映机,所以中影数字要抽成。另一方面则是中影数字可以制作数字拷贝,中影院线也是目前最大的国有院线

而就算万达、华谊等民营电影公司不与中影数字合作,选择自己发行。但在发行前,都要把电影做成数字拷贝和制作密钥,然后快递给各院线,由各院线下发自己下属的影院。而各影院在收到数字拷贝后,都要登录中影数字的官网下载密钥,才能放映。而制作一个数字拷贝,中影数字要收取发行方300元,一部院线电影大概需要2000个数字拷贝,也就是发行方或者制作方需要缴纳60万元的拷贝费

三、分成

剩下的票房中,电影院分享50%,院线分享7%,制片方和发行方合计分享43%

如果电影院与院线是同一公司(万达、金逸等),那么它将独享57%。如果制片方与发行方是同一家公司,那么,它将独享43%

同样举例,如果一部电影是10亿总票房,净票房就是9.17亿,扣掉1%中影数字代理费后是9.1亿。电影院可以分得4.55亿,院线可分享0.637亿,制片方和发行方获得3.193亿

由此可得,如果一部电影要想不亏本,一般来说,票房成绩要达到制片成本的3倍以上才有可能盈利

四、制片方和发行方如何分成

一般来说,发行方会收取扣除数字代理费后票房的5-15个百分点作为发行代理费,剩下43-15=28个百分点归属制片方

还是以10亿为例,可分票房是9.1亿,发行方最多可以拿走15%也就是1.365亿,而制片方获得28%即2.548亿

有的时候,制片方希望发行方能预先支付宣发费用,这个时候,发行方就会将发行代理费提高到20个点,如果发行方还要预付制作费的话,则会提高到25到30个点

还有一种近几年比较特殊的情况——保底发行/买断发行

这个时候,如果发行方承诺保底发行或买断发行,就没有什么发行代理费了,发行方将直接支付给制片方保底费或者买断费,票房收益都归发行方,跟制片方无关了

五、其他情况

有些影片在某个档期处于排片劣势,为了增加排片,制片方或者发行方会承诺给院线和影院返点,一般是最终可分成票房的3-5个点左右,也就是切割自己原有的收益给院线和影院

谢谢

——公号:花生大电影

冯小刚离开华谊兄弟,冯小刚vs华谊

电影的票房收入如何分成?

这个要细说的话,还是有点繁琐的

在谈论如何分账的时候,需要明确下,分账票房在分成前需要扣除两项费用

一、“不可分账票房”

总票房首先要向“国家电影事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委员会办公室”(简称“专资办”)缴纳5%的电影事业专项资金,由各电影院每月支付给“专资办”,上缴国库。

其次,所有影片的票房总额,要缴纳3.3%的特别营业税,由影院从总票房中直接扣划并缴纳

以上两项,合计5%+ 3.3% = 8.3%,称为“不可分账票房”,剩下的1 - 8.3% = 91.7%是“可分账票房”,又名“净票房”

举个例子,一部电影总票房是1亿元的话,需要先交5%即500万给专资办,再缴纳3.3%的税费即330万,剩下的可分账票房就是:1亿-830万=9170万

二、净票房还要再扣——代理费和拷贝费

如果净票房大于6亿元,中影数字电影发展(北京)有限公司(简称“中影数字”)将征缴1%-3%,作为发行代理费,简称“中数代理费”,这部分将由院线支付给“中影数字”

到底收1%还是3%,由中影灵活掌控,一般以6亿元为界,只有净票房超过6亿元的电影,也就是总票房超过6÷0.83=7.2289≈7.3亿元的电影才会被“中影数字”征缴此发行代理费。

这里面是有历史原因的,一方面是在上世纪90年代初,数字技术开始取代胶片,而中影数字在当时出资解决了设备升级。目前,依然还有7成左右的影院仍在使用中影数字的放映机,所以中影数字要抽成。另一方面则是中影数字可以制作数字拷贝,中影院线也是目前最大的国有院线

而就算万达、华谊等民营电影公司不与中影数字合作,选择自己发行。但在发行前,都要把电影做成数字拷贝和制作密钥,然后快递给各院线,由各院线下发自己下属的影院。而各影院在收到数字拷贝后,都要登录中影数字的官网下载密钥,才能放映。而制作一个数字拷贝,中影数字要收取发行方300元,一部院线电影大概需要2000个数字拷贝,也就是发行方或者制作方需要缴纳60万元的拷贝费

三、分成

剩下的票房中,电影院分享50%,院线分享7%,制片方和发行方合计分享43%

如果电影院与院线是同一公司(万达、金逸等),那么它将独享57%。如果制片方与发行方是同一家公司,那么,它将独享43%

同样举例,如果一部电影是10亿总票房,净票房就是9.17亿,扣掉1%中影数字代理费后是9.1亿。电影院可以分得4.55亿,院线可分享0.637亿,制片方和发行方获得3.193亿

由此可得,如果一部电影要想不亏本,一般来说,票房成绩要达到制片成本的3倍以上才有可能盈利

四、制片方和发行方如何分成

一般来说,发行方会收取扣除数字代理费后票房的5-15个百分点作为发行代理费,剩下43-15=28个百分点归属制片方

还是以10亿为例,可分票房是9.1亿,发行方最多可以拿走15%也就是1.365亿,而制片方获得28%即2.548亿

有的时候,制片方希望发行方能预先支付宣发费用,这个时候,发行方就会将发行代理费提高到20个点,如果发行方还要预付制作费的话,则会提高到25到30个点

还有一种近几年比较特殊的情况——保底发行/买断发行

这个时候,如果发行方承诺保底发行或买断发行,就没有什么发行代理费了,发行方将直接支付给制片方保底费或者买断费,票房收益都归发行方,跟制片方无关了

五、其他情况

有些影片在某个档期处于排片劣势,为了增加排片,制片方或者发行方会承诺给院线和影院返点,一般是最终可分成票房的3-5个点左右,也就是切割自己原有的收益给院线和影院

谢谢

——公号:花生大电影

冯小刚离开华谊兄弟,冯小刚vs华谊

为什么从冯小刚电影《1942》失利之后,华谊就一天不如一天了?

我觉得是因为华谊兄弟有点太过于依赖冯小刚导演了,因为冯导的一些电影有太多的文艺色彩,而对于现在的电影行业来说一般都是商业化,电影题材更加新颖更加有看点,因此自从《一九四二》之后其实华谊兄弟就应该去思考如何去使电影题材与模式多元化,但是在这之后除冯小刚以外的依然是不理想,因此才会一直亏损。

而件事的本身要从华谊兄弟的“去电影化”说起。华谊兄弟由王中军、王中磊兄弟在1994年创立,1998年投资导演冯小刚《没完没了》正式进入电影行业,之后更运作上市。值得注意的是,在华谊兄弟电影业务的发展中,冯小刚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自从华谊兄弟借冯小刚执导《没完没了》打响头炮,此后一发不可收,2001年,《大腕》上映,总票房约4300万元;2004年,《天下无贼》成为冯小刚首部票房过亿的电影。此后还有《非诚勿扰》、《集结号》、《芳华》等一系列热门影片。

冯小刚成为华谊兄弟的关键,然而“水能载舟、亦能覆舟”——2012年《一九四二》票房未达预期,直接导致华谊兄弟业绩不及预期、股价大跌。2018年冯小刚作品《芳华》上映后,冯小刚一直没有新作品,其他导演难当大任,这让华谊兄弟缺席了今年春节档。甚至华谊兄弟的实景项目也对冯小刚有较大依赖性,如冯小刚电影公社。

华谊兄弟也看到 “冯氏依赖症”问题,因此这些年与徐克、管虎所代表的导演加大合作,并培养田羽生、程耳等年轻力量。可惜除了狄仁杰和前任系列,其他作品乏善可陈。华谊兄弟在电影题材和模式上的创新明显不足,近年来北京文化、博纳影业等影视公司大胆起用新人,题材上也突破创新,《战狼2》、《红海行动》、《流浪地球》、《我不是药神》等高票房作品涌现。还希望华谊可以早日找到方向为人们提供更好的电影。

冯小刚离开华谊兄弟,冯小刚vs华谊

华谊兄弟商业帝国的“坍塌”:风光时挥金如土,落难时人走茶凉

古人说“兄弟齐心,其利断金”,这话不假。

王中军和王中磊兄弟二人联手创立的华谊兄弟,在鼎盛时几乎囊括了内地 娱乐 圈的大半壁江山。

许多家喻户晓、耳熟能详的明星,都曾是华谊兄弟旗下的艺人。

回看华谊兄弟的发迹史,离不开他们在商业上跟“京圈老炮儿”冯小刚的深度捆绑。

“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作为华谊的“好兄弟”,冯小刚不仅是个看客,他更是个卷入其中的“亲历者”。

2014年,冯小刚作为春晚总导演,他手执导筒把春晚办成了“华谊的年会”。

有媒体抽丝剥茧,指出众多登台明星, 要么是华谊股东,要么是签约艺人或者合作伙伴,跟华谊兄弟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彼时的华谊兄弟,钱场和人场,处处都有人捧场,放眼望去,一片盛世。

华谊兄弟上上下下弥漫的“盛世”情结,如滚雪球般越来越大, 裹挟着偏执自大、盲目乐观、趾高气扬、忘乎所以等浮躁心态,使得大家沉醉于风光无限的光荣想象之中。

殊不知,被假象所麻痹,也终会迷失走向理想彼岸的方向。

作为华谊兄弟创始人的王中军和王中磊兄弟,是“华谊帝国”的缔造者,当盛世坍塌,他们也为此吃尽苦头。

风光的时候,他们挥斥方遒、挥金如土。

酷爱收藏的王中军三年时间花了8个亿用来买艺术品。

2014年他斥资4个亿拍下梵高真迹《雏菊与罂粟花》;

2015年又花掉2个亿买下毕加索的《盘发髻女子坐像》;

2016年他再度出手,用2个亿买下北宋书法家曾巩所作的《局事帖》。

当然,上述8个亿换来的3件藏品,还只是王中军收藏爱好中的冰山一角。

北京非常有名的“松”美术馆,就是王中军所创办的。

里面展示着他从世界各地收集来的艺术作品。

综艺节目《爸爸回来了》中,王中磊带着小儿子参加节目。

老王家的大豪宅也让不少网友大呼,“老板就是不一样,住的房子都是这么的豪华。”

在各种公开场合,王中磊与各路明星大腕称兄道弟、私交甚密的形象也不少见。

不仅有李冰冰献出香吻,

刘嘉玲搭肩拍照,

和成龙、徐克、周星驰等大腕也是亲密无间的合作伙伴。

可是,涨潮时有多风光,退潮的时候就有多悲凉。

事到如今,华谊兄弟早已风光不再。

2017年是整个中国电影市场的大年,位于市场中心的华谊兄弟自然水涨船高,走到了前头。

这一年,中国电影市场一扫颓势,全年总票房首次突破550亿元大关。

在电影市场投资颇多的华谊兄弟迎来了自己的收获期:

摔跤吧!爸爸》一跃成为非好莱坞进口电影票房榜首,打动了无数观众的心;

前任3:再见前任》也因为迎合年轻男女的爱情题材斩下19亿票房;

冯小刚执导的《芳华》以14亿票房超越张艺谋执导的《归来》成为文艺片票房榜首;

此外还有《西游伏妖篇》、《少年巴比伦》、《疯岳撬佳人》、《美好的意外》、《绝世高手》、《星际特工:千星之城》、《引爆者》。

市场、票房、口碑······华谊兄弟想要的几乎全都在这里了。

如果按照这个势头发展下去,华谊兄弟“要做成中国版迪士尼”的梦想,或许指日可待。

可惜,没有如果。

2017年对华谊兄弟来说仿佛是一场完美的幻梦,可噩梦接踵而至,紧跟着的是三年亏损61亿元的艰难求生。

2017年华谊兄弟的营收高达40亿元,此后几年便是连年下滑,甚至连净利润都出现亏损。

2018年营收降至38亿元,净亏损高达11.69亿元;

2019年营收不足25亿元,净亏损39.78亿元;

到了2020年,营收仅有15亿元,净亏损10.48亿元。

连续三年亏损,亏掉的不仅是市值和利润,更为严重的后果是将面临退市的风险。

曾经风光无限的中国影视第一股,俨然已经走到了生死边缘。

而根据有关规定,国内的上市公司连续亏损3年可能将会面临摘牌。

华谊兄弟,连亏3年。当年盛世之下的危机,彻底把华谊的盛世,掀翻在地。

在一档企业家对谈节目中,新东方的创始人俞敏洪与王中军谈起这个问题,王中军表示华谊兄弟还没有走出困境,但是也还没有沦落到摘牌的境地。

为了救公司,王中军与王中磊兄弟卖房卖车甚至卖了不少心爱的藏品,曾有过一年还债47亿的时候。

俞敏洪又问出一个犀利的问题:“你会有世态炎凉的感觉吗?”

王中军说道:“银行逼我还钱的时候,会有种世态炎凉的感觉。”

访谈播出后不久,华谊兄弟便宣布,王中军辞去华谊兄弟的所有职务。

此后不久,又传出了王中军被限制高消费和华谊兄弟被强制执行的消息。

人走茶凉,莫过于此。

昔日的影视龙头如何会沦落到如今这样,成为一头“笼中困兽”?

1994年,在美国留学回来的王中军怀揣着辛苦攒下的十万美金和一腔创业理想,在北京成立了一家广告公司。

打虎亲兄弟,王中军拉来了弟弟王中磊入伙,这就是“华谊兄弟”。

起初,华谊兄弟广告公司只是在一些小杂志上刊登广告,业务范围很窄。

某一日,王中军发现大名鼎鼎的中国银行竟然没有一个规范的标志,品牌观念极强的王中军迅速发现了商机。

于是他为中国银行设计了一款logo,这个logo也一直被中国银行用到现在。

有了和中国银行合作的经验,王中军在广告界异军突起,很快与中石化、国家电力等多家大企业达成合作。

华谊兄弟广告公司一跃成为“中国十大广告公司之一”。

上世纪90年代,正是中国影视行业刚刚起步的年代,一位业内熟人告诉王中军,“拍电视剧非常赚钱”。

王氏兄弟瞄准了这个商机,1998年二人注册了“华谊兄弟电影公司”,从此开启了他们在影视圈里的“筑梦之旅”。

电影公司成立后拍的第一部作品,是英达导演的喜剧《心理诊所》。

投资不多,但收益轻松超过100%,巨大的利润空间坚定了王氏兄弟深耕影视圈的决心。

更重要的是,这一次小试牛刀让他们看到了导演对一部作品的重要性。

接下来,王氏兄弟着眼于物色一位可以持续输出优质内容的导演。

在一次电视剧的发布会上,王中军认识了冯小刚,两人一见如故。

彼时冯小刚导演的电影《甲方乙方》刚刚斩获了高达三千万的票房,坐稳了商业片榜首的位置,开启了中国电影贺岁片的时代。

但是冯小刚此时也只是紫禁城影业的一名在职员工,票房高低也不影响他拿“死工资”。

他跟王朔等人合伙成立的好梦电影公司也因为经营不善、入不敷出。

一个求贤若渴,一个怀才不遇。华谊兄弟与冯小刚一拍即合,形成了联盟。

后来,冯小刚在紫禁城影业的领导高军评价说:“他们是利字相连,走到一起的。”

毕竟术业有专攻,一个出钱、一个出力。华谊兄弟和冯小刚紧密团结在一起,开启了一段宏图霸业。

在这种双赢的模式下,华谊兄弟出品了多部冯小刚导演的作品如《手机》《大腕》《天下无贼》等口碑与票房并存的优质作品。

在好作品的加持下,华谊兄弟也在影视行业站稳了脚跟。

有了好导演之后,最大的困难就成了没有好演员。

彼时的内地还没有经纪公司的概念,作为知名经纪人的王京花想参照香港 娱乐 圈的模式,成立一家自己的经纪公司,但是又苦于没有启动资金。

拍了不少爆款电影的华谊兄弟,正值财力充沛、求贤若渴之际。

于是财大气粗的王中军主动找到王京花,他成立了一家“太和文化经纪有限公司”,邀请王京花加盟。

就这样,王氏兄弟负责公司的管理,冯小刚负责内容输出,王京花负责艺人的运作,华谊兄弟的业务范围不断拓展。

“华谊铁三角”正式成立,就此走上了艺人经纪与电影发行相结合的发展之路。

老话说,出名要趁早,创业也是如此。

华谊兄弟进军电影市场的时候,中国影视行业尚且还是一片蓝海,他们精准地踏中了时代的前沿,成为时代大潮里的弄潮儿和引领者。

最鼎盛的时候,华谊兄弟旗下有上百位明星的经纪约,也就出现了文章开头那一幕:把春晚办成自家年会。

2007年,王中军在一次饭局上认识了马云,那时候的马云虽然还没有如今的影响力,但是他开创的阿里帝国已经初见雏形。

回忆起这段友谊,王中军说:“他早前就跟我说过,‘中军,拍戏别在乎赚钱,拍戏赚什么钱,拍戏就是赚知名度、赚品牌’,可能这就是互联网思维。”

在一次闲聊中,马云问王中军:“你们现在这么有名,但你们的行业这么薄弱,为什么不利用资本的优势?”

很快,华谊兄弟在创业板上市,成为第一家上市的民营影视公司,开始在资本市场里遨游。

甫一上市,华谊兄弟的市值就超过了100亿元,让王氏兄弟着实地尝到了甜头。

除了在资本市场开荒拓地,华谊兄弟还致力于投资各类相关企业。

更重要的是,华谊兄弟开创了一条独特的明星收入资本化之路。

通过高价甚至溢价收购由明星成立的影视公司,将高额的款项一次付清,与此同时,明星则要承诺为公司带来一定的净利润总和。

这种方式后来被业内追捧并广泛使用,它还有一个大家熟悉的别称“对赌”。

这种模式加速了 娱乐 圈生态的恶化,让整个行业的心态也变得越来越浮躁。

许多明星为了完成对赌协议,无论剧本好坏,只要给钱,那就先接了再说,如此一来,受苦的又成了观众。

彼时的王氏兄弟,还在做着“中国迪士尼”的美梦。

在全国各地修建的华谊兄弟 娱乐 小镇,试图通过实景 旅游 打造起 娱乐 帝国。

可是,观众连你们的电影都不感兴趣了,又怎么会喜欢玩这些电影衍生出来的实景 娱乐 呢?

资本的反噬来得很快。

2018年,冯小刚携手华谊兄弟开启《手机2》的拍摄,遇阻之后项目仍要上马。

殊不知,华谊兄弟和冯小刚这一次踢到了“钢板”上。

“蹚雷”的范冰冰以最灿烂的姿态和华丽璀璨的 娱乐 圈挥手告别,狼狈谢幕, 以最惨烈的姿态和华丽璀璨的 娱乐 圈挥手告别,狼狈谢幕。

“手机”变成了“手雷”,华谊兄弟的商誉也不断下跌。随之而来,阴阳合同风波掀起了 娱乐 圈的大地震,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2020年突如其来的疫情,更是让这个风雨飘摇的行业更加雪上加霜,虽然这一年由华谊参与出品的《八佰》完成了31亿的超预期票房,但是对华谊兄弟来说,已经是杯水车薪。

如今,华谊兄弟的股价已经从高峰时期的32块钱,跌到了3块多。被资本市场抛弃,几乎已成定局。

未来的华谊还有机会吗?

从华谊披露的年报来看,2021年的第一季度,华谊兄弟终于实现了2.35亿元的净利润,这无疑是个好兆头,证明了重回电影初心或许能扭转华谊的困局。

票房可以预测,观众的喜好却不能完全预知。

尽管这几年有不少华谊出品的电影比如《温暖的抱抱》等在市场上遇冷,但是华谊兄弟手中依然握有不少底牌。

除了陈正道执导,张子枫、吴磊主演的《盛夏未来》正在热映口碑不俗;

曹保平执导,黄渤周迅主演的《涉过愤怒的海》;

杨枫执导张涵予、范伟主演的《铁道英雄》;

周星驰执导的《美人鱼2》等等,都在待映的片单之中。

看成败,人生豪迈,只不过是从头再来。

华谊兄弟的“商业帝国”还能不能重头再来,看天意、看人心,更要看这些电影表现究竟如何了。

相关资讯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