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见你剧情分析豆瓣,如何评论想见你这部剧

时间:2022-10-06 01:03:36阅读:2915
2020年的开年第一上头剧,非《想见你》莫属。豆瓣38万网友打出了9.2的高分;大结局时,微博电视剧热门榜单中,前七占了四席。这部台剧综合了爱情、穿越、悬疑等元素,讲述了一个类似写在"莫比乌斯环"上的故事。女主…

2020年的开年第一上头剧,非《想见你》莫属。

豆瓣38万网友打出了9.2的高分;

大结局时,微博电视剧热门榜单中,前七占了四席。

这部台剧综合了爱情、穿越、悬疑等元素,讲述了一个类似写在"莫比乌斯环"上的故事。

女主黄雨萱,平行时空内,另一女主陈韵如;男主李子维,平行时空内,另一男主王诠胜。两人四个角色双双穿越,从现在到过去,从过去到未来,循环展开。无论如何穿越,自始至终,都是李子维爱着黄雨萱。

为了让大家更好理解,我特地放上一张"莫比乌斯环"的剧情图。

(图片来自知乎作者zephyr)

除了纯爱,《想见你》还混杂了悬疑(究竟是谁杀了陈韵如)、穿越(穿回过去能否改变历史)、成长(不被世界理解能否自我突围)等其他元素,让人欲罢不能。

一部影视剧想要成功,需要很多要素,其中受众心理研究是绕不过去的一个话题。

受众心理学,主要是指对受众观影过程中所产生的心理现象以及心理规律的研究,并能探索总结出受众心理变化对影视艺术的影响。

随着时代进步,受众心理学不单单是对心理学的引入,而是包罗万象。传播学、美学、社会心理学等学科交叉融合,不断给受众心理研究提供理论和方法。

本文将从这一视域,分析《想见你》大热的原因。

01. 内核剧情满足受众心理补偿机制

受众心理补偿源于格式塔心理学,强调受众对影片的能动作用,从而"产生特殊的心理体验"。

格式塔心理学主要有两种涵义,即完形与完型。一个整体是由或多或少的部分组成的,影片对这些部分进行表现,受众对这些部分进行感知,受众根据生活经验将其组合为一个整体,即完形;一个由部分组合成的整体,根据不同的语境,受众通过自我认知,给予这个整体特殊性,使之成为符合语境与自我印象中的整体,即完型。

简单说来,就是大家在看电视剧的时候,会调动自己的注意、记忆、想象和情感,来参与到影片的构建与认知中,从而使自己达到很好的"沉浸"效果。

《想见你》的内核剧情是一个"情"字。

爱情有之:

李子维一直爱着黄雨萱,从1998年爱到2019年,因为太想见她,所以才有了2003年的那次穿越,来到2010年,与还是大一学生的黄雨萱再次相遇;

黄雨萱爱着被李子维魂穿了的王诠胜,因为太思念,所以才从2019年穿越回了1998年,以陈韵茹的身份遇到了王诠胜的灵魂李子维;

莫俊杰爱着陈韵如,无论对方是否喜欢自己,一直默默付出,甚至不惜最后以清白成全陈韵如,哪怕自己坐牢;

陈韵如爱着李子维,想竭尽全力改变自己,去讨心上人的青睐,虽然笨拙,但那就是初恋的模样啊!

亲情有之:

陈韵如家,妈妈从事陪酒工作,是为了给儿女更好的生活;舅舅开唱片行,给她打工机会,贴补家用;弟弟尽管有些不思进取,但心里很记挂姐姐。

莫俊杰家,奶奶一把年纪经营冰店,一手把莫俊杰养大;莫俊杰也很孝顺,会让同学照顾奶奶生意,会帮奶奶打打下手,温情又美好。

友情有之:

李子维和莫俊杰,形影不离。莫俊杰坐牢,李子维从加拿大回来特地探望他;莫俊杰出狱,李子维来接他,陪他喝酒。在李子维从2019年穿越回2003年想要改变历史的时候,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千万不要让莫俊杰自杀"。

黄雨萱的同事们,会照顾她情绪,两年多了都不提王诠胜的名字;会悄悄帮她准备生日会,给她惊喜;会在她崩溃的时候安慰她,给她力量……

整部剧没有第三者插足,没有亲人撕逼,也没有朋友反目,从头到尾都是和睦和谐、相亲相爱的节奏。

反观现实生活,多数人的周遭一地鸡毛。

据民政部统计数据显示,仅2019年前三季度全国登记离婚达310.4万对,比去年同期多出20.5万对。

自2003年起,我国离婚率已经连续15年上涨。

除了婚姻,现代人还要承受巨大的生活压力:房子买不起,孩子养不起,赚钱赶不上花钱的速度,婆媳关系,同事关系,朋友关系,哪个都让人心累。

《想见你》中的"情"弥补了受众现实生活中的情感缺失,用温情调动了记忆和情绪,通过自我确认系统对影片产生精神依恋,而整个心理移动变化的过程,就是对影视作品的认同。

02. 角色设置满足受众移情心理需求

受众移情心理,又称共情,从心理学上表达,就是一种"同理心",是对自我以外的人和事物产生的同感和通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情感共鸣。

人本主义创始人罗杰斯认为,共情是一种技能:"自己对当事人世界的共情理解,就像当事人从内部看到他的世界一样。"

如果影视作品无法激发受众的移情心理,那只会让受众觉得别扭和不适应,观影感受自然不会流畅。

《想见你》中的移情,在配角角色设置上尤为出彩。

剧中,除了李子维和黄雨萱阳光开朗外,其他角色,都或多或少有些缺陷。

没有被黄雨萱魂穿的陈韵如,自卑如冰,阴冷隐秘,孤僻冷傲,没有朋友。

她在日记里写道:"有时候我觉得自己是宇宙中最暗淡的那颗星,拼命的发光想要有人发现我渺小的存在。可是最后,等待我的却只有坠落。陨落的那刻,我知道,世界上没有人记得我。 "

她爱李子维,发现李子维喜欢黄雨萱后,又竭尽全力"扮演"黄雨萱,最终被识破。

最后,她宁可选择被杀害,也想要在世界上留下些什么。

细细想来,这样的陈韵如,像不像现实生活中的自己?

总有那么一瞬间,会孤单、失望、无助,会去羡慕别人;

总有时候,会为了所谓的合群,努力扮演着一个令人讨喜的角色:去看自己不喜欢看的电视剧,去买自己不喜欢的衣服,去读自己不喜欢的书,只为跟同事朋友们有共同话题。

其实,任何一种性格都是平等的,没有所谓优劣之分。乐观开朗的人,很多人喜欢;内向孤独的人,也照样会有人欣赏。

只不过,此前太少关注他们罢了。

另一个角色莫俊杰,也同样是"边缘群体"。

他是孤儿,从小跟奶奶相依为命,家境清贫。

他右耳失聪,需要借助助听器,小时候自闭自卑,经常受到同学们的欺辱。

他喜欢陈韵如,却不敢表达;在得知陈韵如喜欢李子维后,他主动退出。

当陈韵如想要用"他杀"的方法让世人记住自己时,莫俊杰选择完成她的愿望,明明没有杀人却获刑入狱。

出狱后,因自责没能救下陈韵如而跳楼自杀。

在整个"莫比乌斯环"的剧情里,莫俊杰是一个悲剧的存在,直到最后黄雨萱穿越,成功阻止陈韵如自杀才被解救。

尽管因为戏剧化的要求,莫俊杰的设置有些极端,但很多方面,他就是那个普通的你:有自己的脆弱,需要被拯救;也有自己的执着,想要拯救喜欢的人;面对心上人小心翼翼不敢开口,却在一转身能为他(她)倾尽所有。

我们必须接受,自己就是一个没有主角光环的普通人。

著名电影人罗伯特·麦基曾说:"观众的情感投入是由移情作用维系的。当我们认同一位主人公及其生活欲望时,我们事实上是在为自己的生活欲望喝彩。《想见你》中,把普通人的共情,做到了极致。

03. 内涵深刻满足受众深层次精神诉求

本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马斯洛曾在《调动人的积极性的理论》一书中第一次提及到"需要层次论",指出人类的行为是动机引起的,动机起源于需要,而需要是以层次的形式出现的。1954年,马斯洛进一步完善了这个理论,在原本的五个层次的的基础上,增添了求知的需要、求美的需要。

在马斯洛看来,人类的最高需要是自我实现,而自我实现大多是通过成长来取得的。

《想见你》中,在内核剧情 "情"的推进中,成长的主题凸显,包括自我认同与救赎。

剧中,2019年的黄雨萱问李子维:"我回去要做什么?"

李子维说:"什么都不用做,只需要让陈韵如平安度过1999年2月14日的小年夜。"

其实,这里就暗含了揭开"莫比乌斯环"的关键:只有救下陈韵如,莫俊杰才能免于自杀;陈韵如走出阴影、肯定自我,才能结束无休止的轮回。

陈韵如一直被困在黄雨萱的光芒下,痛苦到想结束生命。

黄雨萱跟她说:世界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你对世界有太多绝望,不是世界有多残酷,而且你对世界有太多期望,被别人放在心上的每一份爱都应值得被好好惜。

最终,陈韵如被莫俊杰救下,轮回停止,她在自我肯定中得到了重生,在自我认同中完成了救赎。

而莫俊杰同样如此。

此前,莫俊杰胆小,自卑,一直没能开口对陈韵如表白,

但是,他最终走了出来,向陈韵如表达了自己的爱意,并在最后一刻阻止了陈韵如的自杀,也同时拯救了自己。

剧中人物成长的同时,受众也能够通过他们的成长,完成自我认知的反思,拥有获得感。

近年来《全国电视观众抽样调查分析报告》均显示,电视剧吸引观众的最核心要素是情节和主题。

说白了,一部好的影视剧能引发受众的思考,并使受众在思考中获得成长,完成自我实现,从而实现"超功利性"的精神诉求。《想见你》做到了。

04. 多元素杂糅满足受众猎奇心理

在希腊神话中,潘多拉出于好奇心,打开了承载苦难的盒子,结果让这些苦难都跑到人间。

受众猎奇心理跟潘多拉类似,是人的一种天性,是指在相对信息不对等的情况下,人类对于未知的引诱性信息的自发探求,与好奇心高度关联。

《想见你》除了是一部都市爱情剧外,还杂糅了穿越和悬疑推理的元素。

比起以往充斥电视荧屏的历史剧、家庭伦理剧、青春偶像剧等传统电视剧种,穿越剧本身就是一种猎奇所在。

"穿越"概念本身,是基于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和霍金的平行空间理论提出的,剧中人物可以实现超时空穿梭,用虚幻的方式让受众获得新鲜有趣的审美体验,达到陌生化的审美效果。

《想见你》立足于普通都市人的生活,但又超越了人们的日常。剧中,黄雨萱回到过去,李子维去到未来,双向穿越的模式,打破了时空对受众的束缚,满足了受众内心不再受限于时空的规定性的潜在欲望与需求。

穿越到过去,已预知未来的自己,能否改变他人和自己的命运?如何能让陈韵如不死,莫俊杰不自杀?这种悬念激发了受众的猎奇心理和窥探欲望。

同时,《想见你》还不断强化悬疑设置,即是谁在1999年的小年夜,杀死了陈韵如。

现场有莫俊杰的助听器,是莫俊杰杀的?班长看到陈韵如一脸陶醉,是班长谢宗儒杀的?谢宗儒的弟弟谢芝齐,跟陈韵如之死有没有关系?受众不自觉被代入上帝视角,分析前后因果,不亦乐乎。

满足受众的深层心理欲望,通过猎奇和悬疑设置,给受众留足想象空间。《想见你》做到了。

当然,《想见你》让大家如此上头,还有很多别的因素,比如大众审美回归正常,演员们演技精湛,以及台剧近年来的复兴趋势等等。

另外,这部剧也有一些小瑕疵,比如谢芝齐的角色设定,没有过多交代他的成长环境,他为何会心理变态,诱因并不清楚;李子维,自始至终都活在与黄雨萱的爱情当中,他的个人成长似乎有些单薄。

最后,希望大家能在《想见你》中,与角色共鸣,与自己对话,从另一个维度认识自己。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