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皇后执政「孙皇后圆满的一生启自微门因被爱登顶皇后因爱守住大明疆土」
明建文元年(1399),这年发生了不少的事,也许我们耳熟能详的就是明朝最著名的争夺帝位的战争----靖难之役,此战役结束后预示朱棣这一脉登上了明朝皇位的宝座。同年,任永城县主簿的孙忠得了个女儿,她就是后来明成祖朱棣的孙子明宣宗朱瞻基的第二位皇后,也是明宣宗朱瞻基一生挚爱的妃子、妻子——孝恭章皇后孙氏。《胜朝彤史拾遗记》中,载:“先是邹平孙忠者,由太学生擢永城主簿,生一女,姣皙而慧。”
在明成祖朱棣在位的时候,孙氏的家世几乎是毫不起眼,与皇室更是毫不相干。但是美人美就美在天生丽质难自弃,永城之中多有对孙氏相貌和品德的赞美,就连同乡的彭城伯夫人见到了孙氏,也对她喜爱有加。彭城伯夫人是谁?那便是太孙朱瞻基的外婆即太子妃张氏的母亲,这便为孙氏入宫造就了可能。
明成祖朱棣对太孙朱瞻基十分喜爱,自然就会为他的婚事和未来有几分谋划。彭城伯夫人多次出入宫廷对孙氏几番美言,太子妃张氏也向明成祖朱棣推荐。于是到了永乐八年(1410),明成祖朱棣便允了年仅十岁的孙氏进宫在太孙朱瞻基身旁陪伴。
孙氏与皇太孙朱瞻基年纪相仿,很容易玩得一块。孙氏呢,她不单单只有美,她还很能懂皇太孙朱瞻基的心思。在皇太孙朱瞻基忧愁苦闷之时,也总能安慰和开导到点子上。
转眼七年就过去了,永乐十五年(1417),明成祖朱棣决定正式为皇太孙朱瞻基定下婚事。孙氏与皇太孙朱瞻基青梅竹马之情,看样子太孙妃之位毫无悬念了,可惜,皇帝的心思难猜,偏不如人意,明成祖朱棣以贤为名选了光禄卿胡荣的第三女胡善祥作为皇太孙朱瞻基正妃,孙氏只能作为嫔。《明史》言:“已而宣宗婚,诏选济宁胡氏为妃,而以孙氏为嫔。”
皇命不可违,更何况是自己的皇爷爷,无论是自己的父亲明仁宗朱高炽在永乐二十二年(1424)即位,还是朱瞻基自己于洪熙元年(1425)即位,都无法改变孙氏只能做一个侧室的结局。孙氏但凡冲着朱瞻基发一下脾气,朱瞻基都会少些愧疚,可偏偏孙氏不吵不闹,接受现实,即便只能一辈子作嫔为妾,她也愿意待在朱瞻基的身边,陪伴他,守护他。两人相伴这么多年,情谊自然深厚,朱瞻基越是爱她,内心就越是愧疚。于是在自己登基之后,不仅延迟了二十几天才在压力之下正式立了胡善祥为皇后,同时立自己最深爱的孙氏为贵妃,最重要的是特地破格为她做了一枚金印。按照之前的宫廷礼制,皇后被册立以后,可以赐金册金印,贵妃以下则是有册无印。朱瞻基此举则是开了贵妃金印的先例,更是印证了孙氏在他心中无可撼动的地位。
宣德二年(1427)十一月,明宣宗朱瞻基迎来了自己的长子朱祁镇,这个孩子便是由他最爱的孙氏所生,反观高居后位上的胡善祥只生下了两个公主。朱瞻基废胡立孙的心思上升到了顶点,于是他毫不犹豫以胡皇后无子的理由召集大臣商议废后事宜。《胜朝彤史拾遗记》记载:“朕有一大事与卿等议,固出不得已,然亦决矣。朕三十无子,而中宫屡身不得育,顷且病。日者言中宫禄命必无子,今贵妃有子,当立为嗣。夫母以子贵,礼也。”
宣德三年(1428),胡善祥自请上疏辞去后位。由于张太后对胡善祥的怜爱和庇佑,明宣宗朱瞻基没有让大臣对其有任何的诬蔑和栽赃,准其退居长安宫,赐号“静慈法师”。《明史》言:“英宗法天立道仁明诚敬昭文宪武至德广孝睿皇帝,讳祁镇,宣宗长子也。母贵妃孙氏。生四月,立为皇太子,遂册贵妃为皇后。”
好景不长,宣德十年(1435),明宣宗朱瞻基病情日益加重,开始交待后事,正月崩于乾清宫。因皇太子朱祁镇年仅九岁,国家重务便由太皇太后张氏处置。张氏重用贤臣,治国有道,但历史就是这般波诡云谲,正统七年(1442),太皇太后张氏崩逝,明英宗朱祁镇所宠信的宦官王振开始兴风作浪。在瓦剌来犯多次以后,王振又煽动明英宗朱祁镇亲自北征,果不其然,在他们的肆意妄为之下,正统十四年(1449)明英宗朱祁镇于土木堡被俘,成为了明朝第一个当过俘虏的皇帝,随行五十多名的文官武将几乎全部战死沙场,数十万大军也几乎全军覆没。
瓦剌太师也先打着明英宗朱祁镇皇帝的名义招摇撞骗。孙氏虽为明英宗朱祁镇的亲生母亲,但是她明白自己更是大明朝的太后,于是寸步不让,并且同于谦等大臣商议以后,以“国不可一日无君”的理由立郕王朱祁钰为皇帝,遥尊被俘的明英宗朱祁镇为太上皇。
瓦剌太师也先被明朝此举激怒以后,直接南下攻打明朝首都北京。太后孙氏与于谦等一众大臣商议后拒绝南迁,打响了京师保卫战,正统十四年(1449)8月16日到11月8日,在以于谦为首的大臣努力之下,守住了北京城,瓦剌大军被迫退走。而后一直到景泰元年(1450)八月,瓦剌大军数次南下,都未能得逞,同年瓦剌无条件释放了明英宗朱祁镇,恢复了蒙古部与明朝的臣属关系。
孙氏受丈夫朱瞻基宠爱半生,也为他守住了明朝的大门,天顺六年(1462)九月初四日,孙氏去逝,终于可以去追寻她爱的、亦爱她的明宣宗朱瞻基,并与其合葬于景陵。
《明史纪事本末》中书,明宣宗:“贵妃孙氏,皇祖太宗选嫔于朕。十有余年,德义之茂,冠于后宫。”
朱瞻基为何要废原配皇后?孙贵妃是如何当上皇后的?
朱瞻基与原配皇后胡善祥的婚姻,就像是一段孽缘,原本不应该在一起的两个人被强行安排在一起,从一开始就注定了悲惨的结局。
永乐八年,朱棣在内部放出消息要挑选未来的太孙妃。第一时间得知这一消息的宫外人,是太子妃张氏的母亲彭城伯夫人。
彭城伯夫人的老家在永城,而永城主薄孙忠的女儿孙氏聪明伶俐,肤白貌美,彭城伯夫人便将他的女儿介绍给张氏,张氏又介绍给朱棣。
毕竟太孙朱瞻基是张氏的儿子,作为母亲没有任何理由害儿子,所以朱棣答应将孙氏接进宫,由张氏抚养。
当时的孙氏年仅十岁,与朱瞻基的年龄相仿。
孙氏由张氏抚养,自然是住在张氏的住所太子宫,而朱瞻基也是住在太子宫,对于新来的孙氏,朱瞻基非但没有反感,反而特别有好感,两个人天天在一起玩,培养了浓厚的感情。
在朱瞻基看来,孙氏就是他未来的太孙妃、太子妃、皇后。如果不出意外,孙氏肯定是一直居于正宫之位人。而人算不如天算,偏偏发生了意外。
永乐十五年,到了正式挑选太孙妃的时候,朱棣突然间发现了一个问题,孙氏是永城人,张氏也是永城人,一个地方出现两位后宫之主,这可不是什么好事。
毕竟纵古至今有多少后戚乱政的事情历历在目,他朱棣可不想走这一趟浑水。
于是司天监在朱棣的暗令下,表示夜观天象,太子妃应当出现在济河间一带。
当时的锦衣卫指挥胡荣就是济河间一带的人,而胡荣的大女儿胡善围早就在洪武年间便已经在宫中担任女官。
胡荣与女儿胡善围暗箱操作,将小女儿胡善祥送进皇宫,经过朱棣的验收,胡善祥成功替代孙氏成为太孙妃,而孙氏则成为太孙嫔。
到这时,胡家人肯定认为他们家离飞黄腾达不远了,却没有意识到他们家飞黄腾达是不可能的,因为那个能够定义他们一家子命运的人,对他们产生了极其厌恶的情绪。
这个人就是朱瞻基。
朱瞻基与孙氏青梅竹马七年,早就认定了孙氏,可是胡家人却横插一脚,打了朱瞻基一个措手不及,被迫性的做了一件违心的事情。
朱瞻基的父亲朱高炽继位仅十个月就驾崩,年仅二十八岁的朱瞻基继承皇位,同时提供了一个明显的政治信号,那就是废后。
按照规定,只有册封皇后才能够赏赐金宝、金册,而专门负责此事的礼部尚书胡濙察觉到朱瞻基内心的想法,以孙氏贤惠为由,应赏赐金宝、金册。
关于这一点,朝中有不少大臣提出反对意见,但奈何不了身为皇帝的朱瞻基。
朱瞻基坚决认为可行,胡濙也坚决认为可行,大臣们只能无话可说。
毕竟一个是皇帝,一个是礼部尚书。
胡濙的这次试探以胜利告终,变得更加卖力,在上报礼仪的时候,竟然敢以皇后的礼仪上报,朱瞻基照单全收,既然你敢上报,我就敢做,反正我也想做。
倒霉的胡善祥虽然作为后宫之主,却阻止不了朝廷发生的事情。
朱瞻基册封孙氏以皇后的礼仪册封,已经在向天下人表明,朱瞻基喜欢的女人不是胡善祥,而是孙氏,废后一事迫在眉急。
当时有一个地位极其重要的人,察觉到了废后一事的苗头,向朱瞻基提出意见:
胡善祥并没有做出什么对不起你的事情,如果说你敢废后的话,到时候生出什么事端,你得解决得了,别闹出笑话,让全天下人耻笑。
这个敢向朱瞻基提出意见的人就是朱瞻基的母亲,现已经成为皇太后的张氏。
对于母亲的意见,朱瞻基明显不当一回事,因为在宣德二年十一月十一日,孙氏生下朱瞻基的第一个儿子朱祁镇不到十天,朱祁镇便立为太子。
胡善祥虽然依旧是皇后,但实际上已经名存实亡。
胡善祥明明没有去世,她生下来的儿子必然是嫡子,也就是太子,可是朱瞻基却拿她当空气,笃定她生不出儿子,众目睽睽之下,将孙氏生的儿子封为太子。
如果说在此之前,以皇后的礼仪册封孙氏为贵妃的政治信号不够明显的话,那么到此时,信号已经非常明显,胡善祥的皇后之位必废无疑。
随着太子的出生,朱瞻基开始以胡善祥生不出儿子为由,三番五次游说大臣,希望大臣们能够同意他废后。
在众多大臣中,以内阁首辅杨士奇的态度最为坚决,并不是坚决废后,而是坚决不废后。
胡善祥虽然生不出儿子,但是人家贤惠,在宫中生活了十年,从未出现任何的把柄,如果有的话,说不定她早就被废了。
杨士奇以此为由据理力争,但是孤木难支,别的大臣在朱瞻基地游说下,就算一开始不同意,后来也变得的同意,他要再争下去,说不定会落得个身败名的下场。
倒不如识趣一点,不但同意,而且献出一条计策。
当时的胡善祥恰好卧病在床,趁着这个时候劝她主动将皇后之位交出,成功的几率不是一般的大。
朱瞻基欣喜若狂,不是高兴杨士奇给他献出的计策高明,而是高兴杨士奇同意他的所作所为。
胡善祥卧病在床,按道理来说,朱瞻基应该进行照顾才对,可是朱瞻基非但不进行照顾,还劝说其交出皇后之位。
这让原本就对朱瞻基心灰意冷的胡善祥变得绝望,这样的夫妻生活再过下去也没有任何的意思,倒不如远离这是非之地。
宣德三年三月一日,朱瞻基册封孙氏是成为皇后,而作为废后的胡善祥,不能够与平常百姓家的女人一样再嫁,而是到长安宫当起尼姑,号“静慈法师”。
大明王朝自从朱元璋开创以来,从未有过废后的举动,朱瞻基算是头一例。对于胡善祥的被废,史载:“天下怜之”,因为胡善祥是没有任何过失被废的。
可能是朝廷与民间舆论的原因,朱瞻基后来曾经对废后一事作出表示,之所以废后是因为年少无知。
这明显是托词,要知道他废后的时候已经三十岁出头,哪里有三十岁出头还说自己年少的。
胡善祥虽然已经被废,但是却有一个人可怜她,这个人就是太后张氏。
张氏时不时的就把胡善祥叫到宫里嘘寒问暖,有的时候开宴会,还特地把胡善祥的位置安排在孙氏的位置之上,可见胡善祥是实打实的贤惠,都已经离婚了,婆婆还对她礼遇有加。
张氏的行为引起了孙氏的极度不满,虽然孙氏想发作,但是却不敢,毕竟自己虽然是皇后,但人家是太后,压自己一头,皇后与太后作对,无异于找死。
在胡善祥的晚年,张氏成了她唯一的依靠。
正统七年,张氏去世,胡善祥彻底没有了任何依靠,仅一年就跟随张氏的脚步,驾鹤西去。
胡善祥毕竟是做过皇后的人,在商定葬礼的时候,杨士奇建议用皇后的礼仪埋葬,可是孙氏却不乐意,强烈反对。最后,当过皇后的胡善祥以“嫔”的礼仪埋葬,连妃都不如。
有的人或许好奇,朱瞻基对此事的态度。
当时朱瞻基已经去世,继承皇位的是孙氏的儿子朱祁镇,所以朱瞻基对于此事并不知情。
但基本上可以肯定,就算朱瞻基还活着,胡善祥都不可能以皇后的礼仪埋葬。毕竟如果说胡善祥以皇后的礼仪埋葬的话,孙氏算什么?所以最大的可能是胡善祥以妃的礼仪埋葬。
结语
在封建社会,像朱瞻基与胡善祥这样强行被长辈安排在一起的夫妻屡见不鲜,但敢于做出反抗的寥寥无几,大部分人都选择妥协。
毕竟在那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时代,敢于为了追求自己的爱情,去违逆长辈安排的婚姻,则代表着对长辈的大不敬,会招来邻里邻居的鄙视,甚至唾骂。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