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到底写了些什么(红楼梦到底写的什么)
一直有人问,红楼梦到底写了什么?可红楼梦不是十万字二十万字的普通小说,一个主题几个人物几段简单的情节,几句话就能总结出来。它被誉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它内涵丰富,包罗万象,所以,不是一两句话就能概括的。
鲁迅先生就说过,单就红楼梦的主题命意而言,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不同,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由此可见,红楼梦的内涵有多丰富。
俗话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红楼梦能成为传世经典,位列四大名著之首,被誉为中国古典小说的集大成者,它的主旨显然不是单一的。别的不说,单就后世对红楼梦的研究,就分成了索隐、考证、评点等五大派。
你说红楼梦写儿女情长,爱情悲剧,这个没错。
红楼梦写了以宝黛钗三人为代表的爱情悲剧,它开篇就说是大旨谈情,而爱情又是红楼梦里最显著的一条主线。
曹公围绕宝黛二人,写了许多经典桥段,无不是围绕宝黛爱情这条主线而展开,比如宝黛共读西厢,黛玉春困,黛玉葬花,宝玉摔玉,宝玉挨打等。
不只是宝黛爱情,像贾蔷和龄官,贾芸和小红,柳湘莲和尤三姐,也都是爱情这条主线上的支线。
通过宝黛的木石前盟,二宝的金玉良姻,曹公将爱情悲剧和婚姻悲剧结合在一起,写出了人世间最珍贵的爱情和最遗憾的婚姻。
你说红楼梦是对封建时代下女性悲剧的集体讴歌,也没错。
红楼梦开篇就说了,是千红一哭,万艳同悲。曹公著书红楼,将视角从社会生活转移闺阁內帏,写那些令人同情的薄命女子。
细读红楼梦我们会发现,曹公笔下只有小人物,没有小角色,人人都有完整的故事,人人都是自己生活中的主角。红楼梦里的任何一条线,单拎出来,都会是一个饱满而完整的故事。
你说红楼梦写的是家族兴衰,这个也没错。
红楼梦写到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尤其详细描写了以贾府为首的古代贵族的兴衰史。
曹公通过贾府五代人取名的深意,暗示和交代了一个赫赫扬扬近百年的贵族,是如何由盛转衰乃至最终被抄家灭亡的。
比如第一代宁荣二公贾演贾源,则是贾府发迹的开始,是源头,到第二代贾代化贾代善,开始挺直腰杆做人,到第三代贾敬贾赦贾政,开始弃武从文,靠功名立世。因此,这三代人的名字,分别是水字旁、人字旁和文字旁。
到第四代贾珍贾琏贾珠等,后代子孙开始坐享其成,崇尚金玉珠宝等奢华之物,贾府到这一代,已经开始走下坡路。及至到了贾蔷贾蓉等第五代,贾府已成草木之势,寓意离枯败死亡不远了。
从原文我们也能看出,贾府的败落,与子孙的坐吃山空,为非作歹,不务正业有很大关系,整个贾府子孙中,没有几个用功读书的,人人只知道享乐,就像冷子兴说的,安富尊荣者尽多,运筹谋划者无一。终有一天,会大难临头。
你说红楼梦写的是人情世故,这个也没错。
红楼梦问世后,即被后世定义为人情小说,世情小说,原文里也有两句诗明确提到: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红楼梦里的人情世故,浸透着曹公所经历的生活智慧。比如刘姥姥去贾府打秋风,比如贾芸求职,比如小红跳槽,比如王熙凤理家……处处都在写人情世故。
封肃对女婿甄士隐的半哄半骗是人情世故,贾雨村对英莲的见死不救是人情世故,贾政的清客们对宝玉的恭维是人情世故,卜世仁对外甥贾芸的漠不关心是人情世故,贾府那些婆子媳妇与大小丫鬟们的矛盾也是人情世故。
可以说,红楼梦就是一部关于人情世故的宝典,里面蕴藏着无尽的生活智慧与处世哲学。甚至于身在职场的今天的我们,依然能够从其中吸取和收获许多有用的宝藏。
不仅如此,红楼梦还写到了许多美食、诗词、戏曲、音乐、绘画、建筑、禅理、药理、养生……它不愧是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
红楼梦讲的是明朝皇家的事吗?
你好,我是国风
《红楼梦》即朱楼梦,朱家王朝之梦。虽然这不是一部三国演义一般的断代史,但至少是一部记录了一段不该遗忘的野史。
作者起始红楼,先写了一段略显荒诞的序,应该大部分的版本看不见,可翻阅脂版《脂砚斋重评石头记》作者先一番“自云”嘲谑,指出观看此书的要旨: 凡用“梦”用“幻”等字,是提醒阅者眼目,亦是此书立意本旨。随后便讲了一个荒诞的神话:是云女娲炼石补苍天,炼石36501块,36500用作修补苍天,只有一块未用,弃之于大荒山上无稽崖,无稽崖下青埂峰。正如作者所示此言皆在梦幻之中。故而,大荒为“大谎”,因为事过旧谈,全无意义,故而为“无稽唉”。青埂峰是“无才难做补天之石”所在之处。
石头记也,此红楼一书之事。皆在无才补天之石之上。石头就是红楼梦故事的所在。这个故事到底写的什么呢?表象上男欢女爱,风花雪月。温柔富贵乡,诗礼簪缨地。全然的尘世富家兴衰事,再没有半点人间不平常。但就是这些东西,作者却自语为:
浮生着甚苦奔忙,盛席华筵终散场。
悲喜千般同幻泡,古今一梦尽荒唐。
谩言红袖啼痕重,更有情痴抱恨长。
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实在不能避“吹毛求疵”之嫌,但作者即半生穷困潦倒,断然没有虚予卖惨的闲情逸致。前后十年的时间,写出这么一部风月之作。所以为表象所迷,必然湿了巨眼。读不懂红楼写了些什么!而字字看来皆是血,也绝非虚妄之言。果然作者写出的这部传奇,应该包含的就是这些。比通灵一回,作者借宝钗之眼勘叹通灵曰:
女娲炼石已荒唐,又向荒唐演大荒。
失去幽灵真境界,幻来亲就臭皮囊。
好知运败金无彩,堪叹时乖玉不光。
白骨如山忘姓氏,无非公子与红妆。
已经道出了这部书的本相:失去幽灵真境界,幻来亲就臭皮囊。通过读者的眼睛,只能看到这些,只有深入灵魂了,才能看到真相:“白骨如山忘姓氏,无非公子与红妆!”而这正是“字字看来皆是血”的真正原因。
这就是红楼梦,一部包藏家国情仇的传奇。而要看出这些东西,是必然要了解作者所处的那段历史。
作者曹雪芹,生于雍正年,死于乾隆时。时满清入主中原己近百年,但是其正统性依然没有得到大部分人民的认可〈主要是汉民〉而满清入主中原建立大清实时是一个血腥的过程。〈明崇祯时,中华人口1.15亿。至康熙元年据中华之土,全国仅剩人口不足3000万,8000余万大汉子民死于连年的饥荒战乱和满狗疯狂的屠戮之下〉
满清建立之后,为了稳定政权采取了两手政治操弄,第一吹捧满汉一家的怀柔政策,第二,疯狂的摧残汉文化〈仅《四库全书》的编撰过程中,禁毁的书籍就达几千种,其中全毁2453种,抽毁402种,销毁书版50种,销毁石刻24种。〉利用高压政策排除异己〈即文字狱〉。自顺治初年至乾隆55年,妄于文字狱迫害的冤案多达数十万起,死于迫害的人数多达百万。致使大量的汉民常年活在恐怖之中,其中更有很多有识之士挑起了反清复明的大旗。
曹雪芹也是这一时期的文人,深爱汉文化的文人,深恶烈祖沦为满清“包衣阿哈”的可耻身份,怀有一番悼国爱民赤子情怀的热血文人。他深知满清得国的残暴和无耻,深知华夏子民遭受的血腥苦难。而且一定要说出来,为了天下,为了华夏。所以才写的这本书。
已经出了这么多,也该回到主题了,红楼梦到底写了什么!前面说到满清的怀柔政策,除了一句满汉一家的谎言。剩下的就是对朱明王朝的正统性极力否定。于康熙时代还存在的南明王朝被全盘抹杀。大清既为天下之主,南明这必须是反叛〈其实前期难免的实力远远大于刚刚入主中原的满清〉而在收复南明的过程中,满清的残忍和血腥难书于竹帛,也不敢让天下之人知道。〈否则必然会激起更为严重的反抗〉所以满清政府只有全力抹杀它的存在。
而这就是作者杜撰的这块无才补天之石的真相。作者假借女娲补天之石喻列在之〈正统王朝〉——唯天下12州24史。而这无材补天的,是无法列入正史的“南明王朝”。所以与其说是红楼梦,倒不如正书:南明遗事。更为真实,当然曹雪芹无论如何也不敢这么写,否则不但红楼梦没了,连他自己的脑袋也没了。
开始论及石头的所在,是谓“青埂峰”。乃谐音清更逢,意在明清更替之际相逢。1644年,崇祯煤山自缢,大明亡。同年十月初一,顺治于北京正式立统。此时南明尚占据南方半壁江山,实力远远大于满清。直至1662年,南明最后一个皇帝永历帝朱由榔被杀,彻底灭亡。《红楼梦》以秦可卿之死影射大明崇祯之死。红楼始于此,以贾迎春之死影射永历帝朱由榔之死,红楼到此结束。金玉良缘影射满清怀柔政策满汉一家,木石前盟为华夏旧盟。贾宝玉影射华夏子民。宝玉影射国之精魂。失去了国魂的宝玉〈甄宝玉〉选择碌碌于尘世,怀有国魂的宝玉〈贾宝玉〉一笑恩仇,快意而去!
〈小作有《国风读红楼》系列文字,更有系统分析。欢迎诸君莅临指导〉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