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淑敏的《女心理师》「电视剧女心理师播出毕淑敏人性斑斓所有奇异都有内在的逻辑」

时间:2022-10-05 12:40:33阅读:2059
距离毕淑敏小说《女心理师》出版时间已经过去了14年,但当下与心理有关的问题却远比14年前更受关注。由杨紫、井柏然、王嘉、菅纫姿领衔主演,并集结了倪萍、杨童舒、黄觉等多位演员的《女心理师》11月23日在优酷全网…
  • 女心理师
  • 杨紫 井柏然 王嘉 菅纫姿 黄觉 倪萍 张钧甯 马苏

距离毕淑敏小说《女心理师》出版时间已经过去了14年,但当下与心理有关的问题却远比14年前更受关注。由杨紫井柏然王嘉菅纫姿 领衔主演,并集结了倪萍杨童舒黄觉 等多位演员的《女心理师》11月23日在优酷全网独播,该剧根据小说《女心理师》改编,毕淑敏担任了该剧文学顾问。11月21日,在接受采访时,毕淑敏表示,加强自己内心的心理健康,去疗治心理创伤,这在任何时代都是非常重要的。

学心理学、开心理诊所,创作出小说《女心理师》

除了是知名作家,毕淑敏的另一个身份是医生,她曾当过20年的内科医生。在2007年小说《女心理师》的序言中,毕淑敏写道:“作家在生活之水中游走。我当过20年的内科医生,这就是我的生活和命运。我不是为了写小说而特地去体验这个角色,而是实实在在地救死扶伤。当我写作的时候,我也无法完全摆脱当医生的感觉。我会关注人的生命,艰难民生感同身受。我不可能把注意力都集中在一己的微细觉察中,永远觉得自己和众人紧紧相连。”

《女心理师》是在毕淑敏成为心理咨询师之后,有感而发创作的小说。说及当初学习心理学,毕淑敏表示纯属偶然,一位朋友摔断了腰椎骨,打了石膏裤,瘫躺床上三个月。毕淑敏在自家墙上的挂历写了一行字:“每周给××打个电话”。“我当医生出身,知道卧床不起的病人非常寂寞,希望能躺着聊聊天。后来我就按照挂历上的提示,每周都给这个人打电话,有一句没一句地闲聊。尽管我很忙,还是会多磨蹭一点时间,让她开心。后来有一次,她随口说香港中文大学心理学教授林孟平到北师大带学生……我问,我能跟她学习吗?朋友说,那可不知道。后来,我感谢那位朋友说,我能学心理学,多亏你摔断了腰。”

从1998年开始,毕淑敏在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系师从香港中文大学林孟平教授,学习了心理学的硕士和心理学博士方向的课程。前后大概经过了三年多的时间。“学习过程很辛苦,因为我没有心理学的基础,一切都要从头开始。我很遵守纪律,几年的时间里,我从没有迟到过一次。老师后来跟我说,你的师弟师妹们开始嫉妒你了,说你凭什么学得这样好?老师帮我解释,说毕淑敏把她在别的领域里的知识移植到这边来,比如医学的知识,比如她写作时对人的了解……加上刻苦,所以进步就比较大了。”

毕淑敏说自己学习心理学就是因为对人特别有兴趣,“关于心理学,我觉得是千姿百态,我知道了有这门科学,就很愿意去学习一下。”学习三年多后,毕淑敏开了一个诊所,又过了三年多才开始创作《女心理师》这本小说,“这10年的时间段,刚开始真没有想到要写小说,后来想写的时候,也会觉得挺难的,心理小说大概要么是犯罪心理,要么就是变态心理,很少写普通人的心理。因为普通人的心理不像变态心理学那么惊悚,不像犯罪心理学那么悬念迭出,还是有难度的,但是这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我也很努力把这件事做出来,这样才有了这部小说。”

对于这本小说,毕淑敏曾表示,“这是一本有趣的、好玩的、有一定意义的小说。你会在其中看到很多人和事,第一印象是悬念和奇特,深入其内,才会发现所有奇异的事情,都有内在的逻辑和意料之外的解释,人性就是如此的丰富斑斓。也许你会哭,我不敢保证。但你一定会笑上几次。微笑,哪怕在地狱里,也是盛开的莲花。”

在为病人治疗时,有的心理师不会指出特别明确的治疗方案,而是让咨询者自我疗愈,毕淑敏则不同,“我学习的这一门流派是人文主义的流派,我个人有一个坚定的、自己的价值观体系,我会在治疗过程中,或者咨询的过程中,毫不隐瞒我的观点。并不是给出具体的方案,只是在哲学层面的意义上探讨人生的价值,帮助他们理清自己最重要的是什么。这并不是把我的观念强加给他们,而是因为一个人如果没有最终的信念,就不会处理好自己的困境。”

电视剧问世历经三轮、十多年的努力

距离小说问世十几年后才推出电视剧,毕淑敏坦承一大原因是改编难度大,“小说变成电视剧的操作在不断进行中,第一轮五年,是一个版权期,我大概签了五年,第一轮五年就没拍出来,最后版权回到我手里。第二轮的制作方把版权接手,又一个五年过去,也没有拍出来。第三次就是现在看的这个,经过了三轮,他们都非常认真,也很努力。前两轮没有变成完整的剧作,我觉得是难度比较高。这次总算是拍出来了,希望能够受到大家的欢迎。”

有趣的是,这次《女心理师》拍成电视剧是在飞机上完成的初步意向,毕淑敏回忆说当时正好《女心理师》总制片人郭峰就坐她旁边,“我因为晕机,当时迷迷糊糊。他说他们一直在关注着《女心理师》这部小说,他问我为什么没有拍出来?问版权是不是到期了?我说我得回去查一查,我印象中差不多到了。对于心理健康这方面的关注,我觉得并不是只始于在飞机上讨论出来的,他们有长久的关注,我当时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电视剧《女心理师》讲述了杨紫饰演的贺顿通过心理咨询,解析多位来访者心理问题的成因,在相应的心理治疗中,帮助他们走出过往的心理阴霾,重新拥抱生活的动人故事。这一路上,贺顿和井柏然饰演的电台主播钱开逸、意外结识的王嘉饰演的好友叶家辉,以及菅纫姿饰演的闺蜜汤莉莉一起,在一系列笑与泪交织的经历中疗愈他人也收获了自愈。

剧本完成之后,剧组要深入生活,毕淑敏带领演员们去了北京师范大学的心理学部,“心理学部的领导恰好是我的同学,在某种程度上也算是请求我的师兄弟们的支持,他们也是慷慨伸出援手。那是我第一次见到杨紫,听杨紫说,通常人们觉得心理医生都是声色俱厉的,侃侃而谈,到心理学部了解后,她觉得心理医生也可以是很温和的。”

对于演员的表现,毕淑敏表示这是她对电视剧的一个期待,“我的作品被改编成影视剧的也挺多的,我有所期待,第一,我写的人物,我心中知道他们的长相,我看演员,发现原来也可以长成这样,这算一个朴素的期待。再有一个,因为我所有的电视剧都不是我自己改编的剧本,所以对于剧本的改编我也会有所期待,因为术业有专攻,那是我不内行的部分,也想看看编剧对于这个作品的理解和把握。再有,好奇他们会怎么样来诠释这些人物,怎么样改编这些故事,他们有哪些新的创造,对于这些我都是满怀期待。”

对改编的态度: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原著作者对影视改编不满意的新闻并不少见,毕淑敏和影视方达成合作的时候,会提出什么创作要求吗?

毕淑敏表示,每次和合作方最初讨论的时候,她非常在意他们对作品整体的把握,“比如,我希望心理师的故事是能够唤醒人们对于心理学的了解,在这个飞速变化中的社会,关注于自己的心理健康。而且,我希望故事是好看的。如果和电视剧制作方就这些主要的问题能达成一致,那么我愿意信任他们,信任编剧,信任导演,信任演员,因为后面那部分是他们创作的广阔领域了,我个人就会保持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这样比较开放的态度。”

在毕淑敏看来,创作理念的相同是她一贯的原则,在这点确定后,她就会“抓大不抓小”,“首先要创作理念上的同步,就是我以前的电视剧,转让版权的时候我也是抓大不抓小,最主要的是理念的相同,这一点在我来讲,是一贯的原则。打一个比方,不一定特别合适,比如,说《红楼梦》有各种各样的版本,都让曹雪芹负责吗?曹雪芹负责的就是原著部分,至于你们是戏说,是拍成粤剧,还是作为卡通形象,曹雪芹会说那部分我不负责,当然我完全不能比曹雪芹,但是这种风格我是向他学习。”

毕淑敏说自己很少看电视剧,但是她个人认为现实主义是文学和影视作品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流派,“第一是源远流长,第二是生生不息。作为这样一个流派,我对它充满了信心,我们生活在当代,都希望看到对当代生活的描述和相关的思考。至于题材,在某一段时间内对某一类题材有所偏重,也是可以理解的,也不可能永远四平八稳。我坚信现实主义题材有非常顽强的生命力,也有特别灿烂的前景。”

也因此,在《女心理师》出版十几年后,毕淑敏认为这个话题依然具有现实意义,“我觉得任何一部小说,也不可能囊括所有的问题,我的初心就是希望人们通过阅读这部小说知道,好多问题的背后,都是由我们的心理因素所决定的,才出现了这样的行动、表现。这是我最基本想要达到的目的,就是在我们的身体之内,还有心理。我们年年都会做体检,觉得那个健康就是健康了,但是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说什么叫健康?要有生理的健康,有心理的健康,和社会适应性的完好,必须是这三者都处在健康的状态,才能说自己是健康的,我想普及一下这样的观念。”

心理问题变多了?还是心理健康更受重视了?

小说《女心理师》以贺顿的成长经历为主线,在她复杂的人生轨迹中,穿插了若干来访者的精彩故事,深入探索了当代人的心理困惑及救赎突围之路。毕淑敏很喜欢贺顿这个人物,“从我的原著小说来说,我希望塑造出一个特别努力、特别好强、特别热爱学习,不断成长的一个女性心理师。尽管她身上有很多弱点,成长中也经受过很多创伤,但是,她仍然相信人性的光明,仍然是温暖而勇敢地去帮助别人,这就是我的初衷。”

从小说出版到现在这十几年的时间,毕淑敏认为国内的心理健康环境变得更好了,“可能大家觉得怎么心理问题这么多?这个地方跳楼了,那个地方投江了,是不是情况更严重了?因为以前我们也没有统计的数字,和现在也难以比较,特别宏观的也不能下结论。我指的变好,是说我们重视到了心理健康这个问题。注意到了这个问题,我们对这些问题在商讨对策,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除了要有生理上强健的体魄,其实也要有强健的内心,这样才能应对越来越快的节奏,越来越多的挑战。早年间,如果一个运动员失误,我们认为是技不如人,其实最后的时候还是心理不够过硬,已经练过千百次动作了,但是会因为紧张而变形,有其他念头突然涌起而让他有了分神,我们身体之内居住着我们的心理,心理的构成非常复杂,和我们童年经验有关,也和我们这个民族,和我们的集体无意识有关,和我们的潜意识有关。不是说大家一定要成为专家,但是你会知道自己得病了,要到医院去看,要做相应的检查。中国关于心理健康应该也到了这样一个比较普及,有越来越多人关注的阶段,所以,我觉得比那个时候要好。”

对于现在年轻人的心理问题,毕淑敏认为有两个非常普遍性的心理不够健康的表现,第一是自卑,第二是分裂。

毕淑敏表示,现在的容貌焦虑、身高焦虑、对职业的鄙视链等等,都是自卑的表现,“我们每个人被方方面面既有的观念挤压,觉得为什么自己不完美,为什么没有生活在大城市,男生嫌自己不够高,女生嫌自己不够漂亮,为什么大学不是211,为什么没有读个博士。特别是年轻人,有很多很多觉得自己不够完美的地方,这是一个比较普遍的问题。我们要学会战胜自卑,自卑有它存在客观的理由,要说一个人完全不自卑,那其实是不可能的,我们和自卑要有一种把它化腐朽为神奇,化自卑为力量,不是改变自己的出身、容貌、身高,不是做这些外在的工作,而是让我们的内心变得更加勇敢,更加强健,让自己不断努力,这些是年轻人容易在心理问题上走入的一个误区。”

对于分裂,毕淑敏解释说,就是现在的时髦用语“双标”。“对一个事情不是坚定不移、身体力行的原则,而是什么时候就用什么,今天用这个原则,明天用那个原则,来回在那里波动,造成我们心理容量巨大的消耗,而且会变得愤世嫉俗,牢骚满腹,天天埋怨不公,有很多时候心情抑郁、茫然,包括看别人不顺眼,等等。经过深思熟虑以后,让自己的三观端正,而且坚定不移地去笃信,能够作为自己的基础,作为自己的定盘准则的那些基本的人生观念,这一条也很重要。”

心理学是一个非常大的范畴,毕淑敏表示,如果是从临床心理医生的角度来说,心理疾患有不同的表现方式,它是与时俱进的,“从根本上来说,人的心理问题那些分类不会有大的变化,比如自卑,比如不会处理亲密关系,比如说在亲子教育方面的种种误区,比如说在职场上各种关系的处理,比如对于自我的认识,对自己原生家庭的认识,等等,这些并不会因为时间的流逝而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所以,从这个角度说,加强自己内心的心理健康,去疗治心理创伤,这在任何时代都是非常重要的。”

北京青年报 记者 张嘉

<女心理师>目录

<女心理师>
作 者: 毕淑敏 著
出 版 社: 重庆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7-4-1
字 数: 240000
页 数: 253
开 本: 16
纸 张: 胶版纸
I S B N : 9787536685345
包 装: 平装
所属分类: 图书 >> 小说 >> 情感 >> 女性
定价:¥25.00
目录
最悲惨的故事在心理室的地板下
三个人当中,至少有一个说了假话
第一个来访者,打算大闹追悼会
第二个来访者,已经开始下毒
第三个来访者,我是T,她是P
第四个来访者,要求清场
第五个来访者,我家的婚床上躺了十个人
第六个来访者,101个洋娃娃和我一道火化
该说出真相的时候沉默,是一种卑鄙
人都要害怕被遗忘,但前提是我们要被人记住
短信乌鸦般降落在显示屏上
你不能喝水,喝水会冲淡紧张
往事被言语的荆棘勾连而起,灵魂被刺得出血
厌倦是抵抗焦虑的第一道封锁线
世界上有一种爱叫退出
前面是一堵墙。当你以为头破血流之时,却穿墙而过
诅咒是对地位的变相尊崇
钱要是生气了,以后就再也不肯来了
不要轻易说一辈子,那是很长很长的时间
这桩婚姻,浴劫残喘罹祸不愈
和要死的人打交道特别省心,他们基本上都说真话
你没有办法向一个没有牙的人推销牙签
开办一家心理所,比打家劫舍还费心思
孩子是神的馈赠,而神的东西都是未完成的
装神弄鬼依旧
生命这条鱼,只剩下鱼鳞和黏液
从钻石到花岗石的王老五
我有梅毒和艾滋病,你敢和我握手吗
我要最年轻的葡萄酒
当你一无所有的时候,常爱登高望远
一百万现金会把脚面砸骨折
狂犬病人会看心理师吗
中国女人在充满檀香味道的房间里哭泣
比眉毛还细的广告
我需要膀大腰圆长得像鲁智深的心理师
人的一切弱点,心理都具有
编辑推荐
★毕淑敏蛰伏四年铸就国内首部心理励志小说《女心理师》
★“中国第一心理咨询师”掀起2007心理阅读热潮
★《女心理师(上)》上市40天累计销售突破20万册
《女心理师》是一部以女心理师贺顿的成长经历为主线,并在她和丈夫、情人与心理权威之间错综复杂的情感关系中,穿插了若干来访者的精彩故事的长篇小说,作品深入探索了当代人的心理困惑及救赎突围之路,是一部既有可读性又有亲和力的心理小说。
毕淑敏非常喜欢主人公贺顿这个角色,在接受媒体专访中,她曾表示“如果说我的小说女主人公贺顿像现代巫师,我把它看作是一种期待和表扬。可惜的是女主人公不像巫师,她平凡普通,但是爱学习,愿意探索,对人有兴趣,愿意追索自己和他人的秘密,期待这个世界更美好。我喜欢这个人物,尽管她有很多弱点”。
媒体评论
一本有趣的好玩的有一定意义的小说。写的是一个青年女子学习担当心理师的故事。你会在其中看到很多人和事,第一印象是悬念和奇特,深入其内,才会发现所有奇异的事情,都有内在的逻辑和出人意料的解释,人性是如此的丰富斑斓。也许你会哭,我不敢保证。但你一定会笑上几次。微笑,那怕在地狱里,也是盛开的莲花。
—— 毕淑敏

毕淑敏的《女心理师》「电视剧女心理师播出毕淑敏人性斑斓所有奇异都有内在的逻辑」

如何评价杨紫和井柏然主演的电视剧《女心理师》?

杨紫、井柏然主演的《女心理师》播出之后口碑两极分化,引发争议。国产剧中,心理题材非常罕见,对于很少接触心理知识的普通观众来说,《女心理师》中的很多案例让人深有感触,看过之后多多少少都会受到启发,但作品的表现手法又削弱了剧情的现实感,让人生出“花俏炫酷的包装不如写实表达”的遗憾。
《女心理师》在播出之后便引发媒体和社会的关注,一方面是由于该剧改编自作家毕淑敏的小说,毕淑敏本就是一名心理咨询师,对该领域有专业的见解;另一方面,在日新月异的社会变革中,越来越多的人从向外寻求帮助解决问题,转变成向内探寻自我获得自洽,心理问题已经成为年轻人越来越关注的时代问题。

很少有国产剧能像《女心理师》这样深度披露一个行业的大量秘辛。比如在该剧开篇,女主角贺顿通过建议信任关系、稳定对方情绪、建立共情、评估危险程度以及给出建议的步骤,成功干预了女生尤娜的自杀行为,这一系列的步骤,基本符合心理咨询师干预自杀的基本流程操作;当贺顿向尤娜的父母解释心理问题的时候,使用火柴来代表不同的个体,从而将存在的问题外化并且更容易让当事人认同与接受;而当贺顿成立心理咨询室挑选家具时,剧情安排主人公专业解读——选什么样的沙发、做什么位置与咨询者畅谈等,能够体现一个心理咨询师的专业水准。心理学是对人性有深刻认识的科学,《女心理师》从具体案例出发,去探寻各种心理问题的根源,剧中很多专业桥段都获得了业内人士的认可。
尽管剧情抓住了原生家庭和社会压力引发的种种心理问题,切中了社会脉搏,但《女心理师》播出后并没有收获一致好评,部分观众在网上甚至给出了超低分,其中的原因来自于该剧的剧情设置与表现手法略显“业余”。剧情前两集,就上演了男主角通过人工呼吸抢救女主角的剧情,剧中一幕幕“意外”都是一般青春题材中的常规套路,目的是让人物在剧集开篇就能迅速产生关系或者升级人物关系,这些俗套剧情让这部心理剧的开篇看上去不那么专业,甚至会让人误以为这又是一部披着职业剧外衣的青春偶像剧。
可能出于首部心理题材剧的不自信,《女心理师》找来了擅长悬疑题材的导演柯汶利,给作品穿上了花哨的外衣,除了借助了青春剧类型,一些案例还要包装成具有悬疑色彩的探案故事,甚至在一些画面中表现出部分“阴间”气息。
为了凸显主人公心理师的作用,贺顿一出场就强行立“专业人设”展开自杀干预,挑战了很多人对心理师的认知,称得上是整部作品最大的败笔,再加上

相关资讯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