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港片和大陆片的清朝电影的官帽不一样,清朝十大绝版老电影
在中国影史壮阔辉煌的百年时间里,清朝的宫廷故事一直是艺术创作者的缪斯,除历史正剧外,宫斗戏的主战场也是清朝居多。
然而阅片量逐渐增加后,我们会发现,怎么清朝的官帽帽檐时而向上,时而向下呢?
明明故事背景都是清朝,两岸三地作品中的官帽竟能有如此不同?究竟是大陆的道具师傅在炫技,还是香港的班底太粗心?
这个问题要深究的话十分复杂,因为清朝的官服有着极其复杂又严谨的体系,咱们这就来说道说道。
这个问题要深究的话十分复杂,但答案是可以肯定的——都不是正确答案,清朝的官服有着极其复杂又严谨的体系,咱们这就来说道说道。
穿着场合区别毫不夸张地说,清朝是我国所有朝代中,穿衣体系最为严格和复杂的。自清军入关以来,满族人就对领地实行了严格的“断发易服”政策。
在清初时期,“断发易服令”一出,所有属民不论民族、不论血统,统统都要换成满族人的打扮,剃发蓄辫,如若不从,杀无赦。
对于朝中官员来说,就更为严苛了。按照穿着场合,清朝官员的服饰可分为朝服、吉服、常服、行服、便服、雨服、戎服,共计7种不同类型的服饰。
行服是指出游打猎时的服饰;便服指的是日常频繁穿着的服饰;雨服则是适用于雨雪天气的服饰;戎服历朝历代都有,将领出征时的装束就是戎服。
以上4种服饰不太容易混淆,因其外观特点十分明显,使用场合在影视剧中也不大常有。
而朝服、吉服和常服,则在影视剧中被大量混搭,这也是造成诸多影视剧中,清朝官员帽子区别很大的主要原因。
所谓朝服,按字面理解的话,容易被误会成上朝时候穿的衣服,实则不然,朝服是重大祭祀或典礼时才穿的衣服,我们可以粗浅地类比为现代的“礼服”。
朝服的价格十分昂贵,而且一年也穿不了两次,所以大部分官员的朝服都是压箱底的,有的新任官员要是来不及置办朝服,甚至可以互相借着穿。
朝服匹配的官帽也是以昂贵为主要标签,最有别于其他帽子的一点——朝服冠的顶部,一定要配一个做工精细的金制底座和几颗价值不菲的宝石。
皇帝的朝服冠顶部可有15颗宝石,其他大臣的朝服冠也不会差到哪儿去,毕竟这可是全国最重大场合才会戴的帽子。
吉服则比朝服低一等,顾名思义,吉服一般适用于喜庆的典礼或仪式。除此之外,宫中迎来送往、文件接洽等行政活动,都是吉服适用的场合。
因此,吉服也是使用频率最高的服饰。举个不恰当的例子,考古学者在考察清朝许多官员墓葬时,发现大多官员都是身着吉服下葬的,僵尸片中出现的清朝僵尸服饰也多为吉服。
搭配吉服的帽子款式上和朝服冠区别不大,但规模上要“朴素”很多。珠子的款式更为单调,价格也相对便宜许多,而底座不管从材质或是尺寸,都大大缩水。
最后说常服,常服就是我们所理解的“工服”,适用于各种办公场景。除了办公场景外,还可以作为吉服的对应装束使用,白事或者忌辰,都需穿着常服。
至于常服的帽子则比较随意,戴不戴珠子全看个人喜好。我们在影视作品中看到最多的应该是常服冠,大臣们上朝的时候穿的就是常服。
穿着季节区别看过《康熙王朝》的话,大家应该都会生出一个疑问,这毛茸茸的帽子夏天要怎么戴啊?这不得捂出痱子啊?
其实清朝人也意识到了这点,因此除了穿着场景外,根据气候的变化,官员们也会备有暖帽和凉帽两种款式。
最早是没有凉帽这一说法的,满族人生活在我国的东北部,冬天戴毛绒帽,夏天剃掉前额头发,冬暖夏凉非常舒服。
但建国以后,为了以礼治国,夏天也不得不戴上了制式统一的官帽,这要是不专门设计一款夏日专用的帽子,那不得中暑啊?
七品官员暖帽
前文说到影视作品中时常把朝服、吉服、常服混搭,但暖帽和凉帽在影视作品中的区别就十分明显了。
在平定中原之前,满族人以游牧为生,暖帽主要由动物皮毛制成。可大清建国后,官员数量激增,哪有这么多皮子用,再加上受汉族文化影响,暖帽的材质就换成了丝绸和绒布。
凉帽
凉帽的设计灵感则是来源于斗笠,藤条加篾席,轻质又透气。因斗笠外观实在磕碜,于是辅以罗帛、白纱和红绸,美观又舒适的凉帽就诞生了。
影视幕后区别清朝官员的服饰共分7种,又有冬夏两款区分,种类如此繁多,影视从业人员会混淆也不奇怪。但为什么港片会单独拉出来点名呢?
主要原因之一是穷,香港清宫戏主要出自TVB,TVB的大股东是邵氏影业,邵氏的灵魂人物是邵逸夫先生。在影视制作方面,邵逸夫最大的特点就是抠门。
TVB旗下艺人的工资都低得可怜,那更不用说道具部门了,经费捉襟见肘,一顶帽子可以从90年代用到现在,这在被资本喂饱的大陆影视圈是不常见的。
另一点是,香港导演在制作影片时,首先考虑的是故事情节和表现方式,受舶来文化的影响,香港导演都比较天马行空,根据史实设计服饰这种事情不是他们会去做的。
我们在一些邵氏老片中,甚至能看到有些清朝戏中的演员甚至不剃头,如果真要较真的话,这可是违反“断发易服令”的,那可是要杀头的。
帽子只是很小的一个点,要体现属于历史的人文气息,服饰、景别、台词、礼仪都是大学问。
港片善于编故事讲故事,真要通过影视作品看历史,可不是靠娱乐精神可以做到的,还需要具备坚定的匠人精神。在这点上,还得是看咱们大陆的影视作品。
为什么大陆的电视里面清官的帽子都是斗笠一样香港的都是(看过的都知道)到底哪个是真的?
应该以大陆为准,香港的多为暖帽.你可能是误解了,大陆的电影电视.既有凉帽(象圆锥斗笠),也有暖帽(圆形).而香港的电影电视则不论时间统统是暖帽.这一半是因为道具的问题,一半是因为香港电影对细节的不注意,并不是大陆的电影成本低.两者的形状/材质完全不同.暖帽造价高,较好看.据说清前期和后期的官帽也是不同的.(没有确证)
清代官员戴的官帽又称大帽,共有两种:一为冬季所戴,称“暖帽”;一位夏季所戴,名“凉帽”。
根据规定,每年三月开始戴凉帽,八月换戴暖帽(北洋舰队则较为特殊,一年四季均为暖帽)。暖帽多为圆形,周围有一道檐边,材料多为皮质,也有缎质、呢质、布质,视气候而变,暖帽中间装饰有用红色丝绦编成的帽纬,俗称“红缨”。帽纬之上装有顶珠,按品级而异,无品则无顶。凉帽为圆锥形,用藤、竹、篾席、麦秸等编成,外裹绫罗,颜色多为白色,也有湖色及黄色。凉帽顶上也装有红缨、顶珠,制同暖帽。另,凡戴官帽,都需在顶珠之下,装一支两寸长的翎管,用来安插翎枝。花翎用孔雀翎毛做成,俗称孔雀翎,蓝翎则用鹖羽制作。
汉川斗笠就是仿照清朝官帽制作的
斗笠湾的编织起源于清朝,有170余年的历史。当时有们名叫艾先培的,农忙时种田,农闲时打竹篮。有一天,他见一位朝廷的官员头戴的官帽很美观,就突发奇相想仿照官帽的样式,编制一种既能遮阳,又能挡雨的竹篾帽。他用做竹篮的篾打了拆,拆了打,终于制出一顶官帽样式的“斗笠”。只是有料粗糙,又是四方形,戴到田间干活,难以遮日避雨。尔后又改五方围编,对径加大到一尺五左右,加大的部分是平面状,每方九片篾,俗称“牛眼睛斗笠”。“牛眼睛斗笠”问世后,在汉川流行了数十年。
宝石与清代官帽
清王朝用各种不同的宝石和金银作为官员的帽顶,以显示官员的品级高低和权势大小。
一品官的帽顶为红宝石。红宝石常见的颜色有玫瑰红、蔷薇红、大红和暗红,其中以血红、鸽血红为稀世珍品。
二品官的帽顶为珊瑚。珊瑚质地坚硬,颜色多为红色,以艳红最为名贵。
三品官的帽顶为蓝宝石。蓝宝石以蓝得像雨后晴空那种“蔚蓝”为最佳。
四品官的帽顶为青晶石。自然界的青晶石颜色是极为鲜艳的深蓝色、天蓝色或紫蓝色。
五品官的帽顶为水晶。水晶以“蓝水晶”最为少见。
六品官的帽顶为磲,又叫砗磲。它是生活在热带海底的一种软体动物的贝壳,为古代七宝——金银、琉璃、磲、玛瑙、珊瑚、琥珀和珍珠之一。
七品官的帽顶为素金顶。
八品官的帽顶为阴文镂花金顶。
在当今的影视剧里,清朝的官员大都戴着斗篷似的官帽。与我在历史图片中所看到的不一样。这是怎么回事?
现在影视剧都是把清朝官员演成带夏装帽子,哪怕是在下雪的北京。只能说是导演不懂历史,不注意细节,也可能夏装的帽子造价便宜。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