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电视台看不了「珠江台收视越来越差守着宝山不会用还难翻身」
珠江台对于广东人而言,有着特殊的情感。
在九十年代以来,珠江台是很多广东人拥有电视机之后,必定都会看的一个电视台。
因为珠江台是一个全粤语频道,里面的内容不管是新闻播放,自制电视剧或者其他电视剧,都是通过粤语的。
而这,对于当时普通话普及率有些低的广东省而言,无疑是一个绝好的电视台。
毕竟在外省看来,“天不怕地不怕,最怕广东人讲普通话”,而在彼时的广东人看来,不用听“北佬话”也是一件很好的事情。
毕竟周末的《外来媳妇本地郎》剧情都是围绕家长里短的琐碎,进行戏剧化处理呈现,让观众能够感受到亲切感。
这两档王牌节目对珠江台的加成可想而知。
但即使是这样,现如今的珠江台不管是热度还是在收拾群体上,仿佛是躺平了一样。
《外来媳妇本地郎》依旧在拍,依旧在播,都已经破了2000集了。
这对于一个周播剧而言,是多么难得的一件事情。
为什么,珠江台明明有着大好的前途,却沦落到如今这种地步?
我这里用了沦落这个词。
作为一个粤语电视台,但是却被湖南卫视抢先做出了《大湾仔的夜》这种带着浓烈广府气息的节目。
甚至在《我是歌手》、《披荆斩棘的哥哥》等节目热播之后,更是掀起了一阵粤语歌、港风的热潮。
这对于一个本身作为扎根广府,且毗邻香港的珠江台而言,无疑是一种讽刺。
坐拥宝山,并且拥有这么好的区位优势,珠江台却没能够抓住机遇,不得不说是一个遗憾的事情。
而珠江台拥有这么好的优势,却依旧“躺平”,问题应该出现在创新能力不足上。
《外来媳妇本地郎》拍了2000集,虽然说起来是一个了不得的成就,但也从侧面反映了,珠江台本身能力的创新不足。
与隔壁友台南方卫视TVS-2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同为全粤语频道,南方卫视TVS-2则是在创新方面,做了许多的探索。
5分钟搞笑短剧《都市笑口组》、还有自制剧《乘龙怪婿》,甚至还有集趣味性和民生属性于一体的《城市特搜》等等。
尤其是《城市特搜》,在当年可以说是集探店、景点介绍等等项目的。
算得上市一个十分强劲的对手,但是珠江台却依然还是不急不慢地,没有做出任何的改变。
在后来,随着网络的发展,以及其他电视台的推陈出新,网综网剧的出现,珠江台自然就更加难以吸引年轻群体的观众了。
在这样的情况下,珠江台似乎也真的就是躺平任嘲,放弃年轻观众的群体了。
因为现在提到珠江频道,基本上除了《外来媳妇本地郎》之外,印象最让观众深刻的当属广告“腰间盘出咗问题,痛啊”这种保健物品的广告。
或者说,珠江台从来都没有将收拾群体放到年轻群体的身上。
在很多90后广东人记忆中,周末晚上看珠江台的《外来媳妇本地郎》,看动漫要么看翡翠台或者星空台。
就连一些粤语电视连续剧,粤语电影,也都是在香港台或者翡翠台的。
珠江台则是很少会有这种面向青少年,年轻群体的节目。
所以随着《大湾仔的夜》热播,很多人都认为珠江台真是守着宝山不会用。
甚至在电视文化的沉淀上,可以说是贫瘠,没有形成一个完成的系统和体系。
明明在经济那么发达的地区,却在文化领域上欠缺了,这对于珠江台乃至其他广东电视台而言,都是一大损失。
或许对于珠江台而言,真的是需要有一种勇气,去突破现有的困局。
毕竟温水煮青蛙的局面,最后的结局相信大家也都知道。
作为一名看着珠江台长大的广东人,还是希望能够看到珠江台能够重新回到主流视线的。
毕竟很多人都对珠江台本身拥有着一种特殊的情怀。
这种情怀也并没有随着时间流逝而流失。
广东电视珠江台配音员和TVB配音员相比差距有多大?
2018年,在广东电视珠江台成立三十五年之际,珠江台搞了一个“潮起潮落,难忘粤语好声音”专题报道,当中讲述曾经对广东观众影响深远的人物,其中有一个特辑是专门介绍珠江台几十年如一日的配音员的。不少广东观众都表示,难忘确实是难忘,但是至于是不是粤语好声音就有待探讨了。大概半年前,小编写了一遍关于珠江台配音员的文章,结果所有评论的朋友都清一色地表示感同身受。
几十年来,在珠江台播放的剧集当中基本上来来去去都是那几把我们熟识的声音。那声音基本上可以说毫无感情可言,女配音员的声音低沉、苍老无力,男配音员声音生硬而浑浊。有网友表示,一打开珠江台,一听到那些粤语配音就不由得烦躁不已。有时候他们甚至把港剧粤语原音硬生生的重新配一次换成他们的声音更是让观众无可奈何。
珠江台播放的保健品广告是那几把熟识的声音,珠江台播放的剧集又是那几把熟识的声音。很多观众为此最后不得不只观看珠江台的《630新闻》和《今日关注》,有的观众甚至选择转台彻底放弃观看珠江台。广东作为全国第一经济大省,然而广东电视台却远远落后于其他省份的电视台。由于语言的局限性,外省观众不看珠江台是情有可原,但是问题是现在连广东人基本上都不看广东电视台就实在让人费解了。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