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中国人为什么这么看重一场排球比赛的输赢呢,排球的总结和评价

时间:2022-10-05 04:08:15阅读:185
昨天看完了《夺冠》,来聊聊这部曾经原名叫做「中国女排」的电影吧。片子整体不错,几个高潮的比赛布置也都有爆发点,看的出来陈可辛拍的是用心了,对于普通观众而言可以打8分。对于群像的编排我不满意,这要扣1分,…

昨天看完了《夺冠》,来聊聊这部曾经原名叫做「中国女排」的电影吧。

片子整体不错,几个高潮的比赛布置也都有爆发点,看的出来陈可辛拍的是用心了,对于普通观众而言可以打8分。对于群像的编排我不满意,这要扣1分,所以我给的分数大概是7分左右。

先说说优点吧。

这几年啊,陈可辛明显是爱上了用真实的人物历史来进行改编化用的玩法,之前大受好评的《中国合伙人》就是其中代表。

这一次的《夺冠》,同样如此。

先不管在专业人士眼中这些比赛场地的写实程度如何,对于普普通通的大众老百姓而言,《夺冠》里所呈现出的「一代人的青春」已经是足够了。这部电影我是带着家里母亲去看的,对于83年女排那些故事,她看了觉得很激动,也很感动。然后整个看电影的过程中,老妈一会又在擦眼泪一会又在擦眼泪……

值得一提的是,在老女排和江苏男排对打的时候,女排拼了命的表现终于让男排正视了对手,开始真打。然后吴刚突然在两边打大灯,把大家刺的都睁不开眼,告诉她们「在国际赛场上就是这样,有记者有转播,你们要提前适应」。

这一段的情绪张力非常好,层层铺垫,我本来以为女排姑娘们逼得江苏男排真打已经是极限了,是对她们之前魔鬼训练的一个准确的呼应,没想到陈可辛又给加了一把柴,以最合情合理又最出乎意料的方式,让观众的感情直接爆发出来。

对于年轻人来说,16年女排可能是大家最熟悉的了。

很多队员都是真人的角色出镜,看起来代入感自然更高一层。主教练郎平和主攻手朱婷,也都是人们耳熟能详的高人气角色了,而巩俐饰演的郎平气场很强,如同君临天下的王者一般。黄渤本人的演技肯定没有问题,但是「陪打教练」这个人设有点问题,后面我们会细讲。

总之,陈可辛还是表现出了一个专业名导的水准,哪怕这个题材本身他并不擅长。

再说说缺点

1、配音与口型

整部电影最大的问题,就是角色的口型与台词经常对不上,让我感觉自己仿佛在看一部「译制片」,这个体验实在是太拧巴了。后期剪辑疯狂使用正反打,一到大段台词的时候就来来回回切镜头,导致影片画面在郎平和「陪打教练」的时候经常呈现出一种支离感。

对于这个问题,据说是有很多桥段重新后期配音了,调整了一些情节和台本。我不清楚是什么缘故,但是以陈可辛的水准,在电影院里给观众最终交出来的答卷不应该是这样的。

2、「你的名字」在哪里?

非常魔幻的一个地方在于,83年女排那一段是整个中国女排辉煌历史的开篇。就连对手日本队的各个选手名字都清清楚楚的写了出来,但是我们这边对于女排选手们却是一个名字也没有,唯有用3号、7号之类的代号来称呼,而16年女排是全部以真名依次出场。

同样,哪怕片子里不断的用「教练」和「陪打教练」这两个称呼来回的替代,可是稍有了解女排的人都知道,吴刚和黄渤/彭昱畅扮演的分明就是当年的「袁伟民」和「陈忠和」。

在影片中,他们和她们都成了「无名英雄」,只有在排球上签字留念那一段依稀可见这些令人怀念的名字。

3、04年女排和陈忠和

「中国女排」这个命题太大,我能理解陈可辛不好编排。从解构集体主义,到崇尚个人精神,他选择从83-16这两个超长时间跨度的对比,来呈现出不只是女排,而是整个中华大地上社会文化与思潮等等的变革。

但是,似乎少了点什么?

16年里约奥运会上,中国女排一路夺冠的故事当然值得大书特书。不过,04年雅典奥运会上,中国女排在决赛场上展开绝地大反击,让二追三的精彩故事同样可歌可泣。犹记得当年我年纪还不大,和家里人一起看电视,那一段我们都以为完蛋了,大家都唉声叹气地觉得没戏了,甚至就连有的媒体就「抢跑」出了一个女排拿银牌的大新闻。

但最后,我们赢了。

面对俄罗斯队那个加莫娃的猛攻,我们在阵容不足的情况下坚韧的进行反击,一次次濒临绝境,又一次次转危为安。当时看的时候,心脏简直要从嗓子眼里冒出来了一样。

在我的回忆里,对主教练陈忠和的风采,那是佩服得五体投地。有「儒帅」之称的陈忠和从来都是笑眯眯的,哪怕队伍被逼到了死地,眼看着要在决赛被3-0剃光头,也不急不躁的安排战术,带领中国女排,一步一步拿下了04年的奥运冠军。

和当年俄罗斯队主教练仿佛「暴风咆哮」一样的怒吼作风,形成了鲜明对比。

对,那个年代,「儒雅随和」还是一句美誉。

我能理解陈可辛是要拍电影,而不是拍纪录片。导演为了戏剧的矛盾冲突,需要对角色有一定的改编和演绎。在《夺冠》电影里的「陪打教练」,没有之前据说的那些「抢鸡腿」的反派丑化情节。但是,整体看下来他在剧中的形象比较接近于郎平的副手,有点像是热血漫画中的「辅助型角色」。

对于这样一位世界名帅最精彩的比赛篇章,对于04年女排那样惊心动魄的伟大故事,在整个电影里几乎没有什么着墨,仅仅用字幕和几个画面过渡了一下,就快进到08年女排输给美国队(虽然奥运会世界第三的成绩也不差了)的部分,实在是太可惜了。

4、郎平传?

众所周知,中国女排的主教练里最有名的就是袁伟民、陈忠和、郎平这三位了。编剧省略掉邓若增和张容芳两位金牌教练,我能够理解,毕竟这是电影要有一个主次之分。

然而,袁伟民、陈忠和、郎平这三位,在广大球迷的心中都是响当当的国之英雄。其中,郎平曾经是当年的「铁榔头」队员,后来又成为了主教练,在国民心目中人气很高,这种继往开来的人物确实可以成为「中国女排」的一大招牌,但是郎平的个人戏份似乎有些多了一点,以至于电影看完,我翻了一下各个社区论坛,很多观众都在吐槽「我这是看了一部郎平传吗?」

从目前的成片来看,这部电影不叫《中国女排》是合理的。

那你说该怎么拍?我的看法是,拍成上下集。

不可否认,在两个小时的电影篇幅里,想要完成「中国女排」这么大的命题,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情。再牛逼的编剧和导演,也无法这三十多年来的历史浓缩到一百多分钟的胶片里。如果强行都压缩进来,必然会导致主次不分,各个角色如同走马观花,完全失去了电影该有的起承转合。

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拍成上下两集。如同《复仇者联盟》系列一样,给予中国女排这个波澜壮阔历史中更多人物的群像描写。

看到这里,可能有网友会说了:「你BB这么多,你行你上啊?」

也行,我试试。

其实啊,从电影院出来到现在,我一直在想着怎么编排这个故事。琢磨了一天,有一个大概的雏形,可以给大家分享一下。

第一部里,《中国女排·上》以83年女排开篇,着重渲染五连冠时期「开疆拓土」的伟大,也能给予袁伟民主教练更多的戏份和存在感。在前40~50分钟里,可以让观众更全面的感受到当年我们「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艰辛。

接着就是中期的沉默,女排在比赛场上接连失利,逐渐落下神坛,这一部分可以放30分钟左右,让我们更清晰的看到自己的失利,以及渲染出对手的强大。

没错,只有把对手描写的够强大,才能证明最终会打败对手的我们更加了不起。

低谷之后,就是陈忠和带队的04年雅典逆转夺冠。这一段比赛的真实记录就足够充满戏剧了,干脆不用再让编剧加戏了,直接按照事实拍,绝对震撼人心。《中国女排·上》的结尾,就是我们捧回了阔别已久的奥运冠军,中国女排重新立于世界之巅。

而在《中国女排·下》里,讲述从04年之后我们又进入了下滑期。08年的比赛场地里,郎平重新回到观众的视野,再到她担任执教,开始里约奥运会的夺冠征程。

这样一个「英雄归来」的结构,通过上下两部电影的篇幅,把中国女排三十多年的历史浓缩进去。相信这样就可以给导演更多的发挥空间,也能避免出现众多争议,导致两代女排和主教练都成了「无名英雄」的遗憾。

总结

自「铁榔头」郎平始,到「主教练」郎平终。

从当年的流金岁月,到当下的光辉万丈,与其说《夺冠》是在讲述一次次的夺冠旅程,不如说是在思考「我们为什么这么需要一个女排冠军?」。

时代变了,选择多了,但是人们骨子里的精气神,还是没有变的。

无论如何,在目前国际大环境的摩擦升温前提下,一部讲述中国女排精神的电影,还是值得一看的。

你们中国人为什么这么看重一场排球比赛的输赢呢,排球的总结和评价

为什么中国人这么喜欢排球?喜欢女排?

在80年代中国的历史背景下,中国女排五连冠给国人带来了骄傲和认同感!我个人是03年世界杯开始看排球的,当时完全看不懂技战术,跟着成年人一场接一场,直到夺冠。2004年全家熬夜看女排决赛,得知女排夺冠后非常激动,跟着大人们一起冲高,很久以后也分不清雅典最后一球是张还是杀的!

后来慢慢学多了,发现女排的技战术超级好看。杨浩的平凯、刘亚男和周的双飞背靠背,周的三个位置交叉。中国队一传后的进攻简直赏心悦目。出生于2007年的魏和薛的明月,在《雪明》中各种短裤和快攻在地板上。当时看排球最喜欢的就是中国队过了之后的各种快攻。有时候,看二传把一个到位的球扔到第四位。2008年北京奥运会后,我进入了伦敦周期,但那四年也是中国女排最黑暗的时期,也是我对中国女排热爱的巅峰时期。

那四年最开心的事就是拿到亚锦赛冠军,拿到世界杯第三。我还记得亚锦赛前期,一个叫SB韦德的老头用一种很奇怪的方式说,如果中国女排不能拿到亚锦赛前三,那就没资格参加世界杯。这个没毛病,但是语气真的很奇怪。作为一个女排球迷,我不得不担心中国女排是否有一天能打败韩国和日本。最后,我们赢得了亚锦赛,赢得了世界杯的第三名和最后一名。

然后伦敦奥运会,女排最黑暗的时期,四分之一决赛居然输给了日本队;那场比赛稍微有点排球知识的人都知道中国女排主教练于觉民当时有多蠢。我还记得每一个球员输了之后的眼泪。后来,出生了,郎带领出山了,女排创造了新的高峰,但我想说的是:希望每一个热爱女排的人都是真的关心爱情,而不是捧在天上的时候有成绩!

你们中国人为什么这么看重一场排球比赛的输赢呢,排球的总结和评价

夺冠电影中一共有几场重要的排球比赛

这场电影在结构上通过三场比赛,串起了“中国女排”不同时代的“奋斗史”。
中国女排这35年来经历的比赛不计其数,但导演却偏偏选择了这“两胜一负”的比赛来承载“中国女排”的成长历程。
事实证明,他成功了。这样的选择引起了大家很多共鸣。而这三场比赛所体现的不同境况也仿佛就像我们人生经历中的不同心态。
011981年女排世界杯中日对决的比赛
这场比赛前面的铺垫,无疑是这部电影中最“燃”、最有“奋发向上”、最具有“勃勃生机”的名场面。因为在那个年代,不止是女排姑娘们在拼,全国各行各业的人都在拼,都在被时代洪流的巨变冲击着,努力拼搏。
女排姑娘们的这场比赛之所以必须“赢”,正如电影中所说的:“因为我们内心还不够强大。”整个中国那时候也没有足够强大,因此它太需要用这场胜利来向世界证明自己。
这种心态像不像刚初出茅庐、急于证明自己能力的年轻人。因为年轻,还有热血、因为年轻还有挑战世界的激情。年轻,就是这么有勇气有拼劲儿。
02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中美女排的“同门对决”
此刻的中国女排被称为“黄金一代”。2003年世界杯夺冠、2004年雅典奥运会第一。像极了闯荡江湖的盛年成名剑客,放眼望去,似乎无人能及。
2008年,这场在家门口举办的奥运会,国人们的期待值很高,女排姑娘们就不能“输”。我们已经习惯女排去“赢”,接受不了“输”,而且是在主场、国人面前的“输”。
可是命运就是这样,“一切皆有可能”。当背负着“赢”这包袱太沉重时,唯有“接纳输”,才真正成熟,真正成长。《小李飞刀》中,武功排名第一的天机老人,因为“怕输”,反而被上官金虹占了先机,丢了性命。
中国女排姑娘的这场“输”,也是如此。盛名之下背负了太多,不输才怪。
032016年里约奥运会的“惊天逆转”
此后的女排似乎已经跌落谷底,但是始终没有失去希望。在2016年里约奥运会与巴西的一战中,可谓“置死地而后生”的经典之战。
这个时期的中国女排已经经历过登上巅峰的绽放,也有跌下神坛在低谷中的迷茫,而这一战的“赢”又不同于1981年那场比赛的“赢”。
因为此刻的心态上,我们已“放下”。而背上“必须赢”的是巴西队。已经在淘汰边缘了,输了无非是回国,不如“背水一战”。
命运的天平无疑又向“哀兵”倾斜。不到终局,焉知生死,一切皆有可能。这次,我们赢了。
因此用“放下”的心态去接纳自己,锤炼自己、热爱自己、点燃自己,内心觉醒比一时之输赢更重要。
从这三场比赛中,我们不难发现心态决定格局,而格局决定了人生。很多时候,你是怎样,你的人生就是怎样。做好自己,人生中尽量不留遗憾。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