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夺冠的导演陈可辛,陈可辛的电影分析

时间:2022-10-05 03:12:24阅读:4084
这几天《夺冠》上映。对于这部电影,评价两极化。这里面最大的争议就是电影是否弱化,或者丑化了陈忠和。现在年轻人对女排的记忆,就是从2004年陈忠和带领中国女排在0:2比分落后的情况下,逆转俄罗斯,夺得了奥运冠…

这几天《夺冠》上映。对于这部电影,评价两极化。这里面最大的争议就是电影是否弱化,或者丑化了陈忠和。

现在年轻人对女排的记忆,就是从2004年陈忠和带领中国女排在0:2比分落后的情况下,逆转俄罗斯,夺得了奥运冠军开始的。

因此,有些人就为陈忠和鸣不平,认为电影没有突出04年的经典比赛,而是过分突出了郎平,甚至可以说神话了郎平,不如把这部电影叫《郎平传》好了。

我先说说我的结论,电影没有神话郎平,反而是弱化了郎平。没有拍出她对中国女排大刀阔斧的改革,如何奠定中国女排重回巅峰的基础。

关于影片的几个问题,我想聊聊。

第一,以郎平串联中国女排的历史发展,这是最好的安排

1978年,袁伟民在国内考察女排队员,发现刚刚打上北京队主力的郎平,觉得这个女孩是个可造之材,迅速把她召入国家队。

事实证明袁伟民确实眼光毒辣,郎平很快展现了过人的排球天赋。

从1981年世界杯开始,中国女排就冲出亚洲,走向世界,赢得了81年的世界杯冠军,82年世锦赛冠军,84年奥运会冠军,85年又守住了世界杯冠军。在球员时代,郎平就是当仁不让的巨星。

退役后,郎平依然在女排一线执教,两次执教中国女排。

即便没有做国家队教练,她和中国女排依然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比如说向上面推荐陈忠和担任中国女排主教练。

2008年北京奥运会,她和陈忠分别带领美国队和中国队,在小组赛相遇,媒体把这场比赛称为“和平大战”。

2012年伦敦奥运会,担任女排解说员,目睹中国女排止步八强,泪撒演播室。

所以,无论是什么时候,我们在中国女排身上都可以发现郎平的身影,只是参与程度不同而已。

更何况,从成绩的角度来看,郎平以队员和教练的身份分别获得奥运冠军,这是史诗般的胜利。

如果要选一个人来串联中国女排40多年辉煌的历史,非郎平莫属。因为她的名字家喻户晓,最能激起全年龄段的观影兴趣。

从政治层面来说,郎平可能也更为官方所中意,2018年她被授予了改革先锋称号。去年世界杯十一连胜,中国女排连夜包机回国,受到最高规格接见,国庆登上花车。女排精神再次被大力提倡。

有一个文章的标题,我觉得说得很好。迟到的《夺冠》,恰好出现在最需要它的时刻。

在人们对未来感到迷茫,被困在不确定性当中时,需要女排精神的振奋和鼓舞。中国女排从五连冠开始,它就不是一项单纯的体育项目,而是和时代象征挂上钩。而郎平就是中国女排的一面旗帜。

2、如何安排剧情,网友有网友的想法,片方有片方的安排

很多网友不满意剧情安排,说没有拍04年雅典决赛,要怪只能怪中国女排太厉害,得了这么多冠军。选择太多,也是烦恼啊。如果换做中国足球,我觉得大家就不用争了,只管骂就好了。

在上一条我就说了,这部电影以郎平串联女排历史。为什么要安排08年和平大战,而不是04年的雅典逆袭战?

我估摸着片方想突出的有两点。

一个是郎平和陈忠和的友谊,一生挚友,一次对手,还有什么比这个更有戏剧张力?

观众希望电影的每一个场景,每一个画面都有明显的冲突,这也是为什么好莱坞大片被全球追捧的原因。没有冲突,都要制造冲突,炸汽车,炸飞机,炸地球,炸就完事了。

飞机平安降落不会造成新闻。

当然这些负面的冲突在体育题材里肯定不会出现,体育题材最大的冲突是把双方设定为对手。

在片中,青年郎平问青年陈忠和,我们不可能打一辈子球,你就没想过,当中国女排的主教练吗?

然后顺理成章,2008年教练郎平和教练陈忠和碰面了,“其实从那时候开始,你就应该知道,我们早晚会碰到。我们躲不掉的。”听着郎平说这句话,有宿命的内味儿了。

最后,郎平对于担任中国女排教练很犹豫,陈忠和对她说:“现在你能给大家带来希望。”

片方想突出的第二点是中国女排的传承性。

别忘了,在片中还有一位重量级人物,那就是吴刚饰演的袁伟民。

熟悉女排的人都叫他袁祖师。在袁祖师时代,郎平是女排队员,陈忠和是陪打教练。两个都是袁祖师的爱将,都是袁祖师的传承人。

所以这就形成了一个完美的故事闭环。我们可以看到一条清晰的叙事脉络,一个有戏剧性的故事。

有些观众激情开麦,骂片方丑化陈忠和,给郎平歌功颂德,我觉得也就欺负袁祖师的粉丝不会搞应援,不会网上打call,毕竟他手里的冠军最具分量。袁伟民应该出来喊,怎么不以我为主角呢?

问题是一部影片时长有限,不可能把中国女排所有的辉煌历史都塞到一部影片里。如果那样做,就显得很割裂,完全是拼盘式电影。

在135分钟的有限时长内,电影所能截取的内容必须要凝练凝练再凝练,但是无论再怎么再审慎地提炼和取舍,都会造成某些冒犯。因为一千个观众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观众认为最经典的比赛不尽相同,选择了这个势必会放弃那个。

3、命题作文下的创新,导演还想表达什么

这部影片明显是命题作文,留给陈可辛的时间并不多。因为比这部电影筹备早得多的《李娜传》还只是拍摄完毕,现在才进入终剪阶段。

在这之前,陈可辛被评为“从未失手”,所以无论是官方还是大众,都还是认可他的能力,相信呈现给观众的是一部好电影。

陈可辛也的确尽了他的努力,在命题作文下,融入人文思考,体育到底是什么?我们为谁打球?

郎平从老女排的时代过来,她经历过辉煌,也深知辉煌后面是所有队员摸爬滚打,浑身带伤。在举国体制下,忽略个人的存在,讲究奉献和牺牲。

但当郎平在亚洲、欧洲、美洲打球,在不同的职业队和国家队执教后,她领悟到另外一种排球的哲学,引导队员好好享受体育本身,完成了女排精神内涵的更替。

这可能是陈可辛最想表达的。

中国女排,是中国人的集体记忆。这个国庆,我们应当陪着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一起去看这部影片,我们可以发现情感的共振可以超越时间,这是永不消逝的记忆,也是永不消逝的力量源泉。

相关资讯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