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小娘惹电视剧的导演(小娘惹的导演郭靖宇是哪里人)

时间:2022-08-11 21:17:59阅读:2660
5月19日,电视剧《小娘惹》正式确定,定档央视电视剧频道,若无播出意外,将在6月12日首播。这部电视剧之所以备受期待,主要原因是,它是根据新加坡同名热播剧《小娘惹》翻拍而来。甚至于连编剧导演,都是新加坡原版…
  • 郭靖(Red),1991年12月4日出生于湖南省衡阳市,中国内地男演员、歌手,毕业于韩国建…

5月19日,电视剧《小娘惹》正式确定,定档央视电视剧频道,若无播出意外,将在6月12日首播。这部电视剧之所以备受期待,主要原因是,它是根据新加坡同名热播剧《小娘惹》翻拍而来。甚至于连编剧导演,都是新加坡原版的阵容。著名导演郭靖宇,则是这部《小娘惹》的总执导。

新加坡首版《小娘惹》开播于2008年,一度成为剧迷们追捧的电视剧作品。新加坡每年出品的影视剧数量非常有限,能够在中国内地引起轰动的作品也是屈指可数的。这部《小娘惹》让新加坡编剧洪荣狄拿到了第16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最佳编剧奖。可见,这部电视剧影响力之大,水平之高。

目前,该剧在豆瓣保持着8.4分的超好成绩。而郭靖宇导演的这一版,则邀请了原版编剧进行了重新修订,从而再次拍摄。在故事大风貌上,没有变动,在小的细节上,根据洪荣狄介绍,做了不少的修订工作。因为是原版编剧再次执笔,所以保持原版味道的可能性还是非常之大的。

“小娘惹”三个字,对于北方观众而言,似乎并不熟悉。有亲友在海外尤其是东南亚一带生活和工作的南方地区的观众,对“娘惹”这个词似乎更加熟悉一些。根据正规媒体平台的解释来看,“娘惹”指的是十五世纪初期定居在满剌伽(马六甲)、满者伯夷国和室利佛逝国(印尼)和淡马锡(新加坡)一带的中国明朝后裔。男性称为峇峇,女性称为娘惹。

原版《小娘惹》当中,讲得则是女主不屈不挠的一生。而郭靖宇导演翻拍版本,和原版故事是相同的,故事背景也依旧设定在了新加坡。我们不妨来看看原版《小娘惹》的故事梗概:

哑女菊香出生在一个新加坡土生华人大家庭,温柔漂亮更有一手好厨艺和女红,由于是姨太太所生而身份低贱。在日军南下前夕,她被安排嫁给一位富有峇峇当妾,却不甘命运安排而逃婚,巧遇一名日本青年摄影师山本洋介,最终两人私定终身。

战争爆发后,菊香夫妻不幸遇难身亡,留下孤苦伶仃的女儿月娘。月娘逃到外祖父家,在外婆的督导下,继承了娘惹的厨艺、女红,长成像她母亲一样娇俏的少女。战后外祖父一家逃难回来,月娘就像当年的母亲一样,被歧视、毒打、折磨,为了保护外婆,她忍辱负重。

由于一次误打误撞,她结识了身无分文的小司机陈锡,此后两人来往不断。原来陈锡出生名门,隐瞒身份与月娘交往,却被她的纯真、善良和坚强感动,对她一往情深。由于身份地位悬殊,各自的家庭不断施压,两人决定私奔,但命运却让他们一次又一次地错过。

郭靖宇版《小娘惹》的特点则是,虽然更换了原版当中的演员,但编剧依旧是原版的,分机导演也聘请的是原版导演。这是最大程度的保障了翻拍版本有原版的味道。我们最近几年来,也做过不少的翻拍剧,但往往是将故事背景重新编剧,让故事发生在中国。而有些故事,其实是具备地域特征的,一旦地域更换了,原版很好看,翻拍就显得虚假了。

这次的《小娘惹》依旧保持了原版故事当中的新加坡背景,讲得也依旧是新加坡的故事。不过,新加坡华人面孔和我们本来就没有区别。观众在看这部《小娘惹》的时候,演员面孔上没有差异感。

对于郭靖宇导演而言,在电视剧《娘道》当中,已经呈现了非常强大的苦情调动能力。而这部《小娘惹》则是一部典型的年代苦情大剧,有郭靖宇导演进行总执导,风格上非常稳妥。在电视剧界,老郭自己就是收视保障。《小娘惹》央视电视剧频道开播,收视率理论上会非常不错。马上到来的六月,郭靖宇导演将继续在电视剧界笑傲江湖。

新加坡的“娘惹”,到底是什么人,和我国有什么渊源?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其实娘惹就是华人去了东南亚以后,同马来西亚本地土著居民通婚后的混血。

早在唐宋开始,中国一些老百姓为了讨生活,就下南亚去东南亚经商和打工。

到了明代,这类人的数量开始猛增,尤其以福建泉漳地区、广东潮汕地区的老百姓为主,也有部分广府人和客家人。

这些人遍布东南亚各国,泰国、马来西亚、印尼、菲律宾、越南、柬埔寨,到处都有。

而峇峇娘惹,主要指的是在马来半岛的华人混血后代。

当年去马来西亚的华人,基本都是清一色的青壮年男人。

他们到了马来西亚以后,通常先是打零工或者摆小摊为生,有的则被当地人雇佣种地。

这些华人男性通常都是吃苦耐劳,踏实肯干,勤俭节约的人。

所以,一般辛苦十几二十年以后,他们都会在马来西亚当地站住脚,有自己的商铺或者土地。

不过,当年的华人女性一般不会外嫁到国外,所以这些华人男性娶媳妇有很大的问题。

相反,在马来西亚这种国家,女人多的是。当地虽主要是马来人,但分为很多部族,民族意识并不强,很多家庭愿意同勤劳朴实的华人通婚。

于是,这些华人男人娶了当地女人以后,生下的混血女孩叫做娘惹(Nyonya),男孩叫做峇峇(Baba)。

一说是当年去马来西亚的主要是闽南人,他们在当地定居以后,男性被称呼为“阿爸(a ba)”,女性却被称呼“阿娘(a nya)”,久而久之原住民便把这些人的男性称做“峇峇(ba ba)”,而女性便称之为“娘惹(nyonya)”。

峇峇娘惹最有意思的是,他们同华人并不相同。

古代中国的华人是非常保守的,本能地拒绝任何外来文化,认为本民族文化才是正宗,其民族都是歪门邪道。

以这些在马来西亚的华人为例,即便在异国他乡,仍然保持着故乡的传统,过故乡的节日。华人老了以后,只要条件允许,还是会回到故乡居住。就算因为各种原因不能回乡,死了以后也一定要埋入祖坟,这是雷打不动的传统。

而峇峇娘惹就不同。

他们有一半本地人的血统,外公外婆也是本地人,从小同马来人生活在一起,接触很多。

而华人在马来西亚毕竟是少数,马来人才是大族群。

久而久之,峇峇娘惹得马来化很厉害,一半是华人,一半是马来人。

很多峇峇娘惹得马来语说得比汉语还好,因为汉语只是在家同父亲说(母亲一般不会),而马来语则是日常用语。

有意思的是,古代的峇峇娘惹并不会说今天的普通话,他们只会说福建泉漳地方言,或者粤语、客家话等等。所以,在马来西亚不同籍贯的峇峇娘惹,往往也是用马来语沟通,而不是汉语。

由于这样沟通很古怪,久而久之就出现一种特殊语言,峇峇语。这是混合福建部分地区的方言、马来语的特殊语言,类似于洋泾滨英语。

虽然马来化比较厉害,但峇峇娘惹仍然一半是中国人。他们保留着大量华人的传统,比如强调孝道、尊卑有序、学习中国传统文化。

有条件的地方,华人父亲多会让孩子们学习中国的的四书五经,甚至还会定期回到故乡祭祖,不能忘本。

峇峇娘惹得红白喜事也一定要有华人的传统仪式,不能只进行马来人的婚丧嫁娶。

就服装和造型上,峇峇娘惹得服装也有不同。平时他们的衣着同当地马来人区别有限,但正式场合多会穿唐装。

不过,即便是平时的服装,同马来人还是不同的:娘惹服饰实际上就是把马来传统服装改成西洋风格的低胸衬肩,加上中国传统的花边修饰。其颜色不仅有中国的大红粉红,也保留了马来人的吉祥色——土耳其绿。服装上点缀的图案,则是中国传统的花鸟鱼虫、龙凤呈祥。

娘惹一般不会梳马来女孩的发饰,而是会保持华人女性的发髻。

清朝时代下南洋的峇峇,最初往往留着辫子。不过峇峇多认可大明王朝,所以一般在海外没多久以后就会剪掉辫子。清王朝对此非常恼怒,认为海外华人都是大明的遗民,经常对他们的死活无动于衷。历史上东南亚华人多次遭受当地人的屠杀,满清政府甚至私下高兴,认为就应该杀光这些明朝的支持者。

最初峇峇娘惹并不是什么好词语,甚至是华人对混血后代的一种蔑称。

南洋的华人认为必须保留本民族传统,不应该同马来土著混在一起。峇峇娘惹都属于忘本的人,不是真正的中国人。

著名华侨领袖,马来西亚华人公会创立者陈祯禄曾说:“华人若不爱护华人的文化,英人不会承认他是英人,巫人也不会承认他是巫人,结果,他将成为无祖籍的人,世界上只有猪牛鸡鸭这些畜生禽兽是无所谓祖籍的。所以,华人不爱护华人文化,便是畜生禽兽”。“失掉自己文化熏陶的华人,绝对不会变得更文明。一个人的母语,就像一个人的影子,不能够和他本身分离。”

只是,这世界上任何国家社会,都是大族群融合小族群,无论你文化多强势,宗教多厉害。

所以,南洋华人逐步也认为“三代成峇峇娘惹”,也就是说华人在海外三代,孙子、孙女不可避免地会本地化,这也是无可奈何的。

需要说明的是,峇峇娘惹一般指的是民国建立之前,去南洋的华人。

民国建立以后去的华人,一般被称为新客。新客同峇峇娘惹还是有不小的区别,通常新客开始摈弃中国一些落后的传统文化,但峇峇娘惹仍然保持这些传统。

双方也有隔膜,新客认为峇峇娘惹是老古董,过时了,峇峇娘惹则认为新客不是传统的中国人。

20世纪开始,英国人正式控制马来西亚(也包括新加坡)。英国人对懒惰、散漫、暴躁的马来人并不满意,反而很喜欢温和、勤劳的华人。

在英国的殖民政府中,不少公务员是华人,同时华人也控制了马来西亚大部分商业,同英国人合作很密切。

久而久之,很多峇峇娘惹成为精英阶层,他们通晓英语,受英式教育,也会马来语和汉语,更了解当地风俗和民情。

这些峇峇娘惹在马来西亚也属于有权有势的家族,

这些人后来受到独立后的马来西亚打压,很多人逃到新加坡,建立了这个小国。

今天峇峇娘惹就不能存在了,这是马来西亚的政策。

现在华人如果娶当地马来女人,必须改信仰伊斯兰教,不得取中文名,民族也会被认定为马来族。

由于马来西亚的政策打压,今天很多峇峇娘惹已经不会说汉语,完全马来化了。

另外,所谓的娘惹菜,其实就是峇峇娘惹平时宴会中的菜肴,是中国菜同马来菜混合的产物,风味独特。

它既不是传统的马来西亚菜,也不是任何一种中国菜,萨沙个人挺喜欢这种口味。

相关资讯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