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一部电影20万够吗,史上最全的电影投资分析
来源:犀牛娱乐(ID:piaofangtoushijing);作者:南如珉。已获转载授权。
电影投资溢价,已经成为当下的一种主流模式。
如今的国产电影项目,但凡有点品相的,都会将投资份额溢价出去。站在主控方的角度来讲,这无疑多了一个规避风险、快速回钱的渠道,但对于接盘的投资方来说,高溢价的投资无疑极具增加了风险。
随着影视热钱的退去、税收政策的变化、社保新规的影响,接下来的电影融资难,尤其是风险大的三无作品(无IP、无知名导演、无知名主演)找钱无疑将是一道巨大难题。
在钱不多的情况下,稀缺的好项目、大项目将更受青睐,更容易溢出好的价格。
为何会有电影溢价
首先,好莱坞作为全球最大、最成熟的电影市场,并未有听说过溢价这一现象,不论主控方多么强势,项目有多好,主控方都会跟投资方站在同一起跑线,愿意共担风险,共谋利益,所有投资方权益是一样的。而其他海外市场中,同样未曾听说过电影溢价。那么为何内地市场会有这么多溢价情况呢?
可以说其核心原因便是内地电影的资源分配不均。影视是极其依赖资源的行业,拥有了资源,就拥有了话语权。所有的头部资源都被头部公司拿到,几乎所有的大项目、大导演、大演员都能被头部公司所使用,他们在开发、制作、后期、宣发,到之后的发行落地,都拥有一线的顶级资源配置。
由于影视行业的资源匹配不均,好导演难找,好演员难码,因此当头部公司整合了这些资源之后,这种整合的能力自然会产生价值。站在头部公司的角度,花大量的时间、精力开发了好的项目,用尽关系拿到好的资源,自己的努力成果显然不能白白被他人所用,因此也就产生了溢价。
由于中小公司在财力、人脉、经验上的有限,无法拿到顶级的资源,很难开发顶级的头部项目,因此只能依托于头部公司的资源优势。如果想要跟头部项目挂钩,只能拿出更多的财力来跟头部公司匹配,用钱来平衡他们跟头部公司的差距,因此他们也乐于接受这种溢价。
目前的投资方,尤其是以金融机构、影视基金为主的行业外投资方,他们投资项目的标准,或者是具备高溢价条件的标准,依然停留在大IP、大演员、大导演上,很难对实际项目内容有专业的判断,在这些投资方眼中,项目只分大小,不分好坏,因此这一类投资方是最容易接受烂项目高溢价的。
总之,溢价是因为好项目太少、想投资好项目的人太多造成,这种不平衡只能用钱来解决,没有人会把赚钱的机会白白让给别人。
今年暑期档因溢价的存在,结果并不好看
尽管今年暑期档屡破纪录,再创暑期档新高,但就单片的盈利来看,其结果并不乐观。除了现象级爆款《我不是药神》、《西虹市首富》等少量影片之外,其他大部分电影可以说都是赔钱的。
高片酬下的高额制作成本,是电影行业发展的一大障碍,而溢价的存在,无疑令投资方承担了更大的风险。
拿今年暑期档来说,据犀牛娱乐了解,有近十部电影成本包含溢价超过了3亿,这就意味着需要近10亿票房才能回本(具体还要看是否包含新媒体版权分成等其它权益)。因此,多数跟投的投资方都是亏损的。
暑期档真正赚钱的少之又少,外行光看到了《我不是药神》、《西虹市首富》等少数头部项目的华丽,却不知绝大部分电影正面临巨额的亏损。成本压不住、溢价逐日走高、回款周期长,让现金流回收变得异常艰难。
除了外部大环境的不利,上述情况会成为压倒当下中小影视公司的另一根稻草。
溢价成为重要的盈利模式
未来有一个趋势,即越来越多的电影,都得需要10亿才能回本,甚至15亿、30亿,因为有些头部电影甚至要按5亿、10亿来投。如今很多投资方都像在撞大运一样在博爆款。
电影溢价对于主控方来说无疑是一笔额外的收益,也让部分收益提前回收。同时也是一种风险转嫁,保护自己利益的一种方式,将风险规避在前期的项目运作当中。因此,这种模式越来越常见。
一部电影的投资出品方通常有六七家,多者高达十余家、几十家,现在的局面是,八家投资方可能有八种价格。
项目刚启动时是一个价,导演进来一个价,主要演员进来一个价,开机一个价,拍完宣发时一个价。对于投资方来说,越早进入项目,成本也就越低,但不确定因素也就越多,两者只能选择其一。
当然,拥有了优质头部项目之后,主控方便拥有了强大的话语权,不仅可以通过高溢价来盈利,随之也打通了其他的获利渠道:比如跟投方最终的盈利要让利一半给主控方、投资方只能按封顶比例获得票房收益,以及不能获得新媒体、其他衍生版权收益,等等。
对于一个优头部项目来说,投资份额是非常稀缺非常值钱的,这也是为何大家都在努力码优质的项目。
所以,我们经常会看到一种情况,一个项目亏损了,只是跟投方亏损了,但主控方并没有,因为项目早已经通过前期溢价的方式将风险转嫁了。
对于一些极端的投资方来说,如果是非常好的项目,一些基金、票务机构甚至会为了投资份额而不要收益,只是为了参与到这个项目中。等到项目结束之后,便开始对外讲故事,说自己参与过某某项目,利用这些信息炒作,在资本市场实现多倍的回收。
所以,整个影视公司被分割成两个部分,头部公司在拼资源码优质的盘子,从而获取稀缺项目带来的红利;中小公司靠精准眼光筛选项目,更多的投入溢价投资项目。对于后者来说,对项目的判断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有太多因一部电影的看走眼而导致公司倒闭的现象。在未来两年内,相信这种影视倒闭的情况会越来越多。
溢价的利与弊
电影产业是市场化比较完善的商业链条。
导演和大牌演员纷纷独立出来不再甘愿给他人打工,身价也越来越贵,越来越难码,好项目的溢价空间也就越来越大,最终导致主控方跟投资方的差距越来越大。
溢价这种行为饱受争议,存在着利弊两面,但存在即合理,它是不可避免的,有项目就有溢价。
从利的方面来讲,优质的项目虽然贵,但它是向投资方打开的,至少有了机会。有了溢价,中小公司理论上就能够得到头部项目,能够署名,能够产生影响力。尤其是没有能力做项目的中小公司,通过溢价来进行投资好项目,是它们快速提升和成长的一个重要渠道。
弊的方面,溢价本身在某种程度讲就是一种不公平竞争,主控方跟投资方没有合作伙伴的关系,更多的是一种蒙外行的行为,没有对投资人负责的精神。主控方在赚投资方的钱,而投资方只能去博票房结果,这并不是“赢了一起赚,输了一起扛”的游戏,何况存在大量账目不透明的潜规则现象。久而久之,亏损多了,越来越多的投资方会对电影行业失去信心。
另外,如今的项目溢价越发混乱,一个项目好几种价格,很多是A把份额溢价给了B,B又溢价给了C,C溢价给了D,让电影越发变成了纯粹的倒卖生意,电影失去了它原有的本质,精力不再放到创作上,大家都不再赌结果,而是想赢过程。可以说因为溢价的存在,让不少人产生了浮躁、赚快钱的心态。
对于主控方来说,可以有溢价,但要为投资方负责,尽可能让所有投资人不赔,而不是只为了把烫手山芋甩走找到接盘者。对于投资方来说,如果没有能力码项目,那么就不断提升自己的市场嗅觉和判断力。当然,最好的方法是保证自己的资金安全,不再轻易参与这种零和博弈之中。
在当下糟糕的内部和外部环境中,业内为数众多的电影公司恐怕要准备过冬了。
为什么投资1.4亿美元的《巨齿鲨》,要收获4亿美元票房才能回本?
由《国家宝藏》导演乔·德特杜巴执导,杰森•斯坦森、李冰冰、鲁比•罗丝、雷恩·威尔森等主演的动作科幻冒险大片《巨齿鲨》已于8月10日在全球同步上映。影片上映后,《巨齿鲨》凭借良好的口碑“鲨”出重围,上映三日连续三天单日票房破亿并每日持续上涨,首周末票房达3.47亿人民币,在各大票务平台和社交媒体的口碑也持续走高。在今日曝光的一支“深海绝境”拍摄特辑中,详细展现了影片诸多幕后花絮及拍摄细节。
《巨齿鲨》首周末票房破3.4亿 全球票房预测超1.4亿美金
为什么投资1.4亿美元的《巨齿鲨》,要收获4亿美元票房才能回本?
由《国家宝藏》导演乔·德特杜巴执导,杰森•斯坦森、李冰冰、鲁比•罗丝、雷恩·威尔森等主演的动作科幻冒险大片《巨齿鲨》已于8月10日在全球同步上映。影片上映后,《巨齿鲨》凭借良好的口碑“鲨”出重围,上映三日连续三天单日票房破亿并每日持续上涨,首周末票房达3.47亿人民币,在各大票务平台和社交媒体的口碑也持续走高。在今日曝光的一支“深海绝境”拍摄特辑中,详细展现了影片诸多幕后花絮及拍摄细节。
《巨齿鲨》首周末票房破3.4亿 全球票房预测超1.4亿美金
为什么投资1.4亿美元的《巨齿鲨》,要收获4亿美元票房才能回本?
由《国家宝藏》导演乔·德特杜巴执导,杰森•斯坦森、李冰冰、鲁比•罗丝、雷恩·威尔森等主演的动作科幻冒险大片《巨齿鲨》已于8月10日在全球同步上映。影片上映后,《巨齿鲨》凭借良好的口碑“鲨”出重围,上映三日连续三天单日票房破亿并每日持续上涨,首周末票房达3.47亿人民币,在各大票务平台和社交媒体的口碑也持续走高。在今日曝光的一支“深海绝境”拍摄特辑中,详细展现了影片诸多幕后花絮及拍摄细节。
《巨齿鲨》首周末票房破3.4亿 全球票房预测超1.4亿美金
这部电影差10亿才回本,投资方依然“不痛不痒”,这就是刘亦菲的魅力吗?
小投资大回报的现象在影视圈屡见不鲜,像《阿凡达》这部影片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制片成本是2.37亿美元,全球总票房是28.41亿美元,可想而知这是一个多么暴利的行业。有成功的就必然有失败的案例,这就不得不说刘亦菲主演的《花木兰》了。
刘亦菲出演《花木兰》
2018年迪士尼决定开拍一部真人版的《花木兰》,于是在五大洲海选花木兰演员,其海选要求也是异常严格,有舞蹈功底,会点武术,会说英语,但参与试镜的人数依旧是数不胜数,花落谁家,拼的就是自身实力。当时的刘亦菲为了能够拍出一部国际大片,顺利进军好莱坞,经过层层海选,在人群中脱颖而出,最终拿到这一角色。
在19年的时期,《花木兰》传出了试映的消息,据说反响平平。随后官方回应:会追加拍摄来弥补美中不足,但并非大规模长时间的补拍,而且补拍的时间只有1-2周。说到底还是要看影片的剧情、人物塑造、特效制作和演员演技等方面。
由于疫情肆虐的原因,《花木兰》在多个国家和地区只能在线上平台播出,没有上线影院。2020年9月11日,《花木兰》在中国内地上映,但该影片并没有给中国的观众带来惊喜,反而负面效果不断,评分也一落千丈,最终在内地只收获了2.78亿人民币的票房,全球票房4.12亿人民币,要知道该影片可是投资了14亿人民币的大制作,这个票房成绩对于它来说无疑是惨淡收场。
虽然票房惨淡收场,但这对迪士尼来说无非就是九牛一毛,微不足道的事。但刘亦菲凭借自身的影响力能在疫情期间收获2.78亿人民币的票房也属实不错了,只是时机剧本没挑对而已。
电影《人生大事》估计多少票房才能回本?
先看一下目前的数据。
目前票房已经达到了10亿,分账票房有9亿多片方分账是3亿多。但是我看有人说他的成本没有到6000万。如果是这么算下来的话,应该是回本了,而且至少赚了一笔。
其实最近几年,每年的电影总票房都不是非常的好,感觉回到了五六年前的水平。一方面是疫情的影响,其中2020年的票房比较低。另一方面是电影票价越来越高。我不知道什么时候春节档的电影都能卖五十多了。我记得几年前不是才三十吗?好像不同地区的电影票价还不一样。如果说30块钱一张的电影票是可以接受的,但是50块,90块,甚至100多块的电影票我是绝对不会去买的。
而且电影好不好看是个未知数,所以我从来都不在上映的第一天去看。等很多人看了以后,看他们的评价是怎么样的,然后再选择去看不看。如果大多数人都是好看,那么他肯定比较符合大众的观念,还是值得一看的。我觉得大家现在都应该很难吧。这也是为啥最近高价雪糕频繁出现的原因吧。我发现当人们都很困难的时候,都会把矛头指向那些本不应该很贵的东西。
一旦定价偏贵,销量就会下降。但是电影是个神奇的东西,如果真的是好电影很多人还是愿意消费的。所以《人生大事》的票房在暑假档也破了10亿。还是因为这部电影很好看,投资人们眼光也非常的好,你现在的票房应该是回本了的,之后的票房就是挣多少的问题了。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