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75厘米,什么叫超8毫米电影
电影刚诞生时经历了工业化前的混乱,最乱的就要属胶片格式了,从13毫米到75毫米都有人在使用。当时有大量的照相机和投影系统被分别发明了出来,要保证照相机或投影设备正常运转这些胶片,就必须每次都进行校准。1893年,爱迪生公布了自己的电影放映机,本质上是一台供单人观看的胶片循环投影系统,即爱迪生观影箱。
老爱的观影箱是以软性胶片为基础发明出来的。1880年柯达公司的创始人——乔治·伊斯曼在纽约开始研发干式明胶底片,他与沃克一起合作,为承载图像的明胶涂层发明了一种纸质底层(后来伊斯曼用混合乳胶代替了纸张)。爱迪生基于此,便迅速发明了自己的电影放映机。观影箱出来之后,爱迪生便与纽约布莱曼相机有限公司合作,从伊斯曼手里补给胶片。一开始,布莱曼公司给爱迪生的都是40毫米胶片,爱迪生的人还需要在实验室里将其裁剪成34.925毫米的胶片条。逐渐地,爱迪生的35毫米胶片便成为主流标准。
我们现在常说的胶片尺寸有35mm、16mm、8mm、70mm这四种,再稍微偏门一点的有Super-8mm,即超级八,以及超级16毫米:Super-16mm。胶片由中间的画幅与两侧的链轮齿孔组成,每四个齿孔为一帧的宽度,这也是爱迪生确定的。毫米数便是胶片格式,由胶片的整体宽度决定(画幅加齿孔),而非只看画幅大小。像Super-16mm、Super-8mm及8mm一般只有一侧有齿孔带。多数人会将尺寸与电影直接连起来说,方便交流,比如“我拍过一些16mm电影”等等。那么,接下来我们要谈的8.75mm电影是怎么回事呢?
概括来说,8.75毫米电影是一种独特的轻便型窄胶片电影系统,是中国在特殊年代下的特殊产物,扭曲而短命。它实际上是超级八的变种,从1964年投入生产,1965年批准使用,直至1985年被勒令淘汰,在中国电影产业史上整整存活了20年,但真正投入使用的时间也就15年左右。
8.75毫米电影诞生的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
当时的中国在大跃进等运动后,左倾思想达到顶峰。在这之前,国内的电影管理机构和各省市的国有发行放映公司经历了数次重组改革,一直很不稳定。比如北京市电影事业管理局成立两年不到被撤销,中国电影发行公司(即现在的中影)地位和职能也在不断调整变化,各省市的电影公司也是屡次更名改姓,一会儿归这儿管,一会儿归那儿管。在大跃进初期,新中国的电影事业处于边整顿边发展的境况。
进入大跃进年代后,许多浮夸的、不切实际的影片涌现于世,如《钢花遍地开》、《快马加鞭》、《十三陵水库畅想曲》等。另外,因为1951年批判电影《武训传》余波未息,导致许多电影创作人员心有余悸,不少真正优秀的影片至此被埋没。这些故事如果有人感兴趣的话,我会单开另一篇聊聊。
总之,左的思想愈演愈烈,电影圈也不能例外。而另一方面,在建国之后,政府就一直大力建设农村放映体系,全国大大小小差不多有数千个农村放映队伍。因为条件有限,管理者和放映员们一直想找个简易的办法去农村放电影。
在左倾思想和下乡放映这两个因素的作用下,当时的一些相关项目就秉承着“大干快上”的原则开了绿灯。于是,8.75毫米电影的概念被提了出来。因为它足够小,因此放映机和发电设备都非常轻巧,携带运输很方便。管理者认为这种规格的电影能有效满足山区、海岛等偏远地区农村群众文化生活的需要,解决他们看不到电影的问题。
那么,我们为什么不直接用8mm或超级八呢?显然,那个时候正处于特殊时期,做一些事情不光是为了实际情况需要,同时还要满足一定的政治目的。当时中国反对美帝苏修,为了防止西方资本主义的经济剥削和文化入侵,中国电影必须要走独立自主的道路。35毫米的笨重机器放农村用不现实,国际上常用的16毫米、8毫米我们也不能用,所以我们要自己开发8.75毫米电影,这个片种比超级八画幅还大5平方毫米呢!
8.75毫米电影究竟是谁提出来的,人们说法不一。在1983年中影公司举行的《电影普及》创刊30周年纪念会上,原文化部副部长司徒慧敏表示当年是自己提出要搞的,跟江青没什么关系。但司徒慧敏的说法也不好说是否真实客观。
司徒慧敏
8.75毫米电影实际上是通过把35毫米胶片缩印成四条画面,分切成四份8.75毫米胶片拷贝而制成,相应的放映机从1964年开始研发生产。因为国际上并没有这样的胶片格式,无法借鉴或参照,所以一切设备技术都要从头搞起。
当时国内有一个电影支农指挥部,是由文化部、国家科委和第一机械工业部组建的。起初是号召各省市电影厂自己试配8.75放映机,第二年指挥部委派青岛电影机修配厂进行8.75毫米放映机的生产工作,最后北京和上海也参与了进来。与此同时,1965年文化部专门为8.75毫米项目召开了一个电影技术会议,批准此电影格式投入使用。
然后,8.75毫米进行了为期四年的试制和试映工作,中途不断修改调整。到了1969年夏天,全国电影工业协作会议提出,要加快电影工业的发展步伐,建立完整的电影工业体系,大力发展8.75毫米电影设备,并要求各大区加强电影维修配件协作生产,各县做到电影放映机大修不出县等。这次会议史称“6·28会议”。
1969年底,北京这边终于生产出了第一批样机,大概30台左右。中影和市级电影公司带着样机,分别组织研制人员和有经验的老放映员到郊区进行试映演出,效果并不理想。
1970年初,市级电影公司又组织队伍到怀柔进行试映,这回的效果就比以前好了很多。但是在他们乘车返回市区时,与一卡车相撞,造成了严重的车祸事故。电影机厂主持样机设计的工程师当场死亡、市级公司宣传队政委颅骨重伤。
惨重的代价并未让任何人退缩。为了完成试映任务,市文化局和电影公司第三次安排人员到郊区进行巡回放映,组织座谈,整理材料。此时全国各地也陆续产出样机,并开设短期培训班,指导放映员如何使用新机器。在1974年的某个会议上,多次提到8.75毫米电影,称之为“文化大革命中涌现的新事物,是在中央领导同志的关怀下发展起来的”,并敲定了今后农村主要发展8.75毫米业余放映队。再加上这种轻便的放映机价格和租片费都很低,所以8.75毫米电影很快便在全国各地推广开来。
但是这种头脑发热的产物很容易存在弊病,再加上当时国内的技术实力,要开发一种全新又质量过硬的放映机相当困难。而试制周期又很短,因此8.75毫米电影很快便暴露出一系列问题。比如:放映机的设计和制作工艺相当粗糙,不耐用,时常发生故障和损片事故;粗暴的从35毫米胶片缩印下来的影像,再加上胶片颗粒不均,致使影片画质非常模糊;笨重的脚踏发电机不仅费力,输出电压也难以保持稳定,无法保证声光质量。另外过于低廉的租片费,也导致电影发行处于严重亏损的状态。
但是在1976年的全国电影发行工作会议上,中影依然对8.75毫米电影加以肯定,称“此片种从无到有,已经发展到25000多个,发挥了越来越显著的作用”。不过,在第二年召开的农村电影发行工作座谈会上,一些人很委婉地说出了真话,会议最后也决定不再强行推广8.75毫米电影,不再要求每个放映队都配备一台8.75放映机,而是要因地制宜的发展。虽然没有对此电影格式予以否定,但是发展势头开始降温了。
在8.75毫米电影正式死亡前,仍经历了一段稳定的发展时期。伴随着的,也是更多的争议声。1979年7月,文化部针对8.75毫米电影是否存留这一引起广泛关注的问题,举办了一个单独会议进行最后讨论。电影局、中影各高层和器材公司相关人员均出席了此次会议。与会者从不同角度阐述了自己的意见,最终各方达成一致,认定8.75毫米电影的研制和推广存在着很大的盲目性,在实际使用中也证明是不成功的。
8.75放映机说明书
但是当时8.75毫米电影已发展至全国,牵涉到了许多方面,如果立刻取消掉,会影响部分农村地区的电影放映活动,并对洗印、放映机制造部门也会产生很大的负面作用。所以决定采取自然淘汰的办法。
会议结束后,许多电影机制造厂便停产了8.75毫米放映机,转回16mm电影机的生产,后来的农村仍以发展16毫米电影为主。六年之后,到了1985年12月,各地方已不再购买或租赁8.75毫米拷贝,此片种寿终正寝。
这种非理性的项目自诞生之初,便已注定了其短暂而起伏的命运。从当时的农村现状来看,推行8.75mm电影是没有必要的。因为我国人口众多,经济落后,尤其农村的文化生活非常贫乏。一场电影少则几百人,多则几千人,16mm电影都没办法满足观众的欣赏需求,何况画面更小,效果更差的8.75mm呢?而且,虽然8.75mm放映机比较轻便,但是发电设备很笨重,一样在交通不便的偏远山区难以搬运。
8.75mm电影的出现,同时也导致了农村放映单位的井喷式发展,而其中大部分业余单位各方面都非常糟糕,造成了人力物力的巨大浪费。这种盲目的发展给农村放映事业留下了很多后遗症,影响至今。在当时来说,如果不扭转这一情况,极有可能使电影放映技术发展陷入滞后状态,甚至倒退。
总之,8.75mm电影纯粹特殊年代催生的怪胎,对电影制作技术和放映技术的发展百弊而无一利。它虽然在那个年代对农村普及放映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带来的危害实在太大,这一点积极的作用也可以忽略不计了。现在该格式的放映机和胶片基本流通在电影收藏家的手里,实用价值为零。
现在我国飞速发展的电影路上,还有不少类似于8.75mm电影这样盲目而荒诞的存在。有的快要死了,有的还在茁壮成长。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