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 lgbt电影,台湾电影男人三十而立
看死君:“花园”第七期,为大家带来去年最重要的台湾LGBT电影《阿莉芙》。在第54届台湾金马奖上,陈竹昇凭借他在影片中的变性人Sherry一角,荣获最佳男配角。
作者| River
公号| 看电影看到死
对于追求爱和快乐的人来说,爱是不分性向的。
2017年,除了《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每分钟120击》《普通女人》等优秀同影之外,台湾的LGBT群像戏《阿莉芙》同样值得关注。
电影《阿莉芙》
1967年,英国“同性恋改革法案”(Homosexual Reform Act)在国会获得通过,21岁以上成年男子在非公众场合的性爱不再被认定为犯罪。
2007年,英国BBC为纪念同性恋合法化40周年,推出电视电影《迷情站台》,作为英国同性恋合法化40周年的特别场放映。通过撷取伦敦男同性恋的不同断面,将英国男同性恋群像呈现给观众。
电影《迷情站台》
2017年5月24日,台湾成为亚洲第一个同性婚姻合法化的地区。最晚到2019年5月24日,同性伴侣就可以在台湾地区合法结婚了。从挣扎到“出柜”到争取权益,LGBT群体这条路走得不容易。台湾的LGBT平权运动迈出的这一大步,对于台湾地区,甚至整个亚洲地区来说都是值得庆祝的。
在此背景下,同年10月上映的LGBT群像大戏《阿莉芙》,意义显得特别重大。它甚至比仅仅讲述男同性恋群像的《迷情站台》走得更远。
影片《阿莉芙》将镜头对准LGBT群体内部四个有代表性也更为边缘的人:想要变性成女生的男生,喜欢上男生的帅T,钟情直男好友的变性人,变装的直男。
《阿莉芙》中郑人硕
纵览同影影史,我们不难发现:经典的备受好评的同影大多讲述的是男同性恋之间的故事。我们很难找出几部讲述女同性恋,变装,变性,甚至双性人的优秀电影。
这是因为,在异性恋话语主导下已然边缘化的LGBT群体内部,也存在更为边缘化的人群。他们是挣扎在性别认同和性取向之间的易装者和变性人。而《阿莉芙》,讲述的就是这些人的生存现状。
影片《阿莉芙》前半部分苦心经营,四个主角一一登场。挣扎在继承部落头目和变性梦想之间的发型设计师阿莉芙;阿莉芙的室友风流撩妹能手帅T佩贞;喜欢水电工老吴的变装酒吧变性人老板Sherry;生活枯燥,瞒着女友变装表演缓解压力的公务员正哲。他们过着再普通不过的生活。
《阿莉芙》中陈竹昇
四个人物的故事经由阿莉芙彼此串起来。作为该片的绝对主角,阿莉芙举手投足之间透露着女性的妩媚多情。
阿莉芙的扮演者舞炯恩·加以法利得首次出演电影吃了不少苦头。为了演好这个角色,他每天吃沙拉和水煮蛋,从71公斤减到了53公斤。胖男孩成了“美公主”。
舞炯恩身边有很多类似电影里面人物的好友。他事先约朋友聊天,了解对方生活、心情和肢体动作,这才造就了他的精彩演出。从声音到动作,从发型到穿着,你肯定不会相信他是一个男生。
阿莉芙的室友佩贞是个女同性恋,打扮中性,帅气风流。朝夕相处中,甚至喜欢上了阿莉芙。在安慰被银行骗光积蓄的阿莉芙时,还“扑倒”了他。最后甚至为阿莉芙生下儿子。
无论是女扮男装的女同性恋佩贞,还是男扮女装的男同性恋阿莉芙,都代表了易装者。同性恋者的易装行为很突出。易装癖者的易装行为是对其性心理或者性别自我认同的一种满足。但是易装癖和同性恋不完全等同,有易装癖的人不一定是同性恋。公务员正哲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他一次偶然替朋友大卫代班进行变装表演,之后便一发不可收拾。白天是体制内公务员,晚上瞒着女朋友偷偷变装。他的生活是双重的。隐秘行为带来的是困惑与茫然。所以当女朋友发现并质问他为什么这样做时,他说:“我不知道”。
易装带来性别意识和审美上的模糊暧昧。对于正哲的性取向和性别认同我们不得而知,恐怕连他自己也搞不懂为什么会如此喜欢变装表演。性别认同为男还是女,性向为同性恋还是异性恋,这两个二元对立结构在他身上表现得很模糊,似乎也失去了意义。
当后来女朋友去挽回他“怎样都没关系,跟我回家”时,正哲已经对此无动于衷。
正哲这一人物塑造和2004年台湾电影《艳光四射歌舞团》中的阿威极其相似。阿威白天是恪守传统的道士,使用一套宗教上要求严谨的流程完成招魂的仪式,而晚上又以“萧蔷薇”的身份化身为一名娇艳的变装皇后。
台湾电影《艳光四射歌舞团》
和正哲一样,阿威的两种职业表现出传统与非传统的极端对立性。他们都是白天以传统为生,寡言少语,小心翼翼,不敢越矩半分。夜晚则大胆娇媚,以柔美动听的歌声,以女性化娇媚的外表吸引夜幕中各方来宾,展现出自信的一面。
电影《艳光四射歌舞团》
易装或者变装表演是同性恋亚文化的一种真实的反应。台湾电影敏锐地抓住了同性恋亚文化中的这一特性,并将之大胆展现出来,塑造了许多个性鲜明的“酷儿”人物形象。
比如《爱情万岁》中的小康,尝试穿上了女性裙子。
比如《征婚启事》里,女扮男装的罗小姐。
再比如《十七岁的天空》里,戴耳环且涂眼影的CC。
以及《女朋友,男朋友》中的娘娘腔等等。这些人物形象在影片当中都有过易装经历,有的甚至一直进行变装表演。
影片中活得最为坦荡的莫过于酒吧老板Sherry。她在年轻时就完成变性手术,不用再经历阿莉芙的挣扎。但她也是悲惨的。由于变性,被家人和朋友抛弃,断绝了所有联系。
多年喜欢的水电工老吴也只是把她当作兄弟。好不容易熬过这一切,还有了自己的酒吧,又身患绝症。陈竹昇把这个悲惨而又柔情似水的变性人演绎得很动人。
面对心上人时的爱意涟涟;询问心上人是否对自己有感觉时的小心翼翼;身患绝症时的疲态;垂死之际的深情告白,统统被陈竹昇表现出来。金马奖最佳男配角拿得实至名归。
陈竹昇凭借《阿莉芙》获得第54届金马奖最佳男配角
影片《阿莉芙》亮点很突出,Sherry葬礼上老吴的控诉,阿莉芙变性后以女生身份继承排湾族头目的古老加冕仪式,郑人硕的惊艳变装……加上正值台湾同性婚姻合法化的时刻,表现易装和变性的《阿莉芙》无疑是很有诚意的电影。
但是,它称不上一部好的片子。在Sherry死后,片子几乎就垮了。佩贞为阿莉芙生下儿子的突兀狗血,前面铺垫了那么久的阿莉芙父亲对他易装的不理解,后面和解都没表现出来,就插入了阿莉芙变性后以女生身份继承排湾族头目。
这不禁让我很怀疑,导演是想在最后的20几分钟内插入多少信息。同样是群像戏,《迷情站台》就比它优胜很多。
2017年,注定是LGBT电影不平凡的一年,而台湾地区也不甘示弱,以一部《阿莉芙》吸引了我们的注意。它似乎在提醒我们观众,LGBT影片从来就不是像CMBYN和BPM那样着重讲述男同性恋而已。想要了解LGBT,你就应该站高看远,看到这个群体内部更为边缘的人群。
如何评价台湾电影海吉拉?
台湾电影海吉拉的评价:
题材新颖,年轻演员演技出色,一部很棒的爱情台湾电影。
下面详细介绍一下:
1、海吉拉在乌尔都语中意为“性无能者”,是印度的一个特殊群体,印度人认为没有生育能力的男女都应该成为海吉拉,除了极少数的两性人和从未有过月经来潮的女性之外,绝大多数海吉拉人由生理条件正常的男性受阉而成。
2、够新颖。当你爱的人性别认同/性征发生改变,你会怎么选择?在大陆这部剧可能没有人会想要去拍,因为拍了不能上映,不能宣传,最后没有流量,也就没有钱赚了。
3、海吉拉这个群体虽然不够庞大,但是在这个世界仍旧有一定的基数,大多数人是完全不知道有海吉拉这个群体存在的,在一定意义上具有科普作用,比如我也是看了这部电影才稍微有了解到海吉拉这个群体。
4、台湾在一定程度上,思想的开放程度是比大陆走在更前沿的,比如电影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里的片段,在台湾同性恋已合法化。
扩展资料:
台湾电影海吉拉的剧情介绍:
1、两个性格迥异的女性却意外成了最好的姐妹——何希真、刘宛婷,他们同时喜欢上文棠生。
2、但其实文棠生早就注意到刘宛婷,在好友希真的让步下,婉婷跟棠生进入交往,三人也形成亲密的三角关系,直到一场意外让宛婷发现原来她具有双重性征。
3、而此刻她必须选择作为其中一个性别活下去。
《翠丝》这部影视作品怎么样?有哪些彩蛋?
《翠丝》这部影视作品还是很不错的,值得一看,唯一的彩蛋就是,通过变性的角度出发来展现人物,在现实的冲击下自我实现的梦想,很好的启示效果。
《翠丝》这部电影是由李骏硕导演的一部经典的长篇大作。主要的题材也是以跨线为主题。虽然这个主题在很多人的眼里存在一些不好的现象,但是在剧中却像这种性别的问题,刻画的很到位,也很完美,丝毫感觉不出不适应的状态。
而担任这部影视作品的男演员也是名气比较好的香港演员姜皓文,对于江文浩来说,之前给人的印象都是很硬朗的形象,然而在这部剧当中,却改变了以往的风格。在婚后的他在家培养自己子女的一个男人,但是在自己的内心里却藏着对女性的灵魂。
要知道,这种表演是需要演员的丰富功底才能完美的呈现,所以在这部剧中姜皓文也是出色的演绎这种男和女之间的变化关系。所以在这部剧当中,人物设定上也是很用心的,通过角色的自我意识,感情的冲击,还有家庭的矛盾,将这种跨性别的观念以及内心的斗争刻画的栩栩如生。
以相互之间变性的角度出发,展现了男主为了实现心里的愿望,而做出的一系列斗争。而这些现象在整部剧中也并没有刻意的去强调变性的问题,而是通过剧情很自然的方式,让观众深入其中了解内容。
而且最特别的就是在整个的剧情安排上结构感非常强。通过台词的暗语性,来真切的表达男主的真切愿望。其实这也和在很大的程度上反映了人性的现实问题。也从侧面也可以看出男主从小的家庭生活环境是很糟糕的。长期的在一些不良的环境中增长,就会造成心理的各种扭曲,其实也是通过这一方面来告诫人们要有和睦的家庭环境。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