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剧导演陈薪伊,陈薪伊艺术中心话剧
莎翁曾评价戏剧是“给自然照一面镜子,给德行看一看自己的面貌,给荒唐看一看自己的姿态,给时代和社会看一看自己的形象和印记”,戏剧是浓缩人生,我们观剧鉴今,从戏剧阅尽世间百态。而戏剧幕后,戏剧工作者的剧场人生也同样耐人寻味。
9月9日晚,在由中国移动咪咕、东方卫视、南方周末联合出品的原创人文书信体节目《我相信》播出第六期。在“展信人”韩雪引领下,戏剧导演陈薪伊担任主线嘉宾,与上海交通大学东京审判研究中心名誉主任向隆万教授,演员倪萍、濮存昕,戏剧导演王筱頔共聚节目现场,分别从戏剧导演、演员和观众的角度,展现戏剧人生,讲述台前幕后的信念故事。
“生命的能量太强大了,你可以做很多的事,克服很多的困难,只要你相信自己。”
在上期《我相信》节目中,我们见证了萧敬腾、摇滚奶奶等嘉宾不一样的生活态度、不一样的精彩人生,看到了每一个独一无二的生命背后的光芒。本期节目将延续对人生价值与意义的探索,从戏剧导演陈薪伊的一封自述信,走进陈薪伊为戏剧奉献的传奇一生,感悟生命的力量和信念。
“我是为戏剧而生的,因为我带着故事出生,后来的故事也多得不得了。” 陈薪伊在自述信中回忆了84年来的风雨一生:在陈薪伊看来,她的人生中每十年都是一个高潮,从演员做到导演,从西安到北京再辗转上海,半生砥砺深耕,都为了舞台上的华彩绽放。
戏剧,是贯穿陈薪伊传奇人生的关键词,她曾说过:“我的人生是随着时代而演变的戏剧人生,我的戏剧是时代演变中的人生戏剧。”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在展信人韩雪的邀请下,陈薪伊将自己的戏剧生涯娓娓道来。
成为导演前,陈薪伊做了近30年的演员。1978年,40岁的陈薪伊收到了中央戏剧学院的招生简章,简章上写着:不拘一格,择优录取,年龄限制在40岁。“我这个瞬间感觉到乌云压顶的天,一声雷豁然炸开,露出了太阳”,陈薪伊第一次体会到了平等竞争的尊严,第一次体味到了人的价值被承认的幸福。她如愿以偿,卡在年龄的上限考取了中戏导演系,此后的40余年,超过150部作品在陈薪伊手中诞生,可以说,是陈薪伊赋予了戏剧生命力,戏剧也赋予了陈薪伊人生价值。
1996年,68岁的陈薪伊把自己生命的血液注入了《商鞅》中,“在商鞅身上,我看到了自己”,陈薪伊也因这部剧收获了无数的赞美和荣誉。去年,话剧《商鞅》在25年前首演的上海云峰剧场再次上演,83岁的陈薪伊依旧参与谢幕。于她而言,始终不曾放弃不愿离开的,只有戏剧。
回到节目访谈现场,陈薪伊一袭亮眼的黄色长裙,一头干练清爽的短发,谈吐生风、落落大方,很难想象她已84岁高龄,去年才刚做完一场癌症手术。前段时间,陈薪伊还在话剧《威尼斯商人》的排演现场忙碌着,她的身体里仿佛有无穷的生命力量。
“这个不叫工作,这是爱情,这是一种恋爱。”陈薪伊认为她离不开舞台,对她而言,每一次的戏剧创作都像是一段表达爱的过程,是她的一段段恋爱。“我计划怎么也得活过100岁”,陈薪伊说,“我不能没有剧场,没有排练厅。我曾经跟我之前的学生说,将来我排不动戏了,我就到你们排练场看你们排戏。”
剧场外的陈薪伊,还是一个潮流时尚的“老顽童”。
工作闲暇时间里,陈薪伊开通了自己的新媒体账号,不仅有关于戏剧的分享,还有穿搭技巧和恋爱秘籍,短时间内就吸引了近4万粉丝,深受年轻人喜爱。“恋爱就是爱,你只需要选择爱,那种纯粹的爱太美好了”,陈薪伊在节目中分享,她常收到粉丝们关于恋爱的疑惑,她也乐于解答指点。
70岁那年,为了庆祝自己的生日,陈薪伊给自己买了一辆车,还跟家里人开玩笑:“我有了一个‘情人’。”心中有了热情与热爱,年龄便不是枷锁。韩雪不禁赞叹:“奶奶的生活好酷。”
“生命真的很有意思”,经历过人生的坎坷与磨难,体会过人生的辉煌与灿烂,酸甜苦辣个中滋味,陈薪伊却在信中用“有意思”一词轻描淡写,一笔带过。走过半世浮萍,陈薪伊迫切地想对年轻人分享她的信念:“我相信生命是伟大的,要珍爱自己的生命,要重视自己的能量,千万别辜负你的生命。”生命的“意思”,只有亲身体味,才能有所感悟。正如汪国真在《热爱生命》中表达的那样:生命的意义在于过程,不必去想是否能获得胜利、爱情或是自由,只要追求过、努力过,人生便是有价值的,“只要热爱生命,一切,都在意料之中”。
由中国移动咪咕、东方卫视与南方周末联合出品、南瓜视业联合制作的《我相信》节目已经播出六期,由邓亚萍、水庆霞率领的“冠军嘉宾组”,单霁翔、王珮瑜引领的“文化继承人”陆续登上舞台分享信念。《我相信》前所未有地聚合了新媒体、卫视、纸媒三大内容引擎,以创新思维聚焦人文综艺,展示了中国移动咪咕坚持原创、为社会提供正能量之源的决心与实力。作为具有创新力的省级卫视,东方卫视持续打造优质“人文”内容矩阵的尝试,显现了中国电视的文化责任与品格。南方周末也在此次综艺跨界中,延展了纸媒的深度策划能力和内容创新力。
《我相信》于每周五20:30更新,由咪咕视频与东方卫视联合独播,并于每周六12:00,上线咪咕视频会员尊享版。信念无价,展信有期,更多信念故事亟待观众打开,值得期待。
免责声明:
中国网娱乐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
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陈薪伊丈夫是谁
未公布。陈薪伊1938年出生于陕西西安,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签约导演,国家一级导演,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至2022年8月4日并没有公布其丈夫是谁,但是一直在她背后支持他。徐晓钟的无边海上的苦行者
焦菊隐、黄佐临之后的又一位戏剧大师
《望东方周刊》记者邓若楠 上海报道
2008年金秋10月,徐晓钟出现在上海话剧中心的排练厅,以80岁高龄重出江湖,将德国文学泰斗歌德的经典名著《浮士德》搬上中国的话剧舞台。
这位被称为中国继焦菊隐、黄佐临之后又一位戏剧大师的老人,此番出山亲自导演《浮士德》这部恢弘剧作,为的是一个承诺——23年前他与黄佐临先生的约定。
迟到23年的《浮士德》
“完全从演员的台词中领略观看的乐趣,给我上了一课。”王安忆说。
1985年,徐晓钟来上海拜访黄佐临先生。
“送我出门的时候,黄导突然对我说‘晓钟同志是不是能来上海,排演《浮士德》?’我非常惶恐,但马上答应了。”徐晓钟告诉本刊记者,“黄佐临先生对德国戏剧和文学都很有研究,我当即邀请黄导做这部戏的艺术指导,黄导很高兴,痛快地说‘好’。”
由于种种原因,《浮士德》排演计划一再拖延,直至黄佐临逝去。
今年年初,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向徐晓钟重提此事,他一口答应下来。
“把这个心愿了了吧。”徐晓钟重重叹息道,“最大的遗憾就是黄佐临先生不能来做这部戏的艺术指导了。”
话剧采用的底本是国内歌德研究专家余匡复教授从未发表过的《浮士德》译本上部。剧本严格尊重歌德原著,只删不改。
“‘文革’后,父亲就一直反思人性解放问题。晓钟导演这部作品又再次让我们思考人性、思考社会,学会反思。” 黄佐临先生的女儿、著名导演黄蜀芹看完演出后对本刊记者说。
徐晓钟为《浮士德》的“形象种子”(“形象种子”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演剧体系中的术语,指一个形象哲理与意象,也是演员表演的核心)定位是“无边海上的苦行者”。
“魔鬼在舞台上与浮士德站在一起,象征着人性的两面,”徐晓钟说,“歌德说出了这样的真谛:美丑、善恶、真假、崇高和庸俗,人性的两面尖锐地冲突,如无边苦海般无边无际。”
舞台上,“浮士德”站在近两米高的半圆形转台上对观众说:“有两个灵魂居住我的胸底,一个总要和另一个分离,一个怀着强烈的情欲,执著于感官享受的凡尘,另一个却要超脱尘世,向那崇高的灵境飞驰。”
“完全从演员的台词中领略观看的乐趣,给我上了一课。”著名作家王安忆看完演出后对本刊记者说,“这部剧作本身提供了很多可以奢华的场面,但导演处理得非常质朴,没有噱头,没有夸张多余的声光电效果,舞台健康感人。”
上海戏剧家宗福先看过《浮士德》后对本刊记者表示,“心里存有许多喧嚣烦闷,走进剧场后,恍若隔世。这里有人性最本质的挣扎,灵魂与灵魂的对话,非常震撼。”
“曹禺是我真正的老师”
受到“正宗”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戏剧体系影响的他,后来却被称为中国改革开放新时期最具影响的戏剧革新家。
“上世纪50年代,我还是卢那察尔斯基戏剧学院的学生,学习西洋戏剧史时就爱上这部作品。” 《浮士德》排演间隙,徐晓钟说。
一头银发的他身材瘦小,和善亲切,但言辞谨慎,对记者的每个问题都沉思片刻后再作答。
1955年,27岁的徐晓钟作为中国政府派往苏联学习的1495名留学生中的一员,踏上了前往“戏剧之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故乡的火车,在卢那察尔斯基戏剧学院学习戏剧,师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学生尤·札瓦茨基,“当年班上的学生来自世界各地,作业是全校展览的,因此大家都憋着劲,不能给祖国丢脸。”徐晓钟回忆。
“那时我对德国的戏剧大师布莱希特充满兴趣,他的演剧观与我们之前接触和学习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有很多不同,对中国戏剧界很有启发。”徐晓钟说。
“‘文革’前我们接触比较多的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文革’时把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也批判了,都弄乱了。所以‘文革’后专门组织了陈薪伊他们这批青年艺术工作者到中央戏剧学院来学习,要帮助他们‘理清思想’,认识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应该批判的东西。”徐晓钟说。
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随着思想解放大潮,西方现代、后现代的文艺理论被渐次引入国内,包括布莱希特的史诗戏剧和贝克特的荒诞派戏剧等在内的西方戏剧给中国的戏剧舞台带来很大冲击。
在中央戏剧学院院长任上,徐晓钟以自身的戏剧实践以及对学生的指导培养,引领着中国新时期探索戏剧的发展。
刚刚进入新时期的中国戏剧界发现,传统的“紧跟社会政治潮流,以写实为主”的戏剧形式已无法适应时代变迁,中国戏剧舞台开始寻求内容与形式的全面变革,探索剧和实验话剧浪潮开始席卷戏剧舞台。
将这场“实验运动”推向最顶峰的,是徐晓钟1987年执导的话剧《桑树坪纪事》。
《桑树坪纪事》叙述了偏僻的西北小村桑树坪发生的故事,贫困的生活和“左”的思潮,使村民们朴实的心灵发生了扭曲,而女人的命运异常悲苦,20世纪的桑树坪似乎依然停留在封建制度的阴影中。
话剧保留了小说原著“人物绣像式”的结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和布莱希特的两大戏剧思想在作品中得到结合,同时,还吸收了中国的民族戏曲经验。这部戏被中国戏剧界誉为中国新时期戏剧的里程碑。
1988年,曹禺看过《桑树坪纪事》后,给予很高的评价:“看了这个戏有几点感想:海是装不满的,人的路是走不尽的,花是不谢的,感情的长河是流不完的。对于徐晓钟的导演艺术我有这么一种感觉,在他的导演艺术中看不见徐晓钟,但看见其完美的艺术。”
“这只是曹禺老师对我的勉励。”20年后,白发苍苍的徐晓钟说,“曹禺是我真正的老师,1949年我进中戏,那时学校的招牌还没挂上,曹禺老师就开始给我们上课了,一直到1952年。不单是听他讲课,他的作品也培养了戏剧界一代人,包括我在内。”
挣扎后,还是要往前走的
当年参与排演《培尔·金特》的那批学生,如今大都已是中国戏剧影视界的领军人物,并延续着徐晓钟“融会贯通、以我为主”的戏剧思想
《浮士德》排练厅里,徐晓钟与剧中老中青三代主要演员轻声商量着表演要点,当出演女主角的那个青年演员提出某个建议时,老导演思量片刻,干脆地点头,“可以”。
边排戏边教学,作为中国戏剧界的一根“标杆”,徐晓钟就用这样的方式在近30年时间里,孜孜进行着新时期中国戏剧的探索。
这种探索,自1980年他带领陈薪伊等一批弟子排演话剧莎翁剧作《麦克白》就开始了。
他为《麦克白》找寻的形象种子是“一个在血河中跋涉的巨人”。确立了这部悲剧感情浓烈、想象狂放、诗意浓郁的基调。舞台上创造性地出现了三根可移动的高耸石柱,暗示中世纪骑士城堡,体现黑暗、混乱、血腥的时代气氛,通过石柱的移动展现全剧20个场景的时间和空间,象征手法的大胆运用令国外戏剧界同行赞不绝口。
1983年,徐晓钟带着查明哲、王晓鹰这批学生,排演了易卜生的名剧《培尔·金特》,这部兼具了诗的形式和意境的戏被称为中西方文化融会贯通的典范。
曹禺称赞道:“在徐晓钟流畅的导演艺术下,戏充满了曲折浪漫的哲学意味。戏将原著中最精彩的部分提炼出来,在短短的两个半小时内上演,而且保留了《培尔·金特》原著的精神,使中国观众能够看懂、能够接受易卜生的这部名著……而且戏搞得很有吸引力,很有诗情,很有生活。”
“《培尔.金特》是一次很重要的创作,整部戏排演了近一年,一边教学一边排演,一边研究一边排演。学生们也觉得排这部戏的过程中,把他们此前学习的东西集中检验并发展了。”25年后,徐晓钟说。
当年参与排戏的那批学生,如今大都已是中国戏剧影视界的领军人物,并延续着徐晓钟“融会贯通、以我为主”的戏剧思想。
徐晓钟的学生,执导过大型历史话剧《商鞅》的陈薪伊曾表示,“如果说中国话剧在上世纪30年代到新中国成立以前,是以曹禺为轴心的,40年代到70年代是以焦菊隐为轴心的,而从70年代到今天,我以为是以徐晓钟为轴心的……”
徐晓钟对中国新时期戏剧发展的探索和引领,一直延续到上世纪90年代导演的话剧《樱桃园》、《屈原》以及歌剧《图兰朵》等。
《浮士德》的尾声,浮士德在旋转的舞台上不断前行,“人是在无边海中的苦行者。但浮士德经历了灵魂上的挣扎后,还是要往前走,这是乐观主义者的精神,人总是要往前走的。”徐晓钟说。
这也仿佛是这位老者超过半个世纪的戏剧人生的总结。
相关资讯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