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手 李安,90年代李安
郝茕
编者按:这里是一个怀旧剧场。
30年前的12月7日,《推手》随着金马奖颁奖同期上画。影片在1991年举行的第28届台湾电影金马奖获得8项提名,并且最终拿下最佳男主和女配,影片获得了当年的评审团特别奖。自此,一个叫李安的新人导演横空出世。这年,李安37岁。
《推手》海报
1990年,李安冲着高额奖金写了《推手》的剧本,并如愿以偿。在此之前,他做了6年的“家庭煮夫”,郁郁不得志。写它的时候,李安的卡里只剩下三四十美金,他在《十年一觉电影梦》里写,“简直是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因为是个看起来既不商业也不文艺的老人戏,李安自己压根也没想过这样的电影能被拍出来。
30年后再看这部李安的起点,它温厚中不乏犀利,在通俗幽默中,偶尔放个冷枪。李安自认为的“既不商业又不文艺”,事实上也恰恰从一开始就奠定了他是个能平衡游走于商业与文艺之间的导演,在之后30年的创作中,他没有显示出多么过于强烈突出的作者风格,却也从来不会令人失望。
《推手》剧照
作为李安的处女作,这部电影里能看到太多未来关于他未来电影创作的关键词,父亲、家庭、东西文化冲突。作为和之后的《喜宴》《饮食那女》并称 “父亲三部曲”的第一部片子,《推手》奠定揭露了李安的基调——宽容。他的电影在东西方文化的夹缝中生存,架起两种不同传统之间的桥梁。李安冷静克制的镜头和平淡流畅的剪辑,以及他在剧作、调度、空间、使用演员等方面的天赋也都在电影中展现无疑。
电影的开篇就令人惊艳,一间房子里,一边是武术大师老朱心平气和地练着太极拳,另一边是他的洋儿媳玛莎,烦躁地在电脑面前打字、翻报纸。屋外一个远景镜头提供了再明确不过的观察视角和人物关系说明——虽然身处同一空间,却完全封闭于两个世界。
镜头暗示了同一空间,两个世界
两者井水不犯河水的静默直到午饭时分,以老朱操作失误引起微波炉的一声爆炸结束。同时,贯穿全片的主要矛盾——中美文化差异,也在这一声爆炸中缓缓展开。开场近10分钟没有一句台词,然而一切家庭的矛盾,就像老朱的太极推手一般,收纳蓄力之后突然发力打出来的那一下,就叫人措手不及。
退休来美国投靠儿子的老朱,和洋媳妇身在一个屋檐下,要面临的中西文化差异贯穿在生活里的点点滴滴。李安极其善于捕捉那些幽微的细枝末节,一间屋子,两种文化,两部育儿经,小吉米在爷爷和母亲之间被来回摆弄。是中式炒菜,还是西式麦片?是中国汉字,还是拉丁字母?是传统书法,还是美国动画片?老朱要看孙子的“把儿”,直接吓坏了媳妇。这种中国老人再平常不过的行为,在她眼里无疑是个老变态的行径。
老朱和洋媳妇的饮食习惯完全不同。
这种摇摆笼罩着家里的每一个人,儿子小朱夹在妻子和父亲之间,双方的一切不满都发泄在他身上,他还是一个中国人,同时竭尽全力掩饰自己,想让自己融入美国。一个外人看来的挺成功出息的大小伙子,在自我家庭这个体制内成为了双方的奴隶。老父亲代表了传统中国文化中的“家”, “养儿防老”,“父父子子”,“子不言父之过”等传统中国儒家价值观深入血液;而身处西方环境之下,父亲的种种行径又肉眼可见的格格不入和滑稽。
《推手》剧照
在这家人身上,李安敏锐捕捉到了美国当时普遍存在,移民与移民二代的认同感、归属感的变化,这是他的观察,也是他的经历。他在《十年一觉电影梦》的尾章中写过,“在现实世界里,我一辈子都是外人,在(中国)台湾,我是外省人,到美国是外国人,回(中国)大陆做台胞,其中身不由己,也有自我的选择,命中注定,就是做外人。这里面有(中国)台湾情,有中国结,有美国梦,但都没落实。”
这份冲突,在《推手》以一种极为东方的方式消解——“打太极”。这种太极拳里的双人模拟对抗运动,“圆化直发”“舍己从人”“不丢不顶”,和中国传统的待人接物相同,这个动作是电影灵感的源起,也是电影精神的提炼。找到了平衡就可持久,失去了平衡就会被打败。家庭,爱情,自我,皆是如此。
随着电影发展,核心主线更加有趣,一个老头和一个老太,要发展一段暮年之爱,儿女当前,多少显得“为老不尊”,拉不下脸来,两人怎么相处,这个态度中的模糊地带不断发酵揣摩,就渐渐生发了这么个故事。
老人的孤独,是个扎心的话题。老朱和陈太还都身体健康,精力旺盛,又都是要强的人。一样的老北京口音,一样的丧偶多年,一样的有一个洋家人,一样的被包裹在文化隔膜里接近窒息……这样两个老人的靠近,很难说是因为爱情,还是某种同病相怜的惺惺相惜。
《推手》剧照
这一段老房子着火,被刻画得微妙有趣。老朱在老年班里对着隔壁女同学的“炫技”,不知分寸像极了幼稚的想要吸引异性目光的中学生;原本和儿子下棋,气定神闲,胜券在握,见了陈太之后,心里有了牵挂,接连被小朱“碾压”,茫然无措的样子都被儿子看在眼里;等陈太电话,一边坐在地上练气,一边又把电话拉到身边,看着是在吐纳修行,一边眯缝着眼立起耳朵的小心思活络得根本藏不住,等到来了电话,一听到陈太的声音,脸上笑满了皱纹,又天真欢喜像个孩子……有人说《推手》是部轻喜剧,没见任何夸张恶搞的桥段,都是令人会心一笑的温馨。
《推手》剧照
两个老人的感情线,也和“推手”的动作相合。儿女有意撮合之下,两位各有心思的老人都退避了。瓜要熟,不由得外力来扭,有外力要把你们往一处推,就会生了逆反要拧回去。待到顺其自然的瓜熟蒂落,一句“一会儿有空吗”,才是中国人含蓄而留有空间的体面邀约。
至于老朱离家出走餐馆打工的那一段,画风一转,是中国江湖外加点无厘头的暮年“英雄本色”。一群人来推老朱岿然不动,一发力青年壮汉们一溜烟都弹飞的设计甚至带出了几分漫画感,倒是电影里最见初拍电影的李安少年心性的篇章。
一群人警察都推不动老朱
“咱们练内家的,讲究的是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等到炼神还虚这个层次,就很难再练上去了。”这句话是道家的内功修炼心法,也是《推手》中的一句台词。到10年后的《卧虎藏龙》,李慕白拒绝了俞秀莲要他“用这口气炼神还虚吧。解脱得道,元寂永恒,提升这一口气达到你这一生追求的境地”的请求,回应说,“我已经浪费了这一生。我要用这口气对你说:我一直深爱着你。我宁愿游荡在你身边,做七天的野鬼,跟随你,就算落进最黑暗的地方。我的爱,也不会让我成为永远的孤魂。”
《卧虎藏龙》截图
两个未达到的“炼神还虚”,两部关于中国功夫和东方哲学的电影,从起点,到巅峰,李安终究都还是选择了爱。
李安曾说,自己对《推手》有一种特殊的感情,每次有人跟他提《推手》,自己总有一种“奇怪的心情”。尽管之后看来,这部早年的试手之作,无论是技术还是剧作上,都有许多不成熟之处,但当时老朱那份“憋着有志不得申的心情与我相近”。拉开更长的职业生涯来看,“《推手》是很通俗温暖的,它奠定了我的人缘,片缘,但也成为我的一个限制。很多人看了第一部后觉得这是我的本性。”这个限制后来到《冰风暴》才有所扭转。但无论如何,李安认为,“《推手》是个很好的基础,是老天对我的厚爱。”老天厚爱,从此电影的版图里,有了李安,有了之后的《喜宴》《饮食男女》《卧虎藏龙》《少年Pi》《色·戒》……
李安
多说一句,那年和李安一起入围金马最佳导演的,还有《阿飞正传》的王家卫,《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的杨德昌,《阮玲玉》的关锦鹏……
令人怀念的大师们、大作辈出的黄金年代啊。
责任编辑:程娱
校对:徐亦嘉
谁能告诉我李安的经历啊?
1、1984年,李安以毕业作《分界线》从纽约大学结业,并取得硕士学位。该片获得了纽约大学沃瑟曼奖最佳导演奖及最佳影片奖。
2、此后,李安在家赋闲6年。期间,他阅读、看片、写剧本,包揽了所有家务,家庭开支则靠仍在攻读伊利诺大学生物学博士的妻子林惠嘉。
3、1985年,李安与美国威廉 莫瑞斯(WilliamMorries Agency)经纪公司签约,取消回台发展,留在美国。1988年,李安回到台北。
4、1993年,执导了由赵文瑄、郎雄、归亚蕾合作主演的剧情片《喜宴》,该片是“父亲三部曲”的第二部。
5、1994年,拍摄了由郎雄、吴倩莲、杨贵媚共同主演的剧情片《饮食男女》,该片是“父亲三部曲”的最后一部。
扩展资料李安:最高目标是拍纯搞笑的电影
将于2019年10月18日上映的《双子杀手》日前曝光了导演特辑。在从影的第30个年头,李安用这部新片来回望自己的前半生,“这部电影有反映我的心境,威尔·史密斯和年轻的自己对话、和解,来呈现一个中年男人的成长。”
65岁的李安,直言自己到了思考这个命题的年龄,也到了不得不面对身体各方面衰退的阶段。体力的下降,精力和专注力的消耗,让李安发出了导演生涯长寿不易的感慨,也让李安更加坚定,要趁自己拍得动的时候多尝试,“最高的目标是拍一部纯搞笑的电影。”
特辑中,对于时隔三年选择《双子杀手》回归,李安首次袒露心声,“从年轻的男孩去反映一个中年人的心境,去探讨纯真丧失,这个主题对我很有吸引力。”
这也是李安近些年一直思考的命题,“其实《少年派》《比利林恩》和《双子杀手》,是同一个题材,都是回望年轻时的自己,然后发现青春不会回头,一去不复返。”
从影30年,李安一直保持着少年心态,不断学习并持续探索,但已经65岁的李安,也不得不面对身体的衰老。这也让李安更加珍惜拍电影的时光,他说自己对于拍电影是一个贪心的人,且永远充满好奇。
“有一天我还拍得动的时候,想尝试纯搞笑的喜剧”,更毫不吝啬地表达了对黄渤喜剧能力的欣赏,“其实真正幽默搞笑的人,看起来都是很严肃认真的,就像黄渤一样”,也令不少网友期待两人未来可以合作一次。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李安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李安:最高目标是拍纯搞笑的电影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导演李安曾有6年待业在家,他是如何实现人生逆袭的?
很多人都看过或者听说过《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这是由华人导演李安拍摄的,李安现在是国际知名导演,拍摄过很多好的作品,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在他成名之前,他曾经有六年的时间都是待业在家,只能靠妻子的收入来养家。所以,曾经待业在家六年的李安,是如何实现自己人生的逆袭的?
身为校长的儿子,李安却从小不思学习,只喜欢看电影李安的父亲是台湾一所中学的校长。他对在那里学习的李安有很高的期望。他的父亲对长子李安充满了无尽的期望。然而,李安一做作业就情绪低落,一看电影就精力充沛。李安的学业成绩并不理想。他高考不及格,进入艺术学院电影和表演系学习了一年。
在李安成名之前,没有实现父亲对自己的期望对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李安身上,他的自尊心总是很低,他常常对别人感觉更糟。对李安来说,他童年最大的困难就是因为家庭作业太差而让父母失望。在李安早期的电影作品中,或多或少有孩子让父母失望的场景,作为家中长子和校长的儿子,面对父亲无休止的期望,李安比普通人对自己的学业损失感到更为内疚。
李安在大学里一直在探寻自己的导演梦,并且小有成就李安没有放弃。他找到了他一生都热爱的东西。李被艺术学院录取后,他站在舞台上,充满信心和喜悦。他发现生活与读书和学习不一样。舞台改变了李安的生活。李被艺术学院录取后,他站在舞台上,充满信心和喜悦。他发现生活与读书和学习不一样。舞台改变了李安的生活。
在艺术学院里,他过得非常快乐。他一直担任主角。他在台湾大学戏剧比赛中获得最佳男演员奖。同时,他还自编自导,改编自导外国剧本,并执导了开创性的戏剧。然后他在著名的纽约大学学习。他的毕业不仅获得了沃瑟曼最佳导演奖和纽约大学最佳电影奖,还为他赢得了大型制片厂的青睐。
李安毕业后四处碰壁,在家待业六年没有收入此时,李安年纪已经很大了时,他与一家经纪公司签约,留在美国等待拍电影的机会,但前途光明,道路狭窄。一些电影计划由于各种原因而失败,李安是无情的。在这段时间里,他看到很少有学生改变了命运,大部分学生都变成了编辑或戏剧,当没有希望时,李安也想学习计算机来养家,但他的妻子拒绝了。
这些年来,李安主要从事剧本的开发。有几个脚本是他自己写的,来自其他合作脚本和脚本。但最终,它要么一无所获,要么继续发展。没有机会拍电影的他只能等待。通常,他还负责做饭、接送和观察孩子以及分享家庭事务。花了六年时间。对李安来说,这六年最大的困难是事业一无所获,只能靠妻子挣钱养家。
李安一直心怀梦想不放弃,终于靠《推手》一炮而红,成为国际知名导演尽管各种电影计划反复起伏,无数次心痛,李安始终热爱希望,并没有离开他最喜爱的电影产业。直到后来,他的作品《推手》获得了台湾的奖项,也获得了导演资格。从现在起,李安逐渐走上正轨。
李安出生在一个有文化的家庭,从小就接受传统的中文教育,他拥有作家和文人的优雅气质。多年的国外经验教会了他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李安是唯一一部可以在东西方文化之间自由穿梭的中国电影导演。
相关资讯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