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时摄影 后期,延时夜景照片后期处理
在这段时间的拍摄中,我也遇到过很多问题,今天分享一些我的经验,跟大家一起交流和探讨一下关于大范围延时摄影的拍摄、后期以及转场。
从相机的移动距离上来区分,我们常见的延时主要是固定机位或者使用滑轨辅助拍摄,它们的移动距离一般不会超过2米;而大范围延时摄影通常会移动几十米甚至上百米的距离进行拍摄,这样的话几乎无法用滑轨操作,通常我们是使用挪动三脚架的方式进行拍摄。
举个栗子,这里有个我拍摄的望京SOHO延时摄影片段,分别是大范围和固定机位拍摄。
一.关于前期拍摄
前期拍摄据我所知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通过挪动三脚架拍摄,另外我也尝试过手持拍摄大范围延时。
先说用三脚架拍摄,这是最佳的拍摄方式,具体操作模式就是每拍摄完一张照片之后,挪动三脚架拍摄下一张,这里有一个我拍摄大范围延时过程中的花絮。
通过上面的视频可以看到我是如何拍的,接下来我详细说一下具体操作。
首先是确定好拍摄的主体和移动的位置,并选取对准点,比较好的拍摄习惯是先在拍摄初始位置、中心位置和终点位置分别拍摄三张照片进行观察,做到心中对拍摄完的画面有一个大体的把控。
那么关于对准点,建议选择拍摄主体上固定的、全过程可见的点,最好是和周围对比强烈,并且靠近画面中心,这样的话方便在移动机位后进行迅速对齐,保证对准点一直在画面中的同一个位置,这里需要使用到相机的屏幕取景功能,通过打开网格线或者按下机身上放大按钮后出现的对焦框来定位。
拍摄前最好计算出大概的拍摄张数和每一张之间移动的距离,比如你需要拍摄一段5秒钟的素材,总移动距离为50米,以25帧每秒为例,那么你需要拍摄的张数就是5*25=125张,每次三脚架挪动的距离为50/125=0.4米,每一张的移动距离要尽可能的相等,这样才能保证拍出来的延时能够平滑。
关于如何准确控制移动距离,可以通过地面的地砖或者其他明显的标记进行参考,例如下图的情况,可以每次挪动三脚架的某一条腿到我画白圈的位置。
如果实在没有东西可以参考,那么可以用粉笔在地上标注记号或者自己进行估测,只要误差别太大基本还是OK的。
另外要保证摄成功,很重要一点是拍摄的每一张照片都保持水平,保证水平的方法一个是借助相机内置的电子水平仪,另外就是自己在云台上外接高精度水平泡,我的建议是使用外接水平泡来拍摄。
当然,为了精确调节,建议使用三维云台进行拍摄,普通的球形云台拍大范围的话实在是很难控制,如果你试过三维云台,我相信你会爱上它的。
说了这么多,我们再来举个栗子,下面是我拍摄的一段延时素材,我用红框标注了我拍摄时的对准点,并没有经过后期稳定,可以看到它已经比较流畅了。
以下是后期稳定后的效果
后期的稳定处理并不是万能的,如果前期没有拍好,后期还是无力回天。
接下来说手持,一般来说不建议手持拍摄,因为它的成功率并不高,而且多数情况下后期无法直接去抖,还得结合手动key关键帧进行微调,费力不讨好。
但是有时候并没有条件去给你架设三脚架,例如以下一段视频。
这是我在北京冬至时拍摄的颐和园十七孔桥,当时是踩在结冰的湖面上拍摄的,由于湖面特别滑,而且光影转瞬即逝,所以只能手持拍摄,下面是后期稳定后的效果。
接下来说一种特殊的情况,那就是“追车”,这个我最先也是在Rob Whitworth的作品里看到的,自己也学着尝试了以下,也是手持拍摄。
我们先看下稳定前和稳定后的效果。
可以看到效果非常明显,那么它的拍摄方式和大范围的原理一样,需要注意的是这里不是摁紧快门进行连拍,而是自己把控好节奏,我这个例子大概间隔0.5秒拍摄一张,拍的时候一个是保证相机端平,另外就是保持你追踪的那辆车在画面中心。
当然这种由于车速较快,加上手持,所以前期拍出来会抖得非常厉害,但是只要不是太离谱,并且手能端平的话,后期还是能完美解决的。
好,下面我开始和大家探讨后期流程。
二.关于后期处理
关于去调色、去闪烁和黄昏渐变等固定机位延时摄影就涉及到的操作我就不细说了,我的具体流程是先在LRTimelapse中去闪烁(如果没有光线变化可省略这一步),再到Lightroom或者Camera Raw中调色并转成jpeg图像序列,最后导入After Efftce(以下简称AE)中进行去稳定和细节的修饰。
那么我先以“追车”的这个片段为例,由于前期拍摄的素材是保持端平的,所以后期我需要做的就是让黄色的出租车一直保持在画面中心,这样画面看起来就是流畅且稳定的。
具体操作下面的视频链接里有演示,这里只使用到AE里tracker(追踪)面板中的stabilize motion(运动稳定)功能。
以上是关于怎么追车的后期操作,那么普通的大范围后期稳定就简单多了,使用AE里的warp stabilizer VFX(变形稳定器)这个插件就能一键稳定,80%的情况下不需要调整其他参数。
举个栗子,以下这个视频,就是使用warp stabilizer直接稳定的。
另外有一种让我最头大的情况,就是前期拍摄的条件实在恶劣,后期无法做到一键稳定,例如我在大理古城内拍摄的大范围延时,当时我尽管很努力地前期拍摄,但是由于游客众多,对准点经常被遮挡,导致AE无法做出准确的判断,从而稳定失败。
我们先看看这个视频。
那么它是如何稳定住的呢?我并没有找到捷径,是硬生生把100多帧的照片导入PS里变成一个一个的图层,进行手动对齐,再导出一张张的图片进入AE里面。
这样的工作量非常巨大,不到万不得已千万别这样作死。
好,后期的常见情况基本就这么多,接下来进入我分享一下我觉得最有意思也是网络上几乎很难找到的东西,关于转场的问题。
三.关于延时摄影的转场
在转场这块,我受RobWhitworth作品的影响比较大,也一直把他当成我学习的方向,对于它的作品我有很细致地观看,自己也试着模仿和总结了一些经验,跟大家分享一下,这里我主要分享一下思路,不做具体操作的演示,因为这些操作都是十分基础的。
先看一段视频,这是我在王府井大街拍摄的一段大范围延时。
个人觉得镜头衔接得还行,我给大家看一看具体它是由哪些镜头得来的大家就明白了。
看完这些素材,我想你们应该能理解这个镜头是如何做到的了,3段视频,一张接片的照片,构成了一次的转场。
我记得有人说过,拍照片的时候,得用后期的思想去指导前期拍摄,我很赞同这个观点。
那么,拍延时的话,如果要做到很好的转场效果,需要的是用剪辑的思维去进行前期拍摄,这个是重点中的重点。
也就是说,在你前期拍摄的时候,你脑海里已经很清楚得知道了你最后得出来的效果是怎样的了。
我们再举个栗子。
抛开这个场景不说(因为的确是不怎么好看),我们只看转场,我想大家已经能想到这个是由三段素材剪出来的了,以下是这三段素材。
它们都是在AE里使用最简单的缩放、位移的关键帧变化完成的,这些都是基础操作,我要说的重点是两个镜头之间衔接的细节。
我们再细看一下从第一段素材到第二段素材的变化,是素材一缩小到素材二的。
然而缩小之前,它还有一个微微放大的一个趋势,然后再把镜头由第二段素材一直往右拉到第三段素材,在镜头拉到最右端的时候,再把镜头向左移一小段,再回到最右端。
我们可以通过慢镜头再观察一下。
这里为什么要这样做,其实为了实现是一种拟人或者拟物的运动形态,就好像一个人要稍微退两步助力才能冲得很快;一个弹簧要先往下压一压才能弹得很高。
这么说如果还是不太明白的话,我做了个小球的运动动画来简单演示一下。
可以看到,同样是从左边移动到右边,上面那个小球明显比下面那个要生动一点,所以在转场上做好这些细节,会让你的片子更耐看,很有动感。
那么有关转场的东西就讲这么多。
四.最后说说学习方法
我是通过别人的成熟的东西去学习,例如我看rob的片子,我会去剖析它的每一帧画面,既然别人都一帧一帧地拍好了,你为何不借着这个机会一帧一帧地去看。
比如rob所拍摄的迪拜,有这么一个镜头,一天的光线变化之内一栋高楼就建好了。
这是怎么做到的呢?我把它慢镜头回放一下,可以看到它并不是建出来的,而是为了画面效果,后期里一块块贴上去的,这些东西你不细看你永远没法知道它是怎么做到的。
最后,光看还不行,多去试着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怎样切换视频场景?怎样提高视频后期制作水平?
视频在剪辑制作过程中,常常做的基本工作就是切换场景,也叫镜头转场。
镜头转场分为硬切和软切,硬切一般用于电视新闻报道的单条新闻镜头之间的切换;软切主要应用于专题片、纪录片、文艺片、大型直播现场等,软切又分为淡出淡入、滑像、黑场等多种剪辑效果。视频场景切换模式,一般的视频编辑软件都有预制功能,顺手可以用,但是也不能乱用,啥时候用,要根据剧情场景采用,用乱了,其剪辑效果会适得其反。
视频剪辑是一项技能,有它特定的技术标准和术语,比喻蒙太奇手法。要想提高视频后期制作水平,没有捷径可走,只有多看、多练。多看一是多看一些理论知识书籍,提高理论知识水平,二是多看优秀视频作品,从中借鉴好的经验;多练就是多练习视频剪辑实际操作,熟悉所用软件,提高能力,用的多了,自然水平就提高了。
大范围延时摄影怎么实现移动转场
手法和拍摄的技巧一样,固定一个点,倒叙的方式来拍,然后编辑的时候把时间反向就好了。转场的时候可以继续用大范围的方式拍,记录点和时间。也可以用单张照片进行缩放。希望能有帮助!延时拍摄技巧
延时拍摄技巧
,通过摄影技巧的运用赋予拍摄物以强大的生命力和诱人的艺术感染力。有什么拍摄技巧呢?下面是我分享的的相关内容,欢迎阅读,仅供参考!
延时摄影精选技巧1.前期准备:
器材:定时快门线、三脚架、滤镜(依情况而定)。机身镜头自备,存储卡最好在8G以上,4G也可以。
软件:Photoshop、会声会影X4(Corel VideoStudio Pro X4),最好用X4版,里面有导入延时图像序列功能。
延时摄影精选技巧2.拍摄方法:(1)机身设置:
*M档,ISO手动。
注:除特殊情况,如地铁因为场景单一(不影响测光系统),光线变化较大,所以我使用自动ISO200—ISO1600。
*白平衡手动,可以用预设,也可以手动调节K值。
*JPG直出,彩色,1000W像素以上机型,选择图片质量最高,图片尺寸为中等。
*关闭机身高感降噪、关闭机身自动暗部补偿(尼康的D-lighting,佳能的高光优先模式、索尼和宾得的自动HDR)。
注意点:在傍晚和日出的时候,光线变化较大。根据经验,冬季30分钟内,光线变化最高可达2~3EV,请适当调整曝光。
(2)快门线设置:
只需要设置INTVL选项(永诺MC-36b),这一项是每次拍摄的间隔时间。
1)在拍摄城市白天的车流和行人时,间隔时间设置为1秒,机身设置快门速度在1秒以内。
2)在拍摄城市夜晚的车流时,间隔时间设置为2秒到5秒之间,机身设置快门速度为间隔时间减1。(例:间隔时间为3秒,机身设置快门速度为2秒)
3)在拍摄天空云层运动时,依云层运动速度,设置间隔时间为3秒到10秒不等,云层运动速度越慢,间隔时间最越长。
(3)拍摄过程:
三脚架固定相机、取景:预判位置(由于后期视频编辑的长宽比是16:9,务必注意图片的上下部分需要裁减)。
注意点:
*不要 升起三脚架的中轴,以保证稳定;
*使用中长焦(50mm以上)镜头务必保证三脚架稳定;
*拍摄时要加上目镜盖,防止后部光线入射影响照片的曝光(没有的话可以用深色的衣服或布蒙住取景器,固定好)。
(4)确定拍摄时长
拍摄时长(分钟)=间隔拍摄的时间(秒)×24×最终想要片段的时长(秒)÷60;
拍摄张数=24×最终想要片段的时长(秒);
例:我最终想要一段20秒的延时摄影片段,间隔拍摄时间为3秒,那么拍摄时长为:
3×24×20÷60=24(分钟),拍摄张数为:20×24=480张;
注意点:一般尽量多拍,假如需要一个10秒的片段,那么最好原始片段在15秒到20秒,为视频后期的转场留下空间。
延时摄影精选技巧3.后期处理将存储卡内的`照片导入电脑,每个场景的照片一个文件夹。
(1)PS批处理
以这一步来调整最终视频的色调,彩色、黑白均适用。因为调整空间大,保留细节多,所以使用PS而不用普通视频编辑软件。
录制动作,在录制中必要的几步:
*锐化:用PS自带的USM锐化就可以。依情况而定,不要太夸张;
*裁剪:裁剪像素为2048×1152;
设置16:9的比例,为什么是这个数值,因为会声会影所能保存的影像片段的最大宽度是2048像素。
有些插件是支持动作批处理的,比如nik software的color efex和silver efex,不过要注意图层的使用,还有使用插件批处理速度较慢,配置低的用户需谨慎。
录制完动作,打开PS菜单——文件——自动——批处理,选择动作、目标文件夹、输出文件夹,开始批处理。
(2)视频后期
将处理完毕的图片的文件夹归类、管理。
合成UIS图像序列,以供编辑使用:
打开会声会影X4。
打开文件——将媒体文件插入时间轴——插入要应用时间流逝/频闪的照片,选择文件夹,全选或多选,确定。
打开文件
选择UIS图像序列
点击分享,选择创建视频文件——自定义,选择UIS图像序列。
在选项中调整分辨率为2048*1152,格式里选择位图BMP,需要较大硬盘空间,也可以选择PNG,压缩速度慢一些。
调整分辨率
使用位图格式
(3)视频编辑
用交叉淡化转场就可以
将所有保存好的UIS导入。打开文件——将媒体文件插入时间轴——插入视频,选择UIS文件。就可以进行缩放、转场了。
转场:一般用交叉淡化就可以。
镜头效果:
在“编辑”的“FX”中找到“调整”——“镜头摇动与缩放”。
镜头摇动与缩放
然后双击片段,在"属性"中找到:自定义滤镜。
自定义滤镜
图片说明
点击打开,可以进行视频镜头的控制了,包括缩放,移动,最大放大比例不宜超过150%。
镜头旋转特效:
旋转
在“编辑”——在FX中找到“相机镜头”——“旋转”,拖入素材。
“视频摇动与缩放”特效
再拖入“视频摇动与缩放”特效,双击素材片段,点击属性——变形素材打钩。
点击“视频”,将图像旋转180度。
将图像旋转180度
回到“属性”,点击“旋转”——自定义滤镜。
选择初始的角度和结束的角度。
自定义滤镜
选择“视频摇动与缩放”——自定义滤镜。
控制镜头的缩放,只要不出现黑边即可。
3)保存
分享——创建视频文件——MPEG-4——MPEG-4 HD。
这是1080P/ H264输出的,质量不错,而且体积小,方便流通。
保存
最后关于整部视频的剪辑可以去看看会声会影的教程,自学也可以,这个软件上手非常快。
音乐的选择,节奏一般要明显,两小节在8到10秒,正好是一个场景的片段。
注意转场的时候要压上节奏。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