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刻尔克 剧情,敦刻尔克十大细节

时间:2022-10-04 01:10:46阅读:2529
如今的奥斯卡因为“政治正确”而饱受争议,但其实早在二战的年代,奥斯卡就有过“政治正确”当道的情况出现。1944年第16届奥斯卡,《卡萨布兰卡》夺得最佳影片等三项大奖,因为电影的故事紧密结合二战形势,所传达的…

如今的奥斯卡因为“政治正确”而饱受争议,但其实早在二战的年代,奥斯卡就有过“政治正确”当道的情况出现。

1944年第16届奥斯卡,《卡萨布兰卡》夺得最佳影片等三项大奖,因为电影的故事紧密结合二战形势,所传达的观念迎合反法西斯的主流观念,具有一定的政治宣传性,所以这算得上是一次“政治正确”的伟大胜利。

为什么说伟大呢?

事后经过时间的检验,奥斯卡当年选择《卡萨布兰卡》是绝对正确的。70多年后,再看这部黑白电影,依然让人心醉神迷,难以忘怀。

1.关于“卡萨布兰卡”

电影一开始就给观众交代了时代背景以及片名的含义。

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许多被困在欧洲,想要远离战乱的人们,试图逃往美洲大陆避难。由于多数人都无法直接前往有船过去的里斯本,所以一条“曲线救国”的迂回路线出现,从法国巴黎到马赛,再穿过地中海来到北非,最后到达摩洛哥西部沿岸的一座城市,这里就是“卡萨布兰卡”。

因为地处北非,《卡萨布兰卡》还有另外一个片名,叫《北非谍影》。

熟悉二战历史的朋友就会知道,1940年5月,德国突破法国著名的“马奇诺防线”,把英法联军逼到了敦刻尔克港口,随后,就是电影《敦刻尔克》的场景。

某种程度上说,《卡萨布兰卡》可以是《敦刻尔克》的续集。

虽然英国军队实现了敦刻尔克大奇迹,但德军已经不可阻挡,继续入侵法国领土。

6月,巴黎被攻陷。当时的法国领导人贝当元帅随即宣布投降,成为希特勒的傀儡,也就是“维希法国”。

幸运的是,一个叫戴高乐的将军组织起了"自由法国"运动,继续抵抗希特勒。

当时,卡萨布兰卡仍是法国殖民地,但并未被德军占据,因此还是在法国人的管理之下。至于电影中的地方管理者Renault队长倾向“维希法国”还是"自由法国",则是故事的一个悬念。

反正在卡萨布兰卡,理论上可以弄到改变命运的通行证,得到去里斯本的“资格”,然后就能前往美洲了。

只是这通行证是限量的,非常之昂贵,没点金钱和人脉,连看一眼的机会恐怕都没有,只能够等待机会。于是来自欧洲各地的人们聚集在这里,形成了一道独特的历史景象。

那里的人们万万没有想到,多年以后,卡萨布兰卡被历史铭记,居然是因为一部电影。世人一提起"卡萨布兰卡",立马想起的不是美国总统罗斯福和英国首相丘吉尔的那场会议,而是好莱坞的电影《卡萨布兰卡》。

其实这个城市并不叫卡萨布兰卡,在被欧洲殖民者占领之前,卡萨布兰卡原叫“达尔贝达”。1956年摩洛哥独立后,这座城市便恢复原名“达尔贝达”。

对于摩洛哥人来说,“卡萨布兰卡”是被殖民的过去,类似中国的那句“你可知Macao,不是我真姓。”我们更愿意把澳门叫做澳门,而不是Macao;摩洛哥人也更愿意把“达尔贝达”称作“达尔贝达”,而不是“卡萨布兰卡”。所以到那边旅游,最好不要大喊Casablanca。

卡萨布兰卡已经消失在历史云烟,不过Rick和Ilsa的那段美丽爱情,似乎仍然在残存在那座城市,挥之不去。

2.教科书式剧本

《卡萨布兰卡》片长只有102分钟,就是这有限的时间内,整个故事融入了战争、爱情、谍战等元素,牵扯到十多个人物。

了解过二战的历史背景后,大概就能知道这是法国最为黑暗的一段时期。身怀重要文件的两位德国快递员被杀害一事引出了整个故事,嫌疑犯选择逃往卡萨布兰卡,当地警方接到任务搜捕,这使得电影一开场就进入紧张氛围之中。

因为德国快递员事件,德国军官Strasser少校来到了卡萨布兰卡,表面上他是来督促Renault队长抓捕罪犯。

警察首长Renault队长亲自迎接了他。他们两个代表了卡萨布兰卡的两股顶尖势力,两人的对话台词直接引出了故事的男主角Rick,以及电影的主要场景Rick咖啡馆,干净利索的同时,凸显出了Rick的影响力之大。

但编剧觉得还不够,镜头转向咖啡馆后,又通过客人与Rick之间的关系,强调了他的强硬作风。电影刚开始10分钟,观众就能知道,Rick是个不得了的人物。

然而就是这么一个大人物,遇见卡萨布兰卡有史以来最美丽的女访客Ilsa的时候,却顿时慌了神,一连打破两个惯例。

然后观众便会对这位女主角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不需要通过事件塑造,便能知道她一定也是个不简单的人物。

另外,Rick和Ilsa之间的关系,电影依靠演员的表演(以及导演的镜头暗示)便展现了出来,光是这一点都足以写进电影学院的教科书了。

随着Ilsa的惊艳出场,所有故事线索开始汇聚。其悬念并没有因为Rick和Ilsa的秘密关系揭开而减弱,反倒是开始增强。

Ilsa和丈夫Laszlo想要从卡萨布兰卡前往美洲,而他们能否顺利逃离,关键取决于Rick怎么抉择。

《卡萨布兰卡》是当年的奥斯卡最佳剧本得主,而且在如今的各种剧本榜单当中,《卡萨布兰卡》几乎都是前十,甚至都是排第一的,因而其剧本有着“世纪最佳剧本”的美称。

除了悬念铺设,人物塑造,其他各个方面都值得后世编剧研究学习。这里只谈多“配角”这一点,顺便理清楚片中复杂的人物线索关系。

几乎每一个主要配角,都起着推动剧情的作用。

德国军官Strasser少校和警察首长Renault队长,他们一起引出了男主角和“通行证线”的剧情。

做贩卖通行证生意的Ugarte,直接推进了“通行证线”剧情。

黑人钢琴师Sam,用一曲动听的“as time goes by”引出Rick和Ilsa的“爱情线”。

Ilsa的丈夫Laszlo,推进“谍战线”。

明显是“自由法国”阵营的Berger,引出“谍战线”。

胖子商人Ferrari,伏笔人物,后期进一步推进“通行证线”。

被Rick拒绝的Yvonne,引出德国人和法国人的矛盾,为后面的“马赛曲”戏份做铺垫。

了解过这些主要角色之后,故事的人物线索廓然开朗。

爱情线:

讲述Rick、Ilsa、Laszlo的三角关系。

通行证线:

Ilsa和Laszlo想要Ugarte手上的通行证,但需要Rick的帮助。

谍战线:

德国Strasser少校想要利用Laszlo找出间谍成员。

反战线(“隐藏”的二战背景故事):

Renault队长和Rick各自的选择。选择帮助Laszlo(代表自由法国),还是德国人。

3.爱情唤醒人性光辉

几条线索互相穿插关联,使得《卡萨布兰卡》爱情戏当中有谍战戏,谍战戏中有战争戏,故事的悬念一直持续到影片的最后5分钟,可谓是"全程无尿点"。

那么哪一条线才是故事的核心呢?

其实可以是爱情线。

不光是因为《卡萨布兰卡》被许多榜单评委“历史第一爱情片”,很多时候都排在《罗马假日》、《乱世佳人》等经典的前面,更重要的是,故事的主旨,角色的心态、立场变化都与爱情线直接挂钩。

一开始,电影交代地十分明白,Rick是一个不愿意为任何人冒险的商人,坚决的“中立”态度。所以Strasser少校没有为难他。

紧接着通过回忆倒叙,间接解释了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立场。

因为爱情。

等到与Ilsa真正地重逢,Rick发生了巨大的心理变化。他根本无法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对Ilsa视而不见。而Ilsa和Laszlo又是夫妻关系,Rick不得不被卷入通行证线和谍战线。

他还可以继续理智地保持“中立”吗?

爱情,从来不是理智的。

如果可以在爱情中保持理智,那这段感情十有八九不是真爱。

而一旦无法保持理智,正所谓枪打出头鸟,Rick随时都有可能被Strasser少校和Renault队长拿下。所以Sam的那句台词其实是话中有话。

“Ilsa小姐,你会给他带来不幸。”

爱情一直催化着Rick。

随着剧情的推进,Rick受到爱情的影响就越来越大。直到奏响“马赛曲”的那场戏,就是全片最为震撼人心的部分,非常成功地调动起观众反法西斯情绪的同时,也帮助Rick完成了角色的关键心理转变,更通俗点说是“角色成长”。

当然这里不是“成长”,只不过是Rick的反法西斯的“正义本能”被激发出来了。

被爱情激发出来了。

最后一场紧迫感十足的戏,更是变成了爱情版的“辛德勒的名单”。

人性的光辉照亮了整个卡萨布兰卡。

电影的结局并没有“生硬”地迎合大众的期望。仔细留意Renault队长,剧本对他也是有铺垫塑造的,“我掌握自己的命运。”这句台词就体现出他具有果断的决策能力,能当上警察首长靠的是硬实力。

而那个印有“维希”字样的矿泉水,暗示了他将会选择“维希法国”还是“自由法国”阵营。

再回头想想,Renault队长的选择还是受到“爱情线”影响的。很大程度上,是Rick的所作所为影响了他。简单概括剧情就是,爱情影响Rick,Rick影响Renault队长。

所以说,爱情,是《卡萨布兰卡》的原动力。

爱情,本身就是一种促使人类牺牲自己,成全对方的情感。如果你真正地爱一个人,你会“愚蠢”地无条件付出,直到有一天你彻底心死,或者直到生命的尽头。

就像陈奕迅那首歌唱的。

“因世上的至爱,是不计较条件,谁又可清楚看见。”

爱情,这何尝不是一种人性的光辉。

世界上有那么多的城镇,城镇中有那么多的酒馆,她却偏偏走进了我的酒馆。——《卡萨布兰卡》

敦刻尔克 剧情,敦刻尔克十大细节

电影《敦刻尔克》值得一看吗

《敦刻尔克》不仅值得一看,还值得二刷、三刷、一刷再刷。“敦刻尔克”对于英国人来说就是个名词了,就像是诺曼底登陆,红军长征一样。而且这不是“敦刻尔克”事件被第一改编,四十万军兵最终撤回三十三万,这次大撤退对与英法而言都至关重要,对于整个二战的发展都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这个故事在英国算是载入教课书般的家喻户晓,这么有名的事件,几乎也是被影视剧史翻拍到烂的题材,还不乏有经典之作,所以选择拍摄这个故事说是挑战其实是一种冒险。

但是诺兰确实也完美啃下了这块硬骨头。去繁复简,在这部《敦刻尔克》中,诺兰将战争片常见的以小见大发挥到了极致。在影片里,没有过度渲染的悲壮、没有非要不可的牺牲、也没有刻意烘托的伟大。大多数人在这历史时刻仍然是以自我为主,这样的明确,反而直观表达了在残酷战争下,人类的情绪和故事是那么渺小脆弱,也反衬了其中那些微小的牺牲和奉献其实有多么的伟大和勇敢。

《敦刻尔克》难得很有新意的将战争的一端放在了第三方而非敌方。若兰不仅是叙事大师,更是拍摄自然的大师。《星际穿越》里瑰丽唯美的宇宙历历在目,到了《敦刻尔克》里,大海的波澜壮阔依然能够震撼观众。这个危险的大海在诺兰的手里拍得别有深意,因为大海之美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但是“危险”其实是之于人类的感受反馈。这看似无情,却又安藏着深意——如此之美的大海,却因战争成了回家的最大“敌人”。

另一处别出心裁的地方,在于背后角色的选择。某别于其他战争片,总是时不时通过提及历史中的关键人物和特殊人物来给影片本身增添紧张感和重要性。在这部《敦刻尔克》中,很难得没有出现诸如斯大林、丘吉尔或者是希特勒等时代代表人物,甚至人物之间的对白都极简到了白句。但是战争片该有的惊心动魄、宏伟壮烈也都依然有,甚至更强烈。这部电影用最简单的方式,直抒胸臆地表达电影的唯一主题——回家。

在《敦刻尔克》里,诺兰依旧是诺兰,而诺兰又不是那个诺兰。告别了反复华丽场面的诺兰,凭着自己最拿手的非线性叙事,把一个早已被大家熟知的故事剪出了新鲜感和紧张氛围。震撼的配乐完美契合整个苍凉磅礴的战争场面,气氛的烘托精准到了每一刻。三条故事线齐头并进,但是又没有像以往的“诺兰制造”里花样百出,更没有什么视觉盛宴,但是战争该有的恐怖惊悚、悲怆惨烈,故事里会出现的背叛出卖和忠诚牺牲,人物之中的英勇无畏和软弱猥琐,一样没少。

有人说,诺兰的电影要至少看两到三遍,再加上大量的背景调查和剧情剖析才能看懂。这部《敦刻尔克》也许是个例外,大概是原本故事的知名度,再加上极简的剧情设计,即便是搭配多线叙事,仍然算是诺兰电影中比较好懂的故事了。但是《敦刻尔克》有一点却和大多数的诺兰电影相同,那就是它确实也是一部值得一看再看的电影。

敦刻尔克 剧情,敦刻尔克十大细节

《敦刻尔克》:一部战争片?还是名垂影史的悬疑惊悚片?

克里斯托弗·诺兰曾谈到自己和“御用”配乐师汉斯·季默的关系——


我们非常相爱,虽然经常跟猫狗打架一样不可开交,但好在结果又非常富有创造性。我们就像是兄弟一样相爱相杀。



在《敦刻尔克》里,这对“兄弟”又一次实现了影史上最为精彩的合作。



在第一次刷《敦刻尔克》时,我有这样一种感受:


自己像是身不由自地被推进了一个强劲的漩涡,一方面被折磨得坐立不安,想要逃离座位,


另一方面又被牢牢地按在座位上,情绪越来越紧张而高涨,欲罢不能。



在真实、阴沉、冷漠、恐怖、机械的战争图景中, 不断反复增强的视听压迫中,我随着片中的角色一起体验濒死之感。



那么,为什么我会说《敦刻尔克》注定是一部名垂影史的悬念惊悚电影?


今天就从影片的 视觉原理和听觉效应 两个方面与大伙儿细细道来! 文章内容较长,希望大家多多转发、收藏,细细品读。


先从 视觉 说起。


色调阴暗冷峻,构图上充斥这各种倾斜与锐角,传达着危险的意味。



敦刻尔克海滩上的士兵们很少说话,他们在沉默中等待着可能被屠杀的命运。



海上的救援力量和空中的飞行员,在各自狭窄的小小方圆内迎击着死亡。



诺兰的目标很明确——


把观众放到主观位置, 让他们感觉自己正沿着敦刻尔克的海滩逃命,正窝在‘喷火’战斗机里跟敌机缠斗,或者是在英吉利海峡上的一艘小艇里。



确切地说,我们不是被诺兰“放”到战场上,而是“按”进去的。


《敦刻尔克》的每一秒钟都充满了未知和危险,异常煎熬,也十足欣快。


压力、压迫、压倒 ,这就是《敦刻尔克》给我们带来的观影体验。



那么这里就有一个问题:


该如何营造真实?


《敦刻尔克》的观影体验,建立在一种 “化繁为简、去伪存真” 的朴素哲学上。



首先,诺兰尽可能地摒 弃掉那些“战争 片 常见要素”——


没有作战会议,没有动员演说,没有希特勒和丘吉尔,没有临战前的闲话,没有秀照片的炮灰,没有英雄,没有敌军,甚至没有血。



所有戏剧性的矫饰都被筛除,只留下战争本身,让画面自己来讲话。


接着,在IMAX镜头和坚持不用CG的原则下,即使没有诺兰所排斥的3D效果,一切仍然伸手可及。


没有CG特效,那么就意味着,海滩必须是真的,栈桥必须是真的,船必须是真的,飞机必须是真的,爆炸也必须是真的。



诺兰说——


我不想让任何纯CG的东西出现。我可以很自豪地说,这是我头一次拍完一部电影,却记不清什么地方使用了特效。


诺兰此前就曾多次混合使用IMAX胶片和35毫米胶片,而对于《敦刻尔克》,他更进一步——


全部使用大尺寸的65毫米胶片来拍摄!


其中70%是IMAX胶片——从来没人这么干过!



“我们拍出了有史以来最高分辨率的电影。”诺兰再一次自豪地宣称。


65毫米胶片,究竟是什么?这里必须要给大伙儿解释下,


每格65毫米IMAX胶片的感光面积是普通65毫米胶片的3倍、35毫米胶片的10倍,


这意味着倍增的画面清晰度。



诺兰曾在接受采访时说——


我爱IMAX,因为它有着极致的分辨率和色彩还原度,以及丰沛到难以置信的细节。 它的大画幅天生适合拍那种成千上万人的大场面,但它在呈现些微细节时也同样出色。



有了更大更清晰之外,接下来第三步!——


必须看得更近!




摄影机离拍摄对象越近越好 ,这一点非常重要。这就像通过一扇未经任何过滤的窗子看世界,我们必须最大限度地利用胶片的清晰度。



所以,他与诺兰总是渴望 “把摄影机放到最难放的位置” ,这样得到的画面是“第一手的,是发自肺腑的,是原原本本的现实”。


这些事或许说来容易,但做来太难,况且 IMAX摄影机比普通摄影机笨重许多。


范·霍伊特玛在采访中还说到——


从很多方面来说,这都是我拍过的最有挑战性的电影。恐怕也只有诺兰这样的偏执狂才愿意为此大费周折!


当然,不偏执,他就不是诺兰了……


于是乎,他们把摄影机搬上小艇、泡进海水、塞入飞机,甚至架到机翼上……



下面我将按照电影中陆上一周,海上一天,空中一小时的三条故事线为大伙儿解析那些逼真的镜头是如何拍出来的。


陆上一周



《敦刻尔克》不乏一些令人印象深刻的人物近景和特写,近到仿佛能听见士兵们的呼吸声。



通常IMAX摄影机主要用于拍摄震撼的大场面,很少有人拿来拍特写,


但范·霍伊特玛认为 特写镜头的冲击力并不逊于大全景,用IMAX可以展现更多细节 ,在观众与角色间营造出私密联系——


我们希望制造一种临场感,就像GoPro头戴镜头一样。





连“撒传单”这种事诺兰必须要亲力亲为。



几场重头戏就在敦刻尔克实地拍摄。范·霍伊特玛认为,这里绵延不绝的海滩本身就已经足够宏大,他无意去破坏其独特氛围。


所以摄影机的存在感要尽量弱,避免使用大型的吊臂设备,只用轨道车来推拉镜头。



敦刻尔克的天气变化无常,范·霍伊特玛从一开始就决定尽量不去“干扰”这种自然光,以捕捉到“每个瞬间的真实质感”。



海上一天



虽然《敦刻尔克》并没有真正意义的“海战”,但其海战戏的拍摄规模却很可能是影史最大的一次,动用了数十艘来自二战时期的老船,包括一艘从博物馆拉来的法国驱逐舰。



影片中的“月光石号”,就是由剧组买下的一条1939年的古董小游艇改造而成。



在水面拍摄,最大的难题就是如何保持摄影机平稳,


为此,他们准备了一艘大型双体船,并把诺兰多年来的独门法宝——特制吊臂“Edge”搬到了船上。


这套设备装有陀螺稳定系统,可遥控,水面和水下的拍摄都能胜任。


为了在水中拍摄,IMAX摄影机被装进防水罩中。不过百密一疏,某次摄影机跟模型飞机一起沉入海底,偏偏罩子上还有个洞。



诺兰想了个办法——在暗室里用水把胶片洗干净,并保持湿润,然后直接送往洛杉矶一家实验室。


最后虽然价值一百万美元的IMAX摄影机报废,但胶片完好无损,并用在了电影里。诺兰就此打趣:“这要是换成数字摄影机,你试试看?”


片中的爆炸和沉船场面也是在巨型水箱中完成。



一艘退伍的荷兰海岸护卫舰被改造成片中的扫雷艇,并被运到华纳公司的巨型水箱中拍摄沉船戏。



空中一小时



拍摄真实空战的原则——


必须杜绝任何违背物理法则的戏剧化成分。


《敦刻尔克》里出现的二战飞机全部是货真价实的老古董,


在天空中的缠斗也是由真正的飞行员驾驶飞机来完成,大部分镜头都在空中同步拍摄。



由于每卷IMAX胶片只够拍三分半中,飞机只能频繁地起飞降落。



范·霍伊特玛也真的和导演一起登上飞机,在至近距离拍摄精彩的空战——“儿时梦想成真了。”



片中大部分飞行员在驾驶舱里的镜头,都是借助这套可以旋转的装置来拍摄的。



“机舱”被架设在临海的悬崖上,这样背景便是纯粹的海面与天空。当“机舱”旋转,就能模拟出飞机盘旋的效果来。





说完了视觉,接下来说说 听觉 。


“谢帕德音调”就是《敦刻尔克》的听觉基本原理。


什么是谢帕德音调?


谢帕德音调是当数个八度音一个接一个顺序播放时,如果低音部分渐渐增强,高音慢慢消失的话,由于是高低音交叉叠放,


人类大脑一般感觉不到这种降调,就会产生音调在持续升高的错觉。



这种音调以美国认知科学家罗杰·纽兰德·谢帕德命名,他被认为是空间关系研究之父,“谢帕德音调”正是他的研究成果之一。



诺兰在与汉斯·季默探讨《敦刻尔克》的配乐时,解释了自己如何以“谢帕德音调”为理念创作,


希望能够找到类似的配乐基调,来配合故事中不断增强的悬念紧张感。



诺兰在自己的一块怀表里,找到了灵感。


诺兰说——


它的走针,有一种特殊的持续不断的滴答声,于是我把走针声音录了下来发给了汉斯,要求他以此为模板开始工作。



围绕着怀表走针声,诺兰和汉斯慢慢发展出全片的音乐和音效风格,包括影片最后的剪辑成型。


但由于过程复杂,诺兰笑称“汉斯和他的人没少在录音室里诅咒我”。


汉斯·季默也曾“抱怨”说——


《敦刻尔克》完全是属于诺兰的,这部电影就是他一个人的。他没有演奏过一个音符,但几乎每一个音符,我都感觉是他在按着我的手完成的。



“纯粹”,是诺兰最早便向季默提出的配乐要求。


要做到这个要求,配乐中就不能带任何 情感 。


《敦刻尔克》中曲目风格基本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类, 惊悚片式的压抑阴沉,动作片式的压迫紧张,这两种旋律简单重复的风格基本“霸占”了全片,


从开场的The Mole起,大部分都基本属于这一类。



带有战斗机螺旋桨音效的Suparmarine、Home的前半部分属于 第二类,


为了达到诺兰的要求,季默甚至把“月亮石”的引擎声加入了配乐里。


季默说作曲时,尽量让自己忘记看过的所有战争片是非常重要的一点——


《敦刻尔克》更多的是在讲时间,时间如何不等人。而我呢,则尽量让自己感觉那些士兵永远都离不开那片死亡海滩。



在配乐中,季默大量使用了大提琴和低音提琴,他要求演奏者安静平稳地演奏,但要保持极大的演奏强度。



第三类, 则是只出现在影片中间极短的时刻(英国民众驾驶救援船只纷纷抵达敦刻尔克)以及片尾。


其中一曲便是在这种难得的舒缓之中,带出影片最优美甚至是最神圣的段落。


它改编自著名英国作曲家爱德华·埃尔加的经典管弦乐变奏曲《谜语》的第九变奏慢板“宁录”(Nimrod)。


年轻英国作曲家本杰明·沃菲斯齐谱写,汉斯·季默参与制作完成。


对于“宁录”的改编使用,诺兰承认是为了营造情绪。



生活里的诺兰会上大提琴课,据说是为了放松消遣。


更值得一提的是,在数年前诺兰父亲的葬礼上,“宁录”是现场音乐


诺兰认为,这首曲子有着一种令人难以自持的动人。



在汉斯·季默看来,“宁录”已经是英国文化的一部分,对于国民而言,更是一首 情感 圣歌。


“它不是卖弄也不是英雄主义,就是非常高尚。”



通过这一段时间仔细研究《敦刻尔克》的视与听,


在我看来,


没有一部诺兰电影像《敦刻尔克》这样如此依赖摄影和音乐的配合,


没有一部诺兰电影像《敦刻尔克》这样如此依赖于画面的逼真,


也没有一部诺兰电影像《敦刻尔克》这样如此突出音乐的作用。



敦刻尔克大撤退在 历史 上就是一部颇具悬念的故事之一,


而《敦刻尔克》也正是一部关于悬念、时间和人性的电影。


这次,诺兰如愿以偿地完成了一部足以名垂影史的经典悬念惊悚电影。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