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颁布限古令,国家为什么要颁布限古令
作者 / 明月帆
总局相关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市场的古装剧积压率超过60%,古装剧的播出越发坎坷。
6月3日,原定当晚22:00在浙江卫视周播剧场播出的古装传奇剧《九州缥缈录》在开播前半个小时宣布撤档,播出日期再定。
有开播前临时撤档的,也有播出后全网下架的。
4月15日,已播完全集的古装言情剧《东宫》宣布暂时下架,平台方面给出的原因乃“内容优化调整”。距今两月有余,平台页面的相关搜索结果显示该剧仍未重新上架。
“限古装令”在当中发挥了多少作用,是一个难以量化的问题。但无可否认,从业者对于古装剧的制作信心普遍遭遇了严重打击。
今年初,编剧汪海林曾在朋友圈发文:“不信谣不传谣,限古不可能,我不相信现实主义风格的历史正剧会被限制。投资人最重要的素质是市场预判,市场端的、政策端的信号非常清楚,我觉得2018年元月以后还投宫斗、奇幻、架空古装戏的人,都是脑子有问题,首先应该去看脑科医生。”
诚如汪海林所说,完全限古是不可能的,政策限制了部分古装剧的播出,但今年以来,仍有数部古装剧登陆各大视频平台甚至卫视平台,取得了良好的市场表现。
新剧观察(ID:xinjuguancha)梳理了今年以来成功与观众见面的22部古装剧,总结出三大播出攻略,供大家探讨。
调整策略,力保头部内容
供大于求,是当下古装剧市场面临的现实困境。这里的“求”,指的不是观众的需求,更多的是平台的排播需求。对于观众而言,他们对优质古装剧的需求是无止境的,但平台面临的情况并非如此。由于播出份额有限,平台注定会将金贵的播出机会留给那些市场期待值更高的头部剧目,腰部剧目、尾部剧目的播出希望略显渺茫。
在播出形式上,以往,平台的话语权没有完全凸显出来,影视公司希望尽最大可能为手头剧目争取最佳平台、最佳档期以及最佳推荐位。非一线卫视不播、非暑期档不播、非黄金档不播……这些策略在影视公司立场上是无可厚非的,但如今是特殊时期,策略也是可以适当妥协的。
对于手头有多部古装剧目的影视公司而言,事分轻重缓急,权宜之计是保下头部剧目,腰部内容、尾部内容不妨容后再议。在播出形式的博弈上,古装题材的特殊,已经让“播出即是胜利”这句略带调侃意味的俏皮话变成了辛酸事实,既然如此,还如何奢求一线卫视或黄金档呢?
最近关注度较高的三部古装剧中,《陈情令》《长安十二时辰》均是网播,《大宋少年志》虽登陆湖南卫视,但并非黄金档。即便如此,三部剧已经取得的市场表现依旧是合格的,甚至可以说是令人惊喜的。
《陈情令》《长安十二时辰》豆瓣评分人数都超过10万;《大宋少年志》低开高走,以黑马之姿逆袭,目前豆瓣评分过8分,CSM 59城收视率达0.841。
一线卫视黄金档 台网联播,是片方心中的最佳播出模式。但献礼季的整体氛围决定了90%的古装剧没有能力争取到这样理想化的排播形式,如果过度强求,最终可能会让手中剧目陷入不上不下的难堪境地。
其实如今的网络视频平台在传播力、影响力上并不完全亚于传统电视台,对于一部电视剧而言,资本市场最关心的是它的招商能力,普通观众最关心的是它的内容质量,播出形式反而不是最应当被聚焦的核心问题。
去年《延禧攻略》力压群雄,成为年度爆款之一,并在爱奇艺财报上写下了辉煌一笔,这已经证明,网络视频平台并不是古装剧退而求其次的选择,只要时机得当,双方相互成就,也是大有可能的。
改名换运,避免踏入雷区
“限古令”颁布的原因大致有三:第一,部分古装剧纂改历史,过分戏剧化;第二,虚构宫斗、宅斗情节,宣扬人性阴暗面;第三,内容注水严重,创作态度不虔诚。
这些都是雷区,一旦踩雷,基本就没太大播出指望了。
更改剧名成为近年影视圈的流行文化之一,极大程度上是为了“避雷”。
在今年已经播出的古装剧中,不乏诸多“改头换面”之作。
《重耳传奇》由《重耳传》易名而来,“传奇”与“传”一字之差,区别在于“传奇”侧重戏说,没有完全遵循历史;“传”则一本正经得多,不得过分篡改历史。
《白发》由《白发皇妃》易名而来,原本的剧名承袭自同名原著小说,去掉“皇妃”二字,避免了公众往大女主戏、宫斗戏上过多联想。
之前,也有一些古装剧采取了改名策略,个中因由不尽相同。例如:《凰权》改名《天盛长歌》,《丽姬传》改名《秦时丽人明月心》,《扶摇皇后》改名《扶摇》,《胭脂醉》改名《柜中美人》,等等。有些出于提高剧名辨识度考虑,有些出于卡司匹配程度考虑,有些则出于与原著切割关系考虑。
剧名是一张名片,好的剧名言简意赅、生动有趣,能有效勾起观众的观看欲望;名不副实的剧名牵强附会、不知所云,影响观众对作品的第一印象,令人望而却步。
以上电视剧的更名行为究竟是不得已而为之,还是主动而为,说法不一,至于“改头换面”之后的效果如何,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在这样的市场成绩面前,讨论该剧如果不改名是否可以获得更高播放量,是没有实际意义的。
不改名,确实有50%的机会取得更好的市场表现,关键问题在于,倘若不改名,也有至少50%的可能面临播不了的风险,那它的一切市场成绩都要归零。在艰难的市场环境下,这样大的风险,有多少影视公司敢说自己可以一力承当呢?
接下来的待播古装剧中,《大明皇妃孙若微传》改名《大明风华》,《帝凰业》改名《江山故人》,《盛唐攻略》改名《大唐女儿行》,《赢天下》改名《巴清传》,《女君纪》改名《大宋宫词》。无论出于什么考虑而无奈更改剧名,至少它们看起来都离安全生产更近了一步,这也勉强算附带的好处之一。
放低姿态,舆论正面引导
继“裸婚”之后,“裸播”一词再次闯入大众视野。
6月3日,在未经任何事先宣传的情况下,《大宋少年志》低调开播,官博、主演以及观众都感到有些猝不及防。当晚,主演之一张新成在微博上表示:“播了”“我现在不敢说话”“懵”,言下之意,对于该剧的紧急开播,也是相当措手不及。
20多天后,《长安十二时辰》《陈情令》同样以“裸播”形式与观众见面,令等待两部剧许久的粉丝既惊喜又意外。
从另一个角度看,“裸播”是一把双刃剑,既隐含宣传不到位的风险,又有助于预期管理,能为后续逆袭奠定基础。
在已经确定必须“裸播”的情况下,片方可以在舆论引导上多下一些功夫。
观察当下古装剧的舆论引导策略,大致可以总结出两大方向:第一,古风书写中国传奇;第二,传递当代主流价值观。
“古风书写中国传奇”是针对整体制作而言的。
古装剧的特殊题材决定了它在传播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当中的先天优势。小到一花一木、一桌一椅,大到一山一水、一宫一殿,无一不可成为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美的载体。
《陈情令》播出后,人民日报海外版刊文称:“《陈情令》融入不少国风元素与传统礼仪,兼具娱乐性和观赏性,满足了观众的审美需求和精神需求……剧中重要道具之一是主人公蓝湛所使用的七弦琴忘机,又名古琴,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第二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随着《陈情令》的热播,能够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并欣赏古琴艺术,有助于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
去年《延禧攻略》播出后,带动几十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也被认为弘扬了中华传统文化,极大程度上提高了该剧的观众缘。
“传递当代主流价值观”是针对思想表达而言的。
“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这些传统价值观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普世意义,古装剧中,主人公的一言一行,都可说是从正面、反面两个不同层面印证这些传统价值观的正确性。
剧集播出后,只要根据作品实际情况,在舆论层面因势利导,最终宣传效果必定不会太差。
结语
影视创作既是艺术行为,也是市场行为,只要市场有来自观众端的需求,古装剧永远都不会消失。中国观众有多爱古装剧,根本无须多说,结论早在大家心中。虽然当下的古装剧市场看起来并不那么欣欣向荣,但只要创作态度是虔诚的,就不必将手头的古装剧当作烫手山芋,也许哪一天集齐了天时、地利、人和,它就突然开播了呢?
三审不过关开播遥无期,《如懿传》如此不如意?
真是没想到啊,一部顶好的《如懿传》,在这个跨年时节,带给人们的竟是满满的“不如意”。
原本定档今年12月要在东方卫视、江苏卫视播出的90集跨年古装大剧《如懿传》,疑因三审未过而延后播出,都市剧《一路繁花相送》顺势顶缸。
呵呵,这“繁花相送”的剧名也算是应景。
被迫“下架”的《如懿传》,其实在开拍之初,就一直话题不断。
与早年大火的《甄嬛传》一样,《如懿传》也出自网络文学作家流潋紫之手。该剧讲述了乌拉那拉·如懿与乾隆皇帝爱新觉罗·弘历,在宫廷内部从恩爱相知到迷失破灭的婚姻历程。流潋紫表示,相比《甄嬛传》,《如懿传》主要想聚焦的是帝王夫妻的婚姻围城。
该剧由新丽传媒出品,从2016年8月开拍至2017年5月杀青,历时9个月。
而在早期选角时,这部清宫剧就已经进入了“宫斗”模式。导演汪俊声称:“收到了6000多份演员资料,面试了1370位成年演员,1200余个小演员,共有325位演员参与试妆,其中231人又经过反复试戏,层层遴选才最终敲定演员。”
女主方面,内地四旦双冰皆牵涉其中,先后经历了接洽李冰冰、范冰冰甚至章子怡的复杂过程,最终才选定了“三金影后”(金马奖、金像奖、金鸡奖)周迅。这也是周迅在42岁时,首次挑战清宫古装剧,而且要从少女演到中年。
男主的选择,据说更加神秘莫测,期间不乏爆出张涵予、张丰毅、黄轩等人出演的消息,甚至有周迅私拖梁朝伟遭刘嘉玲阻拦等“八卦内幕”频频传出。最终确定的霍建华,据说也是由周迅推荐,两人此前曾合作过《明月几时有》。比周迅还要小5岁的霍建华,也要从乾隆二十多岁一直演到六七十岁。
男女主角定了,问题也来了。
2016年8月,央视制作播出的“天价片酬”专题新闻,爆出《如懿传》两位男女主片酬合计达1.5亿元的劲爆消息。今年7月,两位主演的片酬曝光,分别为5071.7万和5350万。如果平摊到90集中,这是否也算是良心价呢?
版权费方面,在剧组还没建立时,就已实现了“三级跳”。
早前,有传闻称《如懿传》被腾讯视频网站以8.1亿元的价格拿下了独家网络播出权,单集网络播出成本突破900万。此后又有专业人士透露,江苏、东方两家电视台的购剧价格分别是300万/集,这也使得该剧成为了中国首部首轮售卖单集破1500万元的剧作。
更有网友算出这样一笔账:如果以片长90集算,《如懿传》的总售价将达13.5亿元,再加上二、三轮和海外版权售卖,该剧的最终销售额会或超过15亿元。
但是,别高兴的太早,伴随期间的还有尴尬。
今年8月,网络作家“匪我思存”控告《如懿传》的小说作者流潋紫抄袭,甚至指出“连错别字都错的一样”。而在早前的报道中,《如懿传》被称是流潋紫耗费5年时间,潜心打磨的《甄嬛传》续作。
相比抄袭,该剧三审未过,就更加让人发囧。
尽管出品方做出了“《如懿传》处于正常的后期制作和送审阶段,播出时间从未确定,不存在挪档之说”的回应,但遭业内人士打脸,亦遭观众侧目。
那么,被寄希望于会超过《甄嬛传》的《如懿传》,如今播映未期究竟是为哪般呢?
①“宫斗”导向堪忧
提起宫斗戏,很多人张嘴就能像报菜名一般流利的说出很多,比如《金枝欲孽》《美人心计》《芈月传》《甄嬛传》等等,而且这些宫斗戏都有一个最显著的特征:傻白甜百战成刚,终成大BOSS。而这个逆袭的过程,八个字足以形容:以牙还牙,以眼还眼。
相比于日剧追求的草根凭借自身努力逆袭、韩剧倡导的世界真善美以及美剧英剧的真实,国产剧的宫斗大戏似乎显得更加戏剧化,这也间接放大了宫斗的成分。《如懿传》作为不亚于《甄嬛传》的历史宫斗大剧,其涉及的宫斗戏份自然少不到哪去,在人们审美疲劳过后,相关灰色价值观的传递更是值得商榷。
②剧长90集遭非议
《如懿传》90集的体量,足够观众看上小两个月的了,被指注水嫌疑巨大。不过也有报道称,由于该剧人物众多,故事节奏和整体框架丰富扎实,才制作出了90集剧长。但从观众接受能力和市场角度考虑,90集的长度的确不适合一部电视剧的播放长度,故有打算走与《军事联盟》同样的路线,分上、下两部播出。
此外,根据2013年国家广电总局针对古装剧下发的一剧两星“限古令”规定来看,所有卫视综合频道黄金时段每月以及年度播出古装剧总集数,不得超过当月和当年黄金时段所有播出剧目总集数的15%。也就是说,单家卫视黄金档最多只能“消化”110集古装剧,而《如懿传》90集的篇幅一下子就占满了卫视两年的古装剧份额。这对相关卫视来说,确是鸭梨山大。
③网传超强限古令来袭
前段时间,各大微博大V和公众号大咖纷纷爆料,称2018年最严"限古令"即将下达。在传的沸沸扬扬的该“限古令”中,主要有这几个观点:扶持现实题材电影电视剧、严禁乱改历史宫斗剧、扶持历史正剧、严禁恶俗青春偶像剧、增加爱国主义题材教育剧等等。
如果将该“限令”套用到《如懿传》上,便可发现,该剧处处中招:既不是历史正剧,又是正宗的宫斗剧,至于现实题材和爱国主义就更谈不上了。如果该“限古令”为真,那这部耗资3亿的巨作很有可能会无限期延播也未可知。
④情节敏感触及红线
《如懿传》原著小说的部分读者曾表示,该部小说口味很重,细节血腥甚至恶心,涉及皇上早泄、被绿,各种酷刑,产怪胎,被野猫抓死等残忍情节。更有读者认为,这样一部阴暗的小说怎么可以拍成电视剧?
《人民日报》曾出文评论《甄嬛传》等宫斗剧,“恶意放大了人性黑处,煽、色、腥,文化垃圾”。现在,同根生的《如懿传》也面临类似的问题。因此有网友表示,如果将原著小说拍成电视剧,在尺度把控上并不是十分容易。亦有人传言,该剧涉及的后宫嫔妃堕胎、争宠、害人等剧情,敏感污秽,难登大雅之堂,被敕令打回重新剪辑制作。
⑤后期工程量巨大
今年8月,网曝于正与好友电话聊天录音,其中对《如懿传》充满了严重的不屑,并且质疑周迅脸上打了玻尿酸。随后便有网友跟风表示,“周迅年纪的确有点大了,后期制作的磨皮调光可真的要花功夫了。”
不过更主流、更官方的说法则是,由于《如懿传》剧量的庞杂,后期需要处理的细节很多,另外还需要一些补配音的工作仍未完成,从杀青至今半年多时间并不能够完成任务量。或如《如懿传》官方微博所称:该剧处于正常的后期制作过程中,如果定档会及时公布。
既然是这酱婶儿,各位瓜友就继续拭目以待吧。
《延禧攻略》忽然下架,这是为什么?
近期,有眼尖的小伙伴突然发现《延禧攻略》和《如懿传》等宫斗剧都从爱奇艺被下架了,并且对于被下架的原因也是完全没有给出。因此,广大网友都发挥了巨大的脑洞,做出了各种各样的猜测,有认为是因为版权到期从而导致下架的,也有的是认为一些其他原因导致的下架,具体原因是什么暂时官方还未给出。
一、《延禧攻略》介绍《延禧攻略》主要讲述的是由吴谨言饰演的宫女魏璎珞凭借其聪明机智以及勇往直前的精神,以及其博大的胸怀,一次次的化解了宫廷的无数难题以及困难,并且与乾隆皇帝相知相许共克难关,最终成为乾隆皇帝令妃的故事。魏璎珞用自己的一生来实现自己对富察皇后的承诺。
二、《延禧攻略》下架,网友表示惋惜《延禧攻略》作为一部下饭剧,不得不说其宫斗剧情还是十分的吸引人的注意力的。因此,在得知《延禧攻略》和另一部宫斗剧《如懿传》纷纷下架以后,网友不禁表示惋惜,有的网友还表示受不了。并且还有的网友纷纷感叹,《延禧攻略》和《如懿传》都下架了,请放过《甄嬛传》吧,否则就没有下饭剧了。
三、北京日报指出宫斗剧将被整改对于此次《延禧攻略》和《如懿传》的下架,北京日报指出说,此次不仅仅是针对《延禧攻略》和《如懿传》,所有的宫斗剧都将面临整改,因为其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北京日报指出宫斗剧带来的5条负面影响,主要有使人们过度崇尚皇族的生活方式,恶化了当今社会的社交状态,以及带来了奢华享乐之风,并且其正面的精神引导不足等等。这可能是导致《延禧攻略》下架的原因吧,不过具体还是等官方给出吧。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