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前的台剧,60年台剧兴衰史
文|文化产业评论,作者|乐凯
息影五年后,《倚天屠龙记》的“赵郡主”贾静雯,带着她的现实力作——《我们与恶的距离》,回归荧幕。在讨论我们与恶的距离有多远时,应该还有另外一种声音:我们与台湾连续剧的距离有多近?一向依靠侠肝义胆、乡村言情、公主王子吸睛的台剧,经历黄金二十年辉煌后,似乎也悄无声息的退出历史舞台。
台湾电视剧一度引领内地甚至亚洲流行潮流,琼瑶剧甚至推动大陆省级卫视的改革。新白娘子、哑巴新娘、F4……个一个经典的荧幕形象已成为见证时代的符号。但伴随台湾近十年来经济的止步不前,台剧曾经的辉煌不再。起步上个世纪60代,以宣传政治为始的台湾电视剧,已走过近一甲子的岁月。
台湾偶像剧之父蔡岳勋曾说过:“在我看来,电视剧像是隔壁的邻家女孩,很漂亮,很可爱,从小陪着你长大,可以陪着你度过很多开心或不开心的时间。”《我们与恶的距离》热播,恰恰将台剧拉出一条长长的胶片,从作为台湾当局的“政宣”工具到中华武术精神的载体,从你侬我侬的琼瑶式言情到火遍亚洲的青春偶像,可以说,台剧六十年,映衬了三代人的交接。
上个世纪60年代的台湾,当电视初次走进老百姓的生活时,表现为“国家机器籍由法令规范的强制性,对电视产业进行控管,这是一种统整的意识形态,籍由电视产业的内容规范,来巩固政权。电视产业扮演政治教化功能,复制官方意识形态”。
标志性的事件是:1960年,台湾国民党当局实况转播了蒋介石继任所谓的“总统”典礼,这是台湾电视发展的起点。转折点在1962年,第一部在电视荧幕上播映的闽南语电视剧是《重回怀抱》,紧接着台湾电视史上第一部自制国语电视剧《浮生若梦》,引发不少业界关注。
鉴于特殊的历史环境,一些在当时看来制作精良的电视剧也不过是有意无意宣扬当时台湾的政策、官方意识形态。比如当时的一些热播国语剧《晶晶》《新桥》《春雷》《风雨生信心》等都带有浓厚的政宣意味。
以当时的热播剧《晶晶》为例,讲述了国共内战期间,国民党败退台湾的动荡局势下,晶晶及其母亲离开大陆,互相寻找,历经千辛万苦,母女几度交会却又错过,最终返回大陆的故事,以小人物命运影射台湾当局当时所谓“光复”的政治理想,而长达67集的电视剧《寒流》则由台湾当局直接投资策划。
总体来看,这一时期台湾的电视剧主要还是承担政宣任务,内容重点还是新闻和宣教节目、娱乐性和亲民性的“软性”电视剧不多,直到港剧的风靡和两岸关系的破冰,台剧在追随港剧的过程中找到自己的风格,在“我们来自何处”的追问中不断寻找身份认同。
80-90年代:侠骨柔情与身份认同冲突80年代初到90年代末台湾电视剧,离不开4个人:三大武侠宗师——古龙、金庸、梁羽生和言情宗师琼瑶。如果说香港武侠剧惟金庸一人而已,那台湾武侠剧则至少有2人,因为台湾武侠剧源于对香港武侠剧的模仿,再加上台湾武侠剧作家古龙。
“古金”武侠剧
武侠剧的盛行,有两个重要背景必须提及:
其一,80年代末期台湾与内地关系逐渐回暖,两岸恢复频繁的经贸文化交流,为了台剧打开内地市场做足充分准备。施拉姆在论述大众传播媒介的功能时,认为大众传媒可以成为一种经济增长方式,但需要足够的收视率,显然,内地受众数量足以消化台湾产品。
所以,1989年台湾新闻局专门颁布《现阶段大众传播事业赴大陆地区采访、拍片、制作节目报备作业规定》为台湾电视剧制作团队去往内地取景、合作做了基本规定。
其二,这一时期华语媒体圈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港媒”手中,香港武侠剧风靡亚洲,赚的盆满钵满,彼时香港与台湾经贸往来较多,“港风”自然波及台湾媒体同行。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香港的电视界就开始改变拍摄金庸的系列武侠剧,尤其是随着《射雕英雄传》《碧血剑》《雪山飞狐》热播,港媒成为亚洲娱乐圈的“弄潮儿”。紧跟香港流行文化的台湾媒体,正好找到了一个最好的“领路人”。
具体做法是:台湾先是将粤语版的武侠片引进,加以国语配音,在宝岛内掀起收视热潮。激烈的打斗场面、侠骨柔情的故事剧情、侠肝义胆的中华武术精神,深受观众喜爱。
经过一段时间的模仿后,台湾也开始自行编剧拍摄武侠剧,剧本多改编自金庸和古龙的原著小说,造就了郭靖、萧峰、苗人凤等经典武侠偶像,这股“武林风”虽延续到90年代末,但并没有独霸剧场,而是在言情剧与乡土剧入场过程中,形成“三足鼎立”。
琼瑶式言情剧
1957年,以文笔著称的陈喆高考落榜。在家人的安排下,成婚后过起了家庭主妇的生活,业余顺便搞创作。4年后,开始以“琼瑶”为笔名发表作品,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人们突然发现,有一个署名“琼瑶”台湾女作家小说,风靡了数以千万计的少男少女。
第一部作品《窗外》第一版印一千册,不到一星期便告售罄,再版两千册仍然供不应求,以后便以几何级数三版、四版、五版印下去,一时大有满城争看、洛阳纸贵的架势。
借着出版的热度,琼瑶小说开始改变成电视剧,言情成为台湾另一股电视剧潮流,主要作品有《烟雨蒙蒙》《几度夕阳红》《在水一方》《庭院深深》等,虽然基本没有跳脱落难公子巧遇贵人、才子佳人、痴情与负心汉等故事原型,但由于故事情节曲折委婉,含蓄秀美的取景、辞藻华丽的对白,很快赢得观众叫好。
不过,言情剧虽然从台湾一直火到内地,但随着90年代台湾社会的转型和两岸关系的破冰,人们发现,诸如“我是谁”“我们来自哪里”成为迫切需要解答的问题——乡土剧应运而生。
寻求身份认同的乡土剧
台湾乡土剧的盛行并非偶然。一方面,台湾社会在市场化、商业化的大潮下,金钱、利益当道,社会群体工作、生活压力陡增,人际关系逐渐冷漠,以讲究亲情伦理的乡土剧恰恰可以在家长里短的戏剧化生活情境中让淡漠的人际关系回暖;
另一方面,两岸的多轮会谈尤其是达成“九二共识”,同根同族就成为主流舆论氛围,人们需要重新寻找自我,乡土剧无疑成为台湾人社会联系的纽带。
1990年,首部讲述地域身份矛盾冲突的乡土剧《爱》作为八点黄金档推出,全剧以国语、闽南语穿插,加之省藉的矛盾冲突,温馨的族群融合等主题,在台湾反响热烈,尤其是闽南语乡土剧最受欢迎,比如1993年拍摄的《牵手出头天》《兄弟有缘》、1998年拍摄的《春天后母心》等,在台湾和内地均取得不错的反响。进入千禧之年后,随着受众的年轻化和日韩剧的冲击,乡土剧渐渐退出,偶像剧进场。
2001-2011:偶像剧的“黄金十年”偶像剧在台湾其实是舶来品。本土偶像剧还没有萌芽之前,台湾电视剧已经开始有“万花凋零”之势,琼瑶的言情剧在台湾日渐式微,只好辗转大陆。就台湾本土而言,观众的年轻化和“制作精致和节奏明快”的日剧冲击,迫使台湾电视剧开启第二次转型。
不少大陆年轻人对于台湾电视剧的感情,正是始于言承旭、大S版的《流星花园》。2000年《流星花园》播出,在台湾创下了平均6.43的逆天收视率,一举打破了当时日韩剧的垄断局面,海外版权输出二十多个国家。台湾电视剧从琼瑶领衔的“言情时代”进入“偶像时代”,制作播出的一系列偶像剧在东亚社会有着广泛的受众和深厚的影响力,台湾电视剧由此进入了“黄金十年”。
十年间,台湾推出了一系列风靡大陆的电视剧。比如2001年的《薰衣草》、2003年的《蔷薇之恋》、2005年的《绿光森林》《恶作剧之吻》《王子变青蛙》、2006年的《恶魔在身边》、2007年的《公主小妹》《放羊的星星》《转角遇到爱》、2008年的《命中注定我爱你》、2009年的《下一站,幸福》……
一时间,偶像剧似乎成为拯救收视率的灵丹妙药。以今天的视角看,台湾偶像剧剧情或许还可以改进,“母题”的同质化现象也比较严重,但当时只要演员选择和内容制作上把握好“度”,就能虏获观众的注意力:
第一,“不拘一格降演员”。由于经费不足和时间紧迫等原因,台湾偶像剧往往会邀请一些非科班演员参与,但这些演员往往外形靓丽或者早已名声在外,比如我们所熟知的偶像剧演员如林依晨、明道、郑元畅等,几乎都是以歌手、主持人、模特等身份参演偶像剧。
所以偶像剧盛行的同时,也带动台湾流行音乐、综艺等发展。比如罗志祥既是知名歌手,也是不少偶像剧的男主角。
“偶像剧之父”蔡岳勋认为,大陆的大部分演员必须进到电影学院做很扎实的训练,所以他们有很多好的基本功,有很扎实稳定的表演技术能力;而台湾很多年轻一代演员都不是科班出身,凭借一种明星气度和经验积累去创作表演,他们在表演方法上很有灵气。
第二,故事扎根现实,将现实生活浪漫化。反映校园学生叛逆心理、年轻一代女性的爱情价值观和职场压力、乡村灰姑娘与白马王子爱情故事等。正如一位台剧导演评价的那样,“台湾偶像剧做得很平民,,它的生活度很强。
台湾人‘败犬’很多,我身边很多女孩子三四十岁还没有交男朋友 但她们很渴望爱情,总期望白马王子的出现,可她们不知道,这个爱情是虚的。我从这个中间,也看到台湾社会的一个现象。”
所以台湾偶像剧没有完全脱离“现实”的生活,而是扎根生活,将现实与浪漫巧妙融合,既表现现实的一面,又留给观众思考和希望。总体上,台湾偶像剧可分为三种题材:
1.爱情 校园,反映年轻人恋爱价值观和叛逆心态,故事情节主要发生在校园,代表作《麻辣高校生》《我的老师叫小贺》。
2.校园 玄幻,将热门漫画、轻小说作为主要故事来源,友情、道义与恶搞是这类电视剧的主要卖点,采用西方的魔法,中国的武术和日本的造型,构建天马行空的故事,比如2005年推出的“终极系列”。
3.职场 励志,表现现实生活中职业或时事状况,故事取材于台湾本地,价值符合台湾民众的认知与心理期待,这这是台湾偶像剧真正的“本土化”尝试,代表作有《壹号皇庭》《麻醉风暴》《市政厅》《一把青》等。
台湾偶像剧当年在大陆有多火呢?我们以台湾第一部偶像剧《流星花园》为例。
2018年4月16日,高清修复版《流星花园》在腾讯视频重新上线,不到一周播放量就突破了2亿大关。而在2001年刚推出的时候,《流星花园》以最高收视6.99%刷新台湾电视剧收视纪录,直到《王子变青蛙》出现才打破这一记录。
此外,《流星花园》的火爆还反映在该剧剧的“溢出效应”:大街小巷都放着《一起来看流星雨》《爱,存在》,每个人都会唱几句。电视剧延伸的周边产品更是多到不计其数,从贴纸、海报、笔记本到衣服、鞋,印着演员头像的非主流T恤曾一度包围中小学“时尚圈”。
作为台湾偶像剧的排头兵,它的意义还不止于此,自此以后台湾偶像剧一路高歌猛进,长期牢牢锁住湖南卫视、江苏卫视等晚八点黄金档、暑期档,直到内地“宫廷剧”出现。
偶像剧之后,台剧未来如何走?天下无不散的宴席,从2001年《流星花园》开始,到2011年《我可能不会爱你》结束,台湾偶像剧最辉煌的时期,跨越了整整十年。2011年之后,极少再有台湾偶像剧“霸屏”,这是一个重要节点。
资料显示,从2004年至2013年10年间,平均每年台湾电视剧引进16.3部,占所有引进剧的 19.7%。2009年,引进数量达到峰值,总计33部,但2013年这一数字仅剩3部。
台剧谢幕,人事易分。内地影视终于在本土点燃,这一切不得不感谢已故作家二月河,“奠定了横店300年的大清影视基业”。2011年作为大陆连续剧的转折点,随着《步步惊心》《宫锁珠帘》等剧热播,宫廷剧正式取代台湾偶像剧。台剧的衰落,除了面上的经费奇缺、台湾本土市场狭小,更要命的是“台剧人”的整体撤离。
撑起台剧黄金十年的那一代优秀演员,纷纷投身内地风风火火的古装剧中,成为众所周知的“吸金石”。2018年台湾媒体公布“台湾年度演员吸金榜”:陈乔恩进账1.8亿人民币,称霸2017年吸金冠军,吴奇隆1.4亿元,陈柏霖1.2亿元,霍建华和郑元畅都是8000多万元。而2015年号称台剧历史上最高投资的连续剧《一把青》,也不过人民币4000万。台湾多少电视台一年的全部收入,都还不如陈乔恩一个人的片酬。
除了演员的“北上”外,许多幕后制作团队也纷纷选择“登陆”。《命中注定我爱你》的导演陈铭章,《我可能不会爱你》的导演瞿友宁,《流星花园》与《痞子英雄》导演蔡岳勋,《王子变青蛙》的导演刘俊杰……如今都活跃在大陆剧集市场。
种种情况表明,台剧要想再续当年偶像剧的辉煌,几无可能。但对继续坚守台湾本土的“台剧人”而言,绝不会选择坐以待毙,两大信号显示,改变悄然发生。
第一个信号是,2016年,台湾电视荧屏上出现一种全新的电视剧——植场剧。所谓植场剧,指的是从2016年起每周五在岛内热播的系列单元剧总称。全系列共分为8部52集,题材囊括了爱情、惊悚、灵异、原著改编四大类型,一些代表作《天黑请闭眼》《积木之家》等也获得较好的收视。2017年的台湾金钟奖将最佳戏剧大奖也颁给《天黑请闭眼》《花甲男孩转大人》两部植场剧。
另外一个信号是,台湾电视剧开始将制作转向国际合作。《我们与恶的距离》是公视与HBO合作出品,《通灵少女》更是在亚洲20多个国家播映。海外视频平台也是台剧出海的重要渠道,比如与Netflix合作的《醉梦者》《极道千金》。Netflix对台剧的评价是:“东南亚地域很大,文化多元复杂,台剧提供了独特性的故事”。
《我们与恶的距离》让人看到台剧翻身的希望,也包含台剧再次“登陆”的诉求,但对于观众和台湾本土电视人来说,则有着不同意义。对观众来说,台剧归来更多的是对成长记忆的期待。
但对台剧制作者来说,回归内地不是一个情怀考量,而是“硬碰硬”的市场竞争,能不能同时应对韩剧与大陆剧的双面夹击,满足新一批的年轻受众,这才是问题本质。最好的结果是,结合内地的资金技术和自身文化基因,再次“登陆”。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
如何看待新中国六十年来的变化
仅供参考!新中国60年的发展,是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现代化建设,奏响了民族复兴的恢弘序章,开启了改变世界的伟大征程。要评价新中国60年的发展成就,决不能就60年谈60年,更不能就中国论中国。我们一定要把这60年放到历史长河和世界格局中去把握,放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兴衰史特别是近一百多年的民族自强史中去观察,放到整个人类社会的进步史特别是近300年现代化的发展史中去考量。有了这两个宏大的坐标系,我们才能以历史的视角和世界的眼光,对中国的发展成就作出精准评价。 纵观整个中华民族的兴衰史,新中国60年是中华文明几千年来的最大变局,使我们这个长期占据人类文明中心地位的古老民族,在落后于世界现代化进程近一个多世纪后,又迎头赶上了现代化的最新浪潮,打开了重返世界舞台中心的命运之门。 现代化,是当今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主题,也是贯穿中国近现代史的主线。从鸦片战争开始,中华民族急剧走向衰落;以新中国的成立为标志,我们抓住了这条主线,中华民族迅速走向复兴。在几千年的中华文明史上,新中国成立是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的分水岭。这60年,是中国历史上变化最全面最深刻最迅猛的时期。可以用四个巨变来描述。 第一个巨变:这60年,我们实现了中华民族历史上最深刻的经济形态转型,彻底结束了延续几千年的农业社会,阔步进入了工业化中后期阶段。划分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的核心标志,就是经济形态。中国之所以在过去20个世纪中有18个世纪领先世界各国,就是因为构建了高度发达的农业经济。但也正是这个原因,中国传统社会的转型才面临大于世界各国的制度阻力。新中国成立后,我们迅速开启了工业化的历史大幕,彻底解构了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形态,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形成了社会化大生产、大流通、大市场的现代经济格局。描述这一深刻变革的关键词,就是“世界工厂”。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中国制造”畅销全球。在过去的中国,“洋货”就是工业品的代名词;而当今的世界,“中国货”却成为工业品的最大来源。欧美发达国家用了将近三个世纪,才使10亿人口进入工业社会;而我国仅用了60年,就把13亿人带入了工业社会。这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最大变局。 第二个巨变:这60年,我们实现了国家经济实力的最重大提升,彻底终结了长达一个多世纪的经济下降局面,重新成为驱动世界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为民族复兴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经济实力是决定一个国家和民族兴衰的根本力量。两千年来,中国经济呈现出这样一个大的走势:公元元年到1500年,中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总量的25%左右;到公元1750年,中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总量的32%,达到最高值。而后,中国经济由于没有跟上世界工业化浪潮,急剧下降,一度跌到1.8%的谷底。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又开始迅速回升,到2008年占到了世界经济总量的7.3%.60年来,我国实现了中华民族历史上经济实力最迅猛的提升。经济总量突破万亿大关,我们用了37年;突破10万亿大关,又用了15年;再突破20万亿大关,只用了5年;紧接着突破30万亿大关,只用了两年。用一个关键词来描述当前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地位,就是“经济引擎”。中国已成为世界经济最重要的增长动力,连续多年为世界经济增长贡献了最重要的份额。根据联合国的预测,今年中国的贡献率有望超过50%.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大外汇储备国、第一大出口贸易国,近期有望超过日本成为第二经济大国。 第三个巨变:这60年,我们实现了民生状况前所未有的巨大改善,使曾经贫穷落后的中国迅速逼近世界“高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开始把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大同社会”梦想变为现实。去年,我国人均GDP已经突破3200美元,有望迅速跃入“高中等收入国家”行列。这极大地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也为实现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大同社会”梦想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这60年,我们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实现了“无徭无赋”的千年梦想,彻底结束了2600多年农民缴纳“皇粮国税”的历史;第一次实现了“学有所教”的千年梦想,构建起覆盖全国的免费义务教育体系,“两基”人口覆盖率达到99.3%;第一次正在实现“老有所养”的千年梦想,全面建立起城镇基本养老保险体系,启动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第一次正在实现“病有所医”的千年梦想,基本建立了覆盖城乡的社会医疗保险体系。千年梦想正在变为现实,这是中国的又一个巨大变化。 第四个巨变:这60年,我们对中国大地的自然地理面貌进行了最深刻最积极的改造,彻底打破了束缚发展的严重自然阻隔,使中国成为一个经济社会联系高度通达的有机整体。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必然伴随着对自然地理面貌的人为改造。中华民族改造自然地理面貌的活动,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复杂、深刻和系统。一是我们建成了涵盖水陆海空的立体高效交通体系。密集的公路网、铁路网、航空网、水运网,使交通设施通江达海、进村入户、联动城乡,极大地拉近了中华大地的时空距离,把中国的每一个角落都变成了交通网上的一个节点。二是我们建成了调节功能强大的水利工程体系。以“南水北调”为标志的大批水利枢纽的运行,初步改变了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均的区域格局,极大地提高了防洪抗旱能力。三是我们建成了覆盖全国通达世界的通信网络体系。移动电话用户数突破7亿大关,互联网用户达到3.4亿人,中国正在快步迈入信息时代。这60年,我们建设了无数个“高峡出平湖”、“天堑变通途”的重大工程,把长江引入了黄河,把铁路修到了“世界屋脊”,创造了世界工程史上的一系列“吉尼斯纪录”。我们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改造自然地理面貌,把中华大地的各个行政区划、各个自然区域、各个经济单元、各个社会细胞联接成了一个密切交往、高度融合的有机整体。 纵观整个人类社会进步史,新中国60年极大推动了整个世界的现代化进程,创造了一系列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功模式和有益经验,为广大后发国家树立了实现繁荣富强的典型示范。 新中国发展成就的世界意义,不仅在于以自身成功加快了世界发展进程,更在于它的成功模式对世界发展具有借鉴作用。 第一个贡献:我们在60年的时间内,实现了世界最大规模人口群体不可逆转的整体脱贫,对推进人类反贫困事业具有重大的示范意义。摆脱饥饿、远离贫困,是人类进步的基本要求。从原始社会起,人类就拉开了反贫困反饥饿的斗争序幕,但直到今天,世界还有1/6的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而新中国带领世界1/5的人口,只用36年时间就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只用51年时间就进入了小康社会。世界银行2008年宣布,过去25年全球反贫困事业成就的67%来自于中国。中国的成功脱贫,为广大第三世界国家和世界贫困人口提供了重要经验。 第二个贡献:我们在60年的时间内,成功树立了世界第一个和平崛起的大国范例,对构建持续稳定的和谐世界具有重大的意义。纵观历史上世界大国的崛起,无一不是以血与火开道,无一不伴随着对外扩张和武力征服。这样的大国崛起,都是走的“外延式”的扩张道路,都把本国的强盛建立在他国衰落的基础之上。而中国的崛起,走的是“内生型”的发展道路,坚持把国家强盛建立在世界共同繁荣的基础上。这60年,我们始终奉行“和平崛起”战略,积极扮演国际秩序的“建设者”而不是“解构者”。特别是中国的对外开放,更是开启了世界不同意识形态国家交流合作、同生共赢的新型国家关系。这样的崛起,对实现世界持久和平具有深远意义。 第三个贡献:我们在60年的时间内,创造了大型经济体持续快速增长的世界奇迹,对广大后发国家加快经济赶超进程具有重大的借鉴意义。在人类近现代史上,后发国家赶超先进国家的发展奇迹,最重要的有两次:一次是美国赶超英国,另一次是日本追赶美国。但无论是美国奇迹、还是日本奇迹,都无法与中国奇迹相比。美国在50多年的追赶过程中,经济年均增速只有4%;日本经济的黄金期虽然达到9.8%,但只维持了18年。而我国连续60年保持8%以上的增速,创造了长达30年年均增长9.8%的世界纪录。中国这样一个人口规模最大、社会深刻转型的复杂经济体,能够保持这样长时间、这样高速度的发展态势,创造了世界发展史上绝无仅有的成功范例。 第四个贡献:我们在60年的时间内,创造性地进行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成功实践,对证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具有重大的实证意义。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之所以是高于资本主义的社会形态,就在于它能够创造更加发达的生产力。但“苏东剧变”的深刻根源,却恰恰在于这些国家经济发展严重滞后。这使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受重大挫折,也使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受到广泛质疑。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创造性地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第一次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手段结合起来,释放出推动发展的强大制度活力。改革开放30年,我国经济以远高于资本主义国家的速度强劲发展。“苏东剧变”20年后的今天,社会主义的大旗不仅不倒,而且更加光彩夺目!中国的成功实践,以雄辩的事实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增强了社会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的说服力和影响力,促进了对人类更高文明形态的有益探索。 我感到,新中国60年发展的意义还在于:它通过彻底摧毁小农经济这种周而复始简单再生产的产业体系,从而改造了中华文明基于这种经济根源而产生的保守封闭、僵化守成的不合理因子,改变了中华民族内敛性的文明特征和民族心态,蓬蓬勃勃地生发出一种由内而外的张力。在传统社会结构被激烈社会革命摧毁的基础上,60年的发展还在中国重新塑造了一个富有活力和效率的社会组织体系;而改革开放的实施,更是极大激发了中华民族善于致富、敢于创新的天性。这些因素叠加在一起,使几千年从未间断的中华文明浴火重生,使中华民族摆脱了每几十年或者几百年来一次治乱兴衰循环的历史怪圈,使中华文明不可逆转地走上了一条不断自我更新、自我嬗变的超越之路。这,才是60年发展对中华民族最根本最长远的意义。六朝古都的兴衰史——消失的邺城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邺城台殿已荒凉,依旧山河满夕阳。”三国的故事妇孺皆知影响深远,然而三国时期曹操的据点邺城,却渐渐的被大家所遗忘。
漳河畔的邺城
在临漳县,有一条河流分开了河北、河南两省,这条河便是漳河。 历史 上仅次于长安、洛阳的大都市——邺城,便在漳河北岸的临漳县。
东周惠王十九年(公元前658年),春秋第一任霸主齐桓公,在“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之后,为了巩固霸业,在漳河边修筑了邺城。春秋战国之时,此地为魏文侯所控制。魏王曹操、后赵、前燕、东魏、北齐先后在邺城建都,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地区富庶繁盛的大都市之一,居黄河流域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长达四个世纪之久。
曹操与邺城
东汉末年,曹操击败袁绍,为了更好的统治河北的广阔地区,避开天子所在的许昌,将魏国(封国)的都城定在了邺城。
曹操在邺城加紧军事训练,有关他“演兵习武”的地名更是星罗棋布。邺镇西5公里的讲武城村,有讲武城旧址,现残存有部分城墙,相传是曹操训练士兵的地方。邺镇东南8公里的大片低洼地带和邺镇西北俗名黑水坑的地方,相传是曹操训练水军的宣武池旧址。邺镇南5公里的靳彭城村有一棵罕见的三代大古柏,相传曹操曾在此拴过马。
建安文化与邺城三台
曹操营建邺都后,修建了铜雀、金凤、冰井三台。铜雀台为三台之主台,台高十丈,建有百余间屋,为曹操与文人墨客宴饮赋诗、姬妾宫女歌舞欢乐之所。台上聚集大批名流美女,笙歌夜舞,繁花似锦。
这里亦是曹操铜雀春深锁二乔的 历史 见证。在这里,有诗文典雅的阮禹、书法深妙的邯郸淳、文美词丽的繁钦、才华横溢的蔡文姬、字画绝世的钟繇等,以三曹为代表的建安文化,更是在 历史 上代表着文艺繁荣。
此后于铜雀台两边建立的金凤台和冰井台,造型古朴,雕工精细。如今的邺城遗址,铜雀台和冰井台早已难寻踪迹,独留金凤台伫立于此。人们只能通过记载的文字,复原邺城三台的壮美。
关羽斩马尾点曹兵
在金凤台台阶的西侧建有转军洞。转军洞是当年曹操出于战争的需要,以一个军事战略家的眼光在台下修建的,是邺城通往城外的秘密通道。这条通道向西一直通到讲武城的兵营,长约6公里,目前转军洞仅存83米。
传说,转军洞建成之后,曹操在邺城举行了一个盛大的阅兵仪式,请当时还羁留在他军中的关羽参与检阅。阅兵开始后,只见曹兵阵容强大,兵马雄壮,行兵布阵非同一般,往来反复,首尾相连,变化无常。关羽虽然身在曹营,但有心摸清曹兵虚实,为日后攻曹做好准备工作。但他点来点去怎么也点不清曹兵数目,于是心生一计,趁曹操不备,用佩剑将一匹马的尾巴削掉一截,做了个记号,后来见这匹断尾马又转两人过来,才弄清了曹操真的有诈,原来在城下建造了暗道。“关羽斩马尾点曹兵”就是由此得来。
邺城的消失
曹丕代汉建魏后定都洛阳,以洛阳为京师,长安、谯、许昌、邺城、洛阳为“五都”。十六国后赵又在此建都。公元577年,北周军队攻破邺城,北齐灭亡。公元580年,尚未登基为帝的杨坚在镇压对自己不服的相州(治所邺城)总管尉迟迥时,为防止河北反抗势力死灰复燃,下令将邺城的居民迁至安阳,火烧邺城,一代名都就此成为废墟。
唐代王建诗作:“君不见邺中万事非昔时,古人不在今人悲。春风不逐君王去,草色年年旧宫路。宫中歌舞已浮云,空指行人往来处”。
漳水已经改道,铜雀已然作古,曾经万众仰观的邺都古城、名流才女,如今剩下的,不过是一抔黄土。
邺城作为魏晋、南北朝的六朝古都,在我国城市建筑史上占有辉煌地位,堪称中国城市建筑的典范。全城强调中轴安排,王宫、街道整齐对称,结构严谨,分区明显,这种布局方式承前启后,影响深远。对后来的长安、洛阳、北京城的兴建乃至日本的宫廷建筑,都有着很大借鉴和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华夏经纬网,《邺城,公元六世纪末忽然消失的古都》
百度百科,邺城遗址
中华五千年 网 ,邺城遗址
百度 时拾史事,《消失的邺城:曹操尽藏天下美女的统治中心》
搜狐 中国国家 历史 ,《邺城是如何在 历史 上销声匿迹的?》
新浪 休闲读品杂志社,《魏国都城的变迁》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