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人讨厌豆瓣,花样作死的演员
以前,不知道大家是怎么看电影的呢?相信很多人看电影前都会有个习惯吧,那就是下意识打开手机里面的豆瓣,在豆瓣电影里面,先去看一下这部电影的评分,就我个人而言,一部电影的豆瓣评分高低,将直接影响到我会不会前去看这部电影,所以,豆瓣的评分在当时,是直接能够左右一部电影的票房。
可时至今日,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一件事情,曾经作为观众看电影前,必打开的豆瓣,这些年似乎被观众广为诟病了,不少中国观众现如今对于豆瓣是越来越讨厌了,甚至有的观众如今对于豆瓣的评分已经免疫了,不管打多少分,都无所谓了,于是,不免让人产生着这样一个疑惑了,为什么中国观众越来越讨厌豆瓣电影了呢?
首先,就不得不说豆瓣电影公然夹带私货了,我们都知道,作为国内数一数二的电影评分网站,安心做评分就行了, 可他们非要夹带私货,国内一直都有红色电影的事情,可是,豆瓣电影却把这些红色电影都给打上了谎言,甚至是惊悚的标签,这还不要紧,红色电影在豆瓣上的评分一般都不会太高。
除了给红色电影乱贴标签外,豆瓣电影还和电影制片方有着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我们都知道,豆瓣评分一直以来都让很多人觉得十分魔幻,有些我们明明看起来十分不可思议的电影,却被豆瓣打上了非常高的分数,豆瓣从来就没有对此解释过,甚至豆瓣还刻意不出评分,等着观众都被骗进电影院后,评分这时候才姗姗来迟。
更恶心的是豆瓣还存在锁分的问题,就比如当初那部《雄狮少年》,眯眯眼的事情被观众各种疯狂吐槽,可是,豆瓣是怎么做的,一直把评分锁定在了8分以上,就是不肯往下放,很多人还以为这部电影是一部神作,直到被骗进了电影院之后,大家才发现自己被豆瓣给骗了,反应在票房上面就是很直观的数字。
种种离奇操作也让我等吃瓜群众看得那叫一个离谱,但有人会说了,这么糟糕的豆瓣,为什么还不消失?答案是不会的,因为很简单,现如今国内的评分网站里面,豆瓣是一家独大,短时间内是没有任何评分网站能够取代豆瓣的地位,用那句话说:就是看你不爽,却又没办法干掉你。
央媒批评豆瓣恶评引导观众拒看国产影片,对此你怎么看?
作为国家喉舌的央媒,竟然为了给几部烂片背书,怒撕影评人以及专业电影评分平台,真乃千古奇闻。权力的爪牙,竟然伸到电影圈,这也伸的太长了吧。
但是这次在影评人和央媒之间。这次我挺影评人,影评人该有的言论自由必须得到保障。之前一时头脑发热,也是为了验证影评人的说法是否属实,专门去看了张艺谋的新片《长城》。看完才发现,影评人果不欺我,《长城》这部片子除了画面一无是处,倒也不能说心疼那几张电影票钱,毕竟心里已经有准备看一部烂片了。
2016年可谓是烂片云集,这其实也在预料之中,随着资本的介入,电影正在成为一种快消品,电影不再和艺术挂钩,而是牢牢被资本挟持。随之而来的电影质量的下滑也很正常,但是如今年这般,大投资大制作的结果却是大烂片,并且能够烂到如此地步,也是创下了世界电影史的记录了。
这一年里上映的烂片数不胜数,小制作不知名导演的小烂片就不说了,大家十有八九也没看没听说过。就说说今年的那些“大片”。像《三人行》、《大话西游3》、《爵迹》、《封神传奇》、《致青春:原来你还在这里》这类的影片,大家也没什么期待,还没上映就已经知道这电影会有多烂了。也有不信邪的观众非要去看一遍,结果看完之后也有些指责影评人的,因为影评人骂的不够狠,分给的不够低。
还好,年底的11月档和贺岁档,还有两部大导演的作品,冯小刚的《我不是潘金莲》和张艺谋的《长城》,本以为已经是2016年,最后两部值得期待的国产电影了。结果倒好,两位国际名导给广大的观众上了一课,原来不只是不知名导演会拍烂片,大导演拍烂片,也是不遑多让。
先说冯小刚的《我不是潘金莲》,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热度不减,冯小刚利用各种机会来保持话题度,自称题材敏感,炒作范冰冰离场事件撕逼华中师范,甚至连武汉都一起撕。电影上映才一天,又去撕逼万达,嫌排片少。结果被王家大少怼的灰头土脸。见过作的,可真没见过这么往死了作的,结果就是很多观众因为反感冯小刚,而拒绝为其电影买单,直接不去看这部电影,可谓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再说《我不是潘金莲》这部电影本身,从里到外都是失败的。外在来说,一方面,影片的圆形构图,除了标新立异之外我没有任何用处,观众买的全价票,却只能看到一半的篇幅,给人一种上当受骗的感觉,其观感真的相当相当的差。另一方面,冯小刚的旁白太多了点,本来剧情很多应该用也可以用镜头来交代,结果都换成了导演苍白的声音,导演好像是忘了,这是电影,不是广播剧。
内在来说,影片最大的失误就是选择了范冰冰这样一位女主角。冰冰真的不适合演一个农妇。这和巩俐出演的《秋菊打官司》不同,在那部电影中,巩俐是真的彻彻底底的放弃了形象,没有任何偶像包袱,给人的感觉也就是一个真真正正的农村妇女。可范冰冰,演的还是她自己,我没有看到任何李雪莲的影子。
此外电影故事情节极其的不合理。全篇讲的就是一个法盲妇女闹访的故事,但就是这样一个闹访的农村泼妇,竟然能够将这件事闹到中央,最后出来一位青天大老爷,竟然把一干没有答应泼妇无理要求的基层官员都撤职了,他们招谁惹谁了啊?而最后女主的上访原因,“假离婚”甚至都无关紧要了。这在逗我们玩么?
好吧,期待冯小刚的电影的群众(包括我本人)就像一个傻瓜,早就忘了当年的《夜宴》、《私人订制》有多烂了。可是还好,还有被水军封为“国师”张艺谋呢,张大导演的《长城》,带着中外合拍片的光环强势来袭,但是还是应了那句老话,希望越大失望越大。
虽然有国际巨星马特·土豆·达蒙加盟。但也不能掩盖其单调无聊乏味的剧情。这部电影最大的的一问题,就是剧情的合理性。这电影里的长城不是我们所知道的那个长城,而是一个莫名其妙的存在。而整个故事太简单,貌似和中国传统文化毫无关系,完全是好莱坞流水线的产品。
而演员的选择上,更是硬伤,女主角景甜就不用说了,选择景甜对于任何电影都是灾难。估计随便找一个圈内的女演员都要比选择景甜好得多。用网友评价来说,如果马特达蒙的演技是五分的话,景甜的演技只有一分。男女主之间的差异太大了。至于小皇帝王俊凯这种明星龙套,纯属多余。
也难怪会有影评人会喊出那句振聋发聩的“张艺谋已死”。然而,张大导演并不觉得自己的电影差到哪里,反而是给了那个影评人发去了“警告函”,就连央媒都站出来,怒斥那个直言的影评人,牛X,不愧是“国师”。更牛的是,就连央视都来跪舔,专访张艺谋,为电影做宣传。去我估计现在那个影评人现在只敢说一个字,“服”。不服不行啊,胳膊都拧不过大腿,更别说他一个小汗毛了。
虽然影评人那边已经怂了,但是央媒还不准备就此收手。今天更是将战火烧到了所有影评人以及豆瓣、猫眼等平台的身上,指责是其恶评差评毁掉了中国电影市场的发展势头,严重破坏了中国电影的生态环境。不过这次央媒给出的例子,是有年度最烂电影之称的《摆渡人》。对于这部片子我还没看,也懒得去看,所以不想说太多,但看过的朋友都觉的他们欠郭敬明一个道歉。
今年电影市场的确疲软,2016年全年票房预计只有450亿,仅仅比2015年全年票房高了10亿元。要知道去年这个时候,对于2016年票房的预测可是600亿。但是在广大观众看来,好像并不能怪到影评人的头上,一众巨烂的国产片,凭什么还要高票房?
不过,从导演出片方的角度的话,也的确是怪影评人。毕竟电影不论好坏,都是一锤子买卖。不管你是觉得好,还是觉得烂,也就看一次。网上经常有人说,“某某电影我看了十遍八遍”之类的,这都是奇葩,少之又少。或许你觉得好看,会给朋友分享,你觉得很烂,会建议朋友不去看。
但作为个人,即使是现在这种信息高速传播的时代,所能影响的也只有几个人。而影评人的影响力无疑要大得多,一篇影评轻轻松松几十万的阅读量。说影评人能够“一言决生死”,可能有点夸大,但也不会夸大太多。不过这没有什么不好,影评人客观的评价电影是其职责所在,我们看影评的目的就是要知道这个电影值不值得看。
观众去看电影的电影,只有一个标准,好不好看,值不值得花这个钱。而影评人正好能解决这个问题,所以影评人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客观真实。假设影评人拿钱说话不负责任地夸奖一部烂片,或者恶意指责,只会让影评人失去其应有的公信力,这是在砸他自己的饭碗。至于什么中国电影发展,电影创造环境,对不起,作为观众,我们不关心。
电影早已不是一种简单的媒体模式,已经成为一种产业,其周边有着各种各样的利益集团。尤其是资本介入电影市场后,这个圈子已经越来越混乱了。质量内容,早已无人关注,这个产业里所有人早已被利益蒙蔽了双眼,就连冯小刚张艺谋这种大牌导演也不能例外。
但是这和观众,和影评人毫无关系。影评人只需要根据其专业知识,结合电影的剧情人物刻画剧情等多方面做出客观真实的评价。而观众去影院看电影的目的不是为了去贡献票房,只是为了看一部质量上说得过去的电影而已。
为什么这么简单的要求,都得不到满足呢?
现在国人为什么对国产电影怀有深深的恶意?
讨厌国产电影的人,一般分两种:一种是看的电影太少了,一种是看的电影太多了。前者才会无缘无故讨厌国产电影,看了几部豆瓣250就觉得自己懂电影,疯狂舔国外电影。对于后者来说,顶多是不喜欢某些国产烂片或者中庸之作,不至于无缘无故讨厌国产电影。因为看的电影多了,就会明白,国产也有佳作,无论过去还是现在。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