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莲名人故事「这是一位五莲作者笔下的往事小忆那几年五莲人的过往」

时间:2022-10-02 12:02:35阅读:2006
近日中央电视台播出的电视连续剧《人世间》,引起广大观众的热捧,各个媒体上好评如潮。但我也看到,有人对剧中周家全家睡在一盘炕上的镜头颇有微词。要我说,这位评论者一定是没有经历过那个年代,更没有经历过那样…
  • 北京人民广播电台文艺广播主持人

近日中央电视台播出的电视连续剧《人世间》,引起广大观众的热捧,各个媒体上好评如潮。但我也看到,有人对剧中周家全家睡在一盘炕上的镜头颇有微词。要我说,这位评论者一定是没有经历过那个年代,更没有经历过那样的百姓生活,因为我家就曾经有过类似的情况。而要说起这事,还要从五莲县委南大院说起……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五莲县城,极其简陋。县城的框架就是由两条沙土路担起:南北向的解放路和东西向的罗山路(这两个路名还是以后于八十年代初起的)。主要的商业设施、企业单位分布在解放路上。五莲县委、县人委(县革委)大院位于罗山路与现今人民路(当时的人民路自罗山路往南是县城去往山阳公社和东部几处公社的唯一道路,而自罗山路往北,仅是一条不到两米的小土路)交汇处的西北角(现今的五莲农业银行、工商银行)。

老五莲罗山路与解放路交叉口

大院有一个很壮观的大门,进去大门五十米左右,一个书有毛主席语录的高大的影壁墙,办公场所多处大院东部,干部家属生活区在大院西部,当时的机关干部多工作、居住在这里。而在县委大院的对面、罗山路南与现今的人民路西,还有一个小院。院子里东面有三排平房,西面紧挨罗山路有一排平房。顺路南行,在院子的东南角又有一处小院。小院北面的一排平房是县直机关幼儿园,中间和最南面的两排平房,就是县委的重要喉舌——县广播站。

一九七零年前后,陆续有五位来自浙江、广东及省内的军队离休干部回到五莲原籍,分散借居在县城有关单位内。为此,县里利用中央军委拨付的安置款,在县委南面的小院内,盖起了五排平房,这些平房每排十间屋、每间屋约十四、五个平方,一来解决了军休干部统一居住的问题,二来顺带解决了许多地方干部的住房需求。五户的安置款建了五排、共50间房子,其质量可想而知:“水泥梁、空心墙、土打的“当门”(地板)、开放式的窗(北窗只有几根水泥窗棂,没玻璃),土坯(五莲叫圾)垒的壁子乱晃荡”。白天,阳光照进屋内,可以看到从“当门”上不断升腾的尘埃;夜晚,月光可以穿过屋顶的缝隙洒在窗前。但不管质量如何,总算有了自己的住房。小院里一下子聚集了大量的住户,人气大增。从此,五莲县城又多了一个地名:县委南大院。

我家于1971年7月由洪罗山县政府招待所搬到了南大院,住进最南面那排平房。当时的南大院,南墙是新砌的砖墙,与洪凝村紧邻,我们与农户之间烟火味相伴、鸡犬声共鸣。大院最有特色的是东墙,它是五莲独有的石条墙,就是用高约2米、宽60公分左右、厚6、7公分的石条,下端浅埋土中,上半部用铁丝揽住。石条墙的特点是成本低、施工快,再就是透明度高,石条间的缝隙很大,墙里墙外有什么情况一望而知,和现在城市建设中提倡使用透明墙有异曲同工之处。在我家所住那排平房的东面第一间,放了几张桌子、板凳,作为五位老军人学习、娱乐的场所,他们每周有一到两天来此学文件、读报纸、交流各种信息,闲时还打打升级。可以说,这就是后来于八十年代末成立的县军队干部休养所的前身。

原五莲县政府招待所

正是房屋质量极差,到处透风撒气,取暖设施又不行,加上那些个年代冬天好像格外的冷,过冬是一个很痛苦的过程。我家住了四间房子,从西往东数,分别是厨房、外间(兼客厅)、西卧、东卧。西卧靠南窗支有一盘大炕,平时,除姐姐单独睡在北窗下的小床外,我们兄妹就住西卧的炕上。有时家里来了亲戚,晚上也就在炕上挤一挤睡一宿。

北方人睡炕真的是一个创举,它开始于什么年代、如何发展而来我没有考证过,但土炕极大的适应了北方冬季寒冷气候的特点,给平民百姓的冬天带来了难得的温暖。直到今天物质条件极大改善的情况下,仍然有一些人喜欢睡炕。

当时的南大院几乎家家户户都有炕,有邻居来家串门,基本都是让到炕上,端茶上烟啦啦呱。冬季来临,烧火做饭,一天下来,炕上热乎乎的,其它的房间冷得伸不出手来,而有炕的房间,总是暖洋洋的。所以,这个季节,父母也到西卧,与我和妹妹睡在一盘炕上,全家共同享受这来之不易的温暖。

这就回到本文开头的地方,电视剧《人世间》周家人睡在一盘炕上的镜头实在是太普通了,让我们这些从那个年代走过来的人看了后有一种亲切感。生活在现代社会的年轻人,夏有空调、冬有暖气,保温效果极佳的楼房可以实现一年四季温暖如春,哪能理解电视剧中这样的情景。

南大院的居住条件较差,但居住在大院里的人,除个别人之间因生活琐事有些疙疙瘩瘩外,大家还是睦邻相处、相互尊重友好的。特别是我们这些年龄相近的孩子们,相互之间来往频繁,你到我家下棋、我到你家看书,一待就是半天。上学时间到了,院子里吆嚯一声,小伙伴们轧乎着就去了学校。我们也经常相邀组织活动,人员一齐,登上自行车呼啸而去。在这里,我们春季去爬山,如东面的分山、西面的灵公山,甚至远处的五莲山;夏季我们去洪凝河摸鱼、城南树行子粘“节流”、陆家庄子水库洗澡;秋季我们去东坡(农田)拦地瓜、拦花生、拔豆札;冬季我们去大院外东北角的大汪溜滑、打冰陀,生活的艰苦,并不影响到我们的幸福。

五莲山光明寺老照片

那年,有一天下午,我去屋后邻居、平时来往较多的陈兄家串门,他家叔叔阿姨上班去了,他在家里和面准备蒸馒头。我的这个同学从小就喜欢做家务,家中父母工作忙,他就经常负责一家人的三顿饭。

看到陈兄在忙,我挽挽袖子上了手,不一会儿,一大“盖顶”馒头摆到了大锅里。盖上大锅盖,点上火,我就使劲拉起了风箱。很快,锅盖沿冒出了烟。陈兄制止了我的动作,“怎么有糊味?”他掀起锅盖,一股浓烟扑鼻而来,大锅里的馒头个个瘪瘪的黄里透着黑。原来我们忘了添水就开了火。

我赶紧起身忘了说了些啥,窜门而去。要知道,那个时候,县城居民每月供应粮食27斤,其中面粉仅仅占30%,这一锅馒头寄托着全家人好长时间的幸福啊!回家后,我一直惦念着馒头的事,吃完饭,我抱着极大的内疚感,又去了陈兄家,看看他们如何处理。推门一看,他们全家人正边剥着馒头皮边吃着,脸上露出的是比较痛苦的神情。我向叔叔阿姨道歉,他们哈哈大笑了一阵,我总算把心放下了。事后知道,他们舍不得扔掉糊馒头,吃了好长时间。如今,陈兄已离开我们两年了,每当回想起当时南大院的情景,真让我百感交集!

1982年,我父亲重新办理了离休手续。军委对不进定点军休所、分散安置的军休干部,按级别拨下来2.4万元“巨款”,由个人负责盖房居住。老父亲历经千辛万苦,在县城“东郊”找了一块地,并盖了四间平房(此地后来经县里规划,建起了县军休所)。1985年8月,我家搬到了新址。这样,我们就离开居住了14年多的南大院。

南大院历经沧桑,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发展,逐渐式微:原有的住户陆续搬到新建的楼房里,现有的平房大多已出现问题成了危房,而事业发展许多部门又需要改善办公条件。为此,县里决定将南大院交付给当时业务量大、工作性质重要的县劳动局使用。经过拆迁、改造,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县劳动局在此建起了办公楼和宿舍区。后来,又由于政府职能变化,劳动局与其他部门合并,并搬出此地。于2010年左右被某企业收购,建起了商贸及写字楼,成了县城老城区寸土寸金的风水宝地。南大院作为一个地名完成了它的使命,逐渐的从县城居民的记忆中消失,但它的那段历史依然会飘荡在曾经的大院住户、大院人的心头!

【本文部分插图来源于五莲史志及网络搜集,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致电联系删除】

作者介绍

ZUO ZHE JIE SHAO

岳思卫,山东五莲人。曾任职于县、乡多处单位,后调任日照市中级人民法院党组成员、纪检组长、正处级审判员。

本文转载已获授权,其它账号转载请联系原账号:五莲风采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