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秋交会之三尹鸿中国电视剧创作的四大特点越来越明显
非常荣幸与大家一起分享过去十个月以来,中国电视剧发展的一些看法和想法。每年北京春季交流会也会做交流论坛,主要邀请创作者作为嘉宾,讨论如何创作更好的作品;秋季通常会请各个平台方、电视台、互联网,包括海外传播平台介绍明年或者是以后一段时间,会对电视剧有什么新的要求、希望和新的发展变化趋势。
2019年创作了很多非常好的剧目,并得到观众认可,同时也面临着新的形势和变化,从宏观环境层面而言,我认为有四大特点越来越明显。
第一是为国家服务的政策导向性更加鲜明。今年选择了80余部剧集,在一个时间段内每个电视台、互联网,在重要的时段把这些剧推荐给广大观众,这个要求是全平台、全媒体,未来这种情况可能还会出现,因为明年是全面实现小康,以及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等重大节点。为大局服务、为国家服务的政策导向性从创作段到播出段会越来越明显。
第二,文化自觉性更加明确。文化自觉包含了三个组成部分,首先就是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央领导同志在电影工作座谈会上专门讲了,对传统文化不能仅仅是拼凑,不能把封建糟粕的东西作为向西方炫耀展现的方式,而是要积极转化优秀的传统文化为当代文化服务。其次是革命文化,从党的一大开始,从“红船”“井冈山”文化开始,这些年一直在倡导。最后是剧当中得到广泛认可的就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文化,一直到新时代,例如《大江大河》、《希望的田野》等。三大文化自觉性会更加明确。
第三,全产业链,平台的引导、调控、激励的政策体系性更完整,更加明确。全过程、全媒体、全平台都会受到这个体系明晰性的管理,标准会更加的一致化、一体化。反过来激励政策也会更多,引导精品推出的政策,未来五年的重点影视作品的规划,各个行业主管部门都在做未来五年重点节目的规划,大部分和三大主题有关系。
第四,由于影视受到社会关注度非常大,因此社会敏感性更加严。社会舆论中有的是和行业规范有关系,比如收视率问题;还有和职业道德有关系,导致整个社会对整个影视行业的监督大大加强。监督的加强反过来会影响到管理部门对行业的一些管理手段,有时候社会舆论压力非常巨大。
在这样的影响下,整个产业就会出现循环,生产数量肯定是减量,今年从备案到发行许可证,数量上肯定减少。
在此基础上,市场和政策的双风险都在提升,会面对一些政策和舆论风险。政策风险有时是舆论风险和压力带来的,而市场方面,电视剧的产量在下降,整体来看用户的增长跟过去相比会出现相对平缓的时期,导致资本更加谨慎,这也是我们今天面临的大产业形势。
这种形势下会出现一些新的特点,无论是更有利于生产,还是规避风险,首先是减量提质成为主流。今年非常欣喜地看到电视剧产量在下降,但是达到一定艺术水准和思想水准的作品数量在增加。虽然缺乏现象级作品,但是较好的作品今年是不少的,今年就是缺少爆款作品。其次是主旋律的作品会增加。这既是规避风险的需要,也是承担社会责任的需要。主旋律作品过去分为几大块,包括重大革命历史题材、英雄模范人物题材等,重大革命历史题材近两年没有增加,涉及到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留给我们创新的难度会更大。这部分作品的量并没有增加,更多的作品增加到了现实题材。古装题材变得年轻化和青春化。为什么IP剧会更多,所有的作品都在走向更加年轻化和青春化,规避历史题材的宏大性和厚重性。
还有一个新中国题材增加,这个趋势以后还会出现,《光荣年代》是这样的作品,还有《大江大河》《希望的田野》《在远方》,带动改革开放的题材会大量增加,代表中国发生巨大的改变,和现实生活有更深的联系。还有行业剧、类型剧、年代混合,行业剧和都市情感联系在一起,我们叫混合性更加明显。
在题材类型形态的创新上相对趋于保守,这种保守由于双重风险的增加,使得大家在创新上多多少少有点畏手畏脚,我始终认为未来的爆款一定来自于创新。《长安十二时辰》在原有的创作上往前跨一步,获得了广泛的社会反响,现在有创新性的作品可能相对比较少。
当前,现当代题材的作品比重非常大,而且占比都非常高,重大的历史题材反而并不多。而且大家会看到收视好的都是带有情感类型的剧集,去年有一批作品引起比较好的反响,这里面有《特赦1959》《外交风云》。从播出的特点来看,我们看到电视台的联播、重播、跟播普遍,过去大家都要创造独特的份额,现在都开始抱团取暖,去年新播的剧有20%的下降,大部分都是有跟播、重播,也有几个台联播剧,一起追求市场供应。网台新播剧数量下降,优质剧播出规模提升。产业本身趋势来讲是对的,让好剧有更多机会播出,让好剧有更多用户规模的积累,总体来讲是符合产业发展的特点。网台既有共同性,仍然还会有差异,比如更长的剧可能在网上比较多,网上历史题材比较多,和电视台相比而言,自己独特的播出内容和模式。
未来可能有几点思考供大家参考:
第一,由过去的底线意识开始转向导向意识,自觉地在作品中完成导向选择和导向表达,和过去只要我不跨底线是不一样的,现在必须往前引导。
第二,从增量的创新转向存量的创新,我们必须在存量上提高品质和质量。这一点对创作的要求更高,出精品的要求更高,现在我们要创文化品牌,所以我们现在文化向上那就更是理所当然。你必须要时刻意识到,过去做各种商业炒作、商业运作,只要能达到一定的市场效果就好,现在不行,这种商业炒作有巨大的风险,你必须要把自己变成文化品牌,从过去追求产品的数量,现在追求版权的质量。
将来要考虑产品出来以后,版权能不能多窗口、多时长、多空间的使用。还可以做线下很多版权带给它的衍生作用,将来把优质版权的效益更大化,减少由于生产数量的减少带给我们的压力。创作过程中我们要从粗放生产转向规范生产转变。《推进繁荣影视产业发展的意见》相当一部分是关于产业和市场的,包括对收视率、对赌、如何签合同等等,很多事情都有细致的规定。因此整个行业从粗放生产转向规范生产将成为现实,将来这方面会越来越明显。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