卸岭力士的杰出代表盗掘皇陵的惊天巨盗乱世法则下的温韬

时间:2022-10-01 22:35:37阅读:4488
喜欢看盗墓题材小说和影视剧的朋友,对摸金校尉这个词并不陌生。《鬼吹灯》、《盗墓笔记》都提到过,摸金校尉,发丘中郎将,说是曹操为了筹集军饷,就设立了这两个官职,目的就是盗掘古墓,把里面的明器变卖了,充作…

喜欢看盗墓题材小说和影视剧的朋友,对摸金校尉这个词并不陌生。

《鬼吹灯》、《盗墓笔记》都提到过,摸金校尉,发丘中郎将,说是曹操为了筹集军饷,就设立了这两个官职,目的就是盗掘古墓,把里面的明器变卖了,充作军饷。

但其实这只是小说家意象化的手法,这个出处源自《为袁绍檄豫州》,作者是大名鼎鼎的建安七子之一,陈琳。文采斐然,一篇文章更是酣畅淋漓。

但文中这句话,只是为了求得文章的对仗工整,而且袁绍为了贬低曹操,占据舆论上风,才有了这样的说法。

曹操要是真的干盗墓的买卖,也不可能设立这样的官职,留下一星半点儿的线索,就等于把自己的罪行昭告天下了。

那么历史上到底有没有盗墓的军队呢?

有,而且还不少。比如和曹操处于同一时代的董卓就干过这样的事。

三国志》中有明确记载,董卓离开洛阳的时候,“焚烧洛阳宫室,悉发掘陵墓,取宝物。”

近现代也有,各位最熟悉的莫过于孙殿英。

但如果说谁是中国历史上的盗墓之王,我相信有一部分朋友可能会选择姚玉忠。

依笔者浅见,这个人跟咱们接下来要说的这位,差着十万八千里呢。

话说唐末五代时期,有个叫温韬的。

这个人不简单,相传他生下来的时候,有人看到匪星降落在了嵯峨山。

您细琢磨琢磨,匪星,这就不是什么好字眼儿。

而传说温韬小的时候,家里条件不是很好。他和几个小伙伴儿蹲在了村口,正巧看见了村里地主老财家出殡。

温韬那时候吃了上顿没下顿啊,一看地主老财下葬,带着这么多的陪葬品,他就有点儿眼红了。也许正是从那个时候,温韬已经对自己将来的职业有了最初的“规划”。

长大之后,温韬也是不学好,先是上山当了强盗了,后来投靠到了李茂贞的帐下效力。

李茂贞就让温韬当了耀州刺史,但是到了天复元年(901年)的时候,朱温和李茂贞打起来了,温韬就投降了朱温了。

可是在朱温手底下,这温韬觉得有点儿受气,就又回到了李茂贞的手下。

李茂贞也冰释前嫌,以前你做过什么不计较了,还给了温韬一个鼎州节度使的衔儿。

但温韬真是一个反复小人,最后还是投靠了老朱家的后梁去了。

在其中反复横跳,温韬也练就了见风使舵的本事。

后梁那边也是考虑到了,温韬一代根深蒂固,干了这么多年了,那你就接着干吧。

估计连后梁自己也没有想到,把温韬安排在这儿,就等于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

耀州节度使,这个职位相当于手握陕西军政大权。陕西什么地方自不必说,唐朝的皇陵都在这儿呢。

温韬一身的流氓习气,反正大唐都亡了,我也不客气了。他动员三军,干起了倒斗的买卖。

这要是放在《鬼吹灯》里面,温韬就相当于卸岭力士那个门派了。

《新五代史·温韬传》记载:“韬在镇七年,唐诸陵在其境内者,悉发掘之,取其所藏金宝。”

温韬就跟疯了似的,甭管是哪位皇上的墓,他都想方设法地打开。

只有一座墓幸免于难。就是唐高宗与武则天的合葬墓——乾陵。

这倒不是温韬手下留情,有意放他一马,而是他在盗掘乾陵的时候,风雨大作,只要一开工,这边就电闪雷鸣。

温韬这群人毕竟干的是偷坟掘墓的缺德买卖,心里多少有点儿虚,所以都不敢再动乾陵了。

除了乾陵,剩下的可以说无一幸免,包括唐太宗李世民的昭陵。

传说李世民驾崩后,把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也带进了昭陵陪葬了。

温韬这种大老粗哪儿认得这东西有多金贵啊?相比于书法,他更看重装裱的绸缎,于是就把书法撕下来了,留着那绸缎。史学界有人认为《兰亭序》就是毁在了温韬的手里(也有一部分学者,认为《兰亭序》在乾陵中)。

为什么说温韬是中国史上最强盗墓贼,首先,他是发动军队盗墓,而且大多数选择在白天动手,胆大包天;其次,所盗陵寝,是唐朝的帝王陵。十八座陵寝,除了武则天的乾陵,无一幸免。

当然了,这样的人也没什么好下场。

后来,后唐的开国皇帝李存勖把后梁给灭了,这温韬没了靠山,又想着投靠李存勖,重金贿赂后唐的刘皇后刘玉娘。媳妇儿枕边风一吹,这个李存勖就心软了。

李存勖帐下的郭崇韬曾谏言:“此劫陵贼尔,罪不可赦!”这可是一个盗墓贼啊,罪行不可饶恕。

但是李存勖却说:“已宥之矣,不可失信。”我已经原谅他了,不能失信于人。

温韬侥幸躲过一劫,后来李嗣源登基,毫不客气就把温韬给杀了。

一代巨盗,终食恶果。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