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该怎么给电影打拍子谈电影节奏呢,电影中的子弹是怎么拍
星期五言:电影节奏不同于音乐节奏那般好辨识,是因为它向来是一门综合艺术——其涵盖了音乐、戏剧、色彩、镜头、蒙太奇剪辑等众多构成因素。因此,要抓住电影的“拍子”需要的不光是耳朵,还有眼睛和脑子。
根据电影构成因素的特性,本人把电影节奏分成叙事节奏、剪辑节奏、情绪节奏三部分。
那么谈电影节奏对“看电影的人”是必要的吗?这也许对纯娱乐型观众未必,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抓住电影的节奏能帮让你的观影过程变的更有意思,让你品到电影里更多的东西,当然也能扩宽你看问题的角度。至于对想要创作电影的人来说,无疑,学会给电影“打拍子”是必须的!
第一部分:电影的叙事节奏在谈电影叙事节奏前首先要区分两个概念:商业类型片和反商业类型片。笼统地说,前者的叙事通常是递进与模式化的(如所有好莱坞大片),而后者则是散文式与意识流化的(如所有戛纳电影节体系下的电影)。带着这一概念的区分,我们来看电影叙事出现的几种常见的“节奏型”(按从大到小划分)——
1、三幕与两个情节点
几乎所有好莱坞商业片(类型片)都是“三幕剧”,即开端(建置)、中段(对抗)、结尾(结局)。三幕剧中间通常夹着两个情节点,起一幕向下一幕转折过度的作用。举例说明,今年年初斩获奥斯卡多项大奖的《黑豹》就是典型的三幕剧——
电影开端部分(几十分钟)给我们展示了一个奇幻世界:几个能文能武的人、一群离群索居的种族、一个世外桃源……
我们把这种东西称为“建置”,从结构角度来讲,它相当于导演在为接下来的故事讲述做布局,这个布局包括人物布局、社会背景布局、人物关系布局等等;
布完局干嘛,当然是造矛盾冲突了,导演会让布局下的人物产生对抗,这之间会有一个情节点出现,比如说某个宁静的生活被某个大反派的出现而打破啦 ,某个人在完成某个任务时发生了意外或误入死胡同,从而得完成另一个不可能的任务啦……
中段对抗中自然会产生一个对抗高潮,体现在好莱坞大片中就是“大Boss”的出现(或者是两个最关键的人物走到了一起,形成最后对峙)。
这个高潮完事后不代表电影就完事了,总得有个结局,这个结局有时会被业内人士美其名曰“故事的升华”,但说白了就是造一个“大团圆”好让观众开开心心地离开电影院。于是,我们看到了《黑豹》那个维护世界和平,维护完小家护世界这个大家的结局。
有关电影《黑豹》的详细解读,请参看“星期五文艺”另一篇文章:《为什么美国人在《黑豹》里甘当“千年老二”》
纵观全球主流商业类型片,没几个离开这种三幕模式框架的。这种模式的技巧性与套路性不是我们本文要探讨的东西,我们重点说它产生出的“节奏感”——
注意:在这种“三幕”框架下的电影节奏一定是递进和渐强的!换句话说:商业类型片第一幕开端的矛盾冲突一定不能抢了第二幕高潮的矛盾冲突,而第三幕结局的思想高度也一定不能亚于第二幕的思想高度。
我们曾在上上个周写过关于《少年的你》的评析文章,这部电影是绝对的商业类型片模式,这种模式决定了它第一幕的那些关于校园霸陵的戏即便再现实残酷,也不会抢了第二幕的爱情高潮戏的!(详情点击 电影犯罪较现实犯罪之差别:六问《少年的你》)
另外补充一点,这种“三幕 两个情节点”的节奏模式通常还会在开端几分钟内加一个“视觉重音”,这有点像贝多芬“命运”开端的那四个音——“当当当党”,起到吸引眼球作用。(在此不举例了,几乎所有好莱坞大片开头5-10分钟都如此)
当然,这个“三幕 两个情节点”的节奏大框架由于时间间隔太远,不足以产生节奏风格,于是就需要导演在每个小段落戏份上设置“节奏点”了。
而这个节奏点,通常就是“提问题”与“解答问题”——
2、提问题与解答问题
如果你经常看那种章回体小说,或者听评书,会发现其中有很多这样的问句:
某某人是何许人也?他如此这番意欲何为?预知后来如何,请听下次分解……
这便是构成故事的框架,我们也可以说这是构成故事的“节奏点”。
当然电影讲故事也基本是这样的,它用的不一定是第一人称旁白,可能是通过人物对话或是人物动作表现出来的。我们拿前不久上映的《双子杀手》做例,这部电影再明显不过地用了这种“问答式”的节奏推进了电影剧情向前发展——
电影一上来的地铁暗杀戏,提出了第一个问题:这人是干嘛的?答曰:美国特工之后又提出第二个问题:他接下来要干嘛?答曰:要退休、金盆洗手
接下来一路问题走下来,如:那波来暗杀他的人是谁?那个跟他长的一模一样的人是怎么回事?暗杀者背后的老板到底有什么惊天大阴谋……
注意,这种“问答式”的节奏点在电影中再清晰不过了(甚至演员都直接说了出来),这绝不是随来之笔,它是非常工整有规则的节奏型,就像摇滚、流行乐里的“咚呲哒呲”。
这种“咚呲哒呲”在增加了故事趣味性的同时,也让观众观影不会走神,不需太累太费脑子就能集中精力。
3、“游戏攻关式”节奏
夹在问答式节奏与三幕式节奏之间还有一个“游戏公关式”节奏。他自然跟我们小时候玩的单机有戏很相像——每一关设关卡、过关晋级、场景按每次通关不断变换……
这种攻关式的节奏型再典型不过的范例就是《盗梦空间》了,整部电影与其说是在讲故事,倒不如说是在通关:一关比一关难度大,一关比一关节奏加强,一关比一关接近“结局”……
▼说到此我们可以对以上的类型电影节奏做个总结了,概括的说就是:
一个三幕的大节奏、数个场景通关的段落节奏、无数个问答式的小节奏,这便是构成类型片的“节奏型”。
抓住这些节奏,你会发现一部主流电影的节奏其实是很模式机械化的,当然,这对大众也是屡试不爽的!
接下来我们再看看那些反商业类型片的节奏都是怎样的——
4、散文式叙事节奏
上学时我们都写过游记作文,写的人通常会先把去往目的地前路上的景色描写一番,到达目的地后,除了主要事件外,我们还会描写一些意外看到的人或事……当然我们还会把归途时的心情记录一番……
这是典型的散文式的思维模式——归途的夕阳跟旅游的目的地没有什么因果关系,我们偶遇的那些人情风貌也不是提前设定好的,换句话说,它们不是为主题服务的,也没有什么先来后到的递进关系,它们随自然发生而发生。
欧洲很多电影便是这种散文式的思维结构,自然它们的节奏也是块状式的并列关系。我们来用安东尼奥尼的电影《蚀》做例,它是典型的散文式叙述:主人公没什么目的动机,就是瞎逛游,这串串那串串,电影也随主人公一会回了家,一会儿去了朋友家,一会儿在股票交易所溜达找人……她自己都不知道自己下一步去哪!
▲《蚀》剧照,1962
(关于《蚀》的文章请阅读:经典 | 安东尼奥尼三部曲:寻找《蚀》的真正主角)
这种散文思维自然不可能产生商业类型片那种高潮,结局也都是开放式的,没有什么固定的价值观植入,它需要观众自己思考琢磨,产生的答案也不尽相同。
于是,这种没有节奏重音,没有节奏大框架的电影,其节奏势必比较松散,会大大降低观赏性与娱乐性。观者也不容易精力集中。
如此是不是我们就不需要“散文式电影”了,我认为问这个问题就像在问我们是不是只需要在家睡觉做梦而不需出去面对现实一样。从某种意义上讲,一部好的商业片能让我们在90分钟内受益,但他不一定能让我们在生活中受益。而一部好的散文式电影可能会让我们在荧幕前睡着,但它可能就是我们的生活。
5、意识流节奏
意识流节奏是散文式节奏的变体,它表现的更主观、松散化了。我们来看1979年的《爵士春秋》,与安东尼奥尼《蚀》不同的是,此片情节几乎是以主角主观意象推动发展的。
▲《爵士春秋》剧照,1979
换句话说,电影等于主角想到哪(或者说导演想到哪)下一个场景就会剪辑到哪,没有任何的“戏剧”逻辑可言。因此,看这部电影的节奏会让人感觉到处都是“变奏”,像是“自由爵士”的拍子,让人找不到北。
第二部分:电影的剪辑节奏欧洲人称“电影剪辑即蒙太奇”。蒙太奇是什么东西呢?笼统的说它是两个孤立的画面连在一起产生了新的含义或感官倾向。
当然这种画面的组合是通过“剪辑”来完成的。举个例子:我们用主观视角剪辑一个男人瞭望沙滩看到的东西,试想,如果我们剪辑进一个比基尼美女的特写,我们会怎么看这个男人,如果我们剪辑进一个沙滩的拾荒者,我们又会怎么看这个男人?两者画面组合会让我们对这个男人的为人产生截然不同的看法。因此,我认为,从讲故事角度来说,剪辑是一种强烈的创作者主观意识的强加,必须慎用。
关于蒙太奇剪辑不是我们本文要论述的主题,暂不多说。那么剪辑抛开蒙太奇的概念,还有什么其他意义呢,我认为那就是它在节奏上所起的作用了!带着以上认识,我们来看电影的剪辑节奏——
1、剪辑的速度
剪辑速度的快慢与整部电影的叙事节奏速率是成正比的,同时,在一部电影总时长一样的情况下,剪辑速度越快,剪辑越频繁,他的信息量也就越大。
我们拿小津安二郎的电影与黑泽明的电影为例作比较,显然两者的观众感受到的电影节奏不在一个频道上(剪辑风格在其中所起的作用不容小觑)——
小津安二郎电影的剪辑频率本身就很少,他使用的是大量的长镜头(固定镜头),表现的多为家长里短的琐事,人物戏以对话为主。(更接近纪录片)
▲《东京物语》剧照,1953
而黑泽明的电影以动作为主,往往一个完整动作的完成伴随着一组镜头的组合剪辑,而一场戏的完成则更是有数不清的剪辑镜头。(更接近蒙太奇)
▲《七武士》剧照,1954
两种剪辑频率和速率也直接影响了观者的情绪感受:一个温和松弛,一个紧张刺激。
当然,信息量大小跟电影质量没关系,它因题材内容不同而不同。比如说那些经济、法律类电影,如《大空头》,导演在130分钟快速的剪辑中塞进了大量的经济学概念的解释……详情请看“星期五文艺”另一篇文章:拿摇滚普及经济学?《大空头》就这么干了!
2、剪辑的差度
这里的“差度”指的是镜头前后的景别、角度、色彩、场面的反差。这种反差主要起的还是蒙太奇上的作用,比如说:一个人的中景镜头剪切至他的特写表情,这跟剪切至他的全身近景镜头产生的戏剧效果是完全不同的。
而这点单从节奏的感觉上来讲,它相当于加强了重音,使剧情的节点更清晰化,让导演想表达的戏剧性更强了。
3、MV式的剪辑
电影发展至今,越来越多元的艺术表现形式被融入到了电影故事中,这其中就包括音乐MV式的剪辑。
MV式的剪辑在不影响故事讲述的前提下,更加注重了电影配乐与镜头画面组合在一起所产生的试听效果,而这种视听所产生的强烈的音乐节奏感无疑加强了整部电影的观赏性与美感。
▲《社交网络》剧照,2010
奥利佛·斯通、大卫·芬奇、大卫·林奇、亚当·麦凯这些导演便是最擅长使用这些手法的人。比较典型的代表电影包括《天生杀人狂》、《社交网络》、《迷失的高速公路》、《大空头》……
4、意识流式的剪辑
意识流剪辑等同于意识流的叙事方式(前问提过),代表电影包括《去年在马里昂巴德》、《迷幻演出》、《爵士春秋》、等等。这种意识流的剪辑方式也包括一些幻觉段落的剪辑(多为吸毒后或精神崩溃后),如《逍遥骑士》、《恐惧拉斯维加斯》、《内陆帝国》等等。
▲《恐惧拉斯维加斯》剧照,1998
第三部分:电影的情绪节奏电影的情绪节奏相对于前面讲的叙事节奏与剪辑节奏,不太容易被观众所意识到。但反过来讲:一个导演编剧能否把控好情绪节奏,直接影响到观众买不买账,它对创作者是绝对重要的!
那么情绪节奏到底什么东西呢?我认为它说白了就是“酝酿某种情绪的时长”。我们以下用几个极端的例子来说明电影里情绪酝酿的效果性。
(注:我们在此不谈情绪酝酿手段高明与否,只说它可能对观众造成的影响)
1、暴力美学片的情绪酝酿
暴力美学片中的暴力何来的“美”,很简单,就是情绪酝酿出来的!
▼先看萨姆·佩金帕1971年的《稻草狗》:
电影讲的是一对夫妻回乡度假,结果被一群当地小流氓骚扰欺负,最后夫妻俩绝地反击保命的故事。
电影最后的大反击其实只占总时长的一小部分,而剩下的大部分在演什么呢,没错,在演小两口受欺负、忍气吞声,在演其他那些小流氓无赖怎么仗势欺人,怎么占小娇妻的便宜……这便是一种情绪酝酿,它让观众看了憋着一股气,最后再给你爆发出来。
▲《稻草狗》剧照,1971
在欧美这类电影很多,从类型片到反类型片几乎都有,昆汀电影就是个典型的例子(他的几乎每一部电影都是由这种情绪酝酿的段落构成的,详情请参看文章:“昆汀”电影到底极致在哪?)
当然几乎所有美国丧尸片也都涵盖了这种情绪的酝酿,试想:一个丑陋的丧尸向你走来,直到他要张口咬你的时候,来个爆头。这个过程其实就是一个短暂的情绪酝酿与情绪发泄。
情绪酝酿的长短产生了一种情绪节奏,而这种节奏能牵引着观众的情绪忽上忽下、忽冷忽热,乃至观众忽上忽下忽冷忽热时间的长短与频率……
2、欧式艺术电影的情绪酝酿
有些电影”情绪“是给你酝酿出来了,可最终却没让你发泄出来,因为它的结局是开放式的,是没有答案的,同时也是接近现实的。说的便是那些让大众头疼的欧式电影。
于是这类电影便会造成一种通篇让人压抑、憋屈的效果,从节奏的角度来讲,它没有了最终的固定结局,没有了发泄的靶心,那么就等于他没有了节奏或者说没有能让人识别的节奏重音。看这种电影势必会让纯娱乐型的观众累脑子。伯格曼就是拍摄这类电影的典型代表。当然也包括所有叛逆的反商业类型片的”欧式导演“。
▲《处女泉》剧照,1960
关于”欧式电影“的概念,请参看文章:《欧洲电影风格浅析与概览》
3、国产电视剧的情绪酝酿
“星期五文艺”很少拿国产电视剧说事,因为国产电视剧实在没什么可以让我们说的,但这次例外!
你不得不佩服国产电视剧情绪酝酿的本事!想想那些抗战神剧、宫斗神剧是怎么能演上七八十集的,原因很简单:它不让坏人早死,也不让好人早得好报,它靠你!靠到你气急败坏地要赌气看到最后一集的爆发和大团圆!有人说这叫“美学的暴力”,没错,这就好比有人跟你借了钱,如果他一直不还你,你就得一直跟着他,哪怕到天涯海角!
这种高明的手法也就国产电视剧导演和编剧能干出来了,他们几十年如一日乐此不疲地塑造着蓉嬷嬷、狗汉奸、小鬼子的角色,为的就是控制观众的情绪。我觉得西方那些暴力美学导演看了都得汗颜!
用节奏的概念来形容,我觉得这些片子只能是重低音的士高了!
四、总结最后对本文做个总结吧,笔者看电影找“拍子”的方法很简单,概括为几句话就是:
1、先看叙事上大节奏,也就是一部电影是否有那三幕(开端、中段、结局),如果有,那就是商业类型片的节奏型,如果没有,那八九不离十是散文式的节奏;
2、找完大节奏再找剪辑的节奏。其实这个不用找,听和看就能知道了,剪辑的快慢疏密一目了然;
3、最后看完电影要总结自己在整部电影中的情绪波动——是睡着了,还是全程亢奋,还是忽冷忽热……把所有这些情绪点连成一条线,没错,就是电影的情绪节奏了!
怎样把握电影节奏
要想弄清楚这个问题,就首先要理解“节奏”这两个字的含义。这个词语我们每天都在接触,音乐,我们的话语,敲打声,机器的转动,电影,电视,建筑,它无处不在,参杂在很多事物的中间。但我们又很难用确凿的文字来解释这个名词,因为它是存在于我们每个人内心的一种内在感受,人与人之间是有差别的,所以这种感觉也是不同的。就是一百个人去听同一首曲子,他们都会说这首歌的节奏不错,可这个“节奏”在每个人身上却有不同的感触。节奏是一种运动模式,是运动的周期性特征,他有动作的连贯性重复性。(摘自课本)可以看出,节奏是一种有明显时间性质的东西,节奏也是一种很玄的东西,我们都能感受得到,但只是意会,不能言传。
节奏在影视艺术中同样也是这个样子,正因为有了它的存在,电影中画面连贯性才显得更加自然,它就像一个个大头针一样。也正因为有了它的存在,影视剧也更加变得玄了起来。
在影视艺术中,人物的动作,镜头的运动等等都是节奏形成的要素,而影视艺术相对于音乐而言,节奏已体现的不是那么明显了,完全是观众的一种感受。
要把握影片的节奏,首先要理解影视剧作品中节奏的行程要素。
社会发展到今天,电影由无声进入到有声时代,电影艺术更明显地衍变成一种视听的艺术,故电影中的节奏主要是:1.画面的节奏,2.声音的节奏。
影响画面的节奏包括:1.摄影机的运动,2.剪辑节奏,3.拍摄对象的运动;声音的节奏包括:1.语言2.音乐3.音响。
以上画面和声音的节奏在课本中已写的很是详尽,这里就不再多写,主要研究的问题是如何把握节奏,重点是“如何把握”而不是“节奏”。把握节奏,就是要使节奏符合观众的口味。观众在看电影的时候(只谈节奏),会产生一种莫名的节奏感,所谓“节奏感”是指在“节奏”这一客体地作用下,大脑皮层产生兴奋,从而引起一系列的心理活动,而后通过神经中枢协调统一支配生理机能——即人的肢体和器官,准确的完成符合节奏律动地肌肉或肢体动作技巧地能力。(摘自百度百科)
而节奏,在前面已提过,是一种有规律的,连续进行地完整运动形式,用反复、对应等形式把各种变化因素加以组织,构成前后连贯的,有序的整体,是抒情性作品地地重要因素。因此,要让观众产生一定的节奏感,才能引起观众的共鸣,在这一过程中,又回归到了主体——节奏,把握好节奏,就是把握住了观众的心理。
下面就到了本文的重点——怎样把握影片的节奏呢?
影视剧是一个声音和画面结合的产物,所以在以下评述中,也都是将声音与画面结合起来述说的。
一部影视作品中,在全片中的节奏是不一致的,需有张有弛。影片故事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在这个过程中节奏的大致方向是由慢到快,在回落的过程,就像一个山峰一样。而在一些小的段落里面也是如此。在李安导演的《卧虎藏龙》里面的第一场打戏,章子怡和杨紫琼打斗,章子怡去偷剑,被人发现后,仆人开始大喊,捉贼,此时无源声音鼓声开始进入,随着打斗画面及动作的快慢,鼓声也随之变化,这时鼓声就像是人的心跳一样,自己已于画面,声音融为一体了,打斗结束,鼓声也随之消失,让我们紧张的心情平静了下来。这一段戏中,声音与画面结合的天衣无缝,若没有了声音,观众身临其境地感觉绝对严重缺失,就像吃菜没有味道一样,若要没有了画面呢?那就更不用说了。所以声音和画面是互相互补存在的,共同控制着影片的的节奏,该缓则缓,该疾则疾。当然创作者必须考虑到观众的感受,若一个影片从一开始节奏就特别快,一直到最后,那观众看起来就会很累,精神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若要太慢,那估计全场地人都要睡觉了。重要的就是要有张有弛,有地放失。这一点上,做的最完美的当属《幻想曲2000》,该片是由迪斯尼影业拍摄的,于2000上映,《幻想曲》其实早已在1940年就诞生了,《幻想曲》已成为迪斯尼动画库中最具有历史和纪念价值的资产。改头换面地《幻想曲2000》仍源用沃尔特叔叔将动画与古典音乐结合的思想。全片的主要部分都是动画,只有在一段音乐与另一段转换时才会出现人。这部影片中包含8首古典音乐:1.第五交响曲,2.罗马之松,3.蓝色狂想曲,4.第二号钢琴协奏曲快版,5.动物狂欢节,6.魔法师的学徒(该版本在1940幻想曲就有),7.威风凛凛进行曲,8.火鸟组合。利用动画来展现音乐地意境,使影片的创意和构思更加天马行空,更具观赏性。节奏配合音乐,画面也配合着音乐,让我们的心随之舞动,确实是一场视听的盛宴。由于本片再创作时,音乐是现成地,创作者所做的就是如何在其中添加画面。音乐占得了主要位置,音乐的节奏明显在控制着画面,所以《幻想曲2000》在节奏上使无人能敌的,画面和音乐配合得配合地如此的恰到好处。高音时,画面具有冲击力,低音时,画面平静,节奏感油然而生,剩下的就是享受了。
音乐固然在影片的节奏中起了重大的作用,但我们不能抛弃最原始的因素——剧本。一个影片的故事情节是全片的之架,若故事情节的安排不妥当,再好的音乐来进行渲染,再棒的剪辑手法,也都于事无补。由彭氏兄弟执导,在07年拍摄,郭富城主演的《C+侦探》,就是这样的一片子。整体上看,它是一部悬念破案的影片,但影片整体节奏太慢,剧情的设置也太过牵强。可其中也有一些段落可圈可点。有一段戏中,郭富城跟踪一个女人,女人进入一个房间,郭富城贴在门口偷听,突然被那个女子拉进屋里,郭富城被这个女的按在墙上,互相对视,此时只有房间内钟表滴滴答答地声音,然后画面随着钟表的声音的节奏,变换镜头,不规则的镜头组接,卡镜头法都很好体现了当时两人地心理状态,也抓住了观众的心理。十分得精彩。但就全片来说,他的节奏把握不准,不够悬念化。
总体来说,节奏是一个很难捉摸的东西,是一个人的内心感受,有可能听一首歌,看一部电影,你觉得节奏不错,其他人厌恶的透顶。想把握好他不是件容易的事。因为人本身就是一个具有思想的东西,是一个复杂的有机体。创作者唯有根据自己的经验和感觉,来进行画面的剪辑和声音的添加。
电影制作得最后一道工序就是声画合成,也是一项集其大成的创作工作,总的来说,这里不应是声音跟画面,也不是画面跟声音,而是画面与声音合起来把“戏”表现出来,共同将影片的节奏传送给观众。可见声音和画面,缺一不可。在把握节奏时,也不能只考虑到一个方面,而要全都兼顾到,更要兼顾观众地感觉。从整体上看,把握节奏,更应当从剧情,等方面着手。
总体上,对于影片节奏的把握认识也就这么多。我想用书中的一句话作为作为本篇文章的结语——艺术之所以为艺术的,是他的节奏地感性特征,即对节奏的把握和体验是一种完全感性的东西,而不是某种机械化的,僵死的事物。
什么是「电影的节奏」,「文章的节奏」呢?
电影的节奏也是电影的曲线。玩过影视合成软件的应该知道曲线(curve)的重要性,无论是拉镜头还是做效果都离不开对曲线的灵活运用。在最近看的《了不起的盖茨比》里,开头东西egg岛的镜头柔滑地推拉加上优美的配乐,档次立马就体现出来了。虽然曲线没有出现在画面上,但我们却似乎被一条曲线牵扯着漂游在了电影里。撇开剧情不谈,曲线在电影里无处不在,抖动的镜头也是曲线,制造紧张的气氛,疯狂炫目的彩色也是曲线,迷幻而醉人。文章的节奏也是文章的曲线。以前我看到过一张图,反应不同层次的推理小说的线索连线,深以为然。故事的起承转合只是宏观的曲线,更加微观的故事线索所串联而成的曲线,往往令人咋舌、为之称道。我们经常说什么和什么终于串成一条线了,谜题终于解开了也就是这个意思。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