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乐喜剧人不好看,现代家庭剧推荐
暑期接近尾声,《小欢喜》表现依旧强势,叫好又叫座。剧中还原了中国当代三个不同家庭在孩子高考这一年的生活真实图景。但随着剧情深入,不少观众网友发现,片名虽叫“小欢喜”,但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深深的“大哀伤”。
这并非孤例,有网友提名了“三大标题党电视剧”,它们分别是——不欢乐的《欢乐颂》、都不好的《都挺好》和老悲伤的《小欢喜》。包括芒果台即将播出的《遇见幸福》,也被网友猜测“估计不太幸福”。
当下,为什么美好名字下面,剧情却越来越虐了呢?
都市生活剧为什么越来越虐?
中国家庭最重要的矛盾之一就是亲子矛盾,而“一考定终身”的高考机制又往往成为亲子关系最集中的导火索。《小欢喜》讲述的主题不是家庭的幸福快乐,而是在高考机制下,孩子和父母所面临的焦虑和种种困境。
同样讲述亲子关系的《都挺好》,在苏母的离世后,家庭矛盾纷至沓来。平稳的叙事中,“都挺好”的伪装被揭穿,一地鸡毛的琐碎纠结呈现在观众面前。《欢乐颂》中樊胜美的家庭更是如此,重男轻女、负债累累……这些场景吸引了观众的目光,也点出了作者想要探讨的核心问题——我们该如何面对一个有缺陷的原生家庭?
近两年来的家庭剧充斥着各种“原生家庭之伤”和焦虑情绪。回顾这个暑期档,先是聚焦高考的《少年派》,后是涉及留学题材的《带着爸爸去留学》,再到如今的《小欢喜》,都在家庭关系和教育方面十分焦虑。
一方面,教育问题的确是社会转型期面临的问题,更是中国式家庭关系中最典型的一环。且不论豆瓣用户多次收到原生家庭话题的相关推送,单是在知乎,“原生家庭”这一话题下的问题就有6746个,而大部分问题论及的都是原生家庭带来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在两代人之间有明显的差异特征。对于中国传统家长来说,自我的实现约等于孩子的未来,这种期待是社会和周遭环境的合力作用下形成的;然而,对孩子而言却并非如此。
直面现实,还是制造焦虑
对于中国家庭来说,高考称得上意义重大,不过在迎战高考的过程中,任谁也说不出“欢喜”二字。在备考这年,《小欢喜》中塑造的三个家庭面临的,又何止高考。工作、健康、家庭关系……无数的挑战和危机横亘眼前。“小欢喜”其实是“大焦虑”。看似美满幸福的家庭,实际上,只是“看上去很美”。
除了高考焦虑,择校、中考、留学,教育的每一个阶段和选择都充满着纠结和压力。教育题材的电视剧也在各个阶段布局,青少年时代之后,幼儿教育的焦虑也进入了视野。柠萌影业计划在年内开机拍摄教育“小”系列第三部《小舍得》,继中考、高考之后,再度将目光聚焦在幼儿教育的“起跑线之争”。同样瞄准“幼儿教育”的还有观达影视,预计在年底拍摄《起跑线》,主要讲述了原本想让儿子自然成长的年轻妈妈在身边其他母亲的影响下陷入焦虑。
这些剧几乎无时无刻不弥漫着焦虑的氛围。从幼升小到小升初、中考、高考,从“起跑线”之辩到“学区房”之争、课外补习之议,从假期游学到出国留学,都是舆论场中长盛不衰的话题。《小欢喜》的作者鲁引弓说,她在动笔前花了三四个月时间走访了十几所中学,发现“所有人都很焦虑,学霸焦虑,学渣也焦虑,老师和家长都焦虑”。焦虑是当下社会的特征。聪明的制片方和编剧,巧妙地制造话题、利用了观众的焦虑和情绪,告诉你,嘿,这就是你的生活,这就是你。
为了制造戏剧冲突,强化矛盾,编剧依然选取了“极致”的做法。仿佛所有家庭都在一夕之间爆发矛盾和苦难,失业、职场骚扰、全家经济危机,租房备考、突患绝症,女儿抑郁跳河……一系列操作下来,难免有为了冲突而冲突,为了焦虑而焦虑的嫌疑。
拿乔英子家庭来说,英子的压力和情绪是真实的,逃离开控制欲极强的妈妈去开始自己新的生活,这是许多青春期孩子最朴素而真诚的愿望,也因此能够引发大家的共鸣。但从另一方面来讲,乔英子的烦恼是“小布尔乔亚”的烦恼,无论是清华还是北航,母亲宋倩拥有五套学区房,乔英子即使不做任何选择,也早已站在许多普通人终其一生努力的终点。
同样,为了更具真实性,《都挺好》主创团队前期做了大量采访调研。剧中相对弱化的职场部分,亦做过精密调研,比如中国机床生产行业的现状,销售经理的工作状态和收入情况以及公司上市的真实案例等。播出之后一片好评的同时,也受到一些质疑。北京日报认为,《都挺好》深谙传播规律,知道观众越骂越要看,传播量也会越骂越大。为了突出戏剧矛盾而导致戏大于真,贩卖现实痛点,撩拨观众情绪,通过放大苏大强的“恶”,制造兄妹、夫妻的恶。
可是,不论前期多么鸡飞狗跳、一地鸡毛,结局却总是大团圆。《都挺好》剧中有一句台词是“你可以选择不原谅,但你也可以选择放下”,看似是与过去和好,却又未尝不是另一种血淋淋的控诉。在以话题贩卖焦虑的当下,国内的现实主义题材依然有待继续深耕。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都市家庭剧?
家庭剧,是一个不太适合拘泥类型化的题材品类。
无可否认,在高速的市场化进程中,类型化生产是电视剧产业发展的必经阶段。面对行业内外的激烈竞争,类型化创作的确在细化市场、分众接收、准确把握观赏需求等方面有助于增强作品的传播力,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电视剧专业水准的提升和题材分类的成熟。
但同时,家庭剧当下也有一些固定的套路。就设定来说,教育剧基本都是群像设定,这之中,工薪、中产和暴发户几乎是每部剧的标配,学渣大多是主角,而往往会有一个“别人家的孩子”是个大学霸。家长人设更是呈现出一致化的趋势:虎妈猫爸,严母慈父。从《虎妈猫爸》到《小别离》、《少年派》,再到《小欢喜》,都是沿用了这样的人物配置。
另外,从剧情来看,这些虐心情节也不过是为了刻画生活不易而堆砌而成,骨子里仍然是变相的苦情剧。现实题材要有态度,不只是讨好观众,不能是为了虐而虐,不能是为了与幸福进行对比而虐。
虽然,家庭剧不像正剧对题材剧本有着苛责的要求,也不像古装剧讲究制作和流量。在素材方面,家庭剧有着无限的想象空间和创新可能。如果被过强的对象性和目的性限制了生产,很容易令创作者成为笼鸟池鱼,不仅遮蔽了原汁原味的人间烟火,也丧失了多元求变的美学光彩。
家庭题材本应是万花筒,也许有香车华服,但更多的是细碎扎心的人心悲喜,市井生活里的人情冷暖。要投入生活,更要有能将生活艺术化的能力。除了话题以外,要能有更好的内容与制作,有更好的立意,有更真实的生活,和更深的人文关怀。剧创造是艺术,艺术创造没有捷径,文艺作品的社会价值比市场价值更值得珍视。
《小欢喜》不欢喜《都挺好》不好,电视剧“标题党”就能火吗?
最近热播的电视剧《小欢喜》一边让大家感同身受,一边贩卖着大家对于家庭学习的焦虑:亲子关系的处理、家有考生的难题。仔细看看,虽然片名叫做“小欢喜”,但是剧中的情节,却一点也不欢喜,甚至根本就是标题党!
父母双方都在政府工作的季杨杨家,生活水平可以,但是却缺少健康,母亲身患乳腺癌,不得不接受化疗。家庭富裕,有五套房、爸爸还开公司,买一万多的乐高不眨眼的乔英子家,没有自由,父母离婚。乔英子也因为妈妈宋倩“恋爱式”养女的模式而患上了中度抑郁,跑到深圳企图跳海。方一凡家和和睦睦,但是父亲方圆失业、母亲董文洁降职,家里面还有两个面临高考的学生需要金钱和情感两方面的支撑,最现实的缺钱问题摆在眼前。而且,父母两个人还陷入了传销,瞬间负债80万,从小康生活秒变负债生活。
不同的家庭,不同的困境,同样的不欢喜!不仅仅是《小欢喜》这部电视剧不欢喜,前一阵拿奖拿到手软的《都挺好》也一点都不好。没了媳妇就开始作天作地模式的“苏大强”,不讲道理上演老人式撒泼。苏家大儿子苏明哲看似学业有成,忠厚老实,但是事实上却爱打脸充胖子,话说的漂亮,实际上全都是充样和伪善。苏家二儿子苏明成,普普通通上班族,但背地里还要靠着家里接济,啃老生活。难怪苏明玉不愿意提起自己的家,不愿意提起自己的家人。
虽然,《小欢喜》并不欢喜,《都挺好》一点都不好,毕竟生活就是这样,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全部都是美好的童话故事大家已经看腻了,需要的就是这样的“标题党”,一语戳破大家心中面对生活的困境,在一天的疲惫之后,找到真正的理解和安慰。多一些这样的“标题党”接地气的电视剧,中国的电视剧行业势必也能发展的越来越好吧!
为什么国产都市剧越来越不好看?
1、以前大家一块屏幕一台戏的时光已经过去了,现在不仅仅是电视机,还有电脑,手机等等多块屏幕。
2、现在演艺圈比之前人数更多,也更杂,说明门槛更低了,优质演员,优质剧本就那么多,平摊下来优质电视剧资源碰上优质演员的概率更少了。
3、现在大部分观众关注的是演员的外在形象(第一面),很少有心情,有时间去深入电视剧剧情,探讨人生,主要是大家太忙了。
4、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每个人对好看这个词的定义和标准都不一样,很少有电视剧能平衡各个阶层的群体,如果每个人都去讨好,那么每个人都讨不好。
5、还有就是电视剧出品商要赚钱快钱,自然要找流水线产品,很难有以前那种十年磨一剑的作品了。
我记得有一句话:以前花5年写一本书,现在花一个月写5本书。
就是这个道理。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