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如何调动演员情绪,电影如何调动观众情绪

时间:2022-10-01 13:01:27阅读:1789
在电影中,导演们需要采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操控观众情绪,让观众沉浸在影片讲述的故事中。他们都有哪些花招呢?快跟小印一起来看看吧!动起来才引人注目?电影镜头由画面、景别、拍摄角度、镜头的运动、镜头长度、镜头…

在电影中,导演们需要采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操控观众情绪,让观众沉浸在影片讲述的故事中。

他们都有哪些花招呢?快跟小印一起来看看吧!

动起来才引人注目?

电影镜头由画面、景别、拍摄角度、镜头的运动、镜头长度、镜头声音等要素组合而成。

心理学家发现,运动的物体比静止更能吸引注意力,电影的运动镜头更能牵动观众情绪。

《料理鼠王》

电影运动镜头的表现语言包括推、拉、摇、跟及其综合运用等。

比如在《拯救大兵瑞恩》中,导演通过手持摄影与摄像振动器结合的拍摄方式,制造了大量晃动、颠簸的低稳定性运动画面,生动真实地表现了战争的激烈与混乱,使观众感同身受。

如果是用速度过快的摇镜头,还会造成画面图像的模糊,极大地增强事件的紧张性,让观众体会到人物头昏目眩的感觉。

希区柯克变焦也是一种经典的拍摄手法:摄影机前移的同时,缩小镜头焦距;摄影机后移的同时,推长镜头焦距。

这样的拍摄方式改变了视觉透视关系,通过空间的扩张或扭曲带来情绪上的压迫感。

迷魂记

典型的例子就是《迷魂记》。

希区柯克通过这种方式传达了主人公弗格森的空间感和运动不适感,展现了他站在高处时的眩晕感和恐惧心理,也会使观众随之产生本能的生理反应。

希区柯克变焦也能起到展现人物心理和营造环境氛围的效果。

它可以有效操纵观众对物体相对大小的判断,营造令人不安的效果。

在《大白鲨》中,斯皮尔伯格展现了Brody从放松到意识到鲨鱼有威胁的变化,也让观众随之悬心。

用何种角度来拍摄景或物,通常也代表着导演对故事的把握。

观看者未必会在意,但拍摄角度的变化,也会使得观众的情绪随之变化。

比如仰拍会带来压迫感和力量感。

隐形人

蝙蝠侠:黑暗骑士

鸟瞰式角度会传递宿命感。

未麻的部屋》《梦之安魂曲

俯拍能使观众增强对角色的代入感等。

肖申克的救赎

原来色彩另有深意?

电影的色彩不仅仅是简单地还原景物的原有色彩,还能传递感情、表达情绪。

导演在电影制作过程中会精心布置每一种色彩组合,以传达出更深层次的意义。

唯神能恕

色调本身就是说故事的高手。人对色彩、光影作出的瞬间反应不是理性的,它能使人产生联想,进而影响情绪。

比如红色经常被使用于展现进攻、暴力和焦虑。

在《2001太空漫游》中,醒目的红色富有攻击性。

它揭示了危险领域,作为重要事件发生的预警,提示观众集中注意力,也带来了面对死亡时无处可逃的恐惧感。

一般来说,影片中的色彩纯度会尽量和自然世界的色彩纯度保持一致。

但有时,导演也会在特殊场景中使用到一些高饱和的色彩。

例如奥利弗·斯通的电影《天生杀人狂》的越狱场景。

导演大胆的使用了高饱和度的纯绿色,以加剧观众对人物异常心理的体会。

理查德·阿伦说:“有彩色和无彩色的对比之间的反差能够引发色彩内涵的情感共鸣。”

巧妙运用色彩对比,对于其情感作用的发挥也具有重要意义。

影片《猎鹿人》就是很好的例子。

影片讲述的是三个受到越南战争影响的年轻人的故事。在开始,三人去森林里面打猎,导演使用蓝绿色,使观众感到一种抑郁的状态,也预示着主人公的悲剧命运。

接下来的婚礼庆祝场面中使用了橘黄色,加强了浪漫温馨的气氛,也与后面战争的场景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在最后,导演换上了冷冷的青绿色,以引起观众的恐惧情绪。

蓝绿色-橘黄色-青绿色,冷色调-暖色调-冷色调。

导演成功利用色彩的对比引发了观众的情感共鸣,阐述了战争残酷的电影主题。

特殊构图最有氛围?

氛围的营造需要细节的累积,构图正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不同的构图方式能够带给观众截然不同的情感体验。

因此当导演采取某些特殊的构图方式,往往具备深层的含义。

银翼杀手2049

比如违反常规美学理念的中轴线构图。

在电影《砂之女》中。前景高高竖起的桅杆“强势”地将画面整体一分为二,人物显然处于劣势地位。

这种“违反”主次的做法隐喻着“被占领”。

中轴线构图的不确定性还常常被运用在恐怖片中,典型代表是《闪灵》。

中轴线起到视觉引导的作用,镜头一入画,观众就被引导,毫无保留地将目光投向走廊尽头,探索“远处有什么”?

紧接着与小孩的视觉点汇合,目不转睛地望着远方的一对双胞胎姐妹(而在当时双胞胎经常被隐喻成“不祥”之物)。

静观之下,毛骨悚然。

电影通过塑造人物群像来鲜活感,因此导演会在有限空间内合理利用演员的身体,通过微妙的身体遮挡,引导观众进入某种情境。

比如刁亦男的《夜车》。

女主角只身前往偏僻的小城相亲,在公交车上,她被一群男人团团围住。

导演为女主留出了一道极窄的缝隙,设计了一种极其怪异刁钻的构图。

画面整体以沉重的黑色为主色系,反衬出女主角苍白的脸,将观众带入到压抑沉重的氛围之中。

象征符号寓意深远?

约翰·特鲁比曾说:“一个简单的符号能对观众产生巨大的影响”。

符号是电影留给观众的一种隐藏的语言,它能为我们解构电影的巨大信息量,并潜移默化地带动观众的情绪,和观众产生更深层次的情感共振。

比如《禁闭岛》中的标志性符号:灯塔。它引出了影片中很多的重要情节。

灯塔,在西方的艺术语境中一直有丰富的象征含义。

在影片中,它是主角安德鲁渴望救赎的象征,也象征着残酷的真相和导演想要传达的“希望”。

灯塔孤悬于岛外,要经过千难万阻才能抵达。

正义的安德鲁为了揭露惨无人道的手术场地而登上灯塔,没想到等来的却是自己杀害家人的事实。

真相揭开的时刻,安德鲁认清了现实,却也丧失了一切希望。

他选择了忘掉一切接受手术。

影片的最后定格在灯塔上,海潮退去,迷雾消散,温暖的色彩染上天际,飞鸟在海面上盘旋,灯塔安静地矗立着,海水那边没有尽头。

这样温暖的画面,导演却采用了《潘德列茨基第三交响曲》极其森严的低音旋律作为背景音乐。

目的就是告诉观众,安德鲁的结局其实是残酷的。

这场看似闹剧的故事的悲剧根源,是安德鲁在二战中受到的心灵创伤。

号称“电影社会学家 ”的导演马丁·斯科塞斯想警醒世人的,正是战争的残酷。

还有电影《寄生虫》中的景观石,它是基宇对于富裕阶层的向往的具象化。

基宇相信可以自己能凭借努力摆脱贫困,并且进入富裕阶层。

当他的有钱朋友民来拜访的时候,景观石第一次出现。

基宇盯着景观石说:“这是有美好的象征的。”

当景观石再次出现时,基宇已经得到了辅导老师的工作,金氏一家也开始蒸蒸日上。

此时景观石的出现隐喻着基宇正在朝向往的生活前进。

景观石第三次出现,是金家差点被朴家发现其寄生的时候。

他们跑回地下室,却发现地下室正在“发大水”,有什么东西绊倒了基宇的脚,拿起一看,泡在水中的正是那块景观石。

影片最后,空心的景观石在柔和的阳光照耀下,如同真正的石头一般沉入了清澈的河流中,基宇也成功实现了梦想。

但清冷的夜空、冰凉的地下室已明确告诉观众,这不过是南柯一梦。

约翰·特鲁比说:“符号就像涟漪,重复出现时就会潜移默化的对观众产生影响。”

景观石的重复出现向观众暗示了情节的进展,使观众意识到基宇的内心欲求进入新的阶段。

从影片整体来看,景观石也成为了揭示主旨的支撑元素。

好啦,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啦。

大家有什么想要分享的,快来评论区告诉小印吧!

参考文献

[1]赵春霞. 电影中的隐喻与象征艺术———以安哲罗普洛斯的电影为例[J].电影评介,2009(14):30-31.

[2] 高鸽.金基德电影中的象征符号[J].世界电影,2018(05):187-192.

[3] 陈思佳.从电影符号学视角探析人物符号的主要表现形式[J].声屏世界,2022(01):53-54.

[4] 汪举仁.电影视听语言对画面意境开拓的作用[J].视听,2018(02):49-50.DOI:10.19395/j.cnki.1674-246x.2018.02.026.

[5] 李子贤.试析现代电影中视听语言的艺术表现[J].明日风尚,2021(23):9-12.

[6]何鑫洋.浅析韩国电影中实物符号的“隐喻”功能——以电影《寄生虫》为例[J].戏剧之家,2020(28):139-140.

[7]姚潇航,丛红艳.浅析电影镜头运用的艺术性体现[J].西部广播电视,2020(14):127-128.

[8]袁梓钦,周超.浅谈电影运动镜头下的空间戏剧性表现形式[J].美与时代(下),2020(04):128-129.DOI:10.16129/j.cnki.mysdx.2020.04.040.

[9]孙晟伟. 电影镜头语言的美学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8.

[10]张笑晨.浅析电影中的镜头艺术[J].科技展望,2016,26(06):291.

导演如何调动演员情绪,电影如何调动观众情绪

电影《头脑特工队》里都有哪些心理学的玄机

事实上,当我们回味影片,顺着上面这张莱莉的头脑地图重新走一遍,会陡然发现,这部动画片太不简单了!

我们先从两个基本概念说起,一个是情绪,一个是记忆。它们是《头脑特工队》故事发展的基础。

五种基本情绪
按照中国人的说法,《头脑特工队》把人的情绪,做了拟人化处理——乐乐、忧忧、厌厌、怕怕和怒怒,分别对应其字面意思的五种基本情绪。

但仔细想想,这五种情绪似乎无法涵盖我们日常生活的需求,比如,当你的好哥们突然向你表白时,大多数人的第一情绪反应……应该是惊讶吧(当然,也许有的人会是乐乐或怕怕)。所以可见,主创人员做了一定的取舍。
他们的理论基础,源自美国著名的情绪心理学家罗伯特普鲁奇克,后者认为,人有8种基本情绪,且两两对立:快乐与悲伤、愤怒与恐惧、信任与厌恶、期待与惊讶。
但关于基本情绪,业界并没有一个定论。在《头脑特工队》的心理学顾问保罗艾克曼看来,人的基本情绪除了影片中的五种之外,还有轻蔑和惊讶。他的依据是,这7种情绪,有着大家都认同的对应面部表情。

而最终《头脑》选择了这5种,还是为了化繁为简。“有这五个,就足够我们讲故事了。”导演彼特道格特很知道自己要什么。
在电影中,11岁小女孩莱莉头脑里的5种情绪,都发挥着各自的作用。比如,怕怕帮助她远离危险,厌厌让她免受“伤害”,而忧忧,更是在片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功能。故事讲完,说明了一味的乐观并不能解决一切问题。有时,我们需要消极情绪的介入。

电影是如何具象化情绪对人的影响呢?主创人员很聪明地引入了一张操控台,还顺便表现了情绪的成长。

(电影结尾,莱莉的头脑总部也像妈妈一样,各个情绪都有自己的操作界面)

最初,只有一种情绪能操作控制台,而到影片结尾,随着莱莉心智的成熟,操控台扩展,每一种情绪都有了自己的操作界面。而多种情绪的同时操作,能催生更多的复杂情绪,比如尴尬、羞耻、内疚、自豪等。

记忆

相比情绪的拟人化,如何展现更为抽象的记忆在人脑中是如何运作的,是个更大的挑战。我们来看看《头脑特工队》是如何完美呈现的。
在电影中,莱莉生成一段记忆,头脑总部就生成一颗水晶球;记忆有其主导的情绪,所以水晶球有对应情绪的颜色。爸爸喂小莱莉吃西兰花,情绪小人厌厌主控,产生一颗记忆球,它的颜色便是绿色的。

情绪小人所在的总部(对应的是人脑中的杏仁核),每天都会收到大量有情绪色彩的记忆球。这些记忆球,对应的是短时记忆。
一到晚上,莱莉入睡后,所有的记忆球会通过一条真空管道,发送到储藏室(对应的是人脑中的海马回和周边的脑区),成为长时记忆。储藏室存放着海量五颜六色的记忆球,就像个以脑回和脑沟形式组成的迷宫。这是非常巧妙的处理,因为,睡眠恰恰有助于长时记忆的加工。

当你日后想到这段记忆时,储藏室里对应的那颗记忆球,就会被送回至总部。情绪小人可以通过投影,观看这段“视频”。简单地说,就是被记起来了。

此外,还有专门的工作人员来清理储藏室,那些没有用的记忆球,会被扔进类似垃圾场的地方。不过,大多数记忆球只是静静地趟在那里,时间太久的,才会慢慢灰飞烟灭。这个过程的另一个叫法,是遗忘。

电影在处理情绪与记忆的相互关系时,既形象直观,又有科学依据。当忧忧触碰一颗乐乐主导的记忆球时,它的颜色就会渐渐变成蓝色。这反映了记忆不稳定的事实:当你回忆起某段往事,比如初恋时,可以感觉愉悦(那可是初恋啊!),也可以感到淡淡的忧伤(对不起,初恋已经和你没关系了)。

同样,记忆也能反过来作用人的情绪。比如,乐乐经常召回储藏室里的长时记忆球,让莱莉重新开心起来。

不过,心理学里似乎并没有影片中核心记忆的概念。电影里的核心记忆球,闪烁着金光,有着举足轻重的分量,可以影响一个人的性格。事实上,这无非就是情感浓度比较强的一段记忆,它或许可以解释情结是怎么来的。

性格岛屿也是不存在的。为了表现每一段核心记忆都会强化莱莉个性的某个方面,主创创造了直观的性格岛屿,莱莉就有亲情岛、友情岛、曲棍球岛、搞怪岛、诚信岛等,它们像主题公园一样存在着。
看过的观众都知道,整部电影的故事主体,就是乐乐与忧忧意外被发射到长期记忆的储藏室后,克服艰难险阻,重回头脑总部。在回家的路上,它们误闯了莱莉头脑里的各种领域。

想象之地
冰棒是这里的常客,几乎算得上是市长,事实确实如此,因为它自己就是莱利的想象。

(出自《头脑特工队》原画集)

在进入这片神奇的乐园之前,我们先来看看市长先生的成分。
它的身体是棉花糖,拥有猫咪的尾巴和大象的鼻子,还有一部分海豚的基因(能模仿海豚超声波叫声)。它色彩鲜艳,性格活泼,哭出来的眼泪是各种糖果……总之浑身上下都是小朋友们热爱的元素。

俄勒冈大学的心理学家玛乔丽泰勒和华盛顿大学的斯蒂芬妮卡尔森曾在《发展心理学》上发表论文说,65%的7岁以下孩子曾有过至少一个“幻想朋友”。老牌美剧《成长的烦恼》中小女儿克丽丝也有一个幻想中的朋友“麦克老鼠”。

泰勒和卡尔森的研究表明,与“幻想朋友”做伴的孩子往往比他们的同龄人更优秀。他们通常有更强的口头表达能力,在理解他人观点方面也更胜一筹。早先的研究还显示,拥有“幻想朋友”的孩子可能有超出平均水平的智商,更富有创造力,也更擅长社交。

不过,这种“幻想朋友”通常都会在孩子长到十多岁的时候“离开”。《头脑特工队》中冰棒的为了挽救乐乐,自己选择了留在遗忘谷灰飞烟灭,暗示着从此莱利与童年的自己告别,成为全片最大泪点。

(冰棒用彩虹火箭载着自己和乐乐飞出遗忘谷,出自《头脑特工队》原画集)

回到想象之地,让我们来看看美国小朋友脑袋里都有些什么。

哦,是的,薯条!闪着美味光泽的薯条!

仔细看这里的地面还是由拼图组成的

各种奖杯奖牌
最显眼那个看起来像是金球奖(Ballon dOr),这个起源于法国的奖项如今已成为全球影响力最大的足球奖项之一。而球门右侧那个有两只大耳朵的则显然是欧冠奖杯。

为什么从小打冰球的莱利头脑中这么多足球奖杯?这是因为电影分为冰球和足球两个版本,中国上映的是足球版。

魔幻的云朵镇
电影后半段白云太太向警方报案,说她的老伴被人撞散了,两位警方问话时,乐乐恰巧冲过去,把白云太太也撞散,其中一位警察(杰克)愤怒地叫乐乐回来,另一位警方说:“算了吧,杰克,这里是白云镇。”
这句话是在致敬1974的电影《唐人街Chinatown》的经典台词:“算了吧,杰克,这里是唐人街。”
而忧忧在云朵上哭的画面,则是向皮克斯此前的短片《暴力云与送子鹳》(强烈推荐)致敬。

岩浆河(又危险又刺激)
纸牌屋(不是白宫那个)
画面中有三种牌面,分别是K、Q和R,看一下上面的人脸,哈哈,K不就是爸爸吗?Q是妈妈,R是莱利(Riley的首字母)。而整副牌的背面也写着R,这里果然是莱利的国度。
仔细看,远处的盒子上还隐藏了《海底总动员(Finding Nemo)》的小丑鱼尼莫(Nemo)作为彩蛋,而它下面的则是皮克斯下一部作品《恐龙当家(The Good Dinosaur)》的伏线。
当然,少女莱利也有假想男友。
不得不说莱利是个典型的美国女孩,她的假想男友根本就是贾斯汀比伯(加拿大歌手)。为了强化这个梗,编剧还给他加了句台词:“我住在加拿大。”
学前教育世界
这里紧邻想象之地,内部风格也很像。不过由于这里的记忆离目前11岁、并且正经历环境和心智巨大变故的莱利比较近,所以当冰棒他们来到这里时,很多设施都开始崩坏。
有被拆掉的饼干城堡
撞烂的公主梦幻国,看上去是不是跟迪士尼的标志性建筑——睡公主城堡,一毛一样?
倒塌的毛绒玩具名人堂
以及被当成垃圾推落遗忘谷的彩虹火箭,没有它,冰棒再也无法载莱利去月球了。

思维列车

在经历了莱莉脑内的各种坍塌和崩坏,乐乐、忧忧和莱莉的幻想小伙伴冰棒终于坐上了思维列车,回家的路近了!
思维列车是一趟趟穿梭于莱莉脑内,开往头脑总部的电力货运车,跑起来带火花,没有固定轨道,思维任我行。
思维列车装载的生产品包括白日梦、印有“事实”和“观点”的小盒子。影片中兴奋飞起的乐乐不小心打翻了这些盒子,发现这些“事实”和“观点”看起来都一样,这也许为了表明莱莉的思维还处于比较简单的阶段,也可能是借此指出人们常常把“事实”和“观点”搞混。

然而没开多久,莱莉就睡着了,所有的脑内冒险都停工,思维列车也不开了,只剩下做梦……(
谁说睡觉的时候就没有思维活动了呢……)

抽象思维的房间

电影里冰棒带领乐乐和忧忧抄近路去乘坐思维列车,所谓的“近路”就是穿过抽象思维的房间。而他们正好遇上莱莉需要处理“孤独”这一抽象概念的时候,在房间里被分为四个阶段地抽象化,差一点就出不去了。
房间门上写着“危险!禁止入内!”

第一阶段:抽象碎片(Non-Objective Fragmentation)

抽象思维开始运作的时,他们变成了粗略的3D几何块,看上去就像毕加索的画一样。
第二阶段:解构(Deconstruction)

三人的身体开始分离。忧忧还把自己的头踢着走(主创的幽默感啊~)。
第三阶段:二维化(Two-Dimensionalization)

然后,他们变成了二维的平面形象。
第四阶段:失去形状(Non-Figurativity)

最后的阶段,他们失去了复杂的形状,变成了单一颜色的几何图形。

三个角色简化成了原型,乐乐是星星状的火花,忧忧是泪珠,冰棒是大象(鼻子)。
机智的忧忧提醒大家躺平,变成线条穿过了门。

思维是人类所具有的高级认识活动,基本过程包括分析、综合、比较、分类、抽象和概括等等。抽象,就是抽掉具体的形象,得出同类事物共同的、本质的特征的思维过程。比如苹果、柑橘、香蕉、菠萝是具象的,而“水果”就是一个抽象的概念。

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把儿童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他认为孩子们从11岁开始进入形式运算思维期(Formal Operational Stage),开始具有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的能力。而电影里的莱莉正好处在11岁,抽象思维的能力刚激活不久,所以冰棒才说他以前来过很多次,从没遇上过危险。

梦工厂
关于梦,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已经说了很多了,然而做梦一直都还是人类学研究最神秘的一块领域,皮克斯这一次的脑内大冒险,自然也少不了对梦境来一番脑洞大开。电影里,梦境的生产地位于大脑深处,是一个独立制片厂,像极了好莱坞电影工作室,一进门就能见到忙碌的工作人员,各种拍摄器材、海报、电影道具。

还能随处撞见电影明星,小粉丝们看到彩虹独角兽时的表情暴露了一颗颗粉丝心啊。
虽然人类对梦的研究尚无定论,但获得大多数认可的一个论点是,梦境与现实有莫大的关系。电影中,梦境的产出也几乎就是在拍电影,记忆是素材,剧本创作作者就是莱莉本人啦,之后小人们齐上阵,妆发布景开始表演,哦对了,还有最重要的道具——现实畸变滤镜,如此逆天的功能也寓示了梦境的荒诞不经。
强大的梦境还有唤醒功能,比如做噩梦吓醒了。

这一切制作成影片,传递到总部,由情绪小人们控制,也就是所谓的“梦境值班”,遇到噩梦还可以掐掉(算是违规吗)。
总体来说,电影以一种非常形象的比喻再现了梦境产生的全过程,不过某种意义上,这只是人类对梦的一种猜想和基本认识,梦的领域太复杂,关于做梦我们几乎什么都还不知道,为什么会做梦?是什么引起了我们的梦,梦中的一切都是有来由的吗?梦为何具有打破睡眠的能量?……额,这些统统都还没有明确的答案,不过《头脑特工队》的回答很有趣,也许你头脑中的小人儿已经开始在想,今晚会生产什么梦呢?

潜意识

电影中,潜意识位于梦工厂的深处,两个安保守卫的大门里面,隐藏着莱莉最为黑暗也挥之不去的记忆。“它们把所有的捣乱分子都带到这里来。”

比如厌厌的原型花椰菜(这也是不少小孩子的噩梦)
这些记忆都成了XXXL号,一放出来对脑子的影响都是地震级的,胆子最小的怕怕正在梦境值班,因工昏倒,莱莉就这么被吓醒了。

影片展示了潜意识的一部分——人内心深处惧怕的事物。

我们尚未探索完梦的世界,对潜意识更是知之甚少了。迄今为止最为完整的潜意识理论依然来自精神分析学创始人弗洛伊德。人们根据他的假说,普遍认为潜意识是指那些在正常情况下根本不能变为意识的东西,它具有能动性,主动对人的性格和行为施加影响,体现一个人的“本我”,梦境就是其中一种潜意识的表现。
弗洛伊德还提出了冰山理论,指出人的意识组成就像一座冰山,露出水面的意识只是一小部分,但隐藏在水下的绝大部分无意识(潜意识)却对其余部分产生影响。
电影中我们也只看到了潜意识的一小部分,更多的深渊地带还有待探索。

导演如何调动演员情绪,电影如何调动观众情绪

黄轩在《乌海》的拍摄中情绪几度崩溃,是什么样的角色能让黄轩情绪崩溃?

近日,电影《乌海》的导演周子阳在采访的时候,称黄轩在拍摄期间曾经多次崩溃,而让黄轩崩溃的角色叫作杨华,杨华这个角色是比较悲催的,不仅生活十分不如意,而且还会经历家庭、婚姻、友情和事业的失败,而这些矛盾接憧而来,杨华才会突然被压得喘不过气来,也正是因为情绪太过厚重,所以黄轩在拍摄的时候才会情绪崩溃。

首先,熟悉黄轩的都知道,黄轩就是一个对演戏十分痴狂的演员,与黄轩合作的涂们还表扬过黄轩,涂们表示黄轩对角色有强大的共情能力,而且黄轩是一个感受能力很强的演员,所以在遇到一些情绪很深刻的戏的时候,很容易陷进去而无法自拔,这也是黄轩在《乌海》中会多次情绪崩溃的根本原因。

其次,黄轩在《乌海》中扮演的是一个平凡的男人,这个男人是来自乌海的杨华,他跟很多即将步入中年的社会中低层男性一样,不管是小家庭还是大家庭,都充满着矛盾和冲突,而杨华也因为自己的事业不如意,所以多次被岳父嫌弃,这也让杨华更加想证明自己了。

然而,俗话都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杨华的着急让他很快陷入了“漩涡”中,为了证明自己而结交到了一些狐朋狗友,在这些狐朋狗友的欺骗下,导致自己一败涂地。

最后,也正是因为杨华的事业失败,导致杨华与妻子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深刻,藏在杨华内心的自卑和对妻子的愧疚,以及对无法证明自己的遗憾,让杨华情绪彻底崩溃了,所以才会出现杨华自己扇自己耳光、车内崩溃大哭的情节,而饰演杨华的黄轩需要感受杨华的痛苦,所以才会情绪崩溃。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