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里皇帝动不动穿冕服冕服随便穿吗袁世凯祭天说出了答案

时间:2022-09-30 09:25:22阅读:1865
看古装剧的时候,我们都会发现皇帝戴的帽子前面有一串珠子,皇帝一动就跟着叮当晃,实在不舒服。但袁世凯称帝祭天时,带的帽子前面却没有这样的珠串。这就怪了,袁世凯穿得怎么不对呢,其实这事一点也不怪,如果你知…

看古装剧的时候,我们都会发现皇帝戴的帽子前面有一串珠子,皇帝一动就跟着叮当晃,实在不舒服。但袁世凯称帝祭天时,带的帽子前面却没有这样的珠串。

这就怪了,袁世凯穿得怎么不对呢,其实这事一点也不怪,如果你知道这串珠子的价格,就能理解袁世凯为什么没有戴了。

▲袁世凯祭天图

冕服的起源

袁世凯祭天时所穿戴的服装,属于国家正式场合所用的礼服,称之为冕服,而他头上所缺少的那顶“帽子”被称之为”冕“。

冕服是中国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礼乐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古“一代冠服自有一代之制“,在历史的长河中,冕服一身份地位的象征,冕服的更换也意味着改朝换代,所以每个统治者对冕服制度都是非常重视的。

在冕服中,占据第一的是冕,也就是我们俗称的帽子,在阶级社会,冠帽是贵贱等级的标志,等级不同,则冠帽不同,贫贱无身份的不准戴冠的。冠和帽也是有区别的,冠只罩住发髻,而帽子覆盖整个头顶。

受电视剧影响,许多人认为冕是皇帝专用的,其他人是万万不能带的,而事实上,根据《说文解字》记载:“大夫以上冠也,邃延垂旒紞纩。”

换而言之,冕是有身份的人,在大型活动时必须要穿的,是帝王、王公、卿大夫在参加祭典等典礼活动时所戴的等级最高的礼冠。

《周礼》里提到周代有6种冕服,称为“六冕”制度,然而究竟是啥样现在的谁也不知道了。春秋战国后,秦统一了中国,按理讲秦始皇作为当时唯一的天子,应该重启“六冕”制度,结果秦反而废除了周礼里所有的吉服,只保留的一种叫“袀玄”的服饰。

所以,秦代没有冕服,继承秦代制度的西汉也没有冕服!冕服制度是从东汉开始实行的,而许多秦、西汉的电视剧动不动就让皇帝穿冕服,不管是不是正确的冕服,都是错误的,因为根本没有秦汉冕服。

袁世凯祭天时,为何没有戴冕冠

冕冠主要由冠圈、玉笄、冕綎、冕旒、充耳等部分组成。

最上面的那块板被称之为冕延,上黑下红、前圆后方,象征天圆地方之意。后比前应高出一寸,使呈向前倾斜之势,即有前俯之状,象征君王关怀百姓。

前后的两串珠子被称之为旒(liú),是用五彩丝线穿五彩圆珠而成,象征君王有所见有所不见。冕冠的旒数按典礼轻重和服用者的身份而有区别。天子12旒,诸侯9旒,上大夫7旒。

而这12串珠子也非常讲究,必须是赤白青黄黑五色东珠,且每颗大小都得是一样大。

接下来,我们再来说一下袁世凯称帝祭天时为什么没有戴这样的冕冠。

1918年10月《京华日报》刊登了一套关于袁世凯祭天时的文章,讲到了袁世凯祭天这个事情。

原来在1914年,袁世凯称帝前,他就安排总统府庶务长郭保昌给他置办一套龙袍和冕冠。由于清朝皇帝不使用冕服,所以当时根本没有人见过冕,但总统既然交代了要办这事,郭保昌只得硬着头皮找会做的人。

虽然几经周折,最后还真让他给找到了,在北京城内有一个叫陈六的老板,他祖上曾经给明朝皇帝做冕服,所以他家里正好有给明朝皇帝造冕的图纸。陈六说祭天时的冕做是没问题,但要5万大洋。

这一报价直接把郭保昌给吓蒙了,这真是狮子大张口啊,居然敢宰袁世凯的大头,要钱不要命吗?

陈六解释道:”这可不是我要赚大总统的钱,是你们要按皇帝的款式来,这皇帝用的冕是24道旒,每道旒12颗珠子,一共288颗,光这288颗大东珠按市场价,至少要3万大洋,再加上玉笄、冕綎、冕旒、充耳等,5万大洋还一定够呢。

在当时一万大洋约为200万,这5万大洋相当于今天的1000万了,1000万就买顶帽子,估计马云这样的土豪都舍不得这样花。袁世凯一听这个报价,想想实在不划算,那还是算了吧,能省就省了。当然《京华日报》上的这篇文章也不一定全部准确,但冕的造价高,而且做工精细,不能批量生产,那也是不争的事实。

即使是古代,能够保存到今天的帝王冕那也是稀罕之物,任意一顶9旒都是国宝级文物了。而许多电视剧里的皇帝动不动就戴这样的冕上朝,搞得这东西好像很廉价,皇帝天天都带着,而实际上这东西都只在国家正式场合才用,如祭天、接待外宾这样的大型场子才用的。

而现在能见到的冕冠实物都是明墓出土的,其中最珍贵的是定陵的两顶12旒冕冠,其中保存最好的是鲁荒王朱檀的九旒冕冠,其他的像益宣王朱翊鈏、梁庄王朱瞻垍都已经破碎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必删!

【END】

电视剧里皇帝动不动穿冕服冕服随便穿吗袁世凯祭天说出了答案

皇帝头上戴的冕旒

我们都知道皇上在上朝的时候,头上都会带一个垂珠,叫做冕旒,来历就是起于黄帝的,而且周代等完备了,而且上面的珠子也是有讲究的,帝王是九,为玉珠是12串的,代表的是帝王的位置。

其实,皇帝冠冕上的这一排排垂珠有个官方名称,叫做“旒”,置于冠冕之上,称为“冕旒”,冕旒相传是轩辕黄帝发明的。但是考古上并无实据。考虑到冕旒的制作工艺和风格样式,应该从周朝开始比较可能。同时旒还有一个作用,就是提醒帝王仪容端正,如果帝王左顾右盼,那么旒就会荡来荡去,起到提醒作用。

诀窍是使用12个彩色珐琅,每个珐琅有12件彩色玉,按朱,白,苍,黄和轩的顺序排列。冠的形状在早期绘画中很常见,例如汉代武梁祠 刻石中的图像黄帝,尧,舜天子。汉代的贪婪不仅限于五种颜色。根据出版物书·舆服制的记录,十二个珐琅是白色玉珠。

按服用者的身份地位分,只有天子的衮冕用12旒,每旒贯玉12颗。这些画像人物头戴冕冠,身穿冕服,冠冕堂皇,仪表威严。但今天能见到的冕的实物,除了袁世凯复辟时穿戴的那件未被国人认可的“皇帝冕”。

因此古代的朝代头上的冕旒,有着很多的作用的,也是代代相传的,都是有着比较传统的习俗,和有着至高无上的荣耀的。所以当时的玉珠对皇帝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

电视剧里皇帝动不动穿冕服冕服随便穿吗袁世凯祭天说出了答案

皇帝上朝头上戴的冕旒,有什么来历?

在古装影视剧中我们常能看到皇帝头上戴着挂有许多珠帘的帽子,其实这个帽子有个正式的名字,叫做“冕旒”。属于礼冠的一种,但却是最高规格的。而且那东西很重。

在古代等级森严制度下,古人常利用各种东西来彰显身份地位。而作为一国之主的皇帝无论什么东西都是那么的独一无二,他所用的东西都代表着最高等级,别人不能僭越,他头上所戴的冕旒便是象征之一,《周礼》记载:“天子之冕十二旒,诸侯九,上大夫七,下大夫五。”

冕旒主要由“綖”、“旒”、“缨”、“紞”、“纩”、“紘”组成。綖,就是顶部的长方形板,也称冕板。冕板前圆后方、前低后高。旒,就是悬挂在冕板前后的珠玉帘,一般用五彩丝线串联五彩珠玉而成,每个珠子之间间隔为一寸。缨,就是冕板左右垂下的红绸绳。紞,就是丝制的线绳。纩,就是挂在紞头两旁的玉,紞的两端自冕板两边垂下,而纩的位置正好位于左右两耳旁,所以又称充耳、塞耳。紘,就是系在下巴处的红绳。

冕旒从周代贵族阶层普遍使用的礼冠,到秦汉时代成为帝王的专用,而发展到鼎盛,宋代慢慢没落,在明代后期,皇帝只是偶尔佩戴,满清入关后,这东西明显不符合满人的审美,就改变了样子,名字还叫“冕”,但东西已经完全不一样了,传统的“冕”就退出的历史舞台。

冕旒除了作为帝王地位的标志,其实还有一些实用功能:首先,冕旒起源于周礼,形制上就具有对贵族言行举止的规范作用。提醒天子诸侯士大夫,保持行为端正。

因为戴上这东西,走路太急,旒串就会前后摆动打脸;如果行姿七扭八歪,垂珠就会在帝王眼前左右乱晃;而如果坐在那里,不挺胸抬头,重心不稳,冕旒也会滑落。所以久而久之,就迫使佩戴者养成挺胸抬头,沉着冷静,器宇轩昂的风度。

这顶冠冕上下都充满了学问。冕板代表着天圆地方。十二串玉旒,代表皇帝的最高地位。玉旒遮面,提醒皇帝有些事要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同时由于玉旒一晃动起来便容易杂乱交错,所以也提醒着皇帝要保持庄重威严。塞耳提醒皇帝不可轻信谗言且该装聋时装聋。帝王之道、为君哲学在冠冕上充分体现了出来。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