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放映员纪录片,一位农村电影放映员的40年坚守
吴良奎在放映电影 沈烨冰 供图
中新网湖州8月2日电(施紫楠 沈烨冰)在农村文化贫瘠的年代,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新安镇乡村电影放映员、乡贤吴良奎曾肩挑背扛,跋山涉水,用胶片放映打开了农村光影新世界的大门。
作为德清第一批乡村电影放映员,吴良奎自1978年上岗以来从未离开电影放映行业。从胶片放映到数字放映,44年来,他放映电影超1万场次,服务民众超100万人次。
1978年,一个初春的傍晚,28岁的吴良奎在打谷场上架设好幕布,连接放映机和发电机,测试音响。夜幕降临,他将播放刚刚从德清县电影公司租来的黑白战斗片《苦菜花》。
这是吴良奎人生中放的第一部电影,望着足有两三千人、黑压压的人群,仅培训了半个月的他十分紧张,“担心万一出了差错,电影放不下去怎么办,3分钱一个人的票该怎么退?”
好在一切顺利,这也打开了吴良奎未来44年的电影放映从业路。
吴良奎在连接放映机和发电机 沈烨冰 供图
“那时候我挑着担子,每到一个村,屁股后头就有一大帮人跟着我。”吴良奎回忆,在放电影前,他都会举着大喇叭就剧情做简单介绍。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农村完成了最早的电影启蒙。
1995年和1996年,新安镇丝绸经济蓬勃发展,引来众多打工者,一向讲究人气的电影市场又给吴良奎带来了人生的第二次创业高峰,他已经记不清楚自己在那两年放了多少电影。
在电影学习培训班中,吴良奎学会了操作8.75毫米和16毫米的放映机,这是单机作业,需要换片。后来,他又学会了35毫米放映机操作,是双机作业,可以不间断地播放整部影片,观影体验更好。
胶片放映年代,除了操作放映机,放映员还要会修复胶片。下乡放电影,放映员手脚慢一点,就会不断有人催。
“如果零件突然坏了,说放不了电影,走了十几公里来看的人会骂我们扫兴,拿东西砸人的都有。”吴良奎说,临时上阵也要把机子修好,机器一些“发烧感冒”都由放映员自己解决,生了“大病”才送到修理站维修。
吴良奎戏称,每次去放映都相当于士兵上战场前的磨练,“国家把这部机器交给你,就相当于给你一个宣传的武器,如果没有宣传好,就是失职,爱机护片是我们的天职。”
村民在广场上看电影 沈烨冰 供图
随着电影制作和放映技术的进步,中国电影在21世纪初完成了胶片电影向数字电影的过渡。胶片电影放映逐步退出历史舞台,放映员也面临失业下岗浪潮。
“60年代香得很,70年代送上门,90年代已没门!”这是吴良奎在采访中,说得最多的一句话。1999年,他放了32场电影,基本保本;进入2000年,他苦苦支撑的农村电影队一落千丈,才放了6场电影。
虽然盛极一时的乡村电影风光不再,但乡村还是需要电影。
2011年,吴良奎通过德清县组织的数字电影技术培训,成功获得《数字电影放映员资格证》,被聘为乡村公益电影放映工程的放映员。2021年,他成为新安镇新联会成员之一。
但是作为一名老放映员,吴良奎更关心的,是乡村电影还能走多远。
“我想我会一直把电影放下去,直到我放不动了。”吴良奎说,他也担心,若干年后是否还有年轻人愿意继续守望乡村的光影世界。(完)
郑瑞文45年来为村民放映电影仅万场,你觉得他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
小时候在村里,我们总能在一些空地上遇到有人免费放电影,在这个时候很多村民都会驻足观看,但是长大以后,这些义务的电影放映员越来越少看见了。不过在福建,却有一位名叫郑瑞文的电影放映员将免费放电影这件事坚持了45年。经过统计,他为村民放映的电影已经超过一万部。这样一种坚持到底的精神,实在是令人感动。那么,是什么让郑瑞文坚持这么久呢?
放电影是为了给村民提供更多的娱乐活动在很多农村里,农民的精神生活往往很难得到满足。对于农民来说,一天的生活都是干活,吃饭,睡觉,很少有农民会主动寻找一些娱乐活动。在村里放电影,不仅能够吸引很多村民前来观看,更能帮助他们欣赏电影文化。电影作为一门艺术,在农村地区的普及性还不够高,郑瑞文每天坚持放映电影,对于村民理解电影,受到电影文化的熏陶很有作用。
放电影能够丰富村民的文化世界让文化走进乡村,充实丰富乡村村民的文化世界,一直以来都是建设乡村地区的重要目标。很多村民的识字率不高,不懂得什么高雅文化,对于他们来说,很多村里人习以为常的活动都属于新鲜玩意儿。电影就是其中之一,如果能够将电影文化普及到乡村地区,对于建设村民的精神世界、文化世界有着重要意义。电影在某些情况下,也是村民开拓视野,丰富见识的重要工具,因此放电影这件事,应该坚持,也必须要坚持。我想这就是郑瑞文内心的信条。
在我国,很多农村地区的人见识并不丰富,大城市里面的人会因此觉得农村人“见识短浅”,实际上,他们没有城市那么丰富的文化资源,因此普及文化对于很多地方的村民来说是十分有必要的。
八十年代的农村电影放映员是一个非常吃香的工作,具体吃香到什么程度?
八十年代的娱乐项目非常匮乏,尤其是在农村每天都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政府为了丰富农村人们的业余生活,会不定期的分派电影放映员到村子里放露天电影。村里的孩子只要看到有人骑着自行车从很远的地方过来,就一定会欢天喜地地奔跑着相互告知,大人们也会早早的放下手中的农活,把家里好吃的零食拿上,泡上一杯平时舍不得喝的茶水,等着放映员的到来。
电影放映员在村里老百姓心中占有很高的位置,他们一般都是下午骑着车子到村子里,由村里的干部领着去饭店吃饭,现在说请吃一顿饭觉得很平常,但是在那个温饱都无法满足的年代里,请吃饭已经是非常高的待遇了。
在农民的心目中电影放映员可以说是一个让人羡慕的职业,他们可以天天看电影,还有一份比较不错的收入,也是人们能够经常接触到的接地气的“公家”人员,在他们心中,放映员甚至要比村长和村委书记的形象还要高大,这已经不是简单 的一份职业,而是他们通过电影不断追求的梦想。
放映员虽然每天都要东奔西跑的到处放电影,但是他们不管走到哪里都非常受欢迎,尤其是女 性的喜欢,找对象也非常容易,那个年代只要温饱问题解决了,所有的问题都能够迎刃而解。放映员每到一处都是吃香的喝辣的,有条件好的村子还会送上一个红包,每次看到放映员的到来就有种接待上级领导的感觉。
评论
- 评论加载中...